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七、自刘家浜至桃花坞

  我家自刘家浜迁移至桃花坞,在我幼年时期是一转变。

  这一年,我是七岁吧,我们自己没有置屋,都是租屋居住的。但刘家浜的房子大,对面是一个大庭院,花木扶疏。我记得有一棵山茶花树,还有两棵木犀,春来沿壁还有蔷薇花。草花无数,则有鸡冠、凤仙、秋海棠,秋来绚烂一时,都是顾氏表姊的成绩。桃花坞的房子,是一个石版天井,虽也宽敞,却没有花木。刘家浜的房子,走出大门很近,只要跨过荼厅,就到大门,门前还有谭宅的门房,门公。桃花坞的房子,我们住最后一进,到大门外去,要走过一条黑暗而潮湿的长长的备衖。

  住居刘家浜时,西首斜对门,即是尤宅,我的巽甫姑丈,即住居在此,他们是一个大家庭,上面老兄弟二人,一号春畦,一号省三,我都要呼他们为公公。春畦生两子,一号鼎孚,一号咏之,这两位都是祖母的母家吴家的女婿,祖母的侄婿。省三生一子,便是我巽甫姑丈。这三兄弟中,鼎孚是个举人,咏之与巽甫都是秀才。再下一代,鼎孚有儿子七人之多,詠之有二子,巽甫有一子,女儿是记不清了。他们是一个巨室,不过有一个家法,不许纳妾。苏州的巨室,恒喜纳妾,但他们家里,却找不到一位姨太太。(按:最后第三代有破除此例者。)

  因为距离很近,我小时常常跑到他们家里,他们房子多,穿房入户,也是惯了的,并且他们的小兄弟,和我年相若的很多,更添兴趣。他家有一个小花园,也有台榭花木之胜,有一个池子,养着许多金鱼,儿童们所欢喜。自从迁移到桃花坞后,可不能常去了。到了十余年后,尤家聘请西席先生,我便被他们请了去,教我的几位表侄,此是后话,暂且缓提。

  住在到家浜时,东隣有一狐仙殿,仅有两间房子,一个老太婆住在里面,居然有人来烧香,还有一个女癡子,约模三四十岁,不知是否住在狐仙殿内?她认得我,见我一个人在门前,便叫道:“喂!你们弟弟在门前,不要被拐子拐去呀!”再向东去,约数家门前,有一个地址,相传是金圣叹的故宅。

  桃花坞接着东西北街,这条路是很长的,街名既雅,而传说唐伯虎曾居此,因才人而著名(但后来则因年画而著名)。我祖母家的吴宅亦居此;不过他们住在东首,我们住在西首,我们租住者,便是亲戚姚家的房子。这姚家宗族既繁,房份也多,他们有东西两宅,各有大门进出,这好似红楼梦上的荣宁两府,不过房子是有些敝旧了,又经过太平天国的兵燹,处处创痕可见。

  他们后来都把余屋出租了,东西两宅,总共租了不下十余家人家。一座巨宅,都分析了,譬如某几处为甲所有,某几处为乙所有,由他们各自出租。我们所租住的屋子,为姚和卿先生所有(和卿先生后为我的受业师,此事后述),是他们东宅的最后一进。此宅总共有七进,除茶厅(亦名轿厅),大厅无楼外,其余每一进都是三楼三底两厢房。我们所住最后一进,更特别宽阔,后轩还更大。这一座三楼三底,我们与和卿先生家合住,我们占三分之二,他们占三分之一。

  这种老式房子,还是在太平之役以前许久时间建筑的,在战役中,攻占苏州城后,打过馆子的(如行营之类)。大厅上有一张大天然几,留有无数的刀砍痕迹。还有胆小的人说夜间弄堂里有鬼出现的迷信话。而房子也正不及刘家浜的敞亮,因为墙高而庭小,又是古旧,住在里面,不无有点闷沉沉的。要从我们最后一进走到大门外,这条备衖,足有半条巷之长,倘在夜里,又没有灯,只好摸黑,又说什么鬼出现。我们小孩子,真有点害怕。

