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魏玄同传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他中举进士,后长时任司列大夫。因与上官仪文章唱和而受牵连,流配岭外。上元初年赦免回京,工部尚书刘审礼推荐他,称赞他有时务之才,拜岐州长史,直升迁到吏部侍郎。魏玄同因自己担当了选拔人才的职责,担心不能很好运用选人定职之术,就在这方面写了很有价值的书面意见上呈皇上,内容大义是:

“臣闻制造器物一定要择其好工匠;治理国家一定要求贤用贤。匠不良,无法做出好器物;官不贤,无法按规律治国。国君,是来管理天下人民的;臣子,是来辅佐国君的。如果国君不能安养百姓,就失去了君道;臣子不能辅佐国君,就丧失了臣子的职责。任用人才,实在是国家的根本,与人民的安危相联。现在的状况是百姓没有变富,盗贼也没有减,狱讼冤曲也未理清,礼仪法度也不齐全。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下吏不称职,众官非其才。官之不得其才,取人之道,也就有没有用好的地方。

“臣又闻傅说说:‘英明的帝王奉顺天道,建邦设都,设置后王君公,大夫师长,不只是为了让自己逸豫,更重要的在于更有效地治理百姓。’古代的邦国,就如现在的州县,土有常君,人有定主,各自选择英贤辅佐之才,而宰相等大臣则由朝廷任命。秦朝兼并天下,除封建割据,设置州郡地方官,汉代袭用,有沿有革。侯王设置官吏限制在四百石以下,其太傅宰相等大官,则由汉王朝设置。州郡掾吏、督邮、从事等官职,全部由州郡长官来任命。这样一直到魏晋,才开始将所有官员归入吏部任命。这样一直延用到现在。现在选用人的特点是‘:用笔来量才,看档案来察行。’这样的弊病,由来已久。

“大概是由于君子重因循而害怕改革,如有不得已的情况,也只是运独见之明,定卓然之议。如今的人事官员所行的,不是圣王的好的法典,而是近代的权道,这实在应当改革,这非常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例如尺丈之量,所能及者短;斗升之器,所积者怎么会多。尺丈不能及,怎么能量呢;斗升不能受,怎么能容得了呢?何况天下之大,士人之众,却委托于几个人的手上呢?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天下选才之事都集中几人手中,肯定会出现不全和紊乱之毛病。再说居此任的人,不一定称职,昧于甄别察审,只是尽其庸妄,糊涂官理糊涂案,一旦讲情面看私交盛行,什么样的无理事都能做;一旦贪赃营私开头,千奇百怪的坏现象也会出现,这样就形成为人择官,为身择利,看亲疏而下笔,顾势要而措情。官场之中,竞相投靠;巧言令色,同于市井。加之以厚貌深藏机心,险如溪壑,择言观行,尚惧不周。今天百行折之于一面,众官专断于一司,这样选才任贤不是太难了吗。

“而且魏代只据天下的三分之一;晋代所处的是没有一统的状况,到齐、宋,以至周、隋,战争之日多,安泰之时少,天下分裂,各据一方。隋代平静,太平之时仅十多年罢了,接着又起兵祸,继之以饥馑,德业既未有成,世事也应接不暇,不能说非古而是今。武德年代(唐高祖)、贞观年代,也与今有异,当时开国草创,不仅国事繁多无空闲,而且也缺乏人才。到今天,享国永年,比屋可封,人才间出。选集之始,雾积云屯,选用之后,十不收一。但因玉石难分,用舍去留,得失相半。研究人事上的弊病,应明白今后的补救。

“夏代、殷代以前,制度多缺。周朝借鉴夏殷,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就是诸侯以下的官吏,不是全由天子任命,朝廷的众官,也不是专于一职。所以周穆王任命伯礒做太仆正时说‘:慎重地选拔你的下属,不要把巧言令色、偏辟侧媚的人当贤士误用。’这就是当时天子令诸侯自择下吏的实证。太仆正,只不过是中大夫,这样的官也可任命自己的僚属,那么三公九卿,也必然可以自选僚属了。再则《周礼》上规定太宰、内史,共同掌诏事。当是分职任于群司,但统起来只以数职。各人又去任命自己的下属,天子只任命大官。这样委任,所委者当,所用者精,因此贤人众多,国家繁荣兴盛。

“裴子野有言:‘任官之难,先王之备述之。平时视其孝友;乡里中诚信服人,言行举止,观其志义;忧患祸难,取其智谋;以工作重担压他,来观其才能;以财利委托他,来察其廉洁。《周礼》中讲官吏即于学校培养,在州里选择,告知他们政事,然后向朝廷举荐。到汉代,仍然如此。在州郡干出成绩,然后被五府征用,五府举荐自己的佐治之吏到朝廷,三公审参给予授职,尚书上奏天子。一人的任职,所关者众,一士之进,其考核极细。所以官能得其人,很少有败事的。魏、晋反之,所受的损失也很大。’裴子野所论,只是南北朝的一个小小的宋朝,还认为不胜其弊,而况于当今呢!

