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三百六十五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

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刑部户部三库事务世袭骑都尉军功加十九级随带加二级又加二级臣董诰内大臣户部尚书镶蓝旗满洲都统军功纪录五次寻常纪录十四次臣德瑛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工部尚书纪录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十五年。庚午。五月。丁巳。谕、养息牧牧厂总管堆亲。已革去总管。作为三等侍卫。此缺交领侍卫内大臣。在头等侍卫内、拣选数人。带领引见。嗣后养息牧牧厂总管。归于盛京将军管辖。  

○戊午。月食。  

○己未。夏至。祭地于方泽。上亲诣行礼。  

○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幸圆明园。  

○谕曰熊学鹏奏称。上年秋审勾决。较前数年觉多。近年臣工条奏。更改刑名律例。大概多尚严厉。请密降旨晓示内外臣工。办理一切刑名。不可刻核相尚。条奏增设科条者。概行禁止等语。熊学鹏此奏甚属悖谬。上年秋审勾决之时。经朕详悉裁审。其中如侵贪各犯。蠹国殃民。实乃法所不宥。若祇虚拟罪名。概从缓决。则流风相煽。愈积愈多。为吏治之大害。不可不稍为补救。若谓因此而致雨泽愆期。遂乃恣贪官污吏之所为。一切置之不问。徒使贪黩成风。千百辈肆意婪肥。身捍法网。更复幸灾乐祸。冀雨旸不时。以为幸免之计。适足以干天怒而召灾沴。岂得转以此为修省之要务乎。京师地居燕朔。春夏自来少雨。而幅员既广。则天灾流行。亦所时有。然后宵旰焦劳。当未降旨求言之先。已寝食靡甯。所望在廷臣工。共思政治之实有阙失处。同心一德。力图修治。若以办理侵贪等案为失之过严。则前此未办之时。何以向年屡事祈祷。且御极之初。则共知为诸事从宽者。又何以水旱偏灾。各省亦时时入告。而京师则自元年以至于今。无一年不于春夏之交。朕焦劳望雨。或密祷禁庭。或明颁谕旨。即目今外省。如河南、山东、麦既有秋。江、浙、等省。春花俱获丰稔现在雨泽匀调。独非共在版图之内。朕所临御者乎。熊学鹏虽为此谬论。朕慎持政柄。必不为浮言所动。果使贪风未即悛改。无论京师一隅。一时偶值雨未沾足。设令更甚于此。亦不因一时灾祲。而于立政之大经。御世之大法。废而不举。违道徇人。为此姑息之政。惟有断之以理。法在必行。仍照上年办理耳。至内外问刑衙门。在朕初年。或不免有意从宽。而谓近年来专以刻核相尚。则可保其必无即言官及外省臬司。条奏律例。或比拟失当。经部臣议驳者。不一而足。以此时刑狱而尚以为过严。信为罔知轻重之尤者矣。当御极之初。如从宽好名之习。不能去诸怀。然元年二年之间。亦何尝不旱。比年阅事既多。深知为治必出于大公至正。斯久而无弊。方日进臣工而申明邀誉之当戒。顾肯躬自蹈之乎。然十五年来。无时不以敬天法祖为心。无时不以勤政爱民为念。无时不思得贤才以共图政理。此可无渐衾影者。人苦不自知。惟工作过多。巡幸时举二事。朕侧身内省。时耿耿于怀。在圜丘方泽诸坛暨寿皇殿。皆岁久应行修整。西山添建兵房亦非无益之费。畿辅行宫。不过修葺旧有。且较安营为更省。而工费足瞻贫民。供役无劳民力。至巡幸则圣祖时岁方数出不特稽古省方。用彰盛典良亦我国家习劳之旧制。雍正四年。皇考曾降旨。以武备不可废弛、官弁不可怠惰为戒。然十三年中。未经举行。八旗人员。于扈从行围诸事。一切生疎。近年稍觉娴熟。亦事之不可不行者。且以吏治言之。直隶较优于外省。岂非常经巡省之明效乎。然每一念及。尚觉欿然于心。从前刘藻、尝以工作进谏。是以朕至今心韪其人。至骩法纵奸。思以感召休和。如熊学鹏所云者。直瞽论耳。本宜议处。但朕既降旨求言。熊学鹏即识见迂谬。姑从宽勿问。特详悉剖示。令中外诸臣、共知明刑弼教。不可为贪吏开幸生之路。其有游谈附和者。必从重治罪。熊学鹏摺并发。  

○又谕、朕宵旰靡甯。勤求治理。各省政绩。惟督抚是赖。每见督抚到任。必訾议前人之短。乃甫经去任。而后之议者亦复如前。竟成套习。盖在因循不振者。即藉口与民休息。而不留意于厘奸剔弊。既失之于纵弛。其有一二号称任事者。又徒事申教令。务勾稽。而无当于明作有功之实效。是但知求之于民。而未知求之于治民之吏也。安民在于察吏各省民风。淳漓不一。政务繁简各殊。而随时整饬。必专其责于亲民之官。古称监司择守令。一邑得人则一邑治。一郡得人则一郡治。督抚有表率封疆之任。不在多设科条。纷扰百姓。惟在督察属员。令其就现在举行之事。因地制宜。务以实心行实政。而总其职者。复能慎持纲纪。广咨询。审观听。则阘葺怠事之流。不敢以具文应上官。而民情何有不得。民事何有不兴。有治人。无治法。诚探本之论也。着传谕各督抚共体此意。不得以急遽烦苛、为率作兴事之术。亦不得以蹈常袭故、博甯人息事之名。吏戢则民自安。朕于督抚等有厚望焉。  

