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八品

第一章 人界论

今称人界论。此处,执“世尊生于世间,等觉于世间,伏世间而住,不染于世间”之经为不如理,言“世尊出现于兜率天宫,住于其处,不来人间界,显示只有唯相色”者,乃指现在方广部之邪执。

(自)不应言:“佛世尊住于人界。”耶?(他)然。(自)非有佛所住之支提、园、精舍、聚落、城邑、王国、地方耶?(他)然。(自)若“有佛所住之支提……乃至……地方”者,汝应言:“佛世尊住于人界。”

(自)不应言:“佛世尊住于人界。”耶?(他)然。(自)世尊非生于蓝毗尼、等正觉于菩提树下,世尊非于波罗奈转法轮、于遮波罗支提而舍寿行、世尊于拘尸那竭罗般涅槃耶?(他)然。(自)若“世尊生于蓝毗尼……乃至……般涅槃”者,是故应言:“佛世尊住于人界。”

(自)不应言:“佛世尊住于人界。”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一时,我住于有迦帝,斯跋迦林娑罗王树下。”。“诸比丘!一时,我住于郁鞞罗,于阿逾波罗尼拘律[树下]初现等觉”。“诸比丘!一时,我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诸比丘!一时,我住于舍卫国,祇多林给孤独园。”“诸比丘!一时,我住于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应言:“佛世尊住于人界。”

(他)佛世尊住于人界耶?(自)然。(他)世尊非生于世间、等觉于世间、伏世间而住、不染于世间耶?(自)然。(他)若“世尊生于世间……乃至……不染[于世间]”,汝不应言:“佛世尊住于人界。”

第二章 法说示论

今称法说示论。此处,世尊住于兜率[天]城说示法,送赐变化[身],具寿阿难承受彼[变化身]及彼说示而说法,佛世尊不说者,乃方广部之邪执。

(自)不应言:“依佛世尊而说其法。”耶?(他)然。(自)能依何而说耶?(他)依变化[身]而[说]。(自)变化[身]是胜者、大师、正自觉者、一切知者、一切见者、法主、法依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不应言:“法依佛世尊而说。”耶?(他)然。(自)依何而说耶?(他)依具寿阿难而说。(自)具寿阿难是胜者……乃至……法依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不应言:“法依佛世尊而说。”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舍利弗!我亦略说法。舍利弗!我亦详说其法。舍利弗![我]略详说其法。但知者难得。”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法依佛世尊而说。

(自)不应言:“法依佛世尊而说。”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我知而说法,不知而不说,诸比丘!我说有因缘法,不说无因缘法。诸比丘!我说有神变法,[不说]无神变法。诸比丘!知而说法,不知而不[说法],说有因缘法,[不说]无因缘法,说有神变法,不[说]无神变法。此是我之训诫、教应行。诸比丘!为汝等充分之满足,为满悦而充分,为喜悦而充分。世尊是正自觉者,善为法说,僧伽善行之。此之悬记所说耶?千之世界为之震动。”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法依佛世尊而说。

第三章 悲论

今称悲论。此处,依所爱事之破坏而有贪者,依贪而见像似悲转,言“贪者,即名悲。此无于世尊。故佛世尊无悲”者,乃北道派之邪执。

(自)佛世尊无悲耶?(他)然。(自)佛世尊无慈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佛世尊无悲耶?(他)然。(自)佛世尊无喜……乃至……无舍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佛世尊有慈耶?(他)然。(自)佛世尊有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佛世尊有喜……乃至……有舍耶?(他)然。(自)佛世尊有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佛世尊无悲耶?(他)然。(自)世尊无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世尊非有悲者、世间利益者、世间哀愍者、世间利行者耶?(他)然。(自)若“世尊是有悲者、世间利益者、世间哀愍者、世间利行者”,汝不应言:“佛世尊无悲。”

(自)佛世尊无悲耶?(他)然。(自)世尊非以大悲等至于等至耶?(他)然。(自)若“世尊以大悲等至于等至”者,汝不应言:“佛世尊无悲。”

(他)佛世尊有悲耶?(自)然。(他)世尊有贪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是故,佛世尊无悲。

