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七

两国往来誓书

大宋与大金国誓书

维宣和五年岁次癸卯三月甲寅朔四日丁巳大宋皇帝致誓书於大金大圣皇帝阙下天之所助者信履信思乎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昨以大金大圣皇帝创兴并有辽国遣使计议五代之後?入契丹燕地幸感好意特与燕京涿易檀顺景蓟并属县及所管户民缘为辽国尚为大金所有以自来交与契丹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疋并燕京每年所出税利五六分中只算一分计钱一百万贯文合直物色常年搬送南京【平州改为南京】界首交割色物数已载前後往复议定国书每年并緑矾二千栲栳【按齐东野语云宣和甲辰岁币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疋緑矾二千栲栳原书緑矾误碌矾今改正】两界侧近人户不得交侵盗贼逃人彼此无令停止亦不得密切间谍诱扰边人若盗贼并?捉收本国法科罪讫?虽不获踪迹到处便勒留偿若有暴盗或因别故合举兵衆须得关报沿边官司两国疆界各自防守两朝界内地各如旧不得遮堵道路至如将来殊方异域人事往来无得禁止所贵久通欢好庶保万世苟违此约天地鉴察神明速殃子孙不绍社稷倾危专具披述不宣谨白

大金国回大宋誓书

维天辅七年岁次癸卯四月甲申朔八日辛卯大金皇帝致誓书於大宋皇帝阙下惟信与义取天下之大器也以通神明之心以除天下之害昨以契丹国主失道民坠涂炭肆用兴师事近诛吊贵国遣使航海议计若将来并有辽国愿还幽燕故地当时曾有誓约廼者亲领兵至燕一方不攻自下尚念始欲惇好特与燕京涿易檀顺景蓟并属县及所管民户与之如约今承来书缘有辽国尚为大金所有【同前云云○按原书此下有社稷倾危四字考此当在下文于此处文义不□今移正】本朝欲恊和万邦大示诚信故与燕地兼同誓约苟或违之天地鉴察神明速殃子孙不绍社稷倾危如变渝在彼一准信誓不以所与为定专复书披达不宣谨白

大宋誓书及差康王出质

契勘太上皇与大圣皇帝浮海结约欲卜万年偶因手诏平山张觉招纳判亡至使欢盟变为兵革遂致大金数路兴师今大圣皇帝次子郎君兵次城下虽悔何及专差知枢密院事李梲等趋诣军前引过乞和正月十日廼承计议使高永张愿恭齎到文字大开容引备谅纯诚拯救生灵敦结盟好载惟高义深剧感悰已戒攸司悉从定约太上皇与大金大圣皇帝及今皇帝义同兄弟今来回书当依契丹旧例礼从伯侄施行已许放黄河更不为界可於太原中山河间等府一带所辖县镇分画疆土系自大金议定以後比至立了疆界屯兵已前於内别有变乱处所当朝自当应管擒制交送至於尺土一民不令侵犯招纳若是与三府以南州军犬牙出入不齐去处临时两相兑易应自亡辽播越之时北界流离而来并系大金叛亡诸职官工匠三教百姓除元不曾到并已死外凡一应见在并尽数遣还其在京即令随逐前去在外者接续发遣一无停匿残害错失除自来合交金银匹帛并杂物折物决无麄恶期斯言之信金石不渝有违此盟神殛无赦宗社倾覆子孙不享所有其余该载不尽合约事件并依前立誓书施行远冀英怀永同重誓今差给事中李邺左武大夫高世则充计议使副伏惟照察谨白

金国元帅回奏

大金都经畧处置使两路都统干里雅布正月十二日大宋皇帝遣使降到誓文大开详审推见圣意勇於改悔来践旧好叙定兄弟之义卜於万代更不渝变斯乃社稷生灵之福也当司深为感切遽解重围收聚兵马钤束将校更不令驱虏杀戮既复旧约欲成长久切虑岁输物帛稍多难以经远施行兼奉宣命若能悔祸责委约中理会今又减放一百万贯当年只纳一百万贯文折物并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疋仍为今岁分拨疆土事忙直候来年正月依应旧例交纳如令交割结絶之後苟有违变神明鉴殛俾坠其师伏乞照察谨奏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七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四·李延寿
  卷三百六十六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第六十九回 破奸谋严世蕃伏法 剿宿寇戚继光冲锋·蔡东藩
  ◎许江被捕时之波折·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八十七·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八·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六十七·佚名
  卷之三十三·佚名
  魏郑公谏续录卷上·翟思忠
  ●碑传选集(一)·钱仪吉
  高闾传·李延寿
  第三十一章 顺流而下,底定东南·李宗仁
  卷第三·佚名
  厉树雄·佚名
  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 抱残守缺斋遗诗辑存·刘鹗

    壬辰咨送总理衙门考试,不合例,未试而归。腊月宿齐河城外。魄落魂消酒一卮,冻躯围火得温迟。人如败叶浑无属,骨似劳薪不可支。红烛无光贪化泪,黄河传响已流澌。那堪岁岁荒城道,风雪千山梦醒时。中秋即事…月明小苑立苍

