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明谥纪彚编卷二十四

明 郭良翰 撰

议论

丘文庄公濬衍义补曰臣谨按先正有言国家所以驭臣下者不过祸福荣辱而已为善者生享其福死受其荣不善者生遇其祸死蒙其辱天下虽欲不治安不可得也如有不令之臣生则盗其禄位死则盗其荣名善者不知所劝恶者不知所惧臧否颠倒不可复振其为害可胜道哉臣惟生者之祸福出於一时之蒙蔽衆论之不公人衆者胜天固可侥幸而苟免然而事久则论定天定则胜人至於盖棺事则定矣然犹以偏爱之心持不公之论以愚而为贤当辱而反荣是终无天道矣是以三代明王立为谥法以为死後荣辱之典善者予之以美谥恶者予之以恶谥孟子所谓孝子慈孙百世不改而世之昏君僻臣乃以一己之私而掩天下之公非惟得罪於世教而实得罪於天帝也三代以前君之谥则请命乎天臣之谥则请命於君天不言而人代之言人代天言而反天之道天必殛之君不自任而俾臣代之臣承君命而负君之托逆天之理违国之法虽一时逭於人刑其如天道何唐宋议谥掌於太常博士凡於法应得谥者考其行状撰定谥文移文吏部考功郎中覆定之本朝虽设太常博士而不掌谥议洪武初惟武臣有谥至永乐中文臣始有谥盖自姚广孝胡广始也自後文臣亦多有之然我朝之谥皆出恩赐臣窃谓九重之上於臣下之贤否未易尽知请自今以後有应得谥者未赐之先先下有司考订以闻然後从中赐下如此则得之者以为荣不当得者不因其亲故之嘱托其当得者不为朋党之掩蔽国家激劝臣子之大端有在於是其为世教之助夫岂细哉

类钞臣谥後叙曰国朝用汉制帝谥皆称孝又袭唐故以字繁为贵要不离於天道文武间有惜孝字及武字者坤仪冠孝而联称奉慈逊嫡而均字或益之过而青宫之号羡於诸王或损之深而兴宗之名几於追废意者礼时为大古人所以贵阙疑也洪武诸王不避荒厉之属献陵访落有司奏贺银之谥谕云与其恶谥孰若不谥恶谥之不行自贺侍郎始也杨东里云儒臣之谥始於胡晃庵而丘?台则云始於姚道衍然文节易名实肇於洪武戊寅之岁则文臣之谥自王待制始也孝者行之首唐宋以降君臣同?皇朝二百年与者仅居其一焉则陈佥督是也文以经纬为义非徒翰墨之工今词林据而有之亦非令甲考之典制则魏南斋周恂如非经幄之产也其在近世则何椒丘黄定轩非摛绘之章也亦有发身词林而不得文者以所重则刘求乐以私讳则陈安简之属也有谥在百年之後者宋濳溪刘诚意也有谥在数十年之後者于节庵岳季方也有谥及其貤封臣者常鄂公也有幸获而数罢者李汤隂也有褒锡而屡更者曹万锺王泉坡之属也有父子皆谥者邹缉熙仪高密周松露王千之倪静存王介庵白南宫耿青厓许灵宝林泉山孙一川有兄弟皆谥者彭可斋杨镜川费湖东许函谷也有谥同於名而不能易者金忠之为忠襄林文俊之为文修也有姓谥皆同而不能易者马行部马西玄之同为文简王威宁王后冈之同为襄敏也兹数者或相沿之旧而习以成章或法守之移而主者未觉或宠受之浮而求名不得或湮灭之後而欲盖弥章故总叙其?着於篇末其或未知者有所俟焉【此叙郑司封得之郑邦章云出阁本惜作者姓氏不传録以备览】