第四章 香气论

今名香气论。此处,依于彼佛世尊,奉亲爱于不如理,言“世尊之大小便甚胜于其他之香气,除此无妙香之香气”,乃一分安达派及北道派之邪执。

(自)佛世尊之大小便甚胜于其他之香气耶?(他)然。(自)世尊食香料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世尊非食煮饭、酸粥耶?(他)然。(自)若“世尊食煮饭、酸粥”者,汝不应言:“佛世尊之大小便甚胜于其他之香气。”

(自)佛世尊之大小便甚胜于其他之香气耶?(他)然。(自)将佛世尊之大小便浴、涂、采取、收笼、置箱、陈列于市场,依其香而有作香气者之事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五章 一道论

今称一道论。此处,依于佛世尊而奉亲爱于不如理,世尊是预流终,一来终,不还终,为阿罗汉而证阿罗汉,然“唯依一圣道而证四果”者,乃同彼等[一分安达派及北道派]之邪执。

(自)依一圣道而证四沙门果耶?(他)然。(自)四触……乃至……四想是俱起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一圣道而证四沙门果耶?(他)然。(自)预流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一来道……乃至……不还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如何之道耶?(他)依阿罗汉道。(自)依阿罗汉道而断有身见、疑、戒禁取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阿罗汉道而断有身见、疑、戒禁取耶?(他)然。(自)世尊是“断三结为预流果”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世尊‘断三结为预流果’者是世尊所言”,汝不应言:“依阿罗汉道而断有身见、疑、戒禁取。”

(自)依阿罗汉道而断粗贪、粗瞋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阿罗汉道而断粗欲贪、粗瞋恚耶?(他)然。(自)“欲贪瞋恚之薄者是一来果”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欲贪瞋恚之薄者是一来果’是世尊所仰”者,汝不应言:“依阿罗汉道而断粗贪欲、粗瞋恚。”

(自)依阿罗汉道而断微俱行之欲贪、微俱行之瞋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阿罗汉道而断微俱行之欲贪、微俱行之瞋恚耶?(他)然。(自)“欲贪瞋恚之无余断是不还果”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欲贪瞋恚无余断是不还果’为世尊所仰”,汝不应言:“依阿罗汉道而断微俱行之欲贪、微俱行之瞋恚。”

(他)不应言:“依一圣道而证四沙门。”耶?(自)然。(他)世尊修预流道之人耶?(自)然。(他)世尊是预流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世尊是修一来……乃至……不还道之人耶?(自)然。(他)世尊是不还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世尊依一圣道而证四沙门果,声闻依四圣道而证四沙门果耶?(他)然。(自)声闻见世尊之未见、达[世尊之]未达、证[世尊之]未证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六章 入禅定论

今名入禅定论。此处,言:“诸比丘!比丘而离欲……乃至……达初禅定而住,寻伺寂静……乃至……达第二禅定……乃至……第四禅定而住。”如是依止顺次而说,近行各各之禅定而转,由禅定而[直]入禅定者,乃化地部及一分安达派之邪执。

(自)由禅定而入禅定耶?(他)然。(自)由初禅定而入第三禅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由禅定而入禅定耶?(他)然。(自)由第二禅定而入第四禅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由初禅定而入第二禅定耶?(他)然。(自)为初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为第二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由初禅定而入第二禅定,不应言:“为初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为第二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第二禅定生于不运心者……乃至……生于不愿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第二禅定非生于运心者……乃至……非生于愿者耶?(他)然。(自)若“第二禅定生于运心者……乃至……生于愿者”,汝不应言:“由初禅定而入第二禅定。”

(自)由初禅定入第禅定耶?(他)然。(自)初禅定生于随欲之过失而作意之时耶?(自)第二禅定生于随欲之过失而作意之时耶?(他)实不应如是而言……乃至……。(自)初禅定是有寻有伺耶?(他)然。(自)第二禅定是有寻有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由初禅定而入第二禅定耶?(他)然。(自)初禅定是第二禅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由第二禅定而入第三禅定耶?(他)然。(自)为第二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为第三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由第二禅定而入第三禅定,不应言:“为第二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为第三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第三禅定生于不运心者……乃至……生于不愿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第三禅定非生于运心者……乃至……生于愿者耶?(他)然。(自)若“第三禅定生于运心者……乃至……生于愿者”,汝不应言:“由第二禅定而入第三禅定。”

