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列传二 宗室

克让,武皇之仲弟也。少善骑射,以勇悍闻。咸通中,从讨庞勋,以功为振武都校。乾符中,王仙芝陷荆、襄,朝廷征兵,克让率师奉诏,贼平,以功授金吾将军,留宿卫。初,懿祖归朝,宪宗赐宅于亲仁坊,自长庆以来,相次一人典卫兵。武皇之起云中,杀段文楚,朝议罪之,命加兵于我,惧,将逃归,天子诏巡使王处存夜围亲仁坊捕克让。诘旦兵合,克让与纪纲何相温、安文宽、石的历十余骑弯弧跃马,突围而出。官军数千人追之,比至渭桥,死者数百。克让自夏阳掠船而济,归于雁门。明年,武皇昭雪,克让复入宿卫。黄巢犯阙,僖宗幸蜀,克让时守潼关,为贼所败,以部下六七骑伏于南山佛寺,夜为山僧所害。

克让既死,纪纲浑进通冒刃获免,归于黄巢。中和二年冬,武皇入关讨贼,屯沙苑。黄巢遣使米重威赍赂修好,因送浑进通至,兼擒送害克让僧十人。武皇燔伪诏,还其使,尽诛诸僧,为克让发哀行服,悲恸久之。

克修,字崇远,武皇从父弟也。父德成,初为天宁军使,从献祖讨庞勋,以功授朔州刺史。克修少便弓马,从父征讨,所至立功,武皇节制雁门,以克修为奉诚军使,从入关为前锋,破黄揆于华阴,败尚让于梁田坡,蹙黄巢于光顺门,每战皆捷,勇慑诸军。贼平,授检校刑部尚书,为左营军使。其年十月,潞州牙将安居受来乞师,请复昭义军,武皇遣大将贺公雅、李筠、安金俊等以兵从。与孟方立战于铜鞮,不利,武皇乃令克修将兵继进。是月,平潞州,斩其刺史李殷锐,乃表克修为昭义节度使。光启二年九月,克修出师山东,收复邢、洺。十一月,拔故镇。孟方立遣将吕臻来援,战于焦岗,大败之,擒吕臻,俘斩万计,进拔武安、临洺诸属县,乘胜进围邢州。方立求援于镇州,王镕出师三万援之,克修军退。及李罕之来归,武皇授以泽州刺史,与克修合势进攻河阳,连岁出师,以苦怀、孟。十月,孟方立遣将奚忠信将兵三万袭我辽州,克修设伏于辽之东山,大败贼军,擒忠信以献。龙纪元年,武皇大举以伐邢、洺,及班师,因抚封于上党。克修性俭啬,不事华靡,供帐饔膳,品数简陋。武皇怒其菲薄,笞而诟之,克修惭愤发疾;明年三月,卒于潞之府第,时年三十一。庄宗即位,追赠太师。

克修子二人,长曰嗣弼,次曰嗣肱。嗣弼初授泽州刺史,历昭义、横海节度副使,改海州刺史。天祐十九年,契丹犯燕、赵,陷涿郡,《辽史?太祖纪》:十二月癸亥,围涿州,有白兔缘垒而上,是日破其郛。嗣弼举家被俘,迁于幕庭。

嗣肱,少有胆略,屡立战功,夹城之役,从周德威为前锋。时兄嗣弼为昭义副使,与嗣昭守城,兄弟内外奋战,忠力威壮,感动三军。潞围既解,以功授检校左仆射,入为三城巡检,知衙内事。天祐七年,周德威援灵、夏,党项阻道,音驿不通。嗣肱奉命自麟州渡河,应接德威,与党项转战数十里,合德威军。柏乡之战,嗣肱为马步都虞候。明年,从庄宗会朱友谦于猗氏,改教练使,与存审援河中,败汴军于胡壁堡,获将庞让。十年,与存审屯赵州,击汴人于观津。时梁祖新屠枣强,其将贺德伦急攻蓚县,率师五万合势营于蓚之西。嗣肱自下博率骑三百,薄晚与梁之樵刍者相杂,日既晡,入梁军营门,诸骑相合,大噪,弧矢星发,虓阚驰突。汴人不知所为,营中扰,既暝,敛骑而退。是夜,梁祖烧营而遁,解蓚县之围。以功特授蔚州刺史、雁门以北都知兵马使。从平刘守光。十二年,改应州刺史,累迁泽、代二州刺史、石岭以北都知兵马使。十九年,新州刺史王郁叛入契丹。嗣肱进兵定妫、儒、武等三州,授山北都团练使。二十年春,卒于新州,时年四十五。

