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石传

李石,字中玉,是襄邑恭王神符五世孙。元和年中进士及第,征为凉国公李听的幕府,随从历四镇。李石有方略,任吏颇为精明。李听每次征伐,一定要留李石主持后方事务。大和三年(829),任郑滑行军司马。那时,李听带兵北渡黄河,令李石入朝奏事,在廷上答问明白清晰,文宗十分嘉许。府罢后,提升为工部郎中,判盐铁案。后来兵郎中令狐楚掌管河东,引荐李石为太原副使。大和七年(833),入京任给事中,逐步升为户部侍郎,管理财政。

皇帝厌弃李宗闵等人朋党倾轧,背离公道,有害政事。因此,凡是旧臣都疑而不用,专意提拔新进孤立者,想以此来革除旧弊。所以李训等人得以位至宰相。到后来,甘露事件后,李训被诛。于是提拔李石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主管财政。李石器度豁达雄健,当政者、掌权者也不能使之屈挠。

那时,宦官势盛,凌驾朝廷。每到延英殿议事,仇士良等人往往举李训的事来批驳所有的陈请。李石从容地说“:扰乱京师的人是李训与郑注,但他们所以能够入朝当权,不知是何人引荐的。”仇士良等人听到这话,也觉内愧,没话答对,嚣张的气焰顿削。缙绅们依赖他才得以稍稍宽心。又一天,在紫宸殿,宰相们进到阶前,皇帝凄然叹息。李石上前说“:陛下叹息,臣未能领悟,能问问为了什么吗?”皇帝说:“我感叹治国真难啊!

我即位十年了,未能治好国本,以致前年有病,今年又出变乱。看来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受亿万人之托而居于上位,竟不能使百姓得利,我怎能长久在此位上呢?”李石说:“陛下自责,固然有理。

不过责备太早了。虽说十年间孜孜不倦以德治国,才成今日的情况。天下的治得好与不好,要从今往后看。人的气度心志,即使是圣贤,也会有优劣之分。所以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陛下年纪尚轻,但已能看出人心的真伪了,陛下自己衡量,现在与即位当时比如何?”

皇帝说“:略有起色。”李石说“:古代的圣贤,一定看书来考察自己的行动,然后才能有所业绩。陛下积十年的经验,逐步积德图新。以前所以有疾病及叛乱,是天用以锻炼陛下、坚定陛下的心志啊!

从现在始,努力整治将来的政事,按照太宗那样办,那么,要做到国家升平,尚不嫌晚。”皇帝说:“能办得到吗?”李石说:“现在四海统一,只要能选拔良才,使大小官员各司其职。陛下爱护百姓,节制费用,国家就能有余力,对百姓不需增加赋税,这就是达到太平的根本办法。”

那时,大臣被杀,家属被族灭,人情不安,天气又极寒。一天,皇帝问“:听说人心尚未安定,是为什么?”李石回答:“杀人太多,因而招致阴惨之气。日前郑注到凤翔招募士兵,捕索甚至诛杀不止。

臣担心边境听说后,会生变乱。请下诏安抚他们。”皇帝说“:好的。”又问“:为什么企求太平这么难?”郑覃说“:要想天下太平,没有比关心人更重要的了。”李石当即赞同说:“关心爱护人得法,太平有何难得的?陛下只要节制费用,罢去余食。财政与监督两项正直无私,那就百官各事其责,天下就安定了。”皇帝忧虑地说“:我拿开元、贞观之时来与现在相比,心中就郁气难申。”李石说:“治国之道,根本在于上位,在下的,谁敢不服从?”皇帝说“:不是这么简单。张元昌只是一个左街副使,竟然用金唾壶,不久前才因别的事被诛杀。我听说禁中有两件金鸟锦袍。以前玄宗到温泉,给杨贵妃穿过。现在的富户,很多人都有。”李石说“:以前毛..以清正廉洁任魏的尚书,没有人敢穿鲜衣、吃美食,难道天子不能树立法规么?”

