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吴兢传

吴兢是汴州浚仪县人。从小很有抱负,同时精通经学和史学,他的正直很少人比得上。他只和魏元忠、朱敬则交朋友,这两人当了宰相,推荐吴兢的才华能写国史,诏命在史馆任职,写国史。后升任右拾遗内供奉。

神龙年间,调任右补阙。节闵太子之乱,奸臣诬陷安国相王参与了阴谋,朝廷大惊。吴兢上奏说:“文明年以来,帝业一脉相承。皇上复位,加恩于亲人,皇上和相王是兄弟,骨肉情深。现奸臣日夜谋划,定要把他杀死。相王仁慈孝顺,遭受苦难悲伤,和皇上相依为命,认为自己和皇上情同手足。如相信奸臣,把他杀死,会有损皇上的仁德,使天下人失望。杀死骨肉,一意孤行,让人寒心。历来杀死骨肉,任用不同姓的人,没有不灭亡的。秦朝任用赵高,汉朝任用王莽,晋朝自杀骨肉,隋朝猜疑儿子和弟弟,都天下大乱,前车已倾覆,怎能还走它的老路?何况树根朽烂树叶就会干枯,河源枯竭河水就会断流。儿子兄弟就是国家的树根和河源,怎能杀死他们呢?现皇家子孙,死得差不多了。皇上登基四年来,一个儿子起兵被杀,一个儿子因罪贬到远方,只有相王早晚陪伴。‘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歌谣‘,苍蝇间黑白,谗巧令亲疏’的诗篇,不能不引人深思。希望皇上能保全兄弟情谊,安慰被谗言诬陷的弟弟,这是国家的万幸!”

他多次升官后任起居郎,和刘子玄、徐坚等人同职。唐玄宗刚即位,收回了权力,对事务敢于决断,百官畏惧佩服。

吴兢怕皇帝果断但不细致,就上奏说:“自古以来臣子不劝谏国家就危险,但劝谏自己又危险。我领皇上给的俸禄,不敢躲避自己的危险。现看见上奏的人,说得可取,只赏绸缎罢了,没有受接见、被提拔;说得不合心意,就在朝廷上受杖刑,贬职回乡、或者死在流放处。

因此臣子不敢劝谏。古代君主设有诽谤木,想知道自己的过失。现在的上奏就是古代的诽谤木。如果他说得对,当然对国家有利;即使他说得不对,也对国家无害。皇上为什么要立即予以处罚流放,来堵住直言劝谏呢?舆论相传,都认为奇怪,汉高祖赦免了周昌说他是夏桀、商纣王的指责,晋武帝接受了刘毅说他是汉代恒、灵帝的批评,何况皇上的胸怀宽广,难道不能容纳这些狂放和耿直的话吗?皇上处于至尊无上的地位,掌握了臣下生死的权力,这威严够可怕了。

敞开胸怀,听取劝谏,臣子还害怕不敢全说,为什么还治他们的罪呢?皇上如有过失,臣民一定能知道。所以郑国想毁掉乡校,子产不答应。皇上刚即位,还有褚无量、张廷王圭、韩思复、辛替否、柳泽、袁楚客等人多次上奏争论朝政利弊。自从近来呈上奏章的人,常常被治罪,劝谏的人立刻减少了。这与喜鹊窝被弄翻凤凰就不来了,道理是一样的。我确实害怕全国正直的人都不敢直言,迎合邪恶,只求活命,不再能保全节操不顾性命,使皇上不能行正道了。

“皇帝的美德,没有比接受劝谏更重要的,所以前人说:‘木材经过墨线测量加工后就是直材,皇帝听从劝谏就是圣王。’又说‘:朝廷里有劝谏,就好比头发有梳子,山林中有猛虎,就没人敢采野菜。’忠直劝谏的益处就像这里所说的。