克恭,武皇之诸弟也。龙纪中,为决胜军使。大顺初,潞帅李克修卒,克恭代为昭义节度使。性骄横不法,未闲军政。潞人素便克修之简正,恶克恭之恣纵,又以克修非罪暴卒,人士离心。时武皇初定邢、洺三州,将有事于河朔,大搜军实。潞州有后院军,兵之雄劲者,克恭选其五百人献于武皇,军使安居受惜其兵。不悦。克恭令裨校李元审、安建、纪纲、冯霸部送太原,行次铜鞮县,冯霸劫众谋叛,杀都将刘杲、县令戴劳谦,循山而南,比及沁水,有众三千。武皇令李元审将兵击之,与霸战于沁水,不利,元审战伤,收军于潞。五月十五日,克恭视元审于孔目吏刘崇之第。是日,州将安居受引兵仗攻克恭,因风纵火,克恭、元审并遇害,州民推居受为留后。初,孟方立之乱,居受以泽、潞归于武皇,至是孟迁以邢、洺纳降,复任为牙将,居受惧其图己,乃叛,杀克恭以结汴人。居受遣人召冯霸于沁水,霸不受命。居受惧,将奔归朝廷,至长子,为野人所杀,传首冯霸军。霸乃引军据潞州,自称留后,求援于汴。武皇令康君立讨之,汴将葛从周来援霸。九月,李存孝急攻潞州,汴军夜遁,获霸等诛之,武皇乃以康君立为昭义节度使。

克宁,武皇之季弟也。初从起云中,为奉诚军使,赫连铎之攻黄花城也,克宁奉武皇及诸弟登城,血战三日,力尽备竭,杀贼万计。燕军之攻蔚州,克宁昆仲婴城拒敌,昼夜辍寝食者旬余。后从达靼入关,逐黄寇。凡征行无不卫从,于昆弟之间,最推仁孝,小心恭谨,武皇尤友爱之。及镇太原,授辽州刺史,累至云州防御使。乾宁初,改忻州刺史,从入关讨王行瑜,充马步军都将,以功授检校司徒。天祐初,授内外都制置、管内蕃汉都知兵马使、检校太保,充振武节度使,凡军政皆决于克宁。

