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魏知古传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秉性正直,早有才名。二十岁中进士,授官著作郎,兼修国史。长安年中(703),他升迁任凤阁舍人、卫尉少卿。当时睿宗在藩国为相王,魏知古兼任相王府司马。神龙初年(705),他升任吏部侍郎,依旧兼修国史,不久晋升荣誉职位银青光禄大夫。第二年,母亲去世离职守孝,期满授晋州刺史。睿宗即位,以老臣召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景云二年(711),他任右散骑常侍。睿宗女金仙、玉真二公主入道门,睿宗下令为她们各造一道观,当时正是夏季盛暑时节,还是不停工。魏知古上疏力谏,请求皇上“:以安养百姓为治政之本。为两公主造道观,原本是树功德来祈福佑。但建两道观之地,都是百姓的住宅,匆忙迫逼,令他们迁移,他们扶老携幼,投靠无门,怨叹于道路,这既背人事,也违天时,兴无用的劳作,重不急之事务,群心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之父母,心下怎么能安呢?况且国有简册,君王的一举一动都要记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因此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这样,国君的举动,才算是慎重的。小臣所在之职责就是谏诤,再加上拿着史笔,如写下陛下不合常礼的举动,后人会怎么看?臣认为盛暑修观不行。伏愿陛下俯顺人欲,仰察天意,降圣旨,下德音,速罢功役,在晚年能为民众造福。”睿宗未采纳魏知古的意见。不久,他又进谏:“臣闻百姓以君为天,君以百姓为本,百姓安定就是治政之理,根基稳固国家就安宁。自从陛下翦除凶逆,君临宝位,百姓仰慕其德,以为朝有新政。但现在风教衰败,日甚一日,府库空虚,人力凋敝,劳役不止,官员日增。现在朝廷各部门官差不多有二千余人,太府的布帛已尽,太仓的米粮难以供给,又加上给二位公主造道观这一非急务之役,臣先前请求停止这一劳役,但仍未停止。今年,前水灾后旱灾,五谷不熟,若到明年春天,一定有饥荒。陛下为人父母,想什么方法来拯救呢?疗饥拯溺,须及时。现在又加上突厥为患,时间很久了,他们本无礼仪,哪里会有诚信呢?今即使派遣使节,来请求结姻亲,但豺狼之人,哪里会稳定呢?他们乘中国饥虚,在和亲之际,倘若窥测侵犯,国家怎么提防呢?臣所论及之事,很是急切,伏愿陛下特垂详察。”睿宗嘉其恳切直言,不久命他为代理宰相。玄宗在当太子的时候,魏知古兼任左庶子。没多久,又迁任户部尚书,其他职务如故。第二年拜侍中。

先天元年(712)冬,魏知古跟随玄宗在渭川打猎,因献诗讽喻:“曾闻复太康,五弟训禽荒;工后来冬狩,三驱盛礼张。顺时鹰隼击,讲事武功扬。奔走未及去,飞鸟岂暇翔。非熊从渭水,瑞雀想陈仓。此欲诚难纵,兹游不可常。子云陈羽猎,僖伯谏鱼棠。得失鉴齐楚,仁恩念禹汤。邕愿谅在宥,亭毒匪多伤。《辛甲》今为史,《虞箴》遂礼彰。”玄宗看了,亲笔加以褒扬:“诗,志之所凭借,写出自己的心怀,实际可以讽喻君王。因此扬雄陈述《羽猎》,马卿赋写《上林》,从诗经的《风》、《雅》,大都因此道理。我顷向温泉,观风省俗,时乘闲暇,畋猎于渭川,网开一面,展三驱之礼,亲自校猎,逐追鸟兽自乐。未料卿有箴规,无时不忘助我,不是真诚心怀,哪能如此?今赐卿五色绸五十段,用来表达我对箴规的奖励。”