自古以来好的君主,只担心不能听说自己的过失,所以尧设有谏鼓,禹听直言下拜。不好的君主,自认为英明,拒绝劝谏残害忠臣,夏桀杀死关龙逢因而被商汤王灭亡,商纣王杀死了王子比干因而被周朝消灭,这都是证明。用古代治国的好办法治国没有治理不好的。用古代亡国之君的办法治国没有不灭亡的。人要害病了,一定会先不想吃鱼和肉;国家将要灭亡,必定先不认为忠言直谏好。啊,古人都很重视这呀!隋炀帝骄傲自大,认为尧、舜赶不上自己,忌讳劝谏,就说:‘有劝谏我的,当场不杀,以后也一定要杀死他。’重臣苏威想劝谏,不敢开口,在五月初五献上了《古文尚书》,隋炀帝说是讥讽自己,立刻将他免职。萧蠫劝不要征辽,被贬出京城任河池郡太守。董纯劝不要去江都,被关到狱中杀死了。

从此正直的臣子,都离开了朝廷,朝外虽然出了事,朝中大臣都不敢说,隋炀帝就不知道。后自己被人杀死,子孙都灭绝了,被天下人嘲笑。太宗皇帝喜欢劝谏,当时有魏征、王王圭、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冯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都因直言,被任命为重臣。他曾对宰相说‘:认识自己是难事,就像作家巧匠,认为自己不错,如让更高明的人来评论,那么短处都看出来了。国家事务繁多,一个人了解判断,虽然很尽心尽力,也不能都做好。现魏征随时劝谏,多数说中了我的过失,就像镜子照脸,好坏都看出来了。’在那时候,有对朝政有益处的上奏,他都贴到卧室的墙上,坐着躺着都看,即使是错误和不合心意的,也不认为忤逆。

因此朝外的事情都能知道,刑罚几乎不用了,礼义盛行全国。皇上为什么不遵从这办法,在圣明祖先之后再建盛世呢?

凭一个人的智慧,总管全国的政务,情况难以全部了解,考虑不能非常周全,皇上的用意不能被臣子全理解,下面的情况可能没反映上来。只有虚心纳谏,多看多听,让不外露的人不隐瞒、远处的人不觉得说话困难,这就是人们说的‘打开四边的门、睁开四边的眼睛’。对那些敢于直说,用正道劝谏,不怕被处死的臣下,应特别给予恩宠荣耀,破格提拔,那么即使以前有过失,今后也能弥补了。”

不久他因给母亲守丧离职。守丧期满,自称写史书有了头绪,家穷不能供应纸和笔,请求给一点俸禄来完成剩余的工作。皇帝下诏封为谏议大夫,又写国史。唐睿宗去世了,皇帝实录留在洛阳,有诏命吴兢乘驿车取回放进灵柩中去。

他又因父亲去世离职,宰相张说任命赵冬曦取代他。守丧期满,任太子左庶子。

开元十三年(725),皇帝东行去泰山封禅,路上多次打猎取乐。吴兢进谏说:“将登泰山感谢天地的保佑,不应追猎野兽,怕出危险。”皇帝听从了。第二年六月,起了大风,有诏要百官论吉凶所在,吴兢上奏说“:从春天以来,久旱不下雨,到六月十二日,大风拔起树木,毁坏住户房屋。传中说:‘不用敬德,有旱灾。君臣隔绝,庶子超越本分,阴侵入到阳里,那么就有旱灾发生。’又说‘:国政不当仁德不显,大风就毁屋拔树。’风是阴类,是大臣的象征。恐怕皇上亲信有奸臣专权,有算计皇上的阴谋。我听说很多君主的过失,都由于权力交给了臣下,因此人们说‘:帝王把权力给别人,就像倒拿太阿剑,把剑柄给了别人。’上天降下灾害,是想使皇上醒悟,希望深入考察天气的变化,杜绝引起这变化的问题的发展。

皇上在武则天皇后、中宗皇帝动乱之后执政,仓库不充实,不必要的官还很多,住户人口流失,政令不一致,贿赂风行,钻营者更多了。这些弊政没改变,是皇上执政的缺陷,我为此非常担忧。希望贬谪奸臣,不出去游玩,将多余的宫女放出皇宫,削减不急用的马匹,选贤举能,慎用刑罚,不用谗佞者,而用正直臣,即使有天旱刮风的变化,也不会成为圣明仁德的忧虑。”