“再者从政为官,不可以无学。所以《尚书》中说‘:学古入官,议事以制。’《左传》曰:‘我闻学而后从政,不闻以政入学。’今贵戚子弟,多早求官,小小年纪,腰配银印青绶,有的在束发如两角的年龄,已经承袭高官。弘文馆崇贤馆的生员,宫内的侍从禁卫,课试既浅,能力也薄,但是门阀有素,门第声望自然也高。父子事业相承,本是古人之道。所说的王侯的长子,一定要考核他们,修六礼来节其性,明七教来兴其德,学全施政的八方面来防其淫乱,尊敬贤人来崇尚道德,批评不肖来除掉丑恶。少年受业,长大做官,均由德进,必凭才能而提升,这样而后才能治国理家有益。小小年纪做官而废学,轻考试而无才,像这类的人,也实在可惜,再者九品以下的官员,不待州县推荐,直接取之于书判,这恐怕不是先德而后讲才的意见。

“臣又认为治理国家用人才,就像人之用财。贫者满足于糟糠,希望得到粗麻布短衣;富人厌粮肉,思轻裘。然而当缺乏贤人的时候,就可以磨钝器策驽马而乘驭。在太平多士之日,就应精益求精而选人才。选才就要面广,尤其应该精选。臣见制书,每令三品、五品荐士,下至九品,也令举荐,这是圣朝广求人才之意。但因为褒贬不甚明,得失无大碍,故人升了官不忧处分受责,降了职也不尽搜扬。如果应征任职,也没有谨慎自己的行为的,况且贤人了解贤人,圣人识才,伊、皋这些贤人既举荐,不仁的就自然会离得远。所以今天要想真正得到贤才,也要慎重地择其举荐贤才的人。流清就是因为源洁,影正就是由于身正,不认真细致了解选才之官的品行,却一味责备被举人人才庸滥,这样是不可能得到真才的。

“《汉书》上说:‘张耳、陈余的宾客、厮役,都是天下的俊杰。’他们只不过是小人物,尚且能如此,何况以皇上的圣明,国家的德业,如果不建长久之策略,打好深厚的基础,用好得贤取士之术,一味顾望魏晋留下的不好风尚,臣窃以为这样是不明智的,伏愿陛下认真考虑,采纳良言,依照周代、汉代的好规矩,来把好吏部选才这一关。”

魏玄同的建议未被采纳。

弘道初年(683),魏玄同转任文昌左丞,兼地官尚书,代理宰相。武则天临朝,调任太中大夫、鸾台侍郎,仍然行宰相之职权。垂拱三年(687),魏玄同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之职,加任检校纳言,封钜鹿男。魏玄同平时与裴炎交好,能始终保持友好,时人称赞为“耐久朋”;但他与酷吏周兴不协调。在永昌初年(689),被周兴陷害,说魏玄同讲太后已经老了,应当让皇位给皇帝。武则天听了,大怒,于是赐他死在自己的住宅。监刑御史房济对魏玄同说“:何不申告,如能得到召见,当自陈冤曲。”魏玄同叹道:“人杀鬼杀,有什么不同,哪里能告人事?”于是就刑,死时七十三岁。

猜你喜欢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班固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七·杨仲良
  浙江总督李卫奏折 谎供引起的草木皆兵、虚惊闹剧·雍正
  帝王经世图谱卷十四·唐仲友
  卷一百十五·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二十二·佚名
  卷之六百五十九·佚名
  第三○四移光绪十一年四月初九日一二一○二--二·佚名
  第十五册 天命五年四月至六月·佚名
  第十一章 武学研究会·冯玉祥
  徽宗纪·脱脱
  杨引传·张廷玉
  卷二百七十三·杨士奇
  卷七十六·佚名
  秦淮画舫录题词·捧花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佚名

    (旦上,云)妾身是蓝采和的浑家。当日俺男儿做生日吃酒,唤官身去了,不见回来,有人说他跟着师父出家去了,不免唤两个小叔叔来商议者。(二净上,云)自从哥哥唤官身去了,不知所在,若是出了家,怎么了。咱今日寻他去来。(同下)(正末拍

