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论《老子》成书年代

《老子》书之晚出,今日已成定论。顾或主在庄子前,或主在庄子后。余夙主后说,昔曾造论两篇,一曰《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成于民国十二年夏,刊载于《燕京学报》之第八期。一曰《再论〈老子〉成书年代》,成于民国二十一年春,刊载于北京大学之《哲学论丛》。翌年,由沪上某书肆合印单册,名《老子辨》。今忽忽又十五年,意有未尽,爰草三论。距首论初稿,则已二十四年矣。

此论之成,先有一大前提,即谓《易系》《中庸》,皆出庄老之后。余在三十三年春,曾著《易传与礼记中之宇宙论》一篇,刊于《思想与时代》第三十四期(现收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二册),大体谓《易》《庸》所论宇宙人生,皆承袭庄老,而改易其说以就儒统。老子思想,则适为庄周书与《易》《庸》之过渡。当时在篇中虽偶及此义,未遑详论。此篇续阐前说,读者必参阅彼文,乃可备得本篇之作意。

庄子论宇宙,其最要义,厥为万物皆本一气,其死生成毁,皆一气之化,故内篇屡言"造化",又称"物化"。万物既尽属一气之化,故曰:"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大宗师》又曰:"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同上)故曰:"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齐物论》苟有悦生而恶死,必为庄生之所笑。抑庄生时言之,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同上)又以生为附赘县疣,死为决??溃瘫。则推极庄生之意,无宁讴歌死尤甚于讴歌生。儒家建本人事,故《荀子·解蔽篇》讥庄周"蔽于天而不知人"。死生一体,固属天然。而好生畏死,则人之常情。今庄子齐而等视,故曰"蔽于天不知人"也。《易系》则曰:"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庸》亦曰:"赞天地之化育"。又曰:"天地位,万物育。"夫有生必有死,而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者,此本人以立言之所宜有也。夫固知天地万物,胥出一气之化,而必曰"化育"焉,则认生育为造化之主。一阴一阳之谓道,而《易》《庸》立言,必主于阳不主于阴,此见儒家陈义本诸人,与庄子之超夫人而本乎天者异趣。顾《老子》书,则已渐露此倾向。故《老子》常言"生",常言"育",乃转近《易》《庸》,而与庄周之"齐死生一成毁"者远焉。今举其说如次: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二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元德。(十章)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十五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三十四章)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三十九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元德。(同上)

此见老子言道生万物,偏言生,不言死,与庄周齐死生而一言者不同。盖庄子"本天"言,老子"本人"言,人情好生恶死,故必曰"道生万物",又曰"道生德畜,长育养覆",此证老子之转近儒义,故曰其书乃庄周与《易》《庸》之过渡。又《荀子·天论篇》"老子有见于拙,无见于信。"此亦显涉人事,非关自然。

庄子本天而言,故常见大化之日新,曰:"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大宗师》又曰:"有骇形,无损心。有旦宅,无情死。"(同上)骇形者,变化为形,骇动不留。旦宅者,旦暮改易,生如蘧庐。故曰:"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同上)人生不可控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行尽如驰,莫之能止,日夜相代。"(《齐物论》)若"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也(《大宗师》)。虽此说非谓其不信,要非生人之情所乐闻。《易系》《中庸》则转言之曰,大化虽日新,而此日新之化,则固不息不已,可久而可常。乌见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乎?故庄子曰:"化则无常",而《易》《庸》即"以化为常",此又其相互异趣之一端。老子言"道",既偏重人事,故其书亦时言常,不言无常。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则知老子心中自可有一"常道",有一"常名"矣。而《庄子》则曰:"言未始有常",又曰:"仁,常而不成。"此又庄老之异趣。故《老子》曰: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

道常无名。(三十二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五十二章)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五十五章)

其他《老子》书中常字尚屡见,此老子主"有常",不主无常之证。老子既主有常,故亦主"可久"。其言曰: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七章)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十五章)