大司寇王公世贞谥法考序曰余尝有谥法通纪三十卷列其凡而序之所以标先王制谥之本旨与历代沿革轻重之变略备矣至明亦有纪而未甚详於是徧考金匮国史之藏秘阁之籍参以家乘而後靡所不备凡有释义者皆阁籍也每故事大臣卒礼部以谥请报俞矣则内阁以两字者二请于上而自择之是以具释义也洪武之尚为吴也诸功臣死事及有劳而夭者皆荣公侯之爵而传之谥终高帝世文臣弗得也武臣即都督弗赠侯伯弗得也至建文而待制王禕得谥文节矣文臣之有谥自禕始也其谥小臣亦自禕始永乐制严矣终太宗世文臣之得者仅姚恭靖广孝胡文穆广而恭靖之爵则公也文臣之有谥仅文穆一也洪熙初始大合故臣凡劳於国谊於青宫三品而上易名者十余人而後文臣之谥广然宣英之代犹斤斤焉持其柄而弗轻予且夫鲁王爱子也秦王次嫡子也高帝命之曰荒曰愍而登之册曰不敢以子故而废天下公其於宗室诸子王尚有评也文臣之有荣愍也则瑕弗掩也文荣之以爵也文愍之以事也庶几寓贬矣妇人之有谥也自后妃而外则死节也公主之有谥也自仁宗之悼爱女始也乳媪之有谥也自宣宗始也乳媪之夫之有谥也亦自宣宗始也方士之有谥也自世宗始也谥而四字淫矣而使方士得之则益淫也当世宗之季吾又得二事焉夏文愍之持秉则同列皆中谥及身以罪死易世而後牵复所得者中下谥也继而严氐之持秉则其子为市焉非上所甚注怀者必贿而後得不贿不得也即得之不腆不上谥也及身以罪窜则弗谥也夫谥者人主之春秋也尊则称天以命之不尊则与天下共隲之而柰何为大臣修怨贾利地也然则如之何其必略采唐宋故事遇大臣以谥请有俞旨则翰林之司篆者为议而定二谥焉以授礼科科详之复议而上之阁臣复衷而取上裁凡文臣二品而上及勋亲臣公必谥侯伯之莅军府加保傅必谥谥兼美恶二品以下自卿佐以迨庶僚有德行政术亦有谥谥则言官请之礼部裁之有美无恶可也自国初以至先臣勋臣若傅友德若徐辉祖之类文臣若章溢若唐铎若胡俨若魏源之类武臣若刘玉马永王効之类谏臣若杨瑄黄巩王思杨爵之类儒林若吴与弼陈献章胡居仁之类文苑若李梦阳何景明杨慎李攀龙之类追之以谥可也勋臣若李善长冯胜若廖永忠耿炳文若丘福之类文臣若陈循若徐有贞之类追之以谥谥而不尽蔽瑕可也又若于谦者易之以上谥可也万安刘吉汪鋐张瓒者易之以下谥可也凡此数者皆所谓与天下共隲之操法於赏罚之外而毋使人得而议其後也

王文恪公鏊震泽长语曰周公制谥法虽臣子于君父不得私焉所以示万世之公也其法严矣汉晋而下既已失之然犹付之一时公议谥不应议则博士驳正之犹为近古本朝之谥有美无恶所谓谥者特为褒美之具而已官由翰林者皆得谥文文不以人而以官已不免外议定谥出於秉笔一二人或以好恶参其间又不闻有驳正之者於乎何以服天下信後世哉

皇甫録皇明纪略曰古人谥必有议谥不当则加贬削我朝之谥国初犹存公道如鲁邸曰荒伊邸曰厉是已其後惟官尊者有谥谥定无改夺者古意盖荡然矣又官由翰林方得为文而刘公球谥忠愍以其节也若魏文靖公骥叶文庄公盛吴文恪公讷姚文敏公夔邵文庄公宝则翰林之制安在谥以易名故陈公文以翰林谥庄靖若尚书金公忠谥忠毅王公文谥文愍则易名之义又安在乎

