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韦处厚传

韦处厚字德载,京兆人。父韦万,监察御史,为荆南节度使参谋。韦处厚本名淳,因避宪宗讳,改名处厚。幼小即品性优良,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父母亡故,设庐于墓侧守丧。丧期满,游长安。通晓《五经》,博览史籍,而文思丰富奔放。元和初,登进士第,应贤良方正科试,以优等录取,授秘书省校书郎。裴土自以宰相衔监修国史,奏请韦处厚以本官充任。

后改任咸阳县尉,升为右拾遗,同时兼任史职。修撰《德宗实录》五十卷进献,当时被誉为信史。转任左补阙、礼部考功二员外。早被宰相韦贯之看重,此时韦贯之因军事主张不合圣旨而出朝任职,韦处厚同他相友善即受牵连,出任开州刺史。后入朝拜户部郎中,随即以本官知制诰。穆宗因其学有师法,召入翰林,为侍讲学士,又换任谏议大夫,改任中书舍人,仍为皇上侍讲如故。

当时张平叔凭着谗谀诙谐,由旁门歪道迅速擢升,由京兆少尹做了鸿胪卿、判度支,不数月,宣诏授户部侍郎。张平叔以征利有方使穆宗中意,希冀被重用。他认为原有盐专卖法年久弊深,欲转为官府自卖,可富国强兵,劝勉农事,积蓄资财,便上疏十八条陈说利害。诏命下发其奏疏,令公卿计议。韦处厚坚决反对,认为张平叔所奏条目不周到,未经慎重考虑,以为有利的结果有害,以为简便的其实最麻烦,并取其条目中最不可行的,提出十个疑点来诘难他。此时张平叔狡诈乖巧颇得恩宠,自以为皇上对他言无不从。及至韦处厚逐条逐件驳奏,穆宗认为有理,命将韦处厚的奏书下示张平叔,张平叔理屈词穷无话可答,奏请之事便作罢。

韦处厚因幼主好乐懈怠,不亲理政务,自己既处纳听诲君之位,当设法启发开导皇上性灵,便择编经义雅言,按类分列,编为二十卷,名为《六经法言》,进呈皇上。皇上赠以缯帛银器,并赐紫服金鱼袋。因《宪宗实录》尚未写成,诏令韦处厚与路随兼任史馆修撰。实录未成,准许二人分日入宫,仍定时放参。韦处厚随即又代理兵部侍郎。

敬宗嗣位,李逢吉执政,他一向嫉恨李绅,便构织罪名,李绅将遭不测之祸。韦处厚与李绅皆由孤身仕进,同年得中进士,他内心颇为伤感,便上疏道:

“臣私下闻朋党议论,认为李绅贬黜尚轻。臣受恩至深,职备顾问,事关圣听,不应不言。李绅为先朝奖用,擢拔在翰林,无过失可书,无罪孽可戮。今群党得志,谗嫉大兴。若问人心,皆甚惊骇。《诗》云:‘彩丝交织,成此贝纹绣锦。诬人之徒,行事犹已太过。’又曰:‘谗人无所不为,扰乱四方国家。’自古帝王,从无排斥君子、亲近小人而导致天下太平之事。古人云:‘三年不改其父法则,可谓孝顺。’李绅原是先朝奖掖任用,纵有罪过,犹应消除仇隙洗净瑕污,念记旧情忘却过失,以助其养成无改父道之美德。现今原李逢吉门下属吏,遍布朝中,诽谤诬陷,何词不有?如此贬谪,尚嫌太轻。从前曾参遭使其母投杼之杀人嫌疑,先师孔子有勿如颜渊饭中拾尘之训诫。臣俯首恳望陛下圣虑自断,不惑于奸邪,则天下幸甚!建中之初,山东归顺,只因宰相营私结党,上负朝廷,故人杨炎为元载复仇,卢杞为刘晏报怨,兵连祸结,天下不平。伏乞圣明,察臣愚忠。”

皇上省悟此事,李绅得以免死,贬为端州司马。

韦处厚正式拜兵部侍郎,谢恩于思政殿。当时昭愍皇帝狂放恣肆,经常出外狩猎游玩,每月坐朝不过三四日,韦处厚趁谢恩之机从容启奏道:“臣有大罪,伏乞当面自首。”皇上问:“何事?”韦处厚回答道:“臣先前为官,先朝时不能冒死相谏,纵容先圣贪恋狩猎及美色,以致不能长寿,臣罪当诛。然而之所以不能死谏,也因陛下此时在东宫,年已十五。现在陛下皇子才满一岁,臣怎能再逃避死亡之诛呢?”皇上深悟其意颇为感动,赐锦彩一百匹、银器四套。

