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崔群传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为山东大姓。十九岁登进士第,又应制策试登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屡次升迁至右补阙。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任中书舍人。崔群在朝内奉职,常以直言正论闻名于当时。宪宗嘉奖他,降诏宣旨道:“从今以后学士进呈奏状,须同时取崔群之署名,然后呈来。”崔群认为宫禁之举措动辄成为定规,从此学士中有厌恶毁谤正直者,则其下之学士无法向上投诉。因而坚持不遵奉此诏,再三上疏奏论皇上方才应允。

元和七年(812),惠昭太子薨,穆宗当时为遂王,宪宗认为澧王年纪居长,又多内助,欲立遂王为皇位继承人,命崔群替澧王做辞让表。崔群上奏道:“大抵己身当受此位,才有表示辞让之仪礼;己身不当受,因何而有让表?现今遂王嫡生居长,当居东宫正位。”宪宗最终听从其奏。那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绢五千匹,用以助修开业寺。崔群认为师出无名,于理尤为不当,遂奏请制止其进献。崔群前后奏议多合圣意,皇上无不听纳。升迁礼部侍郎,选拔才德之士,均公允恰当。调任户部侍郎。

元和十二年(817),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四年(819),诛李师道,皇上当面对宰臣们说:“李师古虽从承袭其祖、父爵位入仕,然而朝廷待他始终不错。其妻与李师道即嫂叔关系,虽说系逆党家族,若量罪之轻重,也只应降低等级。又李宗..虽抗拒朝廷,其情节比之大逆亦有不同。其妻乃士族女,今与其子女俱押在掖廷,以法量之似乎都稍过重。众卿留意此事否?”崔群答道:“圣上仁慈恻隐,罪罚限于元凶。其妻及近亲倘获宽赦,确实合乎宽宏和煦之道。”于是李师古之妻裴氏、女宜娘,诏令出京至邓州安置。李宗..之妻韦氏及合府男女先押在掖廷,一概释放,其奴婢、资财又都赐还给他们。又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儒因赃获罪,诏令交付京兆府处决,权长儒之母刘氏向宰相哀求,崔群因而入朝奏论此事。宪宗怜悯其母当耄耋之年,便说道:“朕将枉法赦免权长儒,如何?”崔群道:“陛下出于仁慈恻隐便赦免他,当速令中使宣谕。如等待正常赦免,那就来不及了。”权长儒竟获免死而流放远地。崔群之启奏平和宽恕,多似此类。

当时宪宗急于扫荡盗寇,对能为朝廷聚财敛资之臣大加奖掖,故藩镇州府因此迎合朝廷意旨,往往搜求聚敛,号称进奉。虞州刺史苗稷进奉羡余钱七千贯,崔群认为违诏,若受之则失信于天下,奏请还赐本州,替代贫民租税。一时受到舆论赞扬。

度支使皇甫钅甫寸暗地交结权要宠贵,以求宰相之位。崔群屡次上疏奏其奸邪,因此曾对皇上面论,语及开元、天宝间事,崔群道:“安危在于出令,存亡系于所任。玄宗用姚崇、宋王景、张九龄、韩休、李元..、杜暹则治,用李林甫、杨国忠则乱。人们皆认为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自范阳起兵,是治乱之分界,臣认为开元二十年(732)罢免贤相张九龄,专任奸臣李林甫,治乱自此已划分。用人得失,所关非小。”词意激切,朝臣为之感动,皇甫钅甫寸深恨于他,而宪宗最终仍用皇甫钅甫寸为宰相。不久,群臣商议为皇上进奉尊号,皇甫钅甫寸主张加“孝德”两字,崔群道:“有睿智圣明则孝德便在其中了。”竟遭皇甫钅甫寸构织罪名,宪宗不乐,令崔群出任湖南观察都团练使。