陈师禅寄笔谈曰昔李东阳与刘瑾善瑾欲害杨公一清东阳力救之杨深德焉会东阳病亟将不起一清偕同列梁储靳贵就问东阳以谥为忧一清等曰国朝以来文臣未有谥文正者请以谥公可乎东阳即于床上顿首谢之按文臣美谥至文正而极故宋惟范仲淹司马光足以当之我国百余年不轻以授人李公之在内阁贪位恋禄媚附权奸脂韦沉浮贻讥伴食不正莫甚焉乃反得谥为文正蔽於党与之私如天下後世公论何昔彭韶正色立朝完名全节海内所仰文正之谥攸宜既殁仅得谥惠安二者予夺胥失之昔宋夏竦卒仁宗特赐谥文正司马光言竦之为人天下莫不知之今乃谥以至美无以加之谥恐伤国家至公乃改谥文庄宋朝谥议甚严多覆议驳正我朝此例不闻矣

少宗伯郭公正域为恳严谥典以重公评覆议台省乔璧星罗栋疏内应夺者四人兵部尚书许论灵宝人原谥恭襄刑部尚书黄光昇晋江人原谥恭肃大学士吕本即李本余姚人原谥文安礼部尚书范谦丰城人原谥文恪应改者一人左都御史陈瓒献县人原谥简肃应补者七人兵部尚书伍文定松滋人南京刑部侍郎吴悌金谿人佥都御史鲁穆天台人佥都御史杨继宗山西人石城所吏目邹智四川人五官监候杨源丰城人吏部尚书陈有年余姚人内惟陈有年已谥恭介杨源奉旨议谥余俱留中不下时万历三十一年九月也

明谥纪彚编卷二十四

猜你喜欢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司马迁
  列传第十八 向雄 段灼 阎缵·房玄龄
  列传第四十八·魏徵
  卷二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十九·张廷玉
  粤游见闻·瞿共美
  卷之四百六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二·佚名
  卷六十六上上·郝经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纪昀
  八三九 四库全书总裁等奏分别请叙纂办二三四分书籍各员折奉旨依议·佚名
  吴师道传·宋濂
  张文襄公选集二·张之洞
  卷首之八·佚名
  第十卷·冯梦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巻二十五·李攀龙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诗删卷二十五明 李攀龙 编明五言律诗送谢恭【刘基】凉风起江海万树尽秋声揺落岂堪别踌躇空复情帆过京口渡砧响石头城为客归宜早高堂白髪生太公钓渭图【刘基】璇室羣酣夜璜溪独钓时浮云看富贵流水澹

  • 卷一百三十三·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三十三  明 冯惟讷 撰 隋第四 薛道衡【字玄?河东汾阴人少孤专精好学甚着才名为齐尚书左外兵郎齐亡周武引用为御史二命士隋高祖受禅除内史累迁上仪同三司出检校襄州炀帝嗣位道衡上文皇

  • 70.元稹艳诗:会真诗·施蜇存

    白居易生于大历七年(公元七十二年),元稹生于大历十四年,小白居易七岁。元稹卒于大和五年(元八三一年),寿五十三。白居易卒于会昌六年(公元八四六年),寿七十五。白居易于贞元十四年(公元七九八年)进士及第,授官秘书省校书郎

  • 卷之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序·吴伟业

    寒夜鼠啄架上,发烛照之,则明季三王时邸报,臣畜之以为史料者也。年来幽忧多病,旧闻日落;十年三徙,聚书复阙;后死之责,将谁任乎?臣因是博搜见闻,讲求实录,刊讹谬,芟芜秽,补缺遗,类分为四十一篇:自福王至桂王,更七载而勒成一书,名之曰&ldq

  • 卷十六·高士奇

    <史部,纪事本末类,左传纪事本末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十六詹事府詹事高士竒撰齐灭纪隐公元年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 二年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卿为君逆也 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 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来

