首页 / 正文

冯盎传

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原本是十六国时北燕国君冯弘的后裔。冯弘因不能忍受投降北魏,逃亡去了高丽国,派其子冯业带领三百人飘海归顺晋。冯弘灭国之后,冯业留在番禺,到了他的孙子冯融,侍奉梁朝任罗州刺史。冯融的儿子冯宝,娶了岭南高凉的越族大姓洗家的女儿为妻,因而成为高凉地区越族的首领,梁朝委任他为本郡太守,传到冯盎已是第三代了。

隋朝仁寿初年(601),冯盎任宋康县令,潮、成等五个州的僚人反叛朝廷,冯盎快马飞驰到京都,奏请平定反叛的僚人。文帝诏令左仆射杨素与他共同讨论僚人反叛的情形势态,杨素对他感到惊奇,说:“想不到蛮荒异族中竟出现了这样的人!”文帝立即下诏命令冯盎征集长江、岭南的军队攻打反叛的僚人。平定反叛后,冯盎被委任为汉阳太守。他随从炀帝征伐辽东,迁升为左武卫大将军。

隋朝灭亡,他跑回岭南,集聚民众,自任首领,统率部众五万人。番禺、新兴的著名反叛者高法登、洗宝彻等人受林士弘的节制调度,杀戮官吏,冯盎领兵打败了他们。洗宝彻的侄子名叫洗智臣,又集聚军众与冯盎对战,冯盎率兵进讨,两军刚交锋,冯盎就脱下战袍大喊:“你们认识我吗?”敌方军众扔下武器,脱下战衣露出上身向他叩拜,反叛者的队伍因而溃散。冯盎俘虏了洗宝彻、洗智臣等人,于是占据了番禺、苍梧、朱崖的地盘,自称总管。有人鼓动冯盎说“:隋朝已是末世,分崩离析、时局动荡,国内大乱;唐王虽然应运而生,但他的影响、教化尚未使人信服,岭南、百越之地尚无所归属。明公攻克平定了二十个州,占地方圆数千里,名份还未确定,请加‘南越王’名号。”

冯盎说:“我家居留百越之地已经五代了,州郡长官所辖之地仅我一姓,子女玉帛我都有了,人世间的富贵,像我这样的就少有了。我常常忧虑有辱先辈创下的基业,我还要自立为王吗?”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冯盎才献出他据有的地盘归顺朝廷。高祖将他原据有的地区划分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个州,委任冯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他为越国公。委任他的儿子冯智戴为春州刺史,冯智..为东合州刺史。

后冯盎改封为耿国公。贞观初年(827),有人告发冯盎反叛,冯盎率军到本地区边境抵御。太宗诏令右武卫将军蔺谟调集江、淮的士兵准备前去征讨,魏征劝谏说“:天下刚刚平定,战乱给黎民带来的疾苦尚未平复,大规模战争之后,流行疫病正盛;况且王者的军队不应为了蛮荒异族轻易举动,战胜了它称不上威武,战胜不了它却是耻辱。而且冯盎不像天下未平定时那样攻占州县,又在边远的异族地区,如今国内已经安定,他还有何希冀?反叛尚未形成,应当以仁德去安抚他,冯盎感到忧惧,必定会自来朝见天子。”于是太宗派散骑常侍韦叔谐前往开导冯盎,冯盎便派他的儿子冯智戴入宫侍奉皇帝以示守诚不二。太宗说“:魏征一番话,胜过十万军队。”这时,蔺谟率领的军队已经出发,想以此建功,派副将回朝向皇帝禀报冯盎可以攻打的情况,太宗不准许进攻冯盎,停止了这次军事行动。

贞观五年(631),冯盎进京朝见太宗,太宗设宴接待,赏赐给他非常丰厚的物品。不久,罗、窦各洞的僚人反叛,太宗诏令冯盎率领军众二万人担任进讨诸军的先锋。反叛的僚人占据险要关隘,无法攻破,冯盎手持弓弩对身边的人说:“我的箭射完了,胜负就清楚了。”他连发七箭射死敌军七人,反叛者的队伍溃逃,冯盎挥兵追击,斩杀敌军首级一千余级。

