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白居易传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大约是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白建,当年建功,赐田庄于韩城,子孙就在那里安家了。后来迁居下圭阝。他的父亲白季庚官彭城令,在李正己叛乱时,因劝说徐州刺史李洧回归朝廷,经多次提升任襄州别驾。

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以为有才华的人已没有了呢,现在又得到你了!”贞元年间,登进士第,拔萃皆中,实授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对制策乙等,调任周至县尉,从事集贤校理,月中,召为翰林学士,后为左拾遗。

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减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全免江淮两赋,来赈救离散贫瘠的百姓,并请精简放出宫人。宪宗有所采纳。那时于..入朝,尽将歌舞人献入大内,有人说普宁公主选来献上的都是于..的宠妾。居易认为不如退还于..,不要让他把过失推归于天子。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故第。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从而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人臣,不应掠美。”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王锷多方搜括民财,不体恤贫困百姓,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

现在如授以宰相重任,天下四方闻知,将都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授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财富,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如果授职则朝廷纲纪大坏;如不授他们,则待臣子有厚薄,事一失当就不能再挽回了。”这时,孙王寿因负责禁卫有功,被晋升为凤翔节度使,张奉国平定徐州李钅奇之乱有功,调任督巡三辅治安的金吾将军。居易对宪宗说:“应该免升孙王寿而提拔张奉国,以激励天下忠臣之心。”掌钱谷度支有一人被囚禁在釻乡牢中,历经三次大赦而没有被释,居易多次上奏说:“父死而拘挚其子,丈夫关押时间久妻再嫁。还债没完没了,关押也没个限期,请圣上一切都豁免。”

像这样重大的奏请有十多次,使他声名大振。

当王承宗叛乱时,宪宗下诏吐突承璀统率军队去讨伐。居易奏谏“:唐朝制度,在征讨伐乱时专职委派将帅,责令成功。近年来才开始以宦官担任都监。韩全义征讨淮西,贾良国任监军;高崇文伐蜀,刘贞亮任监军。而动员全国军队,尚未有以内侍宦官专任统帅的。禁中神策军既不置行营节度,以承璀为制将,现又派他充任诸军招讨处置使,是实际的统帅。这恐怕四方诸节度使知道,必然会轻慢朝廷。后世人也将传说以宦官担任制将统帅是陛下创始的,陛下要忍受这种名声吗?况且刘济等诸路将军必然耻于受承璀的指挥,心中不高兴,就不能立功。这就助长了王承宗的反叛气焰,并挫折了诸将的锐气。”宪宗不听。既而用兵很久没有决战。白居易上书说“:陛下讨伐王承宗,本来委任吐突承璀为统帅,外用卢从史、范希朝、张茂昭,现在承璀进军而不决战,已失大将统帅作用;希朝和茂昭历数月才入贼境,看这势头似乎是私下有什么打算,空得一县就壁垒不进,当然不能成功。如果不尽快停兵,将有四害:用府帑金帛和民脂民膏资助了河北各节度使,使他们更加富强,一也;河北各节度使听说吴少阳受命淮西节度使,替王承宗洗刷罪责,奏章一再呈上,无不批准。那么,河北呈现合纵的局势,势力更加巩固,皇帝对下授权、贬谪、恩宠与信用,都将不再有作用了,二也;现在冒酷暑履潮湿,枪林矢雨,虽然不怕死,又有谁能长期忍受这种苦役?加上神策军中夹杂有招募来的商贩,不习惯军役,逃跑相互牵动,各路军队军心必动摇,三也;回鹘和吐蕃常有流动侦察的部队,知道讨伐承宗经过三季没有奏功,那么军队战斗力的强弱,费用的多少,他们一知道了,就会乘机进犯,怎能首尾相救?兵连事生,何故无有?四也。待到情势转坏再罢兵,那就要损威望失权柄,只能事先防备,不可事后追悔。”不久承宗请罪,征伐就停止了。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穆宗谈论此事,论辩执著,坦率耿介,穆宗尚未谕,居易就对穆宗说:“陛下错了!”(指任用承璀事)穆宗震怒,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