宝历元年(825)四月,群臣奏献皇帝尊号,皇上在御殿受册实行大赦。李逢吉因嫉恨李绅之故,所撰赦文只说谪贬之官已经酌情调近者予以量移,而不提先前未量移者,企图不让李绅受到恩赦。韦处厚上疏道:“臣俯首见赦文条目中,谪贬之官有不该享受恩泽的。以圣上宽赦之本意,便有所不及。臣闻听舆论皆言李逢吉惟恐李绅受恩量移,故有此条。若如此,则应是近年贬谪流放之官员,因李绅一人之故皆不得量移。事关重大,岂敢不言?李绅乃先朝奖用,曾在内廷任职,自遭贬谪,未蒙恩赦。古人云:‘人君当记人之功,忘人之过。’管仲曾被拘囚,齐桓公用他为国相;公冶长曾陷牢狱,孔仲尼选他当女婿。有罪者犹应涤荡其罪,无辜者岂可终生受累?何况圣上享鸿名大号,册赦之礼乃重大仪式,为天地百神所鉴临,亿兆八极所瞻戴,若恩泽不广施,确实不合适。臣与李逢吉素无仇隙,与李绅本非亲戚,之所以议论是为顾全大局,之所以陈述出自一片公心。伏乞圣慈察臣肝胆,倘蒙允许,仍望宣令宰臣,应将近年谪贬之官,一并编入赦令条目,使其得依旧例,获赦量移近处。”皇上览毕奏疏,深悟所言事理,于是追令改写赦文,李绅才得依例沾恩。韦处厚任翰林承旨学士,每起草诏书,均能准确领会圣上旨意。曾奉急命往宣州征收鹰鸷及向扬、益、两浙索取奇纹绫绵,韦处厚皆上疏拒不受命,而且引用先前赦书为证据,皇上均准其奏。

宝历末年,宫中突生事变,文宗平定内难,欲降诏命,却犹豫不定。韦处厚闻难奔赴朝中,直言启奏道:“《春秋》之法,大义灭亲,内恶必书,以明逆顺。讨伐罪逆名正言顺,合乎大义有何疑惑?怎能迟疑不决,有所避讳!”于是按对藩王的方式处置。当晚,诏命制置及登极礼仪,来不及责成主管官署办理,均依照韦处厚的主张。及至礼仪进行,同原定法规完全符合。韦处厚因佐诏命之功,随即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加银青光禄大夫,晋爵灵昌郡公。

韦处厚任宰相,致力于匡时救世,从不为自身打算。无论在朝内或朝外、补官或正授,均能名副其实。当初,贞元间宰相齐抗奏减冗员,罢免诸州别驾,而那些在京师各署衙中当入别驾官职的,却多处朝官之列。元和以来,两河用兵,将佐中立功者,往往擢升到大的官署,大都以皇上或太子属官之职杂乱补授,皆盛服趋朝,朱衣紫服挤满朝堂。久候当进及代职闲居者,常常数十人奔赴中书省署及宰相私宅,摩肩接踵地等候谒见,繁辞碎语无止无休。及至韦处厚秉政,先后奏请设置六雄、十望、十紧、三十四州别驾以安排这些人员,而不与正员相混杂,朝政得以整肃。

文宗勤于听政,却轻于决断,宰相奏事得旨,诏命往往中途改变。韦处厚曾独自上奏论说:“陛下不因臣等不肖,用臣等为宰相,参议大政。凡有奏请,初蒙圣上听纳,随即又改变圣旨。若确出陛下之意,则表明臣等不可信任,若出于朝官妄加非议,臣等在朝中有何威信?再说裴度乃德高望重之元勋,历辅四朝大政,孜孜不倦竭尽忠诚,民望所归,陛下本应亲近器重。窦易直善良宽厚,在先朝为臣忠心耿耿,陛下理当依赖信任。微臣才力薄弱,首次蒙陛下擢拔重用,并非由他门旁道入朝,所言既不可听纳,臣当先自辞职。”随即退下再拜陈说乞准。皇上忙道:“何以至此呢!卿之志向才干,朕素来知晓,自登相位辅政以来,朝廷百官俱能尽职。纵然朕有失误,怎可立即辞职,以显得我薄德呢?”韦处厚谢恩而去,出了延英门,皇上又下令召回,对他说:“凡卿欲说之话,应全都说出来。”于是韦处厚奏论扬善惩恶、健全法制的主张,共数百言;又说裴度勋高望重,为人尽心正直,宜久任宰相,可壮国威。皇上尽皆听纳。从此宰相奏事,朝官不敢妄加非议。