(自)由第二禅定而入第三禅定耶?(他)然。(自)第二禅定生于寻寻伺之过失而作意之时耶?(他)然。(自)第三禅定生于随寻伺之过失而作意之时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第二禅定有喜耶?(他)然。(自)第三禅定有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由第二禅定而入第三禅定耶?(他)然。(自)第二禅定入第三禅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由第三禅定而入第四禅定耶?(他)然。(自)为第三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为第四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由第三禅定而入第四禅定,不应言:“为第三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为第四禅定而起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第四禅定生于不运心者……乃至……生于不愿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第四禅定非生于运心者……乃至……非生于愿者耶?(他)然。(自)若“第四禅定生于运心者……乃至……生于愿者”,汝不应言:“由第三禅定而入第四禅定。”

(自)由第三禅定而入第四禅定耶?(他)然。(自)第三禅定生于随喜过失而作意之时耶?(他)然。(自)第四禅定生于随喜过失而作意之时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第三禅定是乐俱行耶?(他)然。(自)第四禅定是乐俱行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由第三禅定而入第四禅定耶?(他)然。(自)第三禅定是第四禅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由禅定而入禅定。”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离欲……乃至……达第四禅定而住。”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由禅定而入禅定。

第七章 禅定中间论

今称禅定中间论。此处,于彼宗,“于五位不分别五禅定,单‘有三三摩地’为佛所说”,不知无寻唯伺三摩地之状态而言“于初禅定与第二禅定之中间有名禅定中间者”,乃正量部及一分安达派之邪执。

(自)有禅定中间耶?(他)然。(自)有触中间……乃至……想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禅定中间耶?(他)然。(自)于第二禅定与第三禅定之中间有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禅定中间耶?(他)然。(自)于第三禅定与第四禅定之中间有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于第二禅定与三禅定之中间无禅定中间耶?(他)然。(自)若“于第二禅定与第三禅定之中间无禅定中间”者,汝不应言:“有禅定中间。”(自)于第三禅定与第四禅定之中间无禅定中间耶?(他)然。(自)若“于第三禅定与第四禅定之中间无禅定中间”者,汝不应言:“有禅定中间。”

(自)于初禅定与第二禅定之中间有禅定中间耶?(他)然。(自)于第二禅定与第三禅定之中间有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初禅定与第二禅定之中间有禅定中间耶?(他)然。(自)于第三禅定与第四禅定之中间有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于第二禅定与第三禅定之中间无禅定中间耶?(他)然。(自)于初禅定与第二禅定之中间无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第三禅定与第四禅定之间无禅定中间耶?(他)然。(自)于初禅定与第二禅定之中间无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无寻唯伺三摩地是禅定中间耶?(他)然。(自)有寻有伺三摩地是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无寻唯伺三摩地是禅定中间耶?(他)然。(自)无寻无伺三摩地是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有寻有伺三摩地不是禅定中间耶?(他)然。(自)无寻唯伺三摩地不是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无寻无伺三摩地不是禅定中间耶?(他)然。(自)无寻唯伺三摩地不是禅定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于现在二禅定之中间有无寻唯伺三摩地耶?(他)然。(自)无寻唯伺三摩地转依时,初禅定灭,第二禅定非未生耶?(他)然。(自)若“无寻唯伺三摩地转依时,初禅定灭,第二禅定未生”者,汝不应言:“于现在二禅定之中间有无寻唯伺三摩地。”

(他)无寻唯伺三摩地不是禅定中间耶?(自)然。(他)无寻唯伺三摩地是初禅定……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四禅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是故,无寻唯伺三摩地是禅定中间。

(自)无寻唯伺三摩地是禅定中间耶?(他)然。(自)“有三三摩地。即有寻有伺三摩地、无寻唯伺三摩地、无寻无伺三摩地”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乃至……三摩地’为世尊所仰”,汝不应言:“无寻唯伺三摩地为禅定中间。”

第八章 入定者闻声论

今称入定者闻声论。此处,“初禅定声是刺”为世尊所仰,而入定者若不闻此者,如何是刺耶?是故“入定者闻声”,乃为东山住部之邪执。

(自)入定者闻声耶?(他)然。(自)入定者依眼而见色……乃至……依耳……乃至……依鼻……乃至……依舌……乃至……依身而触所触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入定者闻声耶?(他)然。(自)入定者是耳识具足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三摩地非有意识具足者耶?(他)然。(自)若“三摩地有意识具足者”,汝不应言:“入定者闻声。”