天乃道,道乃久。(十六章)

不失其所者久。(三十三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

有国之毋,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五十九章)

"有常""可久",此《易》《庸》义,非庄周义也。老子主有常,主可久,故亦重"积"。曰:"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五十九章)"积"之为义,荀卿极言之,而《易》《庸》承袭焉。此又《老子》书近于荀卿《易》《庸》,而远于庄周之一证也。

庄子曰:"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齐物论》)凡庄子之主无常者,每由其形之迁化不居征之。然则老子主有常可久,亦可证形之不迁不化乎?曰不可。虽然,形虽化而自有其不化者曰"象"。象者,像也。凡人之形,必与人之形相像,古今人形皆相像也。凡马之形,必与马之形相像,古今马形皆相像也。故指形则化,执象则留。《老子》曰: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一章)

执大象,天下往。(三十五章)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四十一章)

盖以象言道始于老。庄子论道,仅指其迁化日新,变动不居者言。老子乃始于此迁化日新变动不居之中,籀得几许常然不变之大例。故知虽无停形而有成象,智者玩索其象,即可以逆推其变。故曰:"执古之道,可以御今之有"矣。此又老子就天道而挽合之于人事之一大转变。《老子》书中言此者最多,兹举一例言之,如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反者道之动"(四十章),"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六十五章)故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二十二章)此即道有成象之一端。老子又常言"式",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二十八章)又曰:"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六十五章)惟道有象,故有式。惟其有式,故知有常。惟道有常,故可执古道以御今有。《老子》五千言,其最大发挥,在此一义。此则显与庄周异,而与《易》《庸》近。以其通天道于人事,以人事为主而运用天道,与庄周之知有天而不知有人者大异。

"象"字古书极少用,《易传》乃曰:"易者象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重为六十四,可以象天地古今一切之事变。又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本《庄子》。《庄子》曰: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按本文引《庄子》语皆据内篇,独此条出外篇《天道》,未必真庄子语,然大体则与庄子意近,与老子意远,故援以为证。)

庄子所谓意之所随,乃指天地之实相。实相迁流不停,新新无故,故曰:"不可以言传。"既不可以言传,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同上)但大化虽日新,万形虽日变,而实有其不新不变者存。此不新不变者,即所谓"无物之象","无形之象"也。一阴一阳之谓道,寒往暑来,日往月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前日之日,非今日之日矣,今年之暑,非去年之暑矣,此指其日新无故,迁流不停者言。抑此日往月来,寒往暑来,死生相续,阴阳相继,则终古常然,更无变。故曰:"执大象,天下往。"一阴一阳之相寻无已,更迭不息,即大象也。大象在握,万物不能违,其将何往乎?故曰:"易与天地准,弥沦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岂有出此一阴一阳之外哉。阴阳即两仪也,一阴一阳即太极也,太极即天地之大象,可以尽天地万物一切之变矣。所谓圣人之立象以尽意者如此。故道有迁流日新,意之随此者不可以言传,道亦有一常不变,得其象而存之,则乌见意之不可尽哉。《易传》之盛言夫"象",其义即承老子,故曰老近《易》《庸》与庄则远,此就其偏重人事之一端言之。

《老子》书既重人事,故其言天道,亦常偏就近人事者言之。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又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又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天之道利而不害,此非其明证耶?故尝论之,庄周之与《老子》书,譬之佛经,犹般若之与涅槃也。般若扫相,涅槃显性,庄主于"扫",老主于"显",此则其分别之较然者。太史公以老、庄、申、韩同传,然谓韩非原于老。《韩非》书有《解老》、《喻老》篇,老、韩两家陈义相通处,此不详论。但若谓韩非原于庄,则大见不伦。岂不以《老子》晚出,其书自与韩非《易》《庸》时代为近而然乎?或曰:昔有讥援儒入释者,今子之言,岂不将攀老以入之儒耶?曰:不然,此非余之言,昔荀卿已言之。曰:"庄子知有天而不知有人",又曰:"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夫诎信非人事乎?故庄子重天而忽人,老子本人以言天。庄老之别,固甚显矣。抑有大同而小异者,亦有大异而小同者。庄之与老,大同而小异之类也。老子之与《易》《庸》,大异而小同之类也。夫庄老同为道家,同言天道,大义相通,十之七八,尽人所知,何待再论。凡我所辨庄、老《易》《庸》之异同,乃据其义尚隐而不为人知者言之,非所谓援老入儒也。