五年正月,武皇疾笃,克宁等侍疾,垂泣辞诀。克宁曰:“王万一不讳,后事何属?”因召庄宗侍侧,谓克宁、张承业曰;“亚子累公等。”言终弃代。将发哀,克宁纪纲军府,中外无哗。初,武皇奖励军戎,多畜庶孽,衣服礼秩如嫡者六七辈,比之嗣王,年齿又长,各有部曲,朝夕聚谋,皆欲为乱。庄宗英察,惧及于祸,将嗣位,让克宁曰:“儿年孤稚,未通庶政,虽承遗命,恐未能弹压大事。季父勋德俱高,众情推伏,且请制置军府,候儿有立,听季父处分。”克宁曰:“亡兄遗命,属在我儿,孰敢异议者!儿但嗣世,中外之事,何忧不办。”视事之日,率先拜贺。庄宗嗣位,军民政事,一切委之,权柄既重,趣向者多附之。李存颢者,以阴计干克宁曰:“兄亡弟及,古今旧事,委父拜侄,理所未安,富贵功名,当宜自立,天与不取,后悔无及。”克宁曰:“公毋得不祥之言!,我家世立功三代,父慈子孝,天下知名,苟吾兄山河有托,我亦何求!公无复言,必斩尔首以徇。”克宁虽慈爱因心,而日为凶徒惑乱。群凶之妻复以此言干克宁妻孟夫人,说激百端,夫人惧事泄及祸,屡让克宁,由是愈惑。会克宁因事杀都虞候李存质,又请兼领大同节度,以蔚、朔为属郡,又数怒监军张承业、李存璋;由是知其有贰。近臣史敬镕素与存颢善,尽知其事。敬镕告贞简太后曰:“存颢与管内太保阴图叛乱,俟嗣王过其第即擒之,并太后子母,欲送于汴州。窃发有日矣。”庄宗召张承业、李存璋谓曰:“季父所为如此,无犹子之情,骨肉不可自相鱼肉,吾即避路,则祸乱不作矣。”承业曰:“老夫亲承遗托,言犹在耳。存颢辈欲以太原降贼,王乃何路求生?不即讨除,亡无日矣。”因令吴珙、存璋为之备。二月二十日,会诸将于府第,擒存颢、克宁于坐。庄宗垂泣数之曰:“儿初以军府让季父,季父不忍弃先人遗命。今已事定,复欲以儿子母投畀豺虎,季父何忍此心!”克宁泣对曰:“盖谗夫交构,吾复何言!”是日,与存颢俱伏法。克宁仁而无断,故及于祸。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嗣昭,国昌有子四人:克恭、克俭、克用、克柔。是书《李嗣昭传》云:武皇母弟代州刺史克柔之假子也。是克柔为武皇母弟。《新唐书?沙陀传》:武皇有弟克勤,《通鉴》引《纪年录》有兄克俭,而是书俱无传,疑有阙文。

史臣曰:昔武皇发迹于阴山,庄宗肇基于河朔,虽奄有天下,而享国日浅,眷言枝属,空秀棣华,固未及推帝尧敦叙之恩,广成王封建之义。自克让而下,不获就鲁、卫之封,懋间、平之德也。况夭横相继,亦良可悲哉!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三十四 熙寧五年(壬子,1072)·李焘
  后汉光武皇帝纪三卷第三·袁宏
  濯缨亭笔记 序·戴冠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一·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佚名
  卷之五十八·佚名
  卷四·王晫
  第四五○保结状光绪十二年四月初三日一二二二九--三·佚名
   三、海外通信·林语堂
  竹萌乳毂·胡兰成
  吕罗汉传·魏收
  鱼俱罗传·魏徵
  尉迟德诚传·宋濂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太祖纪四·薛居正

    开平二年正月癸酉,帝御金祥殿,受宰臣文武百官及诸籓屏陪臣称贺,诸道贡举一百五十七人,见于崇元门。封从子友宁为安王,友伦为密王。幽州刘守文进海东鹰鹘、蕃马、毡罽、方物。自去冬少雪,春深农事方兴,久无时雨。兼虑有灾疾,帝

  • 后汉书补逸卷六·姚之骃

    东观汉记第六张禹永平六年张禹为廷尉府北曹吏处事执平为京师所称明帝以其明逹法理有张释之风超迁非次拜廷尉【案禹字伯达赵国襄国人范称禹以永平八年举孝亷稍迁至建初中拜扬州刺史则明帝时禹安得骤拜廷尉然审本书所载

  • 卷之一千二百五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十五·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唐叅政介传实録熈宁二年四月丁未叅知政事唐介卒其弟奠之介字子方荆南人举进士为鼎州武陵尉岳州沅江令秘书省著作佐郎知莫州任丘县契丹使徃来多诛索民甚苦之介坐驿门上敕供馈如式妄求取一不与輙坏什器者以

  • 程材篇第三十四·王充

    论者多谓儒生不及彼文吏,见文吏利便,而儒生陆落,则诋訾儒生以为浅短,称誉文吏谓之深长。是不知儒生,亦不知文吏也。儒生、文吏皆有材智,非文吏材高而儒生智下也,文吏更事,儒生不习也。谓文吏更事,儒生不习,可也;谓文吏深长,儒生浅