(自)三摩地有意识具足者,耳识具足者闻声耶?(他)然。(自)若“三摩地有意识具足者,耳识具足者闻声”,汝不应言:“入定者闻声。”(自)三摩地有意识具足者,耳识具足者闻声耶?(他)然。(自)二触……乃至……二心俱起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入定者闻声。”耶?(自)然。(他)“初禅定闻是刺”非世尊所仰耶?(自)然。(他)若“‘初禅定声是刺’为世尊所仰”,汝应言:“入定者闻声。”(自)“初禅定声是刺”为世尊所仰,入定者闻声耶?(他)然。(自)“第二禅定寻伺是刺”为世尊所仰,彼有寻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初禅定声是刺”为世尊所仰,入定者闻声耶?(他)然。(自)“第三禅定喜是刺,第四禅定出入息是刺。虚空无边处入定者色想是刺,识无边处入定者虚空无边处想是刺,无所有处入定者识无边处想是刺,非想非非想入定者无所有处想是刺,想受灭尽定入定者想与受是刺”为世尊所仰,彼有想与受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第九章 眼见色论

今称眼见色论。此处,依止于“依眼见色”之语,言净眼见色,乃为大众部之邪执。

(自)依眼见色耶?(他)然。(自)依色见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色见色耶?(他)然。(自)依色认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色认色耶?(他)然。(自)色是意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依眼见色耶?(他)然。(自)于眼有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眼非无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若“于眼无运心……乃至……愿”者,汝不应言:“依眼见色。”

(自)依耳闻声……依鼻嗅香……乃至……依舌尝味……乃至……依身触知所触耶?(他)然。(自)依色触知其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色触知其色耶?(他)然。(自)依色认知其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色认知其色耶?(他)然。(自)色是意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依身触知所触耶?(他)然。(自)于身有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身无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若“于身无运心……乃至……愿”者,汝不应言:“依身触知所触。”

(他)不应言:“依眼见色……乃至……依身触知所触。”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此处,依眼见色……乃至……依身触知所触。”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依眼见色……乃至……依身触知所触。

[摄颂曰]:

 佛世尊住人界,依佛世尊而说法,

 佛世尊无悲,佛世尊之大小便甚胜其他香气,

 依一圣道而证四沙门果,入禅定,

 有禅定中间,入定者闻声,

 依眼而见色,依身而触知所触。

第十八品[终]

猜你喜欢
  佛 教 偶 感·太虚
  优波毱[jū]提缘品第四十七·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二卷·佚名
  佛说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卷下·佚名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八卷·世友
  一贯别传卷五·吹万广真
  乙三  明一乘果·太虚
  卷第九·本谧
  禅心经语·佚名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一卷·佚名
  嘉兴退庵断愚智禅师语录卷上·佚名
  卷上(四)·道宣
  卷十五·赜藏主
  覆袁闻纯居士书·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二十五·彭定求

        卷425_1 【续古诗十首】白居易   戚戚复戚戚,送君远行役。行役非中原,海外黄沙碛。   伶俜独居妾,迢递长征客。君望功名归,妾忧生死隔。   谁家无夫妇,何人不离坼。所恨薄命身,嫁迟别日迫。   妾身有存殁,

  • 苏泂·唐圭璋

      泂字召叟,颂四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有泠然斋集二十卷。   摸鱼儿   忆刘改之   望关河、试穷遥眼,新愁似丝千缕。刘郎豪气今何在,应是九疑三楚。堪恨处。便拚得、一生寂寞长羁旅。无人寄语。但吊麦伤桃,边松

  • 元艺圃集卷三·李蓘

    明 李蓘 编倪瓒送张伯雨游张公洞荆溪山水閟灵宫子晋鸾笙下碧峯午夜月明风满嶂千岩人静鹤眠松縁知瑶草春来长应有仙人洞口逢莫为青骡翁久住归来骑取葛陂龙送李徴士过荆溪访王司丞何处寻狂客故人王子猷花落庭前树风吹

  • 第八四禀光绪二十年三月十三日一一二一七-一·佚名

    户粮税总书陈荣,禀举郑镜清等三人为庄书具禀案下户粮税总书陈荣,为选举妥充,恳恩给发谕戳,以专责成事(注)。缘蒙前宪方遵照宪饬,原设有庄书额缺,以便稽查逃粮、越占等弊,业经各前宪举充妥办在案。但前庄书