○谕军机大臣等、据苏昌奏称。该省从前风气。地方吏治。虽不至于废弛。不免失之宽缓。宽则纵恣易起。无以警惕人心。缓则弊窦渐生。无以肃清政务。臣岂敢欲速苛求。而宽纵阘茸之风。不可不除等语。从来后任訾议前任之短。及为伊后任。訾议亦复如前。此外省锢习。竟成套数。然以硕色、岳浚、二人言之。则其性情谨慎有余。而办理地方诸事。诚有流于宽纵之失。苏昌所论。颇为切中其弊。令伊二人又同事滇南。滇南民风淳朴。事务本属简少。更非粤省岭海交错、习俗浇漓者比。但系边方远处天末。亦须随时整饬。不可一味因循。遂致疲玩懈弛。日甚一日。此则封疆大吏所当深戒也。自朕观之。整饬之道。不在多设科条。烦扰百姓。如柳宗元所云日击鼓号召其民。转致饔飧不暇。惟在督察属员。令其以现在应行之事。因地制宜。一一实力行之。百姓自沾实惠。一邑得人则一邑治。一郡得人则一郡治。为督抚者。慎持纲纪。广咨诹而审观听。阘葺怠事者必不姑容。如此、则政有经而民不扰。较之徒事虚文、无禆实效者。相去远矣。不独滇省。即在京在外。无不皆然。着传谕硕色、岳浚、令知此意。不得因议者訾其宽纵。急图改弦易辙。又致急遽烦苛。亦不得专务息事甯人之名。而不留意于厘奸剔弊。昧明作有功之大道也。  

○庚申。谕、额驸策凌之子吹济多尔济。着照伊父亲王职衔例。赏给头等台吉。在乾清门行走。  

○又谕、大凌河牧厂总管。亦照养息牧之例。归盛京将军管辖。  

○兵部议准、陕甘总督尹继善奏称。西安提标五营。俱系马粮。火器一营。系步粮。步粮不得拔补外委千把。未免颓惰。请于督标中军额设兵九百名内、留马兵七百二十名。于火器营内、拨归步兵一百八十名。其左右前后四营、额设兵各八百名。各留马兵六百四十名。亦于火器营内、各拨归步兵一百六十名。并将火器营改名陕甘督标建威营字样。归中军副将统辖。从之。  

○以原任山西太原镇总兵官福增额、为正蓝旗蒙古副都统。  

○豁免直隶清苑望都安州、景州、南皮、庆云等六州县。未完雍正四年牛价银一百八十八两零。辛酉。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河南道御史钱琦参奏。江南总督黄廷桂于向导所过地方。豫先授意州县。令铺设备极华靡。器用备极精致。多者用至千余金。少亦五六百金。且有随从员役。任意勒索。该督复差员往查。惟恐稍有简略。即如向导路过丹阳。适因雨阻。有白姓千总、在彼骚扰。并以夫马不齐、向导不能前进等语诳禀。该督立传呵斥。以至沿途畏惧。莫不增华踵事。希博向导之欢。且委曲周旋。以饱督差之欲。一官之养廉有几。似此竭蹷从事。非剥削小民。即侵蚀帑项。及事发觉。该督抚不过一题参。而州县身家性命。莫能自保矣。此事虽属风闻。但外省积习相沿。事所或有。近如直督方观承劳民妨农。亦其明验也。应令黄廷桂据实回奏。并恳皇上于回銮后。差亲信大臣、清查州县亏空。其有如从前浮费等弊。应如何追赔之处。临时定夺。谕曰、御史钱琦参奏总督黄廷桂授意州县逢迎向导一摺。据称铺设备极华靡。器用备极精致。多者用至千余金。少亦五六百金等语。御史职在风闻言事。即事之虚实尚难悬定。而一有见闻。即以入告。亦分所当然。但所称浮费多金。并虑及将来该州县等身家性命莫能自保。则言之不免过当。地方有司。因朕南巡。其中有阘茸不堪之员。以办差为苦者。或散布流言。张大其事。势所必有。即如巡抚准泰、参奏郯城令王植、捏病求去。狡诈避差。其明验也。山东经过之处耳。尚且如此。何况江南。今向导一过。即云惨淡经营若此。明年朕驾亲临。又当如何。朕甫下诏南巡。即已若此。当年皇祖圣祖仁皇帝屡经巡省。又当如何。且周旋向导。所费如许浩繁。将系向导在途挥霍乎。抑系归装满载乎。朕召对各大臣、及该御史、面询向导兆惠。据称途次并未一进公馆。质之侍郎彭启丰、亦云来自江南。目击无异。是其出自传闻。已可概见。但言官既有此奏。自当确查虚实。毋致奉行不善。然如钱琦所请。交黄廷桂回奏。将来又有论其自行回护者矣着将此摺钞录。交与巡抚雅尔哈善、将摺内情形。逐一详悉查明。据实具奏。所有白姓千总差往丹阳索银诳禀之处。亦着质讯奏闻。此外如有地方不肖之员。造作浮言。希图耸听。挟私心以挠公务者。着一并严查究治。至摺内称直督方观承劳民妨农。办理地方。不甚妥协一节。因该督循照从前御史沈廷芳条奏旧例。拨夫岁修良乡涿州等处大路。以便行旅。学士世臣奉差路过。误谓先期平治御道。遂以入奏。经朕降旨查明。将岁修停止。祇令就低洼残缺之处。随时酌办。且给工不专民力。兴作必俟冬旬。办理现已悉协。无可复论。奏中更请于明岁回銮之后。差亲信大臣清查亏空。盖恐如荣大成、臧根嵩之事。岂江南州县。皆荣大成、臧根嵩之流乎。使果有之。该督抚亦无不参奏之理。而琐细周防。成何政体。此事不可行。  