那时,宰相及众吏卒因内乱死了很多,皇帝诏令在江西、湖南招募从人,李石上奏“:宰相上助天子,下管百官,倘若忠正无私,宗庙神灵,也会保佑帮助的,纵逢盗贼,也不可能伤害他。倘若心怀奸邪,培植权党,陷害正直忠良,即使多加防范,鬼也会诛杀他的。所以,不需要另花钱招募,只需用金吾为卫、手力引从。”皇帝曾对郑覃说:“覃已老了,见多识广,说说看我相当于汉朝哪一个君主?”郑覃说:“陛下有如汉朝的文帝、宣帝。”皇帝说“:我哪里敢与他们相比啊?”

李石想鼓舞皇帝的心志,使他不再消沉,就说“:陛下的发问和他的回答,臣以为都不对。颜回,只不过是个普通人,但他自比于舜。陛下广有四海,年富力强,应该向前看,孜孜以求达到尧、舜的境地。

怎能只与汉文帝、宣帝相比而又自以为不如呢?只望陛下立志高远,不以达到文帝宣帝那样为满足,那么国家兴旺就大有希望。”

这年十二月,中使田全操、刘行深巡边回来,骑马入金光门。路上人讹传乱兵来了。整个京师惊慌失措,奔走逃跑,尘埃四起。两省各司,甚至来不及着靴束带,骑马就逃。台省中的官吏也都逃走了。郑覃也准备离开,李石说:“事情还没有弄清楚,应该坐镇待定,宰相一走,中外就都乱了。假如真的有不测之乱,又能逃到哪里去?宰相位尊望重,是人心所属,不宜轻动。”说完继续批阅文案,安静如常。街里的一群无赖正望着皇城门,暗藏兵器,等待变乱好趁火打劫。金吾大将军陈君赏率领众人站在望仙门下。内史催促他关闭城门,陈君赏不动。到了黄昏,毫无变动,人心才安。

那时候,若不是李石镇静、陈君赏有心计,几乎酿成内乱。

开成元年(836),改元大赦:赐免京畿一年租税;免除方镇春正,冬至、夏至、端午节日的贡献三年,就用这省下的钱代替百姓的配折钱(百姓出粮布,而税则收钱,其中有买卖折价);各道除药物、茶、果以外,其他的贡品一律免除;各司的宣索(派出的中使,以宣圣旨形式向有关方面索要钱财)及营造工程也一律停止三年。皇帝说:“我一定要干实事,而不求空文。”李石因为过去有些诏令发出后,天子自己不能坚持,以致奸吏任意违令,于是请求:“赦书宫内也放置一本,以便时时翻阅。派遣十道的黜陟使,交给他们办事的法令依据,要他们与当地长吏认真执行,才能尽得利害。”

不久,进任中书侍郎。皇帝曾经说:“我看晋代君臣以享乐靡费以致亡国。

当时的卿大夫批评过吗?”李石答:“是的。古诗中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是害怕生不逢时‘;昼短苦夜长’,是说人世间黑暗的时候居多;‘何不秉烛游’,是勉励帮助君主治国。臣愿意捐躯以助国家,希望陛下能借鉴前代而不惑,那么安民强国的日子就不远了。”又说:“治国之道在于用人恰当。德宗对人多猜疑,所以士人进身之路被堵塞。有所奏请常常搁置,东省能几个月闭门不理事,南台也仅有一个御史。因此两河的诸侯竞相援引英才豪杰。士人的趋利者很多到他们那里去了,成为诸侯的谋主。

藩镇于是日益蛮横,天子也就食不甘味了。元和年间,进用士人日渐增多。陛下即位,时时向贤者咨询,能士都在朝廷。藩镇虽然疆域兵甲仍与过去一样,但强悍不服天子的,士人是不会帮助的了。”皇帝说“:天下之势就像一个衡器一样,这一头重了,那一头必然轻了。你为我广泛地选拔有用之才,我将任用他们。”李石说“:咸阳令韩辽,修治兴成渠。

渠在咸阳右十八里处,左边靠着永丰仓,是秦、汉时的旧漕河。这条渠修成后,起自咸阳,终达潼关,三百里内不再要用车辆,原来用以挽车的牛就全可以用来耕种了。秦中将会长久得利了。”李固言说“:但是只怕筑渠工程开展得不是时候。”皇帝说“:是担心阴阳失和吗?只要有利于人,我有什么担心的?”