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不让他们进言。这不是发扬帝君盛德的办法。”穆宗省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一年过去应迁升,穆宗因他阅历较浅,而且家中一向贫困,就听任他自己选择官职。居易请求如姜公辅一样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奉养母亲。穆宗下诏批准。第二年,因母丧解职守制。

服满复职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这时,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扰。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要求马上倾全力捕捉凶犯,以刷雪朝廷之耻,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之母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出为江州刺史。

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居易不宜任刺史,乃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若忘形骸。过了很久,调升忠州刺史。又调回都,任司门员外郎,以主客郎中负责起草诏旨敕制。

穆宗好游猎,白居易写了《续虞人箴》献上作为讽谏。内容如下:“唐受天命,十有二圣。兢兢业业,咸勤厥政。鸟生深林,兽在丰草。春搜冬狩,取之以道。鸟兽虫鱼,各遂其生。

民野君朝,亦克用宁。在昔玄祖,厥训孔彰‘:驰骋畋猎,俾心发狂。’何以效之,曰羿与康。曾不是诫,终然覆亡。高祖方猎,苏长进言:‘不满十旬,未足为欢。’上心既悟,为之辍畋。降及宋瞡,亦谏玄宗。温颜听纳,献替从容。瞡趋以出,鹞死握中。噫!逐兽于野,走马于路。岂不快哉,衔橛可惧。审其安危,惟圣之虑。”

不久调任中书舍人。田布官拜魏博节度使,穆宗命白居易持节去宣布谕旨,田布送他五百匹缣。穆宗叫他收下来,居易婉辞谢绝,说:“田布父仇国耻未雪,人们应当以物资帮助他。现在却收取他的财资,按情谊是不能忍心收下的。现在前去宣谕慰问的官员很多,如果都要赠物,那么敌人未消灭,而田布的资财就都搞光了。”穆宗准许他推辞了礼物。

这时,河朔再度叛乱,朝廷集合各路兵马去征讨,但却延迟无功。叛军占领弓高,断绝了粮道,深州被围局势更为紧急。白居易上书说:“兵多则难以调遣,将多意见不易统一。应该下诏魏博、泽潞、定州、沧州四节度使,命令他们各坚守自己的领地,以节省军事开支。每道各出精兵三千,派李光颜率领。光颜已有凤翔、徐、滑、河阳、陈许的军队不少于四万,可以直接进击敌人,打开弓高粮道,联合下博军,解深州的围困,再与牛元翼合军。另外仍任裴度为招讨使,使他倾太原兵力西进,见机乘隙夹攻。同时下诏抚令以动摇其军心,未用武力剿灭,一定自己溃灭。而且光颜长期统帅军队,有威名;裴度忠勇,可独当一面,没有比这两人更恰当的了。”当时,天子荒纵,宰相才能低下,赏罚不当,坐视逆叛,无所作为。白居易虽然多次忠谏,但没有引起注意,就恳求外放。不久任杭州刺史,最初筑堤围钱塘湖,聚泄湖水,可以灌溉千顷良田;又复浚疏李泌浚治过的六口大井,百姓靠这些井饮用。过了很久,白居易又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

又派任苏州刺史,因病未去。

文宗即位,居易任秘书监,后授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大和初年,二李党争开衅,祸福交替于党争之中,你争我夺,降升与毁誉好像早与晚交替一般。杨虞卿和白居易是姻亲,但与李宗闵关系很好,居易不愿卷入党争,就称病还东都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第二年,拜河南尹,再做宾客分司。文宗开成初年,起用为同州刺史,未受,改太子少傅,晋爵冯翊县侯。武宗会昌初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会昌六年(846)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尚书右仆射,宣宗写诗吊唁他。他遗嘱薄葬,不必请谥号。