先天二年(713),魏知古封为梁国公。窦怀贞等将谋反,魏知古密奏此事。窦怀贞诛杀,玄宗赐知古实封二百户,彩绸五百段。仍觉得前面的赏赐太少,又亲下诏书:“魏知古去年七月以前,多次陈善道来助我,竭尽忠诚,奸臣有谋,事先奏其征兆。事君之节,良有可嘉。可加赐实封一百户。”这年冬天,玄宗派他到洛阳主持吏部尚书之事务,认为他很称职,并亲笔表扬他“能端本革弊,忘私徇公,正色而行,忠心不屈。镜面光净则妍媸都可反映出来,衡量已经做的事则轻重分得清清楚楚。朕远闻卿的政绩,很是称叹,今赐卿衣裳一套,以示我的关怀。”

开元元年(713),官名改换,魏知古任黄门监。开元二年(714),魏知古还京,玄宗经常向他咨询,恩意很厚,不久又改任紫微令。姚崇很忌妒畏惧他,暗加诽谤,后改任工部侍郎,罢免了宰相之职。开元三年(715)去世。享年六十九岁。御史大夫宋王景闻知而叹息说:“叔向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子产爱及后世,有古之遗风;能二者兼有的,恐怕应是魏公!”朝廷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忠。

魏知古当初任黄门侍郎时,上表推荐洹水县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遆、前右内率府骑曹参军柳泽;到主持吏部尚书事务,又提拔人才用密县县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然,后来这些人都一直处在清要地位,时论认为他有知人的好眼光。他有文集七卷。

猜你喜欢
  列传二 宗室·薛居正
  附錄一 跋·叶隆礼
  卷四十二·谷应泰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四十九·佚名
  第二六八呈同治九年十一月十八日一一七○一--七·佚名
  第二二二移光绪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一一五○八--一·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灾祥略三·纪昀
  三五三 安徽巡抚闵鹗元奏覆查给还原书情形并呈续获违碍书籍折·佚名
  钦定兰州纪略卷十二·阿桂
  经幄管见卷三·曹彦约
  刘栖楚传·欧阳修
  卷一百十·佚名
  卷一·佚名
  卷六·郭良翰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一齣~第四十四齣·汤显祖

    第三十一齣 繫帅【三台令】〔生引衆上〕长年坐策兵机。这几日有些狐疑。檀萝欲翦快如飞。怎不见捷旌旗。〔集唐〕纔到城门打鼔声。武陵一曲想南征。谁知一夜秦楼客。白髮新添四五茎。俺淳于棼久鎭南柯。威名颇重。近

  • 王举之·隋树森

    王举之(一二九O——一三五O?),杭州人。今存散曲中,有赠胡存善﹝折桂令〕一首。而胡存善是胡正臣之子(见《录鬼簿》)。所以,王举之可能生于元代后期,而且是活动于杭州一带的作家。卒于明代洪武初的钱惟善,在《

  • 北郭集原序·许恕

    诗为吟咏性情作也例以删后无诗可乎今人之诗与古人之诗异诗人之诗与文人之诗异然诗而不以文为法则又戾于古也邈矣世之名公钜儒骚人墨客伤时感懐物情景态吟咏之间一唱三叹而不足自非胷中有文者畴克尔耶北郭许君如心其质

  • 卷一百四十四·徐世昌

    王拯王拯,原名锡振,字定甫,一字少鹤,马平人。道光辛丑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官通政副使。有《龙壁山房诗集》。书愤吾皇承金瓯,圣智神清明。百工思亮弼,四海观升平。如何峤西县,黄巾起微民。元年辛亥春,我从丞相行

  • 闵帝纪·薛居正

    闵帝,讳从厚,小字菩萨奴,明宗第三子也。母昭懿皇后夏氏,以天祐十一年岁在甲戌,十一月二十八日庚申,生帝于晋阳旧第。帝髫龀好读《春秋》,略通大义,貌类明宗,尤钟爱。天成元年,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二年四月,加检校太保、同