○又谕曰、御史欧堪善参奏梁诗正一摺。朕召见机大臣吏部堂官、掌院学士、及该御史、面加询问。内如高山、原系梁诗正房师。至带领引见。吏部祇据投供人员依次拟缺。大学士公傅恒、因在军机处承旨。知其现在直隶修城。而该司以修城无案可稽。部选自遵成例。军机处知其修城。本部无由而知。因即带领引见。单内夹片声明。则高山之引见道缺。系该堂官公同办理。俱亦同声共证。其不出于梁诗正一人瞻徇师生情分。不待辨矣。保举金烈一事。亦该堂官公同商办。其不由科甲、与例不符。曾于摺内声明。而梁诗正并将不合例之处。先期商之大学士公傅恒。及询欧堪善、以金烈是否另有夤缘梁诗正形迹。令其回奏。据称亦并无可指。此二款虽有师生同乡之嫌。初无暧昧徇私实迹。欧堪善据事上闻。其中办理曲折。无由深知。已经面为剖悉。足服其心。至姚范、陈兆仑、列入京察一等。则姚范人本平常。不堪超卓之选。前于引见考试人员时。令其休致。梁诗正谓其人闭户读书。词臣中闭户读书者不少。岂能尽列一等。陈兆仑前次京察一等。现今究系丁忧。并不在京供职。即不入之下等。亦不当过于从优。此则梁诗正不无偏徇。其翰林轮班引见。临期越次更换。若不过一二员。或因偶尔遘疾。亦事之所有。若如欧堪善奏摺内所指廖鸿章、出科联、又面奏路斯道庄有信汤大绅、则已有五员。此中不无高下其手。着传廖鸿章等、问明更换缘由。是否出之梁诗正之意。另行降旨交部察议。梁诗正协办阁务。专领铨曹。其供职内廷。不过笔墨之事。初非格外加之宠任若谓其招权纳贿。植党营私。则是伊福薄。不能承受恩典矣。且朕何如主。而大臣能恣行其胸臆乎。至小小瞻询情面。则不独梁诗正。举朝大臣。恐俱未能尽绝。且如张廷玉掌院几三十年。似此搀越更换引见之事。不知凡几。何以并无一人参奏。然即有其事。亦复何关政治。在梁诗正有此一二可议。即被参奏。得以知所儆省。未始非福。欧堪善之言。当以为感而不当以为怨也。朕因修省求言。今日欧堪善、钱琦、二人所奏。初不切于修省之要务。何则。假令其言尽实。亦应早入告。不应待之此日者。但伊等各就所见、据实直陈。尚为留心职掌。不失言官封事之体。非援引陈编、空言塞责者比。着传谕中外臣工知之。  

○又谕、我朝创制国书。分十二字头。简而能该。用之无所不备。而音韵尤得天地之元声。惟是汉人初学清字者。辩字审音。每借汉字音注。以便记诵。而汉字不能悉协。不得已、更从俗音以意牵合。未经校正画一。将恐久而益差。间尝读汉字金史。其用汉字音注国语者。本音几不可晓。谛寻之则原清语所常习。又如元史之达鲁花赤。以今蒙古音译之。当为达鲁噶齐。不华当为补哈。此类未易枚举。在史氏或以己意为音。或出于当时承习。盖由以汉字而注清语蒙古语。既非本字。又无一定。是以讹复传讹。以此知官为校定之不可以已也。夫一天也。国书谓之阿补喀。蒙古谓腾格哩。西番则谓之纳穆卡。至国书之腾格哩。则汉语所谓弦子耳。又如一日也。国书谓之舜。汉文谓之日。蒙古谓之纳兰。西番谓之尼吗。又如国语呼尔者。其音为西。而西方则称干哷基。此在兼通清汉文者。无所疑义。而通清不通汉者。但知西之为尔。通汉不通清者。但知西之为西。而语之以干哷基。且不知为何物矣。盖凡物之命名。本属后起。尔雅释名方言土训。莫可殚述。皆假象耳。若夫以汉字注清文。实假象中之假象。而必执此以较是非。定高下。寓褒贬。此特私心妄见耳。爰命大学士傅恒、率同儒臣。重定十二字头音训。开章六字。则用直音。如阿额伊鄂乌谔。余用二字合音。如纳讷尼傩努懦阿额伊鄂乌谔、其余十一字头。首六字用二字合音。如阿额伊鄂乌鄂衣衣衣衣衣衣、以下俱用三字合音。如□(阿□纳)□衣□□(额□讷)□衣□□(伊□尼)□衣□□(鄂□傩)□衣□□(乌□努)□衣□□(谔□懦)□衣□、以分轻重缓急。而国书之元声。略可得梗概。是不过同文之一端。无关奥义。然习之于童蒙之始。有不容忽者。用示其义。传示久远。俾知所法守焉。  