太宗下诏冯智戴返回岭南省亲慰问,赏给的财物无法计算,赐给的奴婢达万人。

冯盎善于为政之道,亲自查阅财务出纳簿册文书,揭露举发隐秘的行奸作恶的人和事,深得黎民欢心。死后,朝廷赠给他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职衔。

冯盎有儿子三十人,其中冯智戴著名于时,勇敢又有谋略,能抚慰军众,拥有为他舍命效力的军士,下属的地方首领也都乐于受他统辖。他曾经随父亲冯盎到洛阳,统领本部的精锐士兵值夜守卫。隋炀帝被杀后,他率领部下逃回岭南。这时盗寇众多,五岭一线道路断绝,冯智戴沿途转战前进。到达高凉时,当地的俚族首领胁迫他充当反叛的主谋者,适逢冯盎来到,冯智戴正好和其父一道离去。后来,他入宫侍奉太宗,太宗对他加等犒劳赏赐,授予他卫尉少卿官职。

太宗听说他善长用兵,指着天上的云团问“:下面有敌军,现在可以攻打吗?”智戴回答说:“云的形状像树木,方位正在‘金’(西方);‘金’锐利、木柔软,攻打它必胜。”太宗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冯智戴的官职做到了左武卫将军。死后,赠给他洪州都督的职衔。

猜你喜欢
  卷十八 本纪十八·赵尔巽
  鸿猷录卷十·高岱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六十·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二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四·佚名
  卷十九·陈均
  卷十六·苏辙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四。·金富轼
  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范晔
  卷四·徐天麟
  221.一只眼的石人·林汉达
  35.田单的火牛阵·林汉达
  (四)互选资政院议员详细规则·佚名
  卷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六出 协奏·周履靖

    〔末上〕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僊仗拥千官。下官乃大元朝中一个黄门是也。今当圣驾临朝。恐有百官奏事。只得在此伺候则个。【金蕉叶】〔生众朝服上生〕痛煎痛煎。美恩情天渊暌间。

  • 东坡诗钞·吴之振

    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於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

  • 卷三·许及之

    钦定四库全书涉斋集卷三       宋 许纶 撰七言古诗应致远以百韵古诗见示推许过当病中姑借放翁韵奉酬我诗何敢希杨公况复进之陆放翁烦君妙语相纵臾控地岂得追培风两翁齐名家异县叹惜余年能几见斯人不上甘泉班

  • 元朝征缅录·佚名

      朝廷以至元十年始遣使招缅,不至。  十四年春,缅人犯边,偏将忽都、土官信苴曰辈大败之。十月,行省遣纳速剌丁破其三百余砦,然皆方面疆场之事。  二十年,始诏宗王相吾答儿往征,破其江头城。  二十二年,乃议纳款,贡方物

  • ●卷三·李纲

    一日,同执政奏事内殿,余留身,进呈三札子:一日募兵,二日买马,三曰募民出财,以助兵费。余奏上曰:“国家以兵为重,方熙、丰盛时,内外禁旅合九十五万人。至崇、观间,而阙额不补者几半,西讨夏人,南平方寇,北事幽燕,所折阅者又三

  • 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驾 刺奸被执义士丧生·蔡东藩

      却说岳飞死后,于鹏等亦连坐六人,薛仁辅、李若朴、何彦猷等,亦皆被斥,刘允升竟被拘下狱,瘐死囹圄。连判宗正寺齐安王士也谪居建州。非高宗昏庸,何至若此?桧遂通书兀朮,兀朮大喜,他将俱酌酒相贺,乃遣宋使莫将先归通意,嗣令