当初,吴兢在长安、景龙年间任史官,当时武三思、张易之等人主管修史,史官多阿谀权贵讨好佞臣,编造吹捧,记事多不真实。吴兢不满意,私下撰写《唐书》、《唐春秋》,没写完。到这时,求官职领俸禄买纸笔,想能把书写成。有诏命吴兢等到史馆里去写。升任长垣县男爵。一段时间以后,因被判记事不恰当,贬任荆州司马,他将史书草稿带着赴任。

萧嵩主管编史书后,上奏派使者到吴兢那里去拿书槁,得到了六十多篇。

多次升官后任洪州刺史,因受牵连贬为舒州刺史。天宝初年,进京任恒王傅。虽然年老体衰背驼得厉害,心里还想再任史官。李林甫嫌他衰老,不任用他。后去世了,享年八十岁。

吴兢记事简要详备,被称为良史。

晚年略有简略和错误,当时人认为过简。

他最初和刘子玄编撰《武后实录》,记张昌宗引诱张说为魏元忠事作伪证,写道“张说已同意了,靠宋瞡等人拦着苦劝,才改变主意进忠言,不这样,皇族就危险了”。后来张说任宰相,看了这话,心里不高兴,知道是吴兢写的,就乘便假装对他说“:刘子玄记魏齐公的事,一点不顾我的面子,怎么办呢?”吴兢说:“刘子玄已去世了,不能在土里受冤枉。那是我写的,草稿还在。”听说的人都赞叹他的耿直。张说多次凭感情请求他改写,他推辞说:“照顾您的私情那叫什么实录呢?”终于没改。当时人称他为当代的董狐。

猜你喜欢
  卷三十八·志第十九·礼十一·脱脱
  卷三百六十四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李心传
  广西巡抚金奏折三条 三、风水先生摇唇鼓舌,祸从口出·雍正
  卷第二百八·胡三省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六十七·乾隆
  卷之三百七十七·佚名
  卷之二百·佚名
  明名臣琬琰续録卷七·徐紘
  四九四 谕内阁吴省兰等在四库馆校书得力着准与本科中式举人一体殿试·佚名
  卷十八·黄佐
  卷十六·佚名
  ●凡例·海宁
  庙制图考·万斯同
  237.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熊大经·唐圭璋

      大经字仲常,丰城人。建阳县主簿。授泉令,不行。除从事郎、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有胖斋集,不传。   酹江月   子庆母八十   人生八十,自儿时祝愿,这般年数。滴露研朱轻点笔,个个眉心丹字。萱草丛边,梅花香

  • 第四十二出 驿备·洪昇

    【越调过曲·梨花儿】〔副净扮驿丞上〕我做驿丞没傝■,缺供应付常吃打。今朝驾到不是耍,嗏,若有差迟便拿去杀。  自家马嵬驿丞,从小衙门办役。考了杂职行头,挖选马嵬大驿。虽然陆路冲繁,却喜津贴饶溢。送分例,落下些

  • 卷三·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录卷三苏味道味道赵州栾城人与乡人李峤以文辞知名时谓苏李弱冠举进士累转咸阳尉延载中迁凤阁侍郎证圣元年坐事出为集州刺史俄召拜天官侍郎圣厯初复同凤阁鸾台三品前后居相位数载多识台阁故事但

  • 卷十·本纪第十·世祖七·宋濂

        ◎世祖七   十五年春正月辛卯,阿老瓦丁将兵戍斡端,给米三千石、钞三十锭。以千户郑寻阝有战功,升万户,佩虎符。癸巳,西京饥,发粟一万石赈之,仍谕阿合马广贮积,以备阙乏。顺德府总管张文焕、太原府达鲁花赤太

  • 平定三逆方略卷一·佚名

    卷一   恭维皇上御极以来,政教覃敷,恩泽翔洽;薄海内外,罔不率俾。方偃戈衅甲,以文德怀柔四方;煦妪生息,休养万姓:兼容并覆,销弭孽芽。时二、三藩臣久分阃于外,便藩锡予,异数有加;虑或怙宠而骄盈,深欲保全其终始。因其乞骸之陈请,