  • 第四折·关汉卿

    (外扮包待制引从人上,诗云)冬冬衙鼓响,公吏两边排。阎王生死殿,东岳摄魂台。老夫姓包名拯,字希文,庐州金斗郡四望乡老儿村人氏。官封龙图阁待制,正授开封府尹。奉圣人的令,差老夫五南采访。来到许州,见一儿一女,原来是银匠李四的

  • ○凡例·江顺诒

    一、引证前人书,或词序,或词话,或专论词,或不专论,有与词相发明者,率皆引用,抒以论断,皆加[诒]案以别之。论断后再引他人之说者,亦加某以别之,以清眉目。一、徵引书不能不删节字句。然有删无增,不能妄窜人著作也。一、有前人论议,必

  • 序·黄苏

    近人操觚为词,辄曰吾学五代,学北宋,学南宋。近十数年,学清真、梦窗者尤多。以是自刻绳,自表白,认筌执象,非知人之言也。词之为道,贵乎有性情,有襟抱,涉世少,读书多。平日求词词外,临时取境题外。尺素寸心,八极万仞,恢之弥广,斯按之逾

  • 在哀克刹脱教堂前(Excter)·徐志摩

    这是我自己的身影,今晚间倒映在异乡教宇的前庭,一座冷峭峭森严的大殿,一个峭阴阴孤耸的身影。我对着寺前的雕像发问:“是谁负责这离奇的人生?”老朽的雕像瞅著我发愣,仿佛怪嫌这离奇的疑问。我又转问那冷郁郁的大

  • 第九十八回 举总统徐东海当选 申别言冯河间下台·蔡东藩

      却说南方自主军队,组成广东军政府,反抗北方,本来是各执己见,不相通融,但对着冯氏代理总统,原是依法承认,只与段氏的解散国会,主张武力,始终视若仇雠,所以冯总统颁一通电,广东军政府也续发一通电云:  溯自西南兴师,以至本军

  • 卷之一千三百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四十九·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卷 史记卷四十九 汉  太  史   令 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外戚世家第十九 【索隐外戚纪后妃也后族亦代有封爵故

  • 第42章 在四川綦江县附近大杀青年·冯玉祥

    这一天是最高国防委员会,在军事委员会的会议厅开会。那天的主席是孔祥熙,头一个报告的是何应钦,他说:“有很确实的密报,‘沈钧儒、沙千里、邹韬奋等,要在重庆暴动。’而且这种暴动有很大的政治阴谋。”

  •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 第二十二·班固

    (窦婴,田蚡,灌夫,韩安国)【原文】窦婴字王孙,孝文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也。喜宾客。孝文时为吴相,病免。孝景即位,为詹事。帝弟梁孝王,母窦太后爱之。孝王朝,因燕昆弟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上从容曰:“千秋万岁后传王。”太

  • 刘秉忠传·宋濂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秉忠。其祖籍瑞州,世为辽朝官宦大族。曾祖父任金朝邢州节度使,家居邢州,故自祖父刘泽始为邢州人。太祖十五年(1220),木华黎攻取邢州,立都元帅府,任刘秉忠父刘润为都统,后改署州

  • 卷七十四·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七十四恩赉【十三  赏赉一】【臣】等钦惟我皇上宠锡万方庆赏懋德皆本万年纯健之精神孚恩礼於羣下是以岁时赉予悉有恒经而逾格之施往往流於既溢所谓天子所予天子命之者义至重也考史策称觐

  •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四·佚名

    光绪元年(乙亥) 上谕(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京报) 上谕(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京报) 闽督李(鹤年)奏陈台澎等处被风发水大概情形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京报) 闽督李(鹤年)奏委员接署提督篆务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二十

  • 岁寒才知松柏后彫·孔子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①也。” 【注释】 ①彫;同“凋”,凋落。 【译文】 孔子说:“天严寒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解】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 古往令来,松

  • 中国红十字会汉口分会第二 三 四届征信录序·太虚

    慈善事业,所以弥天地之遗憾,济人生之厄灾者也。而蔚成世界之组织,系统之设施者,厥惟红十字会。吾国除上海而外,当以汉口所办为最。此观之征信录,固昭昭然矣!始终其事者,为王森甫、王民仆居士。先培慈善根力而进入佛乘,继乘佛乘

  • 全梁文·严可均

    《全梁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74卷,是一部全梁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全梁一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 八闽通志·黄仲昭

    福建地方志。明陈道修、黄仲昭纂。八十七卷。仲昭,名潜,字以行,人称未轩先生,福建莆田人。成化进士。授编修,官至江西提学佥事。后乞归专事著述。有《未轩集》、 《兴化府志》、 《延平府志》等。八闽,为福建省别称。

  • 隋书·魏徵

    唐魏征等撰,85卷。现通行版本为中华书局校点本。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刊本。本书起自隋开皇元年(581),迄于隋义宁二年(618),记38年隋之史事。其中纪、传55卷,由魏征、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撰。志30卷,由于志宁、李淳凤等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