或曰:庄老异同之辨,诚如子言,抑异同与先后尚有别,安知非《老子》书在前,孔子系《易》,子思作《中庸》,就其偏重人事者而推阐之,庄子尽翻窠臼,乃专崇天道,何必老子在庄子之后,《易》《庸》又在老子之后乎?曰:言不可以一端尽。《易传》非孔子作,《中庸》非子思作,二书皆当出秦汉间,此前代早有论者。庄子论道,乃承儒墨是非而为破,非承老聃而为变,亦不能尽于兹篇之所论。

或曰:近人有言,辨《老子》晚出,分而观之,皆若不足以定谳,合而论之,辞乃可成。子所谓言不可以一端尽者,是亦类此之谓欤?曰,否否,不然。庄生有言,立百体而谓之马,一体之无当于全马,固也。然诚见马者,见马之一体,固知其为马之一体矣。故见马蹄,决不以为羊蹄也。见马尾,决不以为狗尾也。见马耳,决不以为牛耳也。读余前两论者,虽不见此文,固已可信《老子》之晚出矣。读此文者,虽不见余前之两论,亦可断《老子》之为晚出而无疑,乌见必合其全而始能定谳也。

三十六年二月在昆明五华学院

中卷之上

猜你喜欢
  三传辨疑卷十五·程端学
  卷第十·朱熹
  卷九十三·湛若水
  卷十九·孙奇逢
  卷十五·严虞惇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九·王顼龄
  卷十·库勒纳
  卷七·马骕
  卷三十六·顺治
  卷二十一·李钟伦
  卷十四·佚名
  四事品第一·佚名
  佛说息诤因缘经·佚名
  宗门中语可置之不论·印光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九·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郑用锡

    七言律诗(上)七言律诗(上)仿元人东阳十咏秋碪秋钟秋屐秋笛余年四十五,眼已花矣,近复能灯下作小楷自叹颂张焕堂司马(启暄)德政荏苒堑垣因粤匪掠争,民领不足,时适唐升庵司马赴艋,诸绅驰商禁口,从之;乃瓜代者至,惑于他说,旋开旋禁,感而作

  • ◆袁山长易(静春堂集)·顾嗣立

    易字通甫,平江长洲人。丰姿秀朗,不求仕进。部使者将荐之于朝,谢不可。行中书省署徽州路石洞书院山长,罢归。所居吴淞具区之间,筑堂曰「静春」,聚书万卷,手自校定。堂之外,蒲、荷、松、菊、梅、竹之属,缭绕其间。左江右湖,禽鱼翔

  • 卷六十一·徐世昌

    钱陈群钱陈群,字主敬,一字集斋,号香树,又号柘南居士,嘉兴人。康熙辛丑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加刑部尚书衔,太子太傅。卒赠太傅,谥文端。有《香树斋集》。抱疾出都潞河登舟用谢惠连秋怀韵初觉烦虑清,便忘疢疾患。抚

  • 卷十九·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十九      宋 韩淲 撰七言絶句 山中 屋前流水水边山山水中间十载闲一旦尘埃扑双鬓薰风吹雨鸟关关 庙山竚舟闲赋 烟雨钱塘江上山客怀舟楫往来间谁云朝市无清致除却利名浑可闲 南豅步入

  • 卷一百九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九十六孟彦深孟彦深字士源登天宝二年进士第为武昌令元结居樊上常作退谷铭曰干进之客不得游之又作杯湖铭曰为人厌者勿泛杯湖孟士源尝黜官无情干进在武昌不为人厌可游退谷可泛杯湖矣诗一首