  • 两汉笔记卷十·钱时

    宋 钱时 撰章帝建初元年春正月诏兖豫徐三州禀赡饥民【去年京师及三州大旱】上问司徒鲍昱何以消复旱灾对曰陛下始践天位虽有失得未能致异臣前为汝南太守典治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夫大狱一起寃者过半又诸徒者

  • 卷八十三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范晔

    (向长、逢萌、周党、王霸、严光、井丹、梁鸿、高凤、台佟、韩康、矫慎、戴良、法真、汉陰老父、陈留老父、庞公)逸民列传序。《易经》说:“‘遁卦’的含义大得很呀!”又说“:不侍奉王侯大人,保留高尚的名节。”因此尧帝以天

  • 畏答儿、博罗欢传·宋濂

    畏答儿,忙兀人,剌真八都儿之六世孙。畏答儿原与兄畏翼同为太祖效力,后畏翼离开太祖,率其所部投于大畴麾下。畏答儿力劝亦不能阻止,便自己去向太祖发誓,表示其忠诚不二之心。太祖见其诚意,更其名为“薛禅”,约为“按达”。蒙语

  • 宋讷传·张廷玉

    宋讷,字仲敏,滑人。父亲寿卿,元朝侍御史。宋讷性格持重,学问渊博。至正中,考中进士,担任盐山尹,弃官归乡。洪武二年(1369),征召儒士十八人编修《礼》、《乐》诸书,宋讷也参予了编撰工作。任务完成后,不担任官职而归乡。过了很久

  • 第四篇 政变正记·梁启超

    第一章 推翻新政八月十一日,复置皇上所裁汰之詹事府等衙门及各省冗员。【按】詹事府等衙门及各省冗员,皆无事可办。任其职者,皆养尊处优,素餐尸位,朘民之脂膏。以养此无谓之闲人,正如久患痈疽,全体皆含脓血。皇上必汰除之者,

  • 卷二百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封建考【臣】等谨按古封建之制自汉而还渐乖其旧去古日远规模尽易然历代帝王子弟多膺封爵非惟重天潢之支派亦尚有屏翰王室之义焉若异姓公卿间

  • 法律·朱元璋

    凡皇太子,或出远方,或离京城近处,若有小大过失,并不差人传旨问罪,止是唤回面听君父省谕。若有口传言语,或是赍持符命、或朝廷公文前来问罪者,须要将来人拿下,磨问情由,预先备御,火速差亲信人直至御前,面听君上宣谕。是非明白,使还

  • 第二十一章·王夫之

    一曰&ldquo;性&rdquo;、曰&ldquo;道&rdquo;、曰&ldquo;教&rdquo;,有质而成章者也。曰&ldquo;天命&rdquo;、曰&ldquo;率性&rdquo;、曰&ldquo; 修道&rdquo;,则事致于虚而未有其名实者也。溯其有质成章者于致虚之际,以知其

  • 卷七·杨甲

    钦定四库全书六经图卷七     宋 杨 甲 撰毛邦翰 补巾车玉辂金木象革四辂其饰虽异制则同今特图玉辂之一兼太常之旂以备祭祀所乘其余车式皆具考工记则诸路可知矣<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卷七<经部,五经总义类

  • 卷第五十五·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五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上答前三十句问十行竟。下二十九门答二十九句问十回向位中行。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三 佛

  • 高注金匮要略·高学山

    金匮著作。不分卷。清·高学山撰,撰年不详。高氏融合前人学说,取众家之精要,结合个人学习心得和临床实践将《金匮要略》予以全面注释。对杂病的病机、诊断、方义等阐析较详。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主观、附会的解释。原

  • 抱真堂诗话·宋征璧

    清代论诗著作。1卷。宋征璧撰。宋征璧居室名为“抱真堂”。著有《抱真堂诗稿》8卷等。宋徵璧,初名存楠,字尚木,华亭(今属上海)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曾入复社、幾杜。入清官潮洲知府。与其弟宋徵舆合称“大小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