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元和、元鉴传

元和是元平原的长子,字善意,承袭父亲的王爵。起初,元和聘乙氏公主的女儿为妻,生下儿子显。他和妻子感情不好,但因为乙氏公主的缘故,没有办法遣送回去。他因此很生气,便到佛寺中落发为僧。他既然不爱妻子,也就舍去自己的儿子显,将爵位让给弟弟鉴,元鉴坚决推辞。公主因自己的外孙子没有袭爵,就到孝文帝面前申诉。孝文帝下令,在元鉴去世之后,由显承袭爵位,元鉴这才接受了。

  元鉴字绍达,沉默寡言,为人宽和,喜欢结交士人。任齐州刺史。当时正开始变革,元鉴上书表示遵从孝文帝的旨意,他采用了齐地的旧风俗,治理得井井有条,政绩显著,做法都符合规定。孝文帝下诏嘉奖他。孝文帝所颁布天下的各种条例,也都和元鉴上奏的相同。齐人爱戴他并作歌赞美。

  孝文帝去世后,元和蓄发还俗,他抛弃妻子,娶了一个寡妇曹氏当妻子。曹氏年长,比元和大十五岁,又带着五个儿女,他们跟元鉴一起住在历城,干扰元鉴处理政事。元和跟曹氏以及五个孩子共七人收受贿赂,元鉴也都顺从他们的心意,所说的话没有不听从的。于是因受贿而兴冤狱,收受贿赂混乱不堪,齐人都叫苦不迭,元鉴的名声也大受损害。改任徐州刺史,正好徐州、兖州大水灾,民众多数饥荒,元鉴上表请求加以赈济,民众赖以度日。起先,京兆王愉任徐州刺史,他年纪很轻,长史卢阳乌又对下属过于宽松,郡县多不守法。元鉴上表说梁郡太守程灵虬为政暴虐,祸害民众,以致盗贼四起。皇帝下诏罢免了灵虬,于是徐州境内安定,秩序井然。死时,谥为“悼王”。

  元和跟元鉴的儿子伯崇竞争要承袭爵位,皇帝下诏由元和袭爵,任东郡太守。起先,同郡人孙天恩家中豪富,他曾经和元和争地,派奴仆把元和打得半死。这时,元和就诬陷孙天恩和北方敌人来往,父子兄弟因此同被杀掉,家产田地房屋也都没收入官府。孙天恩的同族人想到朝廷申诉冤情,但因为元和是元叉的亲戚,不敢告。元和对同郡人说:“我要是想当州刺史,也是很容易得到的。想起这个小人,就恨入骨髓,所以请求来管这个郡,以报旧怨,以后也不想富贵。”明白的人说:“他必将死在这里了。”死后,赠为相州刺史。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七 范云 沈约·姚思廉
  卷九十五·列传第三十三·脱脱
  卷二·陈燕翼
  路史卷三十·罗泌
  卷之二百七十八·佚名
  卷之九十三·佚名
  二一 河南巡抚何煟奏遵旨采办刊书梨板解京折·佚名
  后集卷八·宋名臣言行录
  陈序·陈乃干
  拓跋窟咄传·李延寿
  杨国忠传·刘昫
  四九、越灭郯乃晋烈公三年非四年六年辨(附越灭滕考)·钱穆
  卷三十七·黄训
  卷四·佚名
  卷五十六、光绪入继·黄鸿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六·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六钱塘 王琦 撰外记【一百九十四则】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後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天宝遗事】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誉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於齿牙之下时人号曰李白粲花之论

  • 卷四百十五·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四十九 林俊 斋居听雨 大明谨岁事称礼王正月回飇清路尘象纬罗天阙苾芬萃精意玄衮严对越真机连化元休徵感飘忽檐牙动隂翳月色歘已没轻沬弄霏微寒声耸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二·佚名

    弘治十三年五月甲寅朔监察御史余濂言北虏犯边大同失利兵部侍郎王宗彝杨谧俱不可用乞并在京在外诸大臣之不职者同赐策免吏部覆奏请如近日京营总兵官乞休事例令大臣各自陈休致去留取自 上裁从之○增设南京太常寺协律赞

  • 第二十六册 天命六年九月·佚名

    第二十六册 天命六年九月九月初一日,汗谕曰:“命国境各处台人等,齐备响炮、云板、烽火、旗纛诸物,严加防范,稍有动静,即行报警。”都堂衔达尔汉侍卫为祭其已故之妻,招其统兵留守之弟章佳前来。故罚达尔汉侍卫银百