  • 锦里耆旧传卷四·句延庆

    【起伪广政二十八年冬至干徳四年春】(宋)勾延庆 撰国朝收蜀十二月癸亥伪蜀太子秦王玄哲统领兵士至剑门时招武诸路兵马并已奔退遂回入城正月癸酉前军都陪署王太傅全斌统领大军至汉州界蜀主差伪通奏使伊审征走马送降欵 

  • 卷十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孝亲宋光宗绍熙间权户部侍郎袁说友乞过宫上奏曰臣等伏见会庆节在即十二日礼合进香都人顒望翠华忽又得旨免过宫无不失望既而

  • 卷八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八十六职官考【十】武职领侍卫府国朝以八旗将士平定海?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所自将爰选子弟命曰侍卫用备周庐环卫之列统以勲戚大臣视周官虎贲旅

  • 钱崇澍·周诒春

    钱崇澍 生于上海。父光锷。本籍住址浙江海寗硖石镇路仲里惠源堂。已婚。初学于南洋中学。南洋公学。唐山路矿学堂。直隶高等学堂。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伊里诺爱大学。习植物学。民国三年。得学士学位。入芝加哥

  • 卷十六 君奭第十八·孔颖达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保,太保也。师,太师也。马云:“保氏、师氏皆大夫官。”相音息亮反。左右,马云:“分陕为二伯,东为左,西为右。”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君奭尊之曰君。奭,名,同姓也。陈古以告之,故以名篇。○

  • 序·董鼎

    书传辑録纂注序庆元己未冬先生文公令沈作书集传明年先生殁又十年始克成编緫若千万言呜呼书岂易言哉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皆载此书而浅见薄识岂足以尽发蕴奥且生于数千载之下而欲讲明于数千载之前亦已难矣然二帝三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佚名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如来不思议品第四之四复次舍利子。住信菩萨于佛如来十种智力不可思议。闻已净信超越分别离诸疑惑。后复生起身喜心喜适悦之相。发希有想。如来以具十智力故

  •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九·佚名

    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第五云何次第得入解脱门。一者入曩字观本无无性自性义。不空成就如来说成就金刚菩提解脱门。就此门中说有一品。一者十圣菩萨入地等妙二位修学进趣圣道成佛菩提第九品。是时毗

  • 卷第一百六十·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定蕴第七中得纳息第一之四诸法无色界无色起。彼法无色界心俱耶。答诸法无色界无色起。彼法或无色界心俱。或欲界心俱。或色界心俱。或不系心俱。

  • 卷第八·道忞

    禅灯世谱卷第八 南岳下云门宗雪窦显法派世系图下 (十世)雪窦重显(卍进本十世为四世。已下递次准之) (十一世)天衣义怀 (十二世)法云法秀 (十三世)佛国惟臼 (十四世)慧林慧海 万杉寿坚  万杉寿隆 智者绍先  福圣

  • 木偶的戏剧·孙了红

    孙了红著。鲁平公然向私人大侦探霍桑发出挑战,鲁平故意声张欲盗窃富商收藏的吴道子绘画的情节,让受委托保护古画的大侦探霍桑被鲁平牵着团团转,不明不白地中了一些稚拙的圈套。但是整篇故事中的描写手法却显得十分平庸拙

  • 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

    短篇小说。郁达夫著。写于1923年,初载于1924年2月28日《创造季刊》第2卷第2期。小说以贫民窟里的知识分子与烟厂女工的生活为对照,写出了他们共同的不幸命运。作品中的“我”是一个正直的青年,对劳苦大众怀有同情。他有

  • 记丁玲·沈从文

    人物传记。沈从文著。列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9月初版。共10章,从丁玲的出生一直写到她与胡也频从山东回到上海。原编者在卷末加按语说:“原文较本书所发表者多三万余字,叙至一九三二年为止

  • 盂兰盆经疏·宗密

    佛典注疏。唐宗密撰。二卷。是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的注释书。宗密自序云:“早年丧亲,依此经追荐亡灵。后还乡里,应乡亲之请,制此新疏。”书中判此经属律藏,为人天藏所摄,以拔苦报恩为宗。疏分四段:一教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