不久沧州李同捷叛乱,朝廷发兵征讨。魏博史宪诚暗怀悖心,裴度以为是老臣负气任性,对他毫不怀疑。史宪诚曾有事派亲信至中书省请示,韦处厚令来人传话:“晋公苦口婆心在皇上面前保荐你为皇上之使,我却不这样,只仰候你有所作为,自有朝典决定奖惩。”史宪诚听到这话大为恐惧,从此谒诚效忠,居然为剿灭沧州之乱立下功劳。韦处厚又因理财制用为治国之本,撰写《大和国计》二十卷献给朝廷。李载义屡破沧州、镇州两处叛军,每有被俘兵士,多剖胸剔肉加以杀戮。韦处厚致书说理,李载义深表赞同。从此沧州、镇州所获生俘,皆流放远地服役,前后保全了数百上千人的性命。

韦处厚生活上随意简朴,似乎不会理家。至于在朝廷陈奏论争,以及管理府署对待属员,则气度巍然势不可夺。他形貌并不魁伟,而且似乎很懦弱,可是僚属请示职事,皆畏惧警惕你我相顾,即使同他谈话时间很长,也不敢向他谈及私事。韦处厚急于启用人才,酷爱文学,古时有因空发议论而废弃了才学的人,他对此深深惋惜,故推荐选拔众多人才,往往不计其缺点而录用,也遭到人们的非议。韦处厚颇信佛家因果轮回之说,晚年尤甚。奉诏修撰《元和实录》,未能撰写完毕,此书体例及内容取舍,皆韦处厚创立。大和二年(828)十二月,至延英殿奏对,临近皇上膝下时,忽奏“臣病发作”,立即退下。文宗命太监将他扶出归宅,只过了一夜便去世,年五十六,追赠司空。韦处厚执掌朝政大权二周岁,竭诚进献之谋略,颇受人们称誉,对他的去世都很惋惜。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 豫章文献王·萧子显
  陕西总督岳钟琪奏折 一、感泣悚惶,披肝沥胆再上奏折·雍正
  第七十回 元恶伏辜变生部曲 多财取祸殃及全家·蔡东藩
  第四十二回 班长史捣破车师国 杨太尉就死夕阳亭·蔡东藩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七十六·乾隆
  卷二十二·王当
  四八九 谕内阁嗣后阿哥等校书错误亦应一体查核处分·佚名
  世家卷第十三 高丽史十三·郑麟趾
  宋翻传·魏收
  封回传·魏收
  崔亮传·李延寿
  范祖干传·张廷玉
  汉纪五十五 孝献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199)·司马光
  卷九·鄂尔泰
  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五十二·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五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七十二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 自励 大道何坦荡出门安所之吾将肃轻驾独与万里期东望有泰山其高亦巍巍上摩苍天表下瞰碧海涯欲往一登览素心良所思俯首

  • 卷三十九·乾隆

    卷三十九眉山苏轼诗八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更著仙人紫绮裘。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诗无定律君应将。醉有真乡我可侯。且倒余樽尽今夕。睡蛇已死不须钩。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江上

  • 卷四百二·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二豹类七言古【附长短句】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唐】卢 纶山头曈曈日将出山下猎围照初日前林有兽未识名将军促骑无人声潜形踠伏草不动双雕旋转羣鸦鸣隂方质子才三十译语

  • 崔融唐朝新定诗格·佚名

    唐朝新定诗格 唐 崔融《唐朝新定诗格》一卷,唐崔融撰。此书中国历代书目不见著录,惟《日本国见在书目》“小学家”类录有“《唐朝新定诗格》一卷”,不题撰者。《文镜秘府论》东卷《二十九种对》提及