○又谕、额驸策凌之子头等台吉吹济多尔济、尚未及岁。着在阿哥书房读书。遇年节日在乾清门行走。  

○壬戌。谕曰、御史欧堪善所奏梁诗正一摺。昨经召见军机大臣、吏部堂官掌院学士、及该御史。面降谕旨。虚衷剖悉。务得情理之平。令该御史中心允服。并无偏向梁诗正之意。此诸臣所共知也。摺内金烈、高山、二事。系吏部堂官公同办理。非由梁诗正一人。其京察列为一等之姚范、陈兆仑、则系办理错误。姚范已令休致。陈兆仑现在丁忧。乃因上次京察原列一等。此番仍照前填注。亦系向来习套。其有无瞻徇。祇于轮班引见一事。查明是否搀越调换。可得实情。如果实有私弊。则姚范陈兆仑之列入一等。亦为有意瞻徇。今经军机大臣查询该御史所奏。本月初十日应带轮班翰林内、路斯道一员。本日原已引见。其廖鸿章、出科联、庄有信、汤大绅、则系第一班已经引见之员。所奏调换之蒋元益。是日又并未引见。是梁诗正并无徇私更换之处。已属显然。在该御史一闻廖鸿章、出科联之言。不及查考。此亦风闻言事之常。如必将办理曲折。备细周知。然后入告。则几无可言之事矣。梁诗正既无瞻徇。无庸察议。欧堪善虽得之传闻。而事属有因。并非诬捏。亦无庸置议。其廖鸿章、出科联、妄以己意揣度。谓其更换引见。不无腾其口说、归怨掌院之意。其素日之不能安静守分可知。着交部察议。近日朕望雨心殷。夙夜焦劳。侧身修省。大臣等日经召对。自所共信。御史为朝廷耳目。凡有见闻。原当随时入告。不必待有求言之旨。若为修省进言。则如近日所奏。岂足以禆补阙失。感召天和。徒烦朕于乾惕靡宁之中。一一详为剖示。在朕虽无厌怠之心。而诸臣亦可谓不知体要矣。数日前学士世臣、补授盛京兵部侍郎。伊曾以良乡等处。除道妨农一事入奏。建言者或疑其因此摺用。遂相率纷纷而至。由此观之。是仍为己躁进之念重。而爱君忧国之念轻。亦不可不知内省也。至大臣等招权植党之事。可以信其必无。设或有之。朕亦岂能姑容。如古所称烹宏羊天乃雨之说。此时本无其事。若于同乡师生情面。遇事稍为瞻徇。似亦不能尽绝。此虽无伤大体。然身为大臣。必当以秉公持己自勉。使人无瑕可指。方不愧精白自矢之节。苟其有干物议。即系平日不能深信于人。朕故谓此奏虽虚。未始非梁诗正之福。且凡为大臣者。因此而砥砺衾影。倍加自检。则欧堪善之奏。亦未必无小补耳。若谓济时要务。岂足当之。并谕中外知朕意焉。  

○吏部议准、两江总督黄廷桂奏称。河库道管理钱粮出入。一切修防事宜。均涉所司。不必专择熟悉河务之人。在外题补。请改为归部请旨简用。从之。  

○添设山西永济、凤台等二县教谕。改邢县、交城、清源、浮山、黎城、陵川、万泉、榆社、武乡、乐平等十县训导为教谕。裁潞城、宁乡、怀仁、山阴、灵邱、广灵、马邑等七县教谕。从巡抚阿里衮请也。  

○癸亥。谕曰、宗人府纂修玉牒。每十年一次开馆。此定例也。乃历来俱连上上届纂修之年计算。是以每次递减一年。实止九年。岁月转致参差。查从前既有十年一次纂修成例。自应扣准年月。如现在乾隆十五年纂修告成。下届即当乾隆二十五年重修。嗣后俱照此办理。不必接算上届纂修年分。以昭画一。  

○改铸直隶塔子沟理事通判、通州理事通判、热河理事同知各关防。承德州鞍匠屯巡检司印。天津县僧会司条记。从总督方观承请也。  

○铸给湖南永明县枇杷司、绥宁县双江司、澧州津市司各巡检印。从巡抚开泰请也。  

○甲子。孝恭仁皇后忌辰。遣官祭景陵。  

○谕、近日各衙门摺奏事件。及引见人员。甚为简少。岂该大臣等见朕望雨焦劳。或恐以办事为烦。有意迟搁耶。目今雨泽未遍。朕怵惕靡宁。无时暂释。惟当办事。则心不遑他及。犹愈于竟日瞻云。仄席延伫。若于应办事务。转致稽滞。宁不于朕宵旰忧勤之意、益相左乎。着传谕各部院大臣等、共体此意。其外省文武大臣摺奏。亦着随到随递。赍摺人等、不得观望迟延。  

○旌表守正捐躯之直隶。蠡县民郭亮妻王氏。  

○乙丑。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谕、据广西巡抚舒辂奏称。署按察使钟昭、现在患病。请解任。俟秋间令回原籍调治等语。钟昭着准其解任回籍调理。俟病痊之日。赴部请旨补用。其广西按察使员缺着杨廷璋补授。  