  • 五集卷五·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五古今体九十七首【甲辰五】至苏州筞马入城据鞍得句庚子南巡正七旬今来有四度芳春维舟筞骑仍康健露冕观民益切亲俾畏何如斯俾爱忘怀那肯便忘仁黄衣问岁八十六【一

  • 卷一百八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八十九箫类五言古箫史曲         【齐】张 融引响犹天外吟声似地中戴胜噪落景龙歕清霄风咏箫          【梁】刘孝仪危声合鼓吹絶弄混笙篪管饶知气促钗动觉

  • 卷四十五·毕沅

      ◎宋纪四十五 ∷起玄黓敦牂十月,尽昭阳协洽八月,凡十一月。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庆历二年辽重熙十一年   冬,十月,丙午,以右正言、知制诰富弼为翰林学士。弼言于帝曰:“增金币与辽和

  • 汉官旧仪卷上·卫宏

    皇帝起居仪宫司马内【按元帝纪初元五年宫司马中注应劭曰宫司马中者宫内门也据此则此内字与中字义同】百官案籍出入营卫周庐昼夜谁何殿外门署属卫尉殿内郎署属光禄勲黄门钩盾署属少府辇动则左右侍帷幄者称警车驾则卫官

  • 东林列传卷十六·陈鼎

    ○明王图传王图字则之其先太原阳曲人徙耀州举万厯十四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在史馆颀然以公辅自待时秦人布满九列而图兄弟尤矫厉特起与东林相倡和南北党部之萌从此起矣图守检讨十五年沈一贯当国有妖书之狱图少尝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六十七·佚名

    万历三十八年二月丁未朔升广东右布政林梓为四川左布政使○戊申祭 太社 太稷遣公张惟贤行礼○是日辅臣请于本月初六日恭撰讲章进览日如之从二月上旬开讲例也○四川杂谷安抚司都纲头目板弟坚藏等贡方物赐宴及叚绢银钞

  • 卷之三百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一百八十七·佚名

    光绪十年。甲申。六月癸酉朔。上诣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壬寅皆如之。内起居注  ○谕内阁、前据御史屠仁守奏、湖北郧西县廪生余琼芳身死一案。疑窦多端。显有冤抑。当派卞宝第详加检验。悉

  • 卷三十七·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七 两国往来誓书 大宋与大金国誓书 维宣和五年岁次癸卯三月甲寅朔四日丁巳大宋皇帝致誓书於大金大圣皇帝阙下天之所助者信履信思乎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昨以大金大圣皇帝创兴并有

  • 卷五十五·朱轼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史传三编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五十五大学士朱 轼撰循吏传七宋乔维岳乔维岳字伯周陈州南顿人治三传仕周为平舆令入宋历知州军陈洪进纳土朝廷议择能臣关掌泉州郡事而维岳以选为通判会仙游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首天章六·阿桂

    四川总督文绶奏开防闗米禁诗以志事【有序】金川逆王命问罪有师指惟是地要险征以五年矣储偫出民间遏籴不得已昨岁文绶奏持筹熟絜矩【叶】并欲禁杂粮防闗贩胥止【迩年征勦金川军储需米因从该督等之请暂禁川米出闗去冬文

  • 七、自刘家浜至桃花坞·包天笑

      我家自刘家浜迁移至桃花坞,在我幼年时期是一转变。  这一年,我是七岁吧,我们自己没有置屋,都是租屋居住的。但刘家浜的房子大,对面是一个大庭院,花木扶疏。我记得有一棵山茶花树,还有两棵木犀,春来沿壁还有蔷薇花。草花

  • 卷二十四·郭良翰

    钦定四库全书明谥纪彚编卷二十四明 郭良翰 撰议论丘文庄公濬衍义补曰臣谨按先正有言国家所以驭臣下者不过祸福荣辱而已为善者生享其福死受其荣不善者生遇其祸死蒙其辱天下虽欲不治安不可得也如有不令之臣生则盗其禄

  • 成公·成公十六年·左丘明

    【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夏四月辛未,滕子卒。郑公子喜帅师侵宋。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晋侯使栾□来乞师。甲午晦,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楚子、郑师败绩。楚杀其大夫公子侧。秋,公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善財童子。白言聖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此妙行。其已久如。夜神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此事難知難信難解難證難入。難可顯示。難可生起。難可

  • (附)千嵓长禅师示众·佚名

    参禅为第一持戒为第二作福为第三礼诵为第四既作出家儿须行四种事不可纵汝心不可恣汝意不可懒汝身不可昏汝智谛观苦与乐痛念生与死莫忧衣与食莫贪名与利时中惺惺着胸中荡荡地行坐合清规动静依先制常近善知识常远恶明辈

  •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佚名

    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