穆宗即位,征崔群入朝拜吏部侍郎,于别殿召见,对崔群说:“我升皇储之位,知道是卿相助。”崔群道:“先帝之意,本来便在陛下。随即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起草诏书,也说:‘能辨识南阳之文牍,预测东海之华贵。’若不知先帝深意,臣岂敢轻率出言?”数日后,拜御史中丞。十日后,授检校兵部尚书,兼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使、徐泗濠观察使等职。当初,幽州、镇州背逆朝廷,诏令授沂州刺史王智兴为武宁军节度副使,率领徐州兵前去讨伐。崔群认为王智兴早得军心,便上表奏请授王智兴旄钺,谁知奏表被搁置不报。王智兴从河北回兵,城内皆是父兄,开关迎入,于是崔群被王智兴驱逐。朝廷因其失守而问罪,贬为秘书监,分任东都。没多久,改授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又改授宣州刺史、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使等职,征拜兵部尚书。许久以后,改授检校吏部尚书、江陵尹、荆南节度观察使。一年后,改授检校右仆射,兼太常卿。大和五年(831),拜检校左仆射,兼吏部尚书。大和六年(832)八月去世,年六十一,册赠司空。

崔群见识超常精于决断,为当世贤相,但公允地说其节俭素朴之操守,晚年不如当初。崔群年未及冠即应举进士,陆贽闻知,前去询问梁肃,议及那些有才学品行的登第者,梁肃道:“崔群虽年少,他日必定官至公辅。”事实果如其言。

猜你喜欢
  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十六·赵尔巽
  卷三百三十六 元豐六年(癸亥,1083)·李焘
  ●卷七十·徐梦莘
  ●江阴城守纪卷下·韩菼
  纲目续麟卷二·张自勋
  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一·徐乾学
  卷之二十四·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九·佚名
  卷之二十二·佚名
  ●嘉慶東巡紀事卷二·佚名
  十国春秋卷四十四·吴任臣
  刘孝绰传·李延寿
  目录五·允禄
  卷四十·佚名
  5.大禹治水·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二十六·彭定求

        卷626_1 【早秋吴体寄袭美】陆龟蒙   荒庭古村只独倚,败蝉残蛩苦相仍。虽然诗胆大如斗,   争奈愁肠牵似绳。短烛初添蕙幌影,微风渐折蕉衣棱。   安得弯弓似明月,快箭拂下西飞鹏。   卷626_2 【病中秋怀

  • ●第四十二出 帅媾·孟称舜

    〔二净上〕奔走豪家富贵丛,绰号人间欢喜虫。红鸾剩有双星照,青鸟权将一信通。前老爷着咱两个做媒,求亲王氏。因那王通判在眉州,未及即去。今任满改调,大爷着我两个到他家说亲,事成之日,重重有谢。正是:得他心肯日,果然是我运通

  • 萧闲老人明秀集注跋·蔡松年

    跋一(张蓉镜)跋二(孙原湘)跋三(荛翁)跋四(王鹏运)跋五(吴重熹)○跋一(张蓉镜)金有天下百十年所传惟赵秉文王若虚李俊民元好问等别集数种绛云楼书目载有律耶履集徧觅未覩其书词曲惟毛刻中州乐府一卷所采如恒河中一沙耳明秀集者萧闲

  • 内篇 六家第一·刘知几

      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后。   

  • 提要·张九成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八孟子传       四书类提要【臣】等谨案孟子传二十九卷宋张九成撰九成字子韶自号无垢居士其先开封人徙居钱塘绍兴二年进士第一授镇东军签判厯宗正少卿兼侍讲权刑部侍郎忤秦桧诬以谤

  • 第二十三回 屯安阳宋义被杀 救钜鹿项羽立功·黄士衡

    话说宋义奉楚怀王之命,同项羽、范增领兵救赵。行至安阳,便下令安营驻扎。一连四十六日,不肯前进。急得项羽心中焦燥,遂向宋义道:“今秦兵围攻钜鹿,我军当速渡黄河,由外包击,使赵兵为内应。内外合兵,秦军可以立破。”宋义道:“不