○丙寅。谕军机大臣等、据永贵摺奏。审讯朱荃溺水身死一案。内称伊子之供。窃虑尚有不实。伊家人原禀未经查出。现在密行审讯等语。看来朱荃前后踪迹。畏罪自尽之数少。而捏报潜逃之数多。该抚祇应提取朱荃家人。将伊主是日落水情形。并该家人临时因何不行救援。事后因何不行打捞之处。从容询问。于其意不及备。疵隙稍露。乘间驳诘。庶得端绪。乃阅该抚摺内。遽将朱荃家属提问。且有伊子朱鸿勋供称看来是自己寻死之语。则是审讯时、已将朱荃果否身死之处。明白设问。非特使之坚供不吐且将事洩露。令其辗转弥缝。情伪何由而得。办理殊属迂拙。着传谕该抚悉心研究。务得实情。无得措置失宜。致有隐匿。  

○又谕、浙江巡抚永贵、审据朱荃之弟朱华、朱英、供出朱荃于上年十一月内。接到伊弟朱履端京信。早知伊母之事。劝令奔丧。朱荃以为信不足凭。复考嘉、叙、泸、重、三府一州。直至本年正月初十日。家人朱二、到川报信。始行赴省交印等语。御史储麟趾、参其岁除赶考。今据供已历考三府一州。正相符合。是朱荃早经知信。有意匿丧。已为灭绝伦理。其连考数郡。非因贪取贿卖生童而何。所有婪得赃私。必已豫为安顿。更恐终难掩饰。或以匿丧被劾。则律应褫职。或至受贿败露。则立行正法。惟一死可了。亦惟落水无尸。可以灭迹。更冀地方官为之朦胧照应。皆其计算所定。不然、则有意匿丧之人。岂闻人参劾。尚萌愧悔之念耶。又据永贵、审出朱荃与湖北道姜顺龙、为儿女姻亲。伊子朱鸿勋、素在妻父署中。三月内因有伊父之事。即先行回家观朱荃之死。不在蜀而在楚。则姜顺龙处。不可不密为踪迹。或虑一时难于脱逃。即潜匿姻家署中。俟事势稍解。再图远扬之策。亦未可定。看来朱荃之死。十居一二。而诈伪十居七八。不出朕前此所见。已显然矣。着将此详悉谕永兴、唐绥祖知之。令其作速密行详悉查办。  

○旌表守正捐躯之江苏萧县民张坦妻陈氏。  

○丁卯。上御勤政殿听政。  

○改铸河南正阳县儒学、阴阳学、僧会司各条记。从巡抚鄂容安请也。  

○以光禄寺卿赫赫、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国子监祭酒吴达善、为光禄寺卿。  

○戊辰。上诣黑龙潭祈雨。  

○谕、朕今年巡幸河南时。先往泰陵行礼。由彼顺道至保定府行走。  

○又谕、朕此次往河南。回銮时。由黄新庄进南苑。前往东陵行礼。  

○兵部议准、甘肃巡抚鄂昌疏称。平庆兵备道。移驻固原州。并盐茶同知。移驻海喇都。应行各事宜。一、道员加衔兵备。除军政举劾、变通营伍等项。俱归提臣主政。毋庸干预外。其支放兵饷。应监查有无侵扣。存营兵马钱粮。应协同提臣盘查。兵民互讦事件。亦协同提督董率办理。守备以下等官。听其节制。相见行属员礼。一、厅员移驻。应添兵。于提标五营内、每营抽拨马兵四名。步兵二名。再于固原城守营、抽拨守兵十名。共足四十名之数。其应添千总一员。应将原驻海喇都经制外委把总一员。彻回西安州营。即以西安州营千总一员拨驻海喇都。俱归西安州营游击管辖。一、命盗重案。应设禁卒八名。收支粮石。应设斗级二名。工食每名每年六两。一、递送公文。应设马六匹。夫四名。工料仍在固原州驿站银内支给。一、海喇都向有东西南门三处。令酌议各城门建兵房二间拨兵防守。至城东善家庙、城西王家寺地方。旧有墩台各一。并无防兵。应各建兵房三间又正南紫崖儿岘、石家窰二处。应各添墩台一兵房三间。即在原拨移驻官兵内、每处添防兵二名。从之。  

○己巳。谕、据准泰摺奏。现今各属麦收丰稔。请于沿河麦价平减地方。采买麦十五万石。分运德州、临清二处。抵谷贮仓。又递年民借等谷。本岁应徵还一百余万石。并请照上年之例。援照一麦二谷。许其以麦交输等语。朕因数日前京师雨未沾足。东省待泽自殷。是以于该省奏报地方情形摺内。批令先事图维。现在畿辅甘霖大沛。且连日浓阴。东南一带。想可均沾膏泽。所奏采输麦石。在该抚以为留心民事。未雨绸缪之计。但与其实之仓贮。不若听其流通于民间。若因收买数多。致市价腾涌。是民间并未有被旱之形。而先有麦贵之苦。不可不为致虑。着传谕该抚、如此时大田已经得雨。则秋成可期。自无庸筹办。即使未得雨。诸事亦应随宜措置。非至谷贱伤农之时。未可轻言采买。至以麦代输借谷。亦应相时妥办。莫因计民食而转以累民也。凡办理民事。务在安静。不尚纷更。即以买补仓储而论。何尝非民事之要。然其间奉行不善。往往滋弊扰民。不一而足。并谕该抚。令其相机熟筹。详慎办理。  