  • 闽游月记卷二·华廷献

    华廷献撰嗣后,下午必打粮,黎明必犯城。或掘地道,则御以矢炮;或从水门,则御以火石。如是者三昼夜。至十二日,而士气懈矣;张公厉声曰:『今晚男子困乏,须妇女上城!吾老妾、幼婢,尚堪鞍马;何论绅衿!有下城者,共砍之』!于是复奋。予谓非信

  • 四书章句集注定本辨·朱熹

     辛未夏,儿志忠学辑四书朱子注之定本,句考之而有所疑,折衷于予。此非易事也,得不尽心焉!定本句有不待辨者,有犹待辨者,有不可不辨者。  不待辨者维何?如大学诚意章“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为定本;其初本则曰:“慊与不慊,其

  • 四  法仪·墨子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2)。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

  • 本性篇第十三·王充

    【题解】本篇在探讨人的本性是恶还是善,故篇名叫“本性”。王充在本篇里剖析了从孟子到汉代刘子政的各种人性观。认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人性无善恶论,以及扬雄的人性善恶兼有论,都是片面的

  • 道行经譬喻品第十二·佚名

    佛言:譬如大海中船卒破坏知中人皆当堕水没死。终不能得度。是船中有板若樯。有健者得之。骑其上顺流堕深得出。知是人终不没水中死也。何以故?用得板樯故。菩萨有信乐有定行有精进。欲逮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得深般若波

  • 卷七·道世

    △第六地狱部(此别八部)▲述意部第一夫论地狱幽酸,特为痛切。刀林耸日,剑岭参天,沸镬腾波,炎炉起焰;铁城昼掩,铜柱夜然。如此之中,罪人遍满。周慞困苦,悲号叫唤。牛头恶眼,狱卒凶牙。长叉拄肋,肝心碓捣,猛火逼身,肌肤净荆或复舂头捣

  • 人天眼目卷之四·智昭

    沩仰宗师讳灵祐。福州长溪赵氏子。得法于百丈海和尚。初至大沩木食涧饮。十余年始得仰山慧寂禅师。相与振兴其道。故诸方共称曰沩仰宗。三种生师谓仰山曰。吾以镜智为宗要。出三种生。所谓想生相生流注生。楞严经云。

  • 卷第三十七·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三十七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圆禅师法嗣隆兴府黄龙慧南禅师信州章氏子。依泐潭澄。分座接物。名振诸方。偶同云峰悦。

  • 泰山道里记·聂鈫

    记胜著作。清聂钦撰。一卷。聂钦字剑光,山东泰安人。光绪十一年(1885)夏游泰山后成此篇,三万三千字。为考证泰山长、宽、高度,广征《尚书》、 《山海经》、 《通典》、 《水经注》、历朝《一统志》等几十部古籍。自泰安

  • 西游录注·李文田

    地理文献考证。元耶律楚材撰,清李文田注。一卷。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楚材扈从西行五、六万里,留西域六、七年。以所见闻著《西游录》。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曾节录其纪程部分。文田有《朔方备乘札记》已著录。原文

  • 锦带书十二月启·萧统

    旧本题梁昭明太子萧统撰。陈振孙《书录解题》又云:梁元帝撰。此事俪语,在法帖中章草月仪之类。详其每篇自序之词,皆山林之语,非帝冑所宜言。且词气不类六朝,亦复不类唐格,疑宋人案月令集爲骈句,以备笺启之用,后来附会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杜光庭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注。注文以元释清,以气释静,以法释经,认为圣人无不因元气而成道,所谓《清静经》实即元气法。注文着意从心性去求得清静。指出修道即修心,修心即修道,心无所著即无心可观,既无心可观则无所用无所修,

  • 洞渊集·长筌子

    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长筌子撰。五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收录《至一书》上下各三十六篇,文赋三十一篇。诗词百余首,其《至一书》多引老庄之言,阐述道德重玄之旨,大抵上篇言冥漠幽旷,虚寂自然之道,下篇则言清静无为,治

  • 陈书·姚思廉

    36卷。姚思廉、姚察撰。唐太宗贞观三年,姚思廉受诏撰梁、陈二史,魏徵总领其事。他是根据其父旧书稿,又采择史著撰成。陈朝是南朝的一个小朝廷,统治仅33年的历史,全书只36卷,是《二十四史》中卷数最少的。记事从武帝永定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