  • 卷一百二十六 释氏·黎靖德

      孟子不辟老庄而辟杨墨,杨墨即老庄也。今释子亦有两般:禅学,杨朱也;若行布施,墨翟也。道士则自是假,今无说可辟。然今禅家亦自有非其佛祖之意者,试看古经如四十二章等经可见。杨文公集传灯录说西天二十八祖,知他是否?如何旧

  • 卷一四一·邱濬

    ▲经武之要(上) 《易》:师出以律,否臧凶(《师》卦)。《书》: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大禹谟》)。歼厥渠魁,胁从罔治(《胤征》)。 臣按:以上三条解见前。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胤征》)。 李靖曰:“爱设于

  • 提要·石墪

    【臣】等谨案中庸辑畧二卷宋石塾编朱子删定塾字子重号克齐新昌人绍兴十五年进士官至太常主簿出知南康军中庸为礼记第三十一篇孔頴达疏引郑元目录云此于别录属通论汉书艺文志有中庸传二篇顔师古注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

  • 卷十四·钱时

    钦定四库全书融堂书解卷十四宋 钱时 撰洛诰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义同召诰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保大相东土其基作民明辟予惟乙夘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

  • 原序·吴浩

    载籍之有五经犹天之有五星也地之有五行也人非五谷不生学非五经不殖舍此而他求吾不知所従焉夫经者常也法也径也若径路之无所不通可常行也自汉以五经学宫而经之名著益之以周礼孝经论语为九经益之以仪礼左氏春秋尔雅为

  • 覆日本佐伯定胤书·太虚

    定胤大法师元鉴:前荷锡临庐阜,备领教益,欣喜无量!近维起居胜常,法乐有加为颂!顷承惠书,敬悉贵联合会已推定大法师与木村水野二公为东亚佛教大会准备委员,并已议定日期及招待方法,具征办事精神之切实,深为东亚佛教前途庆幸!至须待

  • 佛说文陀竭王经·佚名

    北凉三藏昙无谶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阿难于屏处思惟。世间人略厌五所思者少。至死不知厌足者多。阿难日中后到佛所前为佛作礼。却白佛言。我于屏处思惟。世间人略厌五所思者少。至死不知厌足者

  • 卷第二十(弥沙塞)·佚名

    五分律卷第二十(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三分之五衣法上佛在王舍城。尔时耆域乳母洗浴耆域。谛观其身而有恨色。耆域觉之即问。何故恨颜视我。乳母言。恨汝身相殊特而意未亲佛法众僧。耆域闻已赞言。善

  • 卷第五十七·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五十七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二十二世双林誾禅师法嗣杭州径山月江宗净禅师兰溪倪氏子。十七。从正觉院文译受业。诵楞严。至如人

  • 大乘三论略章一卷·吉藏

      胡嘉祥法师导义之要二谛义  二智义  般若义  真应义  涅盘义  佛性义  二河义  二种次第义  正像义  金刚三昧义  生法二空义  涅盘义  真应二身义  常无常二鸟义  半满义  佛性义

  • 龟巢稿·谢应芳

    元代诗文别集。谢应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龟巢稿》版本较多,而且卷数也不一致,有17卷、15卷、20卷、10卷等版本,另有选本《龟巢摘稿》3卷。以17卷本较常见,《四库全书》底本也是17卷

  • 广阳杂记选·刘献廷

    本书(一册八二面四九、二○○字)以选自刘献廷「广阳杂记」九十馀则为主,而另选王士禛「池北偶谈」十则、「香祖笔记」六则、钮琇「觚賸」十六则及题花村看行侍者「谈往」一则为附。要之,係就上述清初各种笔记中选集有关明

  • 请观音经疏·智顗

    佛典注疏。隋智顗述,灌顶记。一卷。是东晋难提译《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简称《请观音经》)的注释书。不分章次,不列标题。释文先释经名,再论五重玄义,后依经文顺序对全经进行疏解。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