○庚午。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谕、朕前降旨。沿边及直隶地方营协。参用八旗满洲人员。原因满员弓马素优。人材骁劲。习于劳苦。整顿营伍。是其所长。是以令其分缺补用。今行之数年。边方营伍渐次整饬。而满员之于外任相宜者。亦俱经擢用。嗣后绿营分用满员。所有都司以上各缺。应令稍为裁减。俾得其平。至文员选用道府。按俸推升。另立班次。行之既久。部员之能办事者。亦俱以俸次陆续外补。该堂官虽欲留之而不可得。夫内用外用。俱为国家任事之职。而为满为汉。在朕初无町畦高下之见。虽朕因材器使。自可不拘成格。若其着为定例。遵循者又当随时斟酌。以核人材而均铨政。着吏兵二部。查明满员外用分班分缺定例。量加裁酌。另行详悉定议具奏。  

○又谕、朕前令督抚提臣。保举堪胜总兵人员。冀得良材。以备名将之选。为督抚者。自当于阖属中、举谋勇兼长骁健杰出之员。宁缺无滥。以副旁求特典。今于引见时。观其人材弓马。颇少当意。大都不过因其资俸可到。遂以充数。幸而摺用。则可邀其感激。否则以搪塞应故事耳。总兵统率一镇。岂容轻授。如目今所举。不特不能得七八。并不及五六。岂朕所望耶。督抚身任封疆。办理一切政务。无论大小。必当以实心从事。即如年满千总一项。颇多猥琐。不足入目。盖充伍之初。以及拣拔外委。该营弁未能一一秉公。虽经督抚考验。率以其微末也而忽之。且或因其年久姑容。遂不加驳正。独不思今之年满千总。非即异日之将弁乎。国家擢用武职。营伍实为正途。拔补将弁。不选之若辈。更何从挑选乎。由千总而守备、而都司、游击缘次而升。膺干城腹心之重寄。要皆自年满千总始。则欲以储养人材。慎重将弁。亦当于送部引见时。早为留心。折冲御侮之用。必须筹于昇平无事之日。不可视为缓图。漠不经意也。并传谕各督抚提臣等知之。  

○又谕曰、杨刚、前于苗疆军务效力之处。尚能奋勉。其所犯之案。在武弁中亦属可原之罪。朕已加恩以副将用。着发往四川。交与该督策楞、酌量题补。  

○又谕、国家政事。宜从实而不事虚文。向来题奏事件。有拘于旧套。习而不察者。如参劾属员本内。必称正在缮疏间。据两司道府揭报前来。与臣访闻无异云云。盖由失察属员。例有处分。惟声明揭报。可邀免议。是以遂成印板通套。而不知即虚诞诈伪之较着者。夫属员劣款。有得自督抚访闻者。有出自两司或该道府州揭报者。有督抚访闻有秽声。交司道府州查访实迹者。情形原自不同。参疏中据实上闻。何所不可。若谓一面缮疏。一面揭报。适相府合。或千百中偶有一二。安得事事如此。则何不明言其访闻所自。而必相率而为伪耶。且由此益可见该府及直隶州之称职与不称职。盖一府一州。属员虽多。而切近相临。耳目难掩。且赃私累累。必非婪取于旬日之间。设令久与共事。毫无觉察。或属员多容贪吏。而一一待督抚访闻。交令查察。不待问而知该府州之阘茸无能矣。更或平日有心徇庇。督抚交查。尚为之弥缝掩覆。及至势难挽回。始不得已具揭申报。在督抚亦必窥见底里。即当随本附参。不可颟顸了事。令其脱然事外。如使督抚密令查察。即行具实详查。或于访闻之外。另得其实在劣迹。是不得谓之徇庇。若仍追咎其前此失察之过。则为牧守者不亦难乎。夫察吏之道。必明是非。劾功过。以为举错之衡。方足以服人心而肃功令。嗣后督抚参劾属员侵蚀钱粮。及因事纳贿者。其发觉缘由。或何人详揭。或自己访闻。或系密交何人查办。据实声明。不得沿袭故套。即如卫哲治、所参全椒县知县王宗洛各款。其滁州直隶州知州朱橒、曾否揭报。王宗洛婪赃各案。是否在伊任内。俱应据实查明。如该牧莅任未久。即能查出。则为留心察属之员。其前任亦应查明交议。一并谕令知之。  

○又谕、闻得外省驻防旗人。数世在一城居住。其协领佐领等官。所管兵丁内。亲友牵连。不能无偏护面情之弊。此甚不可。夫省城驻防满洲官兵者。特以我满洲习气淳朴。汉仗好。行走简便。可作录营榜样。是以将从前该城协领参领等官大之缺。由京城内补放者。改由本省应升人内拣放。此系朕怜悯外省驻防官兵至意。理当体朕任用之心。将该管之人。勤习技艺。公平引导。该将军大臣等亦应将该管协领参领佐领等官。严行交派。痛改从前陋习。倘仍不知改。以后若遇官大缺出。朕必从别省官员内调放。  

○豁除湖北武昌卫、乾隆五年被水修堤挖压屯田十一顷八十七亩有奇粮丁额赋。  

○辛未。吏部议准、贵州巡抚爱必达疏称。贵阳府仓大使一缺。除收支仓粮。别无公务。应并归经历兼管。将仓大使改为贵阳府扎佐巡检。并换给印信。其养廉俸薪银、暨皂隶工食。即归巡检署支领。应添弓兵等人役。于镇远巡检署拨十名充补。又奏称、贵阳营沙子哨。添设一塘。于修文县存城兵内派拨五名分驻。其斑竹园一塘。移驻扎佐沙子哨适中之三冲堰。互相巡防。从之。  