白居易受知遇于宪宗,遇事无不直言,论事详尽严格,许多意见被认可,但遭当道者所忌,遭到排挤,以致抱负不能实现,乃纵情于诗文美酒。在再度受重用以后,又都是年少的皇帝,屈曲更不合宜,任职后往往受贬抑,因之就无意于功名了。居易和弟白行简及从祖弟敏中友爱。在洛阳所居的履道里,疏理塘沼种植树木,修筑石楼于香山,又凿通龙门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并写了传。到了晚年对于佛道更为沉溺,以致经月不食荤腥,自称“香山居士”。曾与胡杲、吉日攵、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卢贞等宴酒聚会,他们都是年事很高且有闲暇的老人,人们很钦慕他们,曾绘制《九老图》。

白居易为文精切,然最善于写诗。

最初,多以诗规讽得失,到后来写多了,更趋于平易通俗,多至数千首,当时即为士人争相传诵。鸡林(朝鲜)外商得诗卖给他们的宰相,一篇可换一金,有伪作,宰相总能辨别出来。最初,与元稹相互酬咏,所以人称“元白”;元稹去世后,又与刘禹锡齐名,号称“刘白”。他出生才七个月就能翻看书籍,指出“之”、“无”两字,虽试百多次不错,九岁私下学声律。

他深通文章,大概是天赋的。白敏中任宰相,为居易请谥,谥“文”。后来履道里的府第终于改成佛寺。洛阳和江州人为居易立了祠。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未有。他自叙“:关美刺者,谓之讽喻;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他为杂律。”又自讽说“:世人都对杂律钟爱,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

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恬静澹泊而文辞迂,以质合迂,的确是人们所不喜爱的。”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逞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者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这大概是为救所失不得不这样说的。

审视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诤谏为政之安危,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当李宗闵在位时,权势震赫,但居易始终没有攀附于他而为个人进取打算,使自身节操保持完美崇高。而元稹中途履险得到宰相的职位,以致名声败坏。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哪!

猜你喜欢
  二主妃子传第四·陈寿
  列传第五 张弘策 庾域 郑绍叔 吕僧珍·姚思廉
  列传二十二·薛居正
  卷三百四 元豐三年(庚申,1080)·李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一·李心传
  ●卷五·毛奇龄
  卷之五百九十一·佚名
  卷之四百六·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七·佚名
  ◎莽将军欲话尴尬事·宣南吏隐
  一五○九 寄谕礼部尚书纪昀原办文津阁书错讹不一而足·佚名
  侯显传·张廷玉
  卷二百十三·佚名
  祠部·佚名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六十四·彭定求

        卷664_1 【虚白堂前牡丹相传云太傅手植在钱塘】罗隐   欲询往事奈无言,六十年来托此根。香暖几飘袁虎扇,   格高长对孔融樽。曾忧世乱阴难合,且喜春残色上存。   莫背阑干便相笑,与君俱受主人恩。   卷6

  • 颜奎·唐圭璋

      奎字子瑜,号吟竹,太和人。端平元年(1234)生,至大元年(1308)卒。   醉太平   寿须溪   茶边水经。琴边鹤经。小窗甲子初睛。报梅花小春。   小冠晋人。小车洛人。醉扶儿子门生。指黄河解清。   清平乐   留静

  • 卷三百四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四十七凌霄花类五言古凌霄花         【宋】梅尧臣草木不解行随生自有理观此引蔓柔必慿高树起气类固未合萦缠岂由已仰见苍虬枝上发彤霞蕊层霄不易凌樵斧者谁子凌霄花 

  • 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蔡东藩

      却说江宁被困,总督陆建瀛率绿营兵守外城。将军祥厚,副都统霍隆武,率驻防兵守内城。城外商民,亦自募义勇队出击,守陴官兵发炮助战。义勇兵系临时召募,究竟不谙战阵,被长毛杀败,转身逃回,城上的炮声,还是不绝,一阵弹子,把义勇