  我的四姑母家,他们住在东西两宅的中间房子,但也是在东宅和我们一个大门出入的,因为他们把两宅完全出租与人家了。在那里有两间姚凤生姻伯很大的书室,这个书室,不是书卷琳瑯的书室,而是一个书法大家的书室。四壁挂满了许多古今名书家的对联字轴,中间摆着好几张大书桌,都是他的学生们到此习练大字的,其中更大的一张书桌,是姚凤生先生自己的书桌,上面有一个大笔筒,插着大大小小许多笔,以及人家来求墨宝的多卷轴儿。

  他的书斋外面庭心中,有一棵很大的松树,那棵松树是很为名贵的,它的很粗的树干儿,不可合抱,真似龙鳞一般,而颜色却是白的,大家呼为“白皮松”。据说:这种白皮松,在苏州城厢内外,总共只有三棵,都是数百年以前之物。那些亭亭翠盖,遮蔽了好几间房子,因此那间书斋,他定名为松下清斋。唐诗有一句诗“松下清斋折露葵”,本来这个“斋”字,不作此解,他却借此作为斋名了。

  这个松下清斋,当时在苏州,却是无人不知的。因为姚凤生先生那时除了收学生教写字以外,还印出了许多法帖,是他临写了古人的字,刻石印行的。而他写的书法,大楷小楷,精工木刻(苏州的刻工最著名),用连史纸印了,十张为一套,作为小学生习字帖,名曰“松下清斋书法”,每套售一百四十文,没有一个家塾,不是写他的书法的。

  来此习字者颇多官家子弟,有许多在此做官的或是寓公,也常来拜访姚凤生先生,所以茶厅中的四人轿,常常停满。因为当时苏州是省城,候补官员很多。倘其主人为侯补道,则可以坐蓝呢四人轿;其有差事者,则前面撑一红伞,后面可以有跟马。来访的人,我记得有一位杨见山,单名是一个岘字,是个大眫子,他的隶书是出名的。(杨见山有个别号曰藐翁,据说他做官,为上司所参劾,说他“藐视官长”,故名藐翁)还有沈仲复,任筱珊等,这些都是寓公,也常来见访。

猜你喜欢
  本纪第六 则天皇后·刘昫
  卷二百八十九 元豐元年(戊午,1078)·李焘
  东都事略卷一百十八·王称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九十五·佚名
  卷之三百八十二·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佚名
  卷之九百三十·佚名
  平滇始末·佚名
  中兴小纪卷九·熊克
  通志卷十七·郑樵
  读例存疑卷十二·薛允升
  刘穆之传·沈约
  嵗时广记卷四·陈元靓
  卷四十四·陆宗楷
  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司马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序跋辑录·顾太清

    陈士可藏本《天游阁集》题记 甘遁 究斋先生得《天游阁集》,皆当日手订原稿,凡诗五卷,中缺第四卷,余亦多有割裂,盖未定之本也。太清与明善主人,同生艳于嘉庆四年已未,主人生朝在上元后一日,太清更稍前数日。集中纪年始于

  • 卷六十三·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六十三明 高棅 编五言律诗八羽翼王湾次北固山下【河岳英灵集作江南意起结四句不同】客路青山外行舟緑水前潮平两岸濶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殷璠云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进士

  • 62.柳宗元:五言古诗四首·施蜇存

    柳宗元,宇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累迁监察御史里行。贞元二十一年初,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与王伾执政,他们勇于革新政治,对地方则要削弱藩镇,提高中央权力;在

  • 卷二·贾岛

    钦定四库全书 长江集卷二 唐 贾岛 撰 寄孟协律 我有吊古泣不泣向路岐挥泪洒暮天滴着【一作每滴】桂树枝别後冬节至离心北风吹坐孤雪扉夕泉落石桥时不惊猛虎啸难辱君子词欲酬空觉老无以堪远持迢嶤倚角窻王屋悬清思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十三·佚名

    嘉靖三年九月壬戌朔○癸亥○以礼部左侍郎吴一鹏兼翰林院学士专管内阁诰敕仍掌詹事府事○复除山西道监察御史林有孚原职命提督南直隶学校○巡抚都御史刘麟言天津三卫新增地亩多舄卤硗确不足以辨子粒请皆罢免户部言屯田