○是月。闽浙总督喀尔吉善、署浙江巡抚永贵、议覆御史陆秩奏。明春圣驾南巡。钱米价昂。议就现在炉座加铸。并截留十五年分漕米各十万石。酌备平粜等语。查浙省乾隆十三年条奏添铸平价案内。经军机大臣议准、广买余铜以资全铸。是以上年至今。抽买局贮商铜。及买运滇铜。共一百四十余万斤。甚为充裕。现在加卯赶铸。计至明春照例铸放兵饷外。约计新旧积存余钱十万余串。尽可为赏赉充售之用。其炉座现已敷用。无庸再添。至截留漕米。请于仁和、钱塘、新城、于潜、四县留七万石。秀水、嘉兴、石门、三县留三万石。截留各帮粮船一百一十八只。其绍兴府属。不通水次。并无漕粮。查有应解省仓兵米。可以划存本地备粜。仍于杭属七万石内拨归省米。以免解运之烦。如有不敷。再动常平谷接济。得旨。览奏俱悉。  

○湖北巡抚唐绥祖奏。学臣宋邦绥关防严密。鉴拔精当。每于考试生童时。示以立品敦行。奋志功名。反覆数千言。士子无不悦服。臣每与讲论吏治。颇能领悟。洵堪大用之员。报闻。  

○河南巡抚鄂容安奏。八月间驾幸河南。查孟津系黄河过渡。恭备御座船四。纤船四十。马船二十。此外仍备民船数百。届期豫集。应设御船马头。俟伏汛过后。相度修筑。其一应驮载车马众多。应另立马头。以免践踏。并请令无职役人等。及驮载各项。由副路先期过渡。回銮至柳园口渡河。即将孟津船运至该处。如前办理。所需备换马一千八百匹。拟于满营绿营备九百匹。各驿备九百匹。临期送赴卫辉四百匹。以备太监等更换。送至洛阳一千四百匹。以备官兵更换。其随营需用柴米草豆等项。已将停止给票之例。行知地方官。令多集商民。按时给价交易。得旨。览奏俱悉。  

○山西大同镇总兵官吕瀚奏。谢命往哈密驻防恩。并求来京请训。得旨。不必来京。汝在武弁中。朕所嘉许者。即如此诸事奋勉。实心向前可也。至一切夷情。惟以持重为要。有不知者。问之永常。彼于边情其熟也。  

○四川总督策楞、提督岳钟琪奏。川省频年出师。弓箭鸟枪。半皆损坏。从前马步兵。本未练硬弓。自带往军营。更加软弱。箭则折断无镞者甚多。鸟枪尚可施放者。亦体质不厚。食药无多。均须修补添造。共估需银一万八千四百二十三两零。豫借司库公费。分给各营。匀作五年。于各营公费兵饷内、按季扣还。得旨。着照所请行。咨部知之。四川武备。废弛极矣。此不过整顿其外观而已。至于作兴鼓励。惟在人心。卿等宜留心。毋以事过而忘之。  

○又奏、成都营马。向系赴松藩口外买茶易换。因无宽阔草厂牧养。复经停止。兹查茂州地多闲旷。每年夏秋二季。例得停操放青。所有督、提、两标应补马匹。仍照从前易换之例办理。按年于小满后赶赴茂州放青。至九月赶回骑操。报闻。  

○两广总督陈大受奏。广东钦州龙门一带。界连安南国之白龙尾海面。内地商贩往来。遇有失事。或不肖员弁。规避处分。指称夷洋诿卸。查接管卷内。有被劫之案三件。俱经前督硕色讯系夷匪。照会安南国王。令其严饬获解。但洋面界限。终属渺茫。除札行提镇确查外。仍饬沿边文武员弁。督率兵役。加谨巡哨。设计侦捕。得旨。所见是。知道了。  

○贵州巡抚兼管提督印务爱必达奏。黔省地连楚、粤、川、滇。汉夷杂居。而通川诸处。更多崇山大箐。僻径四出。应增设塘隘。查桐梓县、边邻川境之二坡沟、七阵溪、木交口、狼渡河、麻子坝。仁怀、遵义、二邑连壤之牛渡河。仁怀所属之羊肠坝。绥阳所属之郑场。遵义所属之石子台、石壁庄等处。应各设一塘。再仁邑之小溪里、放牛坪场。正安州界连川省之南川、彭水、等县之漆林晏溪地方。应于适中地方。各设一隘。以上共增十塘二隘。所需兵房、牌坊、烟墩、哨楼等项。俱于充公项内拨用。报闻。  

卷之三百六十五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一十八·表第九·脱脱
  卷八十二 晉紀四·司马光
  平定三逆方略卷九·佚名
  卷十四史十·何良俊
  卷一百七·杨士奇
  二百一十三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清穆宗实录选辑·佚名
  八五七 闽浙总督陈辉祖奏缴应禁书籍折(附清单一)·佚名
  卷四·吕中
  十国春秋卷六十一·吴任臣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范晔
  冯子琮传·李延寿
  玉哇失传·宋濂
  卷之三  翦勝野聞(明)徐禎卿 撰·邓士龙
  汉纪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节三年(甲寅、前67)·司马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若水·唐圭璋