  • 提要·来保

    【臣】等谨案钦定平定金川方畧三十二卷乾隆十三年大学士来保等恭撰奏进凡二十六卷后恭录御制诗文一巻又附载诸臣纪功诗文五卷金川土司在四川徼外本吐蕃之遗种即明史所谓金川寺者是也国朝康熈中其土舎色勒奔初慕化归诚

  • 文襄纪·李百药

    世宗文襄皇帝讳名澄,字子惠,神武的长子,母亲娄太后。幼年聪慧,神武很是看重他。魏中兴元年(531),立为渤海王世子。从杜询习学,敏悟过人,询很是佩服。二年,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尚孝静帝妹冯翊长公主,时年十二,神情俊爽,就像成人

  • 卷二百六·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六明 杨士奇等 撰听言宋孝宗时兵部侍郎胡铨论从谏疏曰臣闻从谏人主之高致古之贤王以从谏称者未易偻指书称成汤以从谏弗咈为美梅福称汉高祖

  • 卷五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四礼部祠祭清吏司丧礼五凡民公溘逝之礼子截发去冠纬夫人侧室女子妇等去簪珥剪发兄弟以下仆婢以上皆男去冠纬女去首饰设帷堂立丧主内丧主赴告於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吕思勉

    从两汉到魏、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关。其要点,在破除古代的迷信,而从事于哲理的研究。两汉时代的迷信,并非下等社会才然,即上流社会,也是如此。试看当时政治上,遇天灾而修省,或省策免之公等,都略有几分诚意,和后世视为虚文的不

  • 卷六十八 易四·黎靖德

      ◎乾上   问:"'乾坤',古无此二字。作易者特立此以明道,如何?"曰:"作易时未有文字。是有此理,伏羲始发出。"〔可学〕以下总论乾坤。   乾坤只是卦名。乾只是个健,坤只是个顺。纯是阳,所以健;纯是阴,所以顺。至健者惟天,至

  • 不苟论第四 当赏·吕不韦

    当赏原文:四曰: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

  • 卷十八·佚名

    △梵行品第八之四复次善男子,云何复名一切世间所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所谓六念处。何等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善男子,云何念佛。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常不变易具足十

  • 卷第八(本末合)(尽第十回向)·慧苑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八(本末合)(尽第十回向) 第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二。先明位行。后菩萨摩诃萨住此下。明位果。前中三。初牒名征起。二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或为下。依征广释。三佛子是

  • 西川青羊宫碑铭·乐朋龟

    寺观志。唐乐朋龟撰。一卷。朋龟曾官兵部侍郎。中和四年(884)成稿,凡九千余字。记道观西川青羊宫的地理位置及四周自然景观、动物、植物、矿物、居民、政区隶属沿革等,虽以道家说教,行文迷离,然有关地理记述较多。所

  • 真元妙道要略·郑思远

    真元妙道要略,原题郑思远(晋人郑隐)撰。但书中屡引唐人李勣、吴筠及五代烟萝子之语,当为五代北宋道士之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本书分为三篇,以论述内丹为主,兼述外丹。首篇〈黜假验真镜〉,论述识别真铅汞之

  • 石室秘录·陈士铎

    综合类著作。清陈士铎撰。六卷。士铎有《辨证录》已著录。假托岐伯口授,张机、华佗等发明,雷公增补。卷首有三序,亦题岐伯、张仲景及吕道人撰,殊为诡诞。实为傅山遗著,经士铎补充整理而成。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 (1687)

  • 法藏碎金录·晁迥

    笔记著作。宋晁迥撰。晁迥(948—1034),字明远。世为澶州清丰(今属河北)人,自父佺始徙家彭门(今四川彭县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真宗时累官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以太子少保致仕。迥受学于王禹偁,以文章典赡擅名,而性耽

  • 三厨经·佚名

    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述佛临涅槃时说“三厨法”,谓:“第一慈悲自觉自然厨,第二辟支四果声闻无畏厨,第三非有无非(非无)神自然厨。此三厨法者若能诵之,令人不饥,湛然长生。”审其内容,颇似道家辟谷法。经中及附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