李石用金部员外郎韩益去任判度支职,韩益因收贿犯罪被捕。李石说:“臣本来认为韩益懂得钱谷等财政细则,没想到他竟如此贪财。”皇帝说:“宰相用人,有才能就用,有过错则惩罚。你用人,不掩盖所用人的过错,可说是至公。

从前宰相用人,有了过错,千方百计为他们粉饰遮盖,不让别人揭发检举。这就是他们的私心了。”

开成三年(838)正月,李石将入朝,骑马到亲仁里,突然有箭射来,射伤李石,马受惊奔回,又有一人在坊门边拦砍,幸马跑得快,砍断了马尾,李石没有伤着。天子知道后十分惊骇,派使者慰问,赐给良药,又命六军派卫士二十人护卫宰相。这一天整个京师震恐,百官中上朝的不到十分之一。李石也就留在家中坚持辞职。天子只好诏令仍挂相衔(平章事),出任荆南节度使。当初,李训、郑注之乱后,大权全掌在宦官手中,天子被威逼,几乎不能自主。李石起而为相,以身为国,不亲近宠幸之臣,申张王权皇纲,欲使皇室振作强盛,收回权威。但仇士良嫉恨他,要加害于他,皇帝心中明白,但却不敢处理,终使李石离去。李石赴镇那天,赐宴饯行这些例行礼仪都没有,士人愤恨不已。李石上表辞让中书侍郎,乃加检校兵部尚书,兼平章事。其他的不变。

武宗即位。会昌三年(843),加检校司空,徙河东节度观察使。那时正要伐泽潞刘稹,诏令以太原兵赴榆社援助王逢。李石调出横水戍卒一千五百人,令别将杨弁率领前往。平日军队出发,每人赐缣两段做制装费,正逢财政匮乏,只发了一半,士兵埋怨,又催促他们快些上路,杨弁乘机挑动众军作乱,回军将李石赶出。诏令李石以太子少傅身份分司东都,不久,检校吏部尚书,任留守。死时年六十二岁,追赠尚书右仆射。

猜你喜欢
  ●卷四·魏泰
  附录·徐祯卿
  通鉴续编卷二十一·陈桱
  会办福建军务福建巡按使呈大总统文·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九·佚名
  卷一百二十三·杨士奇
  卷十上·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九十四·佚名
  卷之三百六十五·佚名
  李顺传·魏收
  曹雄传·张廷玉
  四○、魏文侯礼贤考·钱穆
  后晋纪三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天福四年(己亥、939)·司马光
  光緒七年·曾纪泽
  刁庆湘·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六十二·彭定求

        卷162_1 【远别离】李白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   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云凭凭兮

  • 卷五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五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安乐窝吟邵雍字尧夫卫州人也刻厉为学夜不枕席者数年有王豫者以师自居闻雍学易召而欲教之雍往见豫与语三日蹶然起拜雍尝适吴楚过秦鲁客梁晋而归徙居扵洛

  • 卷十·钱子正

    钦定四库全书三华集卷十明 钱子义 撰种菊庵集四杂咏郑知县祷雨歌郑侯待下如严君不独南阳推信臣袁公庙貌遗千春昔为邑宰今为神二公德若行天云幽明福被吾郷民皜皜皦皦悬秋旻稻田坼焦欲焚嗷嗷鹳雀飞成羣螟蝝欲谁能

  • 卷八十二·陈邦彦

    <集部,总集类,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八十二目録兰竹类题东坡竹石【宋黄庭坚二首】赠赵太虚画竹石【宋白玉蟾】陈德元竹石【元元好问二首】子昂为闲闲画竹石作别【元程钜夫】画竹石【元

  • ●卷一·周密

      ○孝宗圣政   阜陵天纵睿圣,英武果断,古今之所鲜俪。圣政彰彰者,备载金匮玉牒之书,尝得以窃窥之矣。其或一时史臣有所避忌,采访遗落,失于纪载者,不一而足。兹以先世见闻,及当时诸公之所记录数事,谨书于此。庶乎美盛德之