  • 九集 二卷·钱德苍

    钗钏记讲书(小生上)【引】笃志寒窗,潜心古典,学诗学礼趋庭。小生皇甫吟,昨日期约到韩兄家讲书,来此已是。韩兄在家么?(付上)【引】朋友偲偲切切,当责善,无玷斯文。皇甫兄来哉?请了。(小生)韩兄请。百岁光阴过??驹,少年不学待何如?(付)今

  • 帝纪第二 景帝 文帝·房玄龄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

  • 皇清开国方略卷二十五·阿桂

      太宗文皇帝【崇徳三年戊寅正月至七月】  崇徳三年春正月甲午  世祖章皇帝生  世祖章皇帝  太宗第九子也  母  孝庄文皇后时为  永福宫庄妃娠十有一月  二月丁酉  亲征喀尔喀  先是正月庚辰驻

  • 卷一百三十七·杨士奇

    永乐十一年二月庚戌朔 命府军后卫千户赵辉为附马都尉尚皇妹宝庆公主○鞑靼太师马儿哈咱等遣使阿鲁帖木儿等贡马优赐之遣回○辛亥擢监生李华卢荣赵真旭卜祯杨益冯得为给事中黄文惠王维新韩真李逊申岳张肃封贵朱哲为监

  • 卷之一百四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二十八·戴锡章

    献宗皇帝李德旺,神宗遵顼次子也。光定十三年二月,神宗废太子德任,以德旺为太子。十二月,神宗诏传位于太子,乃即位时,年四十二,改元乾定。时蒙古主使史天祥徇西夏,破贺兰山还,遇敌射伤,额出血,目为之昏。(《宋史·夏国传》及《元史

  • 晏子使吴吴王问君子之行晏子对以不与乱国俱灭第十六·晏婴

    晏子聘于吴,吴王问:“君子之行何如?”晏子对曰:“君顺怀之,政治归之,不怀暴君之禄,不居乱国之位,君子见兆则退,不与乱国俱灭,不与暴君偕亡。”此章与“吴王问可处可去”事旨既同,但辞有详略之异,故着于此篇。

  • 古乐书卷上·应撝谦

    仁和应撝谦撰律原第一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隂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而空窍厚薄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聴鳯凰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律吕之本其雄鸣者为六律曰

  • 卷十·杨于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质疑卷十明 杨于庭 撰昭公虢之会宋之盟豹削族此复书叔孙豹者何也再会而恬不知怪圣人以是为不足削也取郓取郓之役微叔孙豹鲁不国矣故不书季孙宿帅师伐莒取郓而书取郓若不知为谁取之者志宿之横豹之忠

  • 卷四·陈大章

    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名物集览卷四   庻吉士陈大章撰兽乘乘黄朱乘黄四马皆黄也鲁颂駉传黄骍曰黄陆农师黄亦马之上色列子牝而黄牡而骊马至果天下之马也明堂位周人黄马蕃鬛言吉事乘此诗四黄既驾是也至于戎事则乘騵埤雅

  • 卷五·方苞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析疑钦定四库全书仪礼析疑卷五翰林院侍讲衘方苞撰乡射礼乡射及正齿位无介而立三宾与兴贤能同何也教射则考德行道艺正齿位则书德行道艺皆以为乡大夫兴贤能之据故立三宾示将以充后举之选俾羣士

  • 卷第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八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分别圣道果人品之三复次如凡夫生初定地以上。由舍欲界惑灭离至得。与彼惑不更相应。于彼亦尔。是故此执非证。复由何地。从何地得离欲。偈曰。由无流非至。离欲一

  • 势胜学·薛居正

    “势”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有权力的人要“造势”“用势”“驭势”,无权力的人要“度势…借势…附势”,富贵之人担心“失势”,平民百姓期盼“得势”。可以说,“势”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人们把它看得过于抽象和高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