      若水,四明(今宁波)人。淳祐十年(1250)进士,见宝庆四明志卷十。时代或稍有参差,未知即其人否,俟续考。   沁园春   寿游侍郎   某恭审某官受天异禀,间世笃生。光辅三朝,伟甚忠清之节;退安一壑,粹然恬淡之风。帝眷   耆

  • 郑子玉·唐圭璋

      八声甘州   渐莺声近也,探年芳、河畔扼轻轮。旋东风染绿,绵绵平野,无际烟春。最苦夕阳天外,愁损倚阑人。无奈潇湘杳,留滞王孙。   冷落池塘残梦,是送君归后,南浦消魂。赖东君能客,醉卧展香茵。尽教更、行人远,也相伴、

  • 哈代八十六岁诞日自述(译诗)·徐志摩

    哈代 原作好的,世界,你没有骗我,你没有冤我,你说怎么来是怎么来,你的信用倒真是不坏。打我是个孩子我常躺在青草地里对着天望,说实话我从不曾希冀人生有多么艳丽。打头儿你说,你常在说,你说了又说,你在那云天里,山林间,散播你的

  • 石湖词·范成大

    范成大满江红冬至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清昼永,佳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栾)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

  • 张巡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张巡(709—757),唐代民族英雄。唐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开元二十四年(736)登进士第。天宝年间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令,转真源令。 安史之乱爆发,他立即率兵讨贼,始守雍丘,后与许远合力守睢阳,战功卓著,迁御史中丞,

  • 卷六十六 漢紀五十八·司马光

      起屠維赤奮若(己丑),盡昭陽大荒落(癸巳),凡五年。   孝獻皇帝建安十四年(己丑、二O九年)   春,三月,曹操軍至譙。   孫權圍合肥,久不下。權率輕騎欲身往突敵,長史張紘諫曰:「夫兵者凶器,戰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壯之氣,忽強

  • 纲目续麟卷十三·张自勋

    【丁梁太平二年魏防帝四年齐天保八年陈高祖武帝丑陈覇先永定元年周孝愍帝宇文觉元年九月以后世宗明帝毓元年○是岁梁魏皆亡陈周代并齐三大国后梁一小国凡四国】春正月周公觉称天王废魏主爲宋公宇文防自爲大司马考异【

  •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一上·袁枢

    宋 袁枢 撰元魏冦齐齐明帝建武元年魏主以上废海陵王自立谋大举入防防邉将言雍州刺史下邳曹虎遣使请降于魏十二月辛丑朔魏遣行镇南将军薛眞度督四将向襄阳将军刘昶平南将军王肃向义阳徐州刺史拓跋衍向钟离平南将军广

  • 卷二百九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六四裔考【四】南安南安南即交趾与滇粤接界由广西至其国道有三从凭祥州入则经文渊脱朗谅山温州鬼门关保禄县凡七日至安越县之市桥江由思明府

  • 礼部·佚名

    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礼仪祭祀宴享贡举之政今其属有四曰仪部曰祠部曰膳部曰主客部  仪部郎中员外郎主事掌贰尚书侍郎举其仪制而辨其名数   朝贺    正旦冬至朝贺一凡正旦冬至前一日尚宝司陈设御座于奉天殿及宝

  • 二年·佚名

    (壬戌)二年清嘉慶七年春正月1月1日○癸酉朔,詣孝元殿,行晝茶禮。○頒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1月2日○甲戌,應資老人下批,百歲者二十八人。○以任希存爲吏曹參議。1月4日○丙子,命安東府使韓用鐸改差。右議政徐龍輔啓言

  • 不要卖弄小聪明·孔子

    【原文】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谈话丝毫不涉及道义,却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办啊!” 【读解】 我们今天的人尤其容易犯这种毛病。茶楼酒馆、卡拉OK厅等娱乐消

  • 卷五·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五钱塘程川撰易五统论程传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正谓伊川这般説话难説盖他把这书硬定做人事之书他説圣人做这书只为世间人事本有许多变様所以做这书出来【防渊録】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

  •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七·石雨明方

    嗣法小師淨柱編住杭州佛日淨慧禪寺語下結制,上堂。僧問:「開選佛場,續諸佛之慧命;登寶華座,振洞上之玄風。還有不涉化門一句也無?」師曰:「有。」進曰:「如何是有的道理?」師曰:「皋亭石鼓鼕鼕響。」僧打一圓相,以坐具作呈勢,師曰

  • 花香小镇·安房直子

    日本著名女作家安房直子的著作,故事讲述了一个男孩子:信总是看见骑着黄色自行车的女孩子。女孩子和信年龄相仿。在秋天开始的日子,信第一次看见她们的时候。信的好奇心导致了他去跟踪女孩子的目的。信跟着一大帮骑着黄色

  • 大方广宝箧经·佚名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佛左祇园先说法,文殊后来与须菩提应答,而使之默,舍利弗目连等各述文殊之智慧辩才。佛在只园。先演说法,文殊菩萨后到,与须菩提酬唱。令须菩提默然。于是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大迦叶,富楼那,各述文殊智能辨才

  •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佚名

    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佛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十方之诸佛,现菩萨之形,为观音普贤等,无量之菩萨,现声闻之形,为舍利弗等。佛入三昧,名如来不思议境界。于诸相中现十方之佛刹,于诸好中现往昔之行门,于是德藏菩萨问普贤菩萨此三昧之名

  • 太子慕魄经·佚名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太子沐魄经同本。慕魂、沐魄皆梵语,太子之名,说佛昔为慕魄太子,十三岁之间为无言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