  • 卷第一百七十·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陈纪四〔起强圉大渊献(丁亥),尽重光单阏(辛卯)凡

  • 卷九十二·国朝·蒋一葵

    【李梦阳】 〔字献吉,号空同,庆阳人,家大梁,毛澄榜进士。初,母娠公时,梦日入怀,故名。后公病,夫人梦日沉海中,公卒。〕 李献吉为户部郎,以上书极论寿宁侯事下狱,赖上恩得免。一夕,醉遇侯于大市街,骂其生事害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六十一·佚名

    嘉靖三十七年七月丙午朔时享 太庙遣驸马都尉谢诏行礼○戊申○论修边冒破之罪黜兵部左侍郎吴嘉会为民前总督侍郎致仕何栋冠带闲住初嘉会以御史万民英论劾下狱候勘至是给事中袁汝是御史凌儒自蓟镇还报嘉会前后修边共用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一·佚名

    嘉靖十二年六月壬申朔○癸酉礼部右侍郎掌太常寺事陈道瀛六年考满诏升本部左侍郎仍掌寺事○甲戌初贵州按察司提调学校及兼管屯田水利至是巡抚徐问言学宪造就人才厥职甚重且比来贵州多士视数昔倍每岁巡历考校尚有未周屯

  • 第三三认充结状光绪四年三月一一二○四-五·佚名

    炭匠首柯永求认充具认充结状人柯永求,今当大人台前,认得求接充炭匠首额缺,在衙当差,自当小心奉公,不敢玩误差事。合具认充状是实。光绪四年三月日具认充结状人柯永求(画押)

  • 卷七十六·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七十六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七十三 取汉【谨案平吴传有前序取汉传当亦有序今阙】 邓艾【州泰段灼】 锺会【向雄】 卫瓘 邓艾字士载义阳人也【谨案陈志作义阳棘

  • 孔琳之传·李延寿

    孔琳之,字叫彦琳,会稽山陰县人。曾祖孔群,是晋朝的御史中丞。祖父孔沈,是丞相掾。父亲孔貵,是光禄大夫。孔琳之坚强正直有志向,少年时代喜爱文章,懂音律,能下棋,善于写一笔极妙的草隶。桓玄辅佐朝政担任太尉,任用他为西阁祭酒。

  • 卷二百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一象纬考两仪明史天文志曰楚词言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浑天家言天包地如卵裹黄则天有九重地为浑圆古人已言之矣西洋之说不背於古而有验於天其言九重天也曰最上为宗动天无星辰每日带各重

  • 景公禄晏子平阴与槀邑晏子愿行三言以辞第十六·晏婴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反市者十一社。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弊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

  • 卷第五·黄绾

      典籍所载,乃天地万物之理,及圣贤君子言行,恶可不讲求?但要知古人远取诸物,则必近取诸身,理义人心所同,彼特先得我心之同然者。必于吾心独知之地实致其力,必求仁,必求道,必求德,不使一毫不尽,则此心之理,建诸天地,考诸三王,徵诸庶

  • 卷八·王引之

    雖、唯、惟《玉篇》曰:「雖,詞兩設也。」常語也。字或作「唯」。《春秋》桓十四年:「秋八月,壬申,禦廩災。乙亥,嘗。」《穀梁傳》曰:「禦廩之災不誌,此其志,何也?以為唯未易災之餘而嘗可也,誌不敬也。何用見其未易災之餘而嘗也?曰

  • 整理僧伽制度论·太虚

    ──四年冬在普陀山作── 僧依品第一    一 建立僧数    二 抉择问答     甲 数目决定     乙 信众多寡     丙 内外部别   宗依品第二    一 宗名     甲 八宗正名  

  • 御制同文韵统·允禄

    简称《同文韵统》。是用满汉两种文字翻译并拼写梵文和藏文经咒的文字学音韵学著作。允禄(康熙十六子)奉乾隆皇帝之命监纂,由章嘉呼图克图(名贝白多杰,为章嘉三世,1717~?) 纂修,刘统勋 (1720~1804) 等汇纂。成书于乾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