  • 明名臣琬琰续録卷二十·徐紘

        (明)徐纮 撰    南京刑部尚书张公墓志铭  童轩    公讳瑄字廷玺别号古愚晚号安拙翁再号观庵系出宋忠定公后世家句容曾祖日宣元滁学教谕因侨寓于滁国初徙江浦遂占籍居焉祖克让忠信孝友为乡人所重考俊

  •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二上·袁枢

    宋 袁枢 撰刘展之叛唐肃宗上元元年冬十一月御史中丞李铣宋州刺史刘展皆领淮西节度副使铣贪暴不法展刚彊自用故为其上者多恶之节度使王仲舁先奏铣罪而诛之时有谣言曰手执金刀起东方仲升使监军使内左常侍邢延恩入奏展

  • ●碑传选集目录·钱仪吉

    多尔衮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传郑虎文(一)多铎和硕豫通亲王多铎传冯培(九)豪格和硕肃武亲王豪格传郑虎文(一二)图赖议政大臣昭勳公图赖传冯培(一七)佟图赖勤襄公佟图赖传李绂(一九)张朝璘浙闽总督张朝璘传(「八旗通志」)(二一)张存仁兵

  • 袁淑传·李延寿

    袁淑字陽源,少年时期就很有风度。年龄数岁时,他的伯父袁湛对别人说:“这不是一个平凡的孩子。”到了十几岁,被姑父王弘所欣赏,他广博涉猎,通晓许多东西,不钻研章句的学问。文采美艳有力,议论纵横,富有辩才。彭城王刘义康任命他

  • 万士和传·张廷玉

    万士和,字思节,宜兴人。父亲万吉,为桐庐训导,有学术造诣。万士和为嘉靖二十年(1541)的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为礼部主事。父丧期满,请求就便赡养母亲,改任南京兵部的职务。逐渐迁职为江西佥事,一年裁减上供瓷器上千件。调任贵州

  • 代序四 狂狷嘲世一教主·李宗吾

    许倬云  李宗吾一生,大多数人只知道他是“厚黑教主”,以为他提倡做人要“面厚心黑”,却也有人深知“厚黑学”里寓针砭于嘲讽人类社会,不论在哪一文化体系,其实都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圣哲们为我们界定了善恶是非

  • 第二章 人本院·梁启超

      生人之本,皆在胚胎,人道之始,万化之原也。世之言治者,曰明其政刑,又曰修其法律,未尝教人,而多为法网以待其触,是以罟待兽,以网待鱼也;此真据乱世之治矣,孔子所谓“民免而无耻”也,其距性善之平世不可道里计矣。其

  • 卷十三·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卷十三宋 朱子 撰论语泰伯第八【凡二十一章】或问曰何以言三譲之为固譲也曰古人辞譲以三为节一辞为礼辞再辞为固辞三辞为终辞故古注至是但言三譲而不解其目也今必求其事以实之则亦无所据矣曰

  • 卷二·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二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召南 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鳲鸠乃可以配焉 朱注南国诸侯被文王之化能正 心修身以齐其家其女子亦被后妃之化有专静纯一之德故嫁於

  • 罗湖野录序·晓莹

      愚以倦游。归憩罗湖之上。杜门却扫。不与世接。因追绎畴昔出处丛林。其所闻见前言往行。不为不多。或得於尊宿提唱.朋友谈说。或得於断碑残碣.蠹简陈编。岁月浸久。虑其湮坠。故不复料拣铨次。但以所得先后。会粹成

  • 佛说摩邓女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阿难持钵行乞食。食已阿难随水边而行。见一女人在水边担水而去。阿难从女丐水。女即与水。女便随阿难。视阿难所止处。女归告其母。母名摩邓。女于

  • 卷三十八·彭绍升

    居士传三十八刘万李王薛传刘祖庭名智旺。应天人也。早岁有孝行。已而坚持五戒。独处一楼修念佛三昧。居三年。心花发明。往参东山海舟和尚。遂蒙印可。景泰元年海舟示寂。以大衣尘拂付之。古溪澄公作东山顾命歌赠祖庭

  • 战国策·佚名

    又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今本33卷。原作者不详。此书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全书分十二国纪事,依次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