  • 第七十五回 溃河防捻徒分窜 毙敌首降将升官·蔡东藩

      却说钦差大臣曾国藩,因捻众四出为患,决议扼守沙河、贾鲁河,逼捻众入西南,为竭泽而渔之计。自河南周家口以下,至槐店止,这一带属沙河,自周家口以上至朱仙镇止,这一带属贾鲁河,两处统设重兵扼守。自朱仙镇以北四十里,至汴梁

  • 六二○ 盛京将军福康安等奏委员查办磨毁碑碣已竣并复行查出违碍字样折·佚名

    六二○ 盛京将军福康安等奏委员查办磨毁碑碣已竣并复行查出违碍字样折乾隆四十四年五月初三日奴才福康安、李绶谨奏,为委员查办磨毁碑碣已竣,及覆查出违碍字样,据实奏闻事。窃奴才福康安办理磨毁改刻碑碣一案,选派噶尔璸

  • 刘子羽传·脱脱

    刘子羽字彦修,崇安人,资政殿学士刘韦合的长子。宣和末年,刘韦合任浙东军事长官,刘子羽以主管机宜文字的官职辅佐他的父亲。击破睦州贼寇,入朝主管太府、太仆簿,升任卫尉丞。刘韦合守卫真定,刘子羽被批准随从。恰逢金军入侵,父

  • 卷十一 规取陇蜀·李有棠

    太宗天会八年,即宋高宗建炎四年也。秋七月辛亥,以皇子、右副元帅宗辅赴陕援罗索。先是,遣罗宗经略陕西,所下城邑,叛服不常。其监战之阿里布请益兵,帅府会诸将议,乃命宗辅往。诏曰:“罗索往者所向辄克,今使专征陕西,淹延未定,岂倦

  • 卷一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司马迁

    孝景皇帝者,【集解】:汉书音义曰:“讳启。”【正义】:谥法曰:“繇义而济曰景。”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乙巳,赐民爵一级。五月,除田

  • 卷四·朱熹

    程氏学拾遗「格物」者,格,至也,物者,凡遇事皆物也,欲以穷至物理也。穷至物理无他,唯思而已矣。「思曰睿,睿作圣」,圣人亦自思而得,况于事物乎?「惟圣人可以践形」者,人生禀五行之秀气,头圆足方以肖天地,则形色天性也,惟圣人为能尽人

  • 卷七·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西山读书记卷七宋 真德秀 撰仁【下】记礼运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仲尼燕居子曰郊社之礼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

  • 卷十·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十乡射礼第五之三賔北面坐取俎西之觯兴阼阶上北面酬主人主人降席立于賔东正义贾氏公彦曰俎西之觯谓上一人举觯于賔賔奠于荐西者也賔坐奠觯拜执觯兴主人答

  • (一)梁惠王篇·钱穆

    孟子见梁惠王章。 朱子曰:“程子谓处物为义。扬雄言义以宜之。韩愈言行而宜之之谓义。若只以义为宜,则义有在外意思。须如程子言,则处物者在心,而非外也。”今按:古人言仁义礼智信诸德,宋儒必引而内之,一归其本于心。此理学

  • 与胡适之书·太虚

    适之先生:在现代评论读了大著的菩提达磨,因我对于这事也曾用过一回推考,特写出寄上。我以为:洛阳伽蓝记上所载的菩提达摩,是的确有这个波斯胡僧的,但却不是后来禅宗奉为初祖的菩提达摩。禅宗所奉为初祖的事实上人物,应是先生

  • 大乘无生方便门·佚名

    第一总彰佛体。第二开智慧门。第三显示不思议法。第四明诸法正性。第五自然无碍解脱道 各各胡跪合掌当教令发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证 次请十方诸佛为和尚等 次

  • 卷第七·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七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南岳下第四世 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法嗣 潭州大沩灵佑禅师(凡四十一) 福州长溪赵氏子。侍立百丈。夜深。丈云。看炉中。有火也无。师拨云无。丈躬至炉边。深拨得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