  • 唐鉴卷十四·范祖禹

    德宗三帝问陆贽以当今切务贽以向日致乱【向音向】由上下之情不通劝帝接下从谏乃上疏其畧曰若羣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恶者陛下先去之【恶乌故切去上声】欲恶与天下同而天下不归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又曰四方既患于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七·佚名

    天启六年正月乙巳朔 上御皇极门内殿受朝贺○正旦节遣侯张国彦顾肇迹薛濂李弘济陈光裕伯孙廷勋朱自洪赵祖芳刘嗣爵王明辅郭邦栋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茂陵 泰陵 康陵 永陵 昭陵 定陵 庆陵遣诚意伯刘孔昭祭

  • 第二章 我的童年 二 帝王生活·溥仪

    “优待条件”里所说的“暂居宫禁”,没规定具体期限。紫禁城里除了三大殿划归民国之外,其余地方全属“宫禁”范围。我在这块小天地里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被民国军驱逐的时候,渡过了人世间

  • 黄宗明传·张廷玉

    黄宗明,字诚甫,浙江鄞县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升员外郎。他曾经跟着王守仁研究学问。宁王宸濠造反时,他曾递交过关于长江防务的三篇策论。武宗要亲自南征,他抗言上书劝阻,不久请假回乡去了。嘉靖二年(1

  • 卷三·郭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华野疏稿> 钦定四库全书 华野疏稿卷三     湖广总督郭琇撰辨白寃诬疏 奏为微臣祖父之冤不辨则不忠不白则不孝仰祈 睿照以完臣节以正 国体事恭惟我 皇上至仁大孝凡继述之隆尊养之盛无

  • 卷四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四十四职官志三职官【理藩院 都察院 通政使司 大理寺太常寺】理藩院理藩院尚书一人【从一品以满洲蒙古补授】【国初设蒙古衙门有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崇德三年六月定蒙古衙门为理藩院七月

  • 二十四年·佚名

    (辛卯)二十四年大明萬曆十九年春正月1月1日○朔戊戌,地震,四方皆同,京師最甚。二月2月1日○朔戊辰,特旨以李誠中爲忠淸監司,前大司諫李海壽爲驪州牧使。〈海壽曾牧驪州,秩滿而遞,今再赴。〉先是,柳成龍、鄭澈與誠中、海壽私會,澈

  • 提要·陈傅良

    【臣】等谨按春秋後传十二卷宋陈傅良撰傅良字君举【案傅良或作傅良诸本误有异同然其字曰君举则为傅说举於版祝之义故今定为传字】号止斋温州瑞安人乾道八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宝谟阁待制諡文节事蹟具宋史本传是编有其门

  • 第十三章 26·辜鸿铭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辜讲孔子说:“聪明人显得高贵但不骄傲;愚蠢的人显得高傲而不高贵。”

  •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四·知礼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二悲泣下。请式。科云请法。即法式也。三世尊下。因请往赴二。初分科。胜鬘等者。胜鬘夫人也。即舍卫国波斯匿王女。末利夫人所生。为逾阇国妃。其后父母遣书云。佛出我国。神通自在。普益众生。胜鬘

  • 四分律卷第二十五(二分之四明尼戒法)·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一百七十八单提法之二“若比丘尼,净施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衣,后不问主取著者,波逸提。(四十四)“若比丘尼得新衣,当作三种染坏色青、黑、木兰。若比丘尼得新衣,不作三

  • 千山剩人和尚语录卷之四·函可

    门徒比丘 今庐 今又 重梓小参小参,云:&ldquo;古人道:&lsquo;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rsquo;诸佛诸祖出世,只教你行得便是,并不曾要尔会说会道。于今末法时代,只贵空谈,但有行得一分底,便胜那说得十丈

  • 大自在天子因地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对目连等说大自在天子之往因。目犍连于大自在天宫乞食,大自在天先为天后赞佛功德,次以食施,兼语目连过去无数劫事。目连食竟,入定思惟,不能得知。舍利弗,大迦叶,亦不能知。共往问佛,佛乃说其往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