  • 第二十四回 盟洹南章邯投降 据陈留丽生献策·黄士衡

    话说项羽统率各国之兵,往攻章邯。进至漳南,章邯兵在棘原,两军相拒,尚未交战,章邯因敌兵势不可当,遂引兵退后以避之。项羽见秦兵退去,率众追上。秦兵却又退避。如此数次,章邯终不敢战。二世闻说王离兵败,章邯又畏怯不战,即遣使至

  • 卷之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附录(一)·易顺鼎

    易氏呈都察院条陈时务文一二品顶戴按察使衔、丁忧河南候补道易顺鼎谨禀:为丑虏跳梁,不宜迁就;权奸误国,不可姑容。恭沥愚诚,敬祈代奏事。窃职员风闻出使日本全权大臣李鸿章电奏称:『倭船二十余艘将出广岛,若不定约,即将犯京;请

  • 陆子隆传·姚思廉

    陆子隆字兴世,吴郡吴县人。祖父陆敞之,梁嘉兴县令。父陆悛,封氏县令。子隆少时性格豪爽,有志于功名。初官东宫直后。侯景之乱发,他在乡里聚合徒众。当时张彪为吴郡太守,荐引他为将帅。张彪移镇会稽,子隆随他而去。及至世祖讨

  • 卷二十四·戴锡章

    仁宗圣德皇帝李仁孝,崇宗干顺长子也,大德五年六月四日,崇宗薨(按《宋史·本纪》:辛亥,夏国主干顺卒。《夏国传》作辛亥六月三日也。毕沅《续通鉴》作丁亥,尤误。丁亥乃七月九日,六月无丁亥,见《资治通鉴后编·校勘记》),仁孝即位

  • 卷第十·佚名

    日本文德天皇實錄卷第十文德紀十文德天皇起天安二年正月,盡九月右大臣-正二位臣-藤原朝臣-基經等,奉敕撰一、公卿上奏議停皇后國忌文德天皇二年,春正月,甲午朔 ,天皇不聽朝賀。以陰雪也。戊戌 ,陰陽寮漏剋鼓,不擊自鳴。庚子

  • 卷六十二 燕义第四十七·郑玄

    (陆曰:“郑云:‘名《燕义》者,以记君与臣燕饮之礼,上下相报之义也。’”)[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燕义》者,以其记君臣燕饮之礼,上下相尊之义。此于《别录》属《吉事》。”案《仪礼目录》云:“诸侯无事,若卿大夫有勤劳

  • 卷四·杨复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图钦定四库全书仪礼圗卷四      宋 杨复 撰乡饮酒礼第四【郑目録云诸侯之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者于其君以礼賔之与之饮○疏曰凡乡饮酒之礼其名有四此賔贤能一也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

  • 法华义疏卷第十·吉藏

    都干缘沙门 素庆谨志法华义疏卷第十胡吉藏撰安乐行品第十四释安乐行凡有六门。一来意门。二释名门。三开合门。四体相门。五阶位门。六同异门。来意门者亦有二义。一者成前。二者开后。成前者凡有三意。一者佛教声闻

  • 第十八品·佚名

    第一章 人界论今称人界论。此处,执&ldquo;世尊生于世间,等觉于世间,伏世间而住,不染于世间&rdquo;之经为不如理,言&ldquo;世尊出现于兜率天宫,住于其处,不来人间界,显示只有唯相色&rdquo;者,乃指现在方广部之邪执。一(自)不应言

  • 太上老君内观经·佚名

    太上老君述修道则修心,劝人内观己所生、因缘运会及六识起六欲,以清静其心。《云笈七签》卷17全录此经。作者不详。今人考其大约出于唐初。经文借太上老君之口说明心为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心就是神,变化不测,

  • 国初礼贤录·佚名

    国初礼贤录,一卷,原文未题撰者姓氏。一说刘基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二记:‘此书艺文志、千顷堂书目皆作基撰。然录中所载,即明太祖任用基及叶琛、章溢、宋濂四人事,且有基驰驿归里,居家一月而薨之文,则非基所作审矣。’故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