  • 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五十·赵尔巽

      王弘祚 姚文然 魏象枢 朱之弼 赵申乔   王弘祚,字懋自,云南永昌人。明崇祯三年举人。自蓟州知州迁户部郎中,督饷大同。顺治元年,授岢岚兵备道。总督吴孳昌以弘祚筹画军饷,请仍留大同。二年,以总督李鉴荐,仍授户部郎中

  • 纲目续麟卷八·张自勋

    【辛丑】昭烈皇帝备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夏四月汉中王即皇帝位分注【蜀中传言帝已遇害于是汉中王发丧制服諡曰孝愍皇帝羣臣竞劝王称尊号遂即位于武担之南大赦改元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以诸葛亮为丞相宜大书不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四·杨士奇

    洪熙元年七月癸未赐赵王高燧田园八十顷有奇以初之国故也 调凤阳府同知王凤等一百一十九人为交阯府州县官时行在吏部奏中外官初有罪罚役逃匿者曾经赦宥仁宗皇帝临御命于交阯任用今凤等所犯事情请如例调用从之复命有年

  • 卷二·王明清

    ●卷二○祖宗重先代陵寝,诏禁樵采祖宗朝重先代陵寝,每下诏申樵采之禁,至于再三。置守冢户,委逐处长吏及本县令佐常切检校,罢任具有无废阙,书于历子。太昊葬宛丘,在陈州。炎帝葬长沙,在潭州。黄帝葬槁山,在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七十三·阿桂

    八月甲申上谕军机大臣曰军阿桂已赴日隆即日筹辨収勦金川之事虽现在各省所调兵力不为不盛但分路进勦需兵尚多不可不寛为筹备湖北湖南两省原调过兵五千此次又续调兵四千陜甘两省前后共调过兵二万四千不知各该省现兵除

  • 庾信传·李延寿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父庾易、父亲庾肩吾,《南史》中都有传。  庾信自幼俊逸超俗,非常聪明机敏,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春秋左氏传》。身高八尺,腰带长达十围,仪容举止恭顺,有过人之处。父亲庾肩吾,任梁朝太子中庶子,掌管记

  • 卷二十八·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二十八地理略【五】水道【一】【臣】等谨案郑樵志地理首列水道一门其说以为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经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

  • 228.土木堡的惨败·林汉达

    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下一条规矩,不让宦官过问国家政事。他把这条规矩写在大铁牌上,挂在宫里,想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遵守。但是到明成祖的时候,这条规矩就给废除了。明成祖从他侄儿手

  • 卷一百四十·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四十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二十八存旧附释音礼记注疏卷第三十七【补本】脍春用葱至士于坫一【内则】考异古本注释者曰膏下尔雅谓之榝下共有也字泠毛毳毛别聚于不觧者也无于

  • 卷六十·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六十定公十有三年春齐侯衞侯次于垂葭【葭公羊作瑕谷梁无衞侯字垂葭杜注改名郹氏高平钜野县西南有郹亭今属济宁州】【左传】十三年春齐侯衞侯次于垂葭实郹氏使师伐晋将济河诸大夫皆曰不可邴

  • 卷八十一·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八十一卿大夫之孝爱亲南史谢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蔬食逾时胡藩少孤居丧以毁闻太守韩伯见之谓藩叔尚书少广曰卿此侄当以义烈成名赵伦之幼孤贫事母以孝称臧焘为助教顷之去官以父

  • 甲子中秋佛学院同人赏月记·太虚

    甲子秋,弥月不雨,赤地千里,娑婆世界真火宅也!中秋之夕,本院全体赏月于院中游行厂处,敷座四周,为口字形,上为香案,下为院长及诸教授席,同学诸子列座两旁。于时皎月东升,高三由旬,清光扬晖,凉生衣袂,赵州茶热,烦渴都消,四座怡然。院长乃

  • 四分律卷第五十一(第四分之二)·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房舍揵度之余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时有比丘在僧地中作私房,有上座客比丘来语言:“起避上座。”彼答言:“不起。”问言:“何故耶?”答言:“是我私房。”诸比丘白佛,佛言:“应语令起。若起者善,若

  • 陶庵全集·黄淳耀

    明代诗文别集。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著。为黄淳耀门人陆元辅所编,初由张懿实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刊刻,有《陶庵文集》7卷、诗集8卷、《吾师录》1卷。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又在张刻本基础上重修,增加《谷帘学吟》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