  • 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四·柯劭忞

      ○宦者   李邦宁 张仲翥 野先帖木儿 赵伯颜不花 朴不花   蒙古功臣子弟给事内廷,虽间用宦者,不为上所亲信,故弄权病国者无闻焉。至惠宗之世,朴不花始以孽后里,夤缘柄用,遂与奸臣同恶相济,譬之鸩酒,稍濡口吻,而毒已溃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四·杨仲良

      真宗皇帝   朱能伪造天书   天禧三年三月。入内副都知周怀政日侍内庭,权任尤重,附会者颇众。往往言事获从,同辈位望居右者,必排抑之。中外库帑,皆得专取,多入其家。性识凡近,酷信妖妄。有朱能者,本单州团练使田敏中厮

  • 卷之六百七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征引书目·沈起

    钦定贰臣传、三藩纪事本末(杨陆荣)、逊国纪(郑晓)、杭州府志、扬州府志、海宁蔡志(蔡完)、海宁金志(金鳌)、海宁许志(许三礼)、海昌外志(谈迁)、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吴寿旸)、海昌艺文志(管庭芬)、老父云游始末(闺秀陆莘行)、东山七秩乞言

  •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司马迁

    李克刚戴孟姣译注【译文】楚元王刘交,是高祖的同母小弟,字游。高祖兄弟四人,大哥名伯,伯早就死了。当初高祖微贱的时候,曾经为了躲避难事,常常和宾客路过大嫂家去吃饭。大嫂讨厌小叔,小叔和宾客来家时,大嫂假装羹汤已吃完,用勺

  • 侯莫陈崇传·李延寿

    侯莫陈崇,字尚乐,代地武川人。他的祖先是北魏的别部,居住在库斛真水。祖父侯莫陈元,以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因而在那里安家。他的父亲侯莫陈兴任殿中将军、羽林监,后来因为侯莫陈崇功勋卓著,被朝廷追赠为柱国、太保、

  • 二十二年·佚名

    (丙子)二十二年清康熙三十五年春正月1月1日○朔戊午,上下備忘記,特諭于八道監司曰:獻歲發春,草木皆欣欣有生意,而哀我無罪無辜之億萬生靈,獨罹此罔極之饑饉。仳離道殣之慘,在秋冬而已多,矧今日氣象之岌岌,尤如何哉?今日卽是丙子也

  • 诗与政治·孔子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 《诗》三百:《诗》指《诗经》,《诗经》共有诗305篇。这里说“三百”是举其整数。蔽:概括。思无邪:原本是《诗经鲁颂同》中的一句;孔子借来评论整部《诗经》。“

  • 卷首·段昌武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首宋 段昌武 撰学诗总説作诗之理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伊川程曰思无邪者诚也【朱曰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防婉且或

  • 卷三十五·湛若水

    <經部,春秋類,春秋正傳欽定四庫全書春秋正傳卷三十五   明 湛若水 撰定公【敬王十八年】八年【晉定十年齊景四十六年衛靈三十三年蔡昭十七年鄭獻十二年曹靖四年卒陳懷四年卒杞僖四年宋景十五年秦哀三十五年楚昭

  • 续诗传鸟名卷卷一·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弱冠从伯氏论诗作毛诗续成值顺治五年王师下西陵土兵掠民间所藏窜入海传失其半越六年而怨家墨箧则尽樔之出走所记祗得国风省篇毛诗写官记诗札三种余沉沉矣康熙乙酉相距六十年予东归草堂隣人呉氏

  • 三论《老子》成书年代·钱穆

    《老子》书之晚出,今日已成定论。顾或主在庄子前,或主在庄子后。余夙主后说,昔曾造论两篇,一曰《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成于民国十二年夏,刊载于《燕京学报》之第八期。一曰《再论〈老子〉成书年代》,成于民国二

  • 摩诃止观义例纂要·从义

    凡六卷。又称纂要、止观义例纂要。宋代从义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乃荆溪大师之止观义例之注释书。本书首述止观义例之大意及撰述之由来,次释本文,复引书中之主要文句以成立自说,引用诸多内典、外典,对止观义例作极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