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崔彧传

崔彧字文卿,小字拜帖木儿,弘州人。为人自负有才,刚直敢言,深受世祖的器重。至元十六年(1279),奉诏与牙纳木到江南访求阴阳占卜之人。第二年从江南回京,向朝廷报告使臣忽都带儿追索原宋朝的财货,烦扰百姓等情形。世祖尚不能判断其言之虚实,故未处理。

十九年,任集贤侍读学士。 彧对世祖说“:阿合马当权时,同朝官员都知他奸恶,但无一人提出要怎么办;阿合马被处死后,这些人又各自表示自己的清白,这是最大的欺骗。前已有令,凡阿合马所用之人统统革职,臣以为就是连守门的小卒也可不留。参知政事阿里,请求准许阿散承袭其父职。如果批准了他的请求,其害又说不完。陛下英明,洞察其奸,拒不允准。臣已陈奏其奸恶行为十余事,请召阿里来廷与他当面辩论。”世祖同意。

不久,奉旨检阅枢密院文牍,于是由刑部尚书拜御史中丞。 彧上书道“:御史台臣僚的职责关系到国家政事之得失,百姓之祸福,百官之邪正,虽王公将相也要纠察。近来有人说只有御史才能进谏,臣认为御史台的官员们都可进谏,这样才对国家有利。选用台察官,若由中书省进行,则必然有偏颇徇私之弊。御史应从本台选择,原来用汉人十六员,今用蒙古人十六员,相互参差巡察为好。”朝廷采纳这意见。

二十年,又以刑部尚书之职上书,提出有关政事的十八条意见:一、广开言路,多选用正人,轮流值班作为朝廷喉舌,以避免结党和堵塞言路之患。二、阿合马专权,台臣不敢纠察其为非作歹,而等到他失败之后,便接二连三地随声附和,徒取讥笑。应选人任用,原阿合马所用的那班人,除蒙古人由皇上决定外,其余的人应当问罪。三、枢密院对军官的取舍、赏罚,原多听阿合马的意见。现在应该择有声望的人来主管枢密,这样才能号令明白赏罚得当。四、翰林院也曾为阿合马颂德。应广泛访求南北年老而有声望的儒生,从中选任翰林学士。五、在执法中应排除罪同而罚异,未伸张公论的不良倾向。六、王公子弟,幼未学习即任显官,他们如何能从政?希望有像左丞许衡这样的人在国子学中任教,则人才辈出。七、今《起居注》所写的不过是一些奏事的目录而已,应挑选蒙古人中之有声望、汉人中持重厚道的人担任其事,轮流值班,凡皇帝的一些重要言行都要记载下来,传于后世。八、各地方官府无法可依,故奸人得为所欲为,应制定律令,作为一代之法律。九、对于处理多余官员,若只裁撤一官或合并一衙门,不是长久之计。应参考廷臣们的意见,制定一持久的成规。十、官僚没有俸禄无以养廉,因此责罚他们爱财是苛求了。请对各路大小官员,有俸者量予增加,无俸者给予俸禄。然不取之于官,而取之于民。官吏有了俸禄,不至于再去剥削百姓,凡负担了官俸的百姓,不再增加他的赋税,这样百姓也乐意。十一、中原百姓流亡到江南以逃避繁重赋役者已有十五万户。离乡背井,流落他方,并非他们情愿如此,是繁重的赋役迫使他们不得不如此。请求特下诏书,号召百姓归乡复业,免除他们今后五年的租税和劳役,以及所欠债务,发还他们原来的产业。各地官吏任满的考核,以其所管辖户口的增减作为升降的依据。凡迁到江南不回来的百姓,与当地百姓一样服劳役。十二、凡丞相安童所升调的良臣,都被阿合马所排除,或散居于各地,或迁到远方,请将他们复职并加提拔。十三、没收奸党的财物,原本为国家所有,不可视为横财而滥用,应如实交国库储存,以备国家每年的财用。十四、上都(开平)是皇帝巡视才到,故设留守司。而大都不同于上都,是朝廷所在,阿合马也设留守司,是为了安置其党徒。现应把留守司改为总管府。十五、中书省右丞有二人,而左丞缺。应减去一右丞而补左丞一人。十六、在外行省不必设丞相、平章,只设左右丞以下官员,这样朝廷力量加重而免于内外力量均衡之弊。有人说不加重地方力量不足以镇压百姓的反抗,这是奸党的欺人之谈。十七、阿剌海牙在湖广掌握了军政大权,把其子侄亲戚都安置在要害位置,当地官吏有十之七八都属他的部属,其权威不在阿合马之下。应罢他的官职,进行清算,其党羽虽无违法乱纪行为,也应转调别的地方,不要让他久据湖广。十八、官吏的选拔与任命,不先考其贤与不贤,这是不应该的。自今以后,凡三品以上官员,必先引见皇帝,考其贤愚,然后授官。这份奏疏进呈后,世祖即命中书省先择其中立即可行者施行,其余与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商议后再付诸实行。

崔 彧又陈奏:“江南盗贼的兴起,凡二百余处,都是由于征发水手和造海船弄得民不聊生所激成的。因此,征讨日本的事应暂停止。另外,江西四省军需,应按百姓负担力所能及来征调,不要强迫他们交纳本地所不产的物品。凡向百姓购买,必须付与实际价钱。召募水手,应当本着自愿的原则。讨日本的事,等三二年后,那时百姓的生产得到恢复,我们军力加强了,再出兵东征也不算晚。”世祖认为崔 彧的话不切实际“,如同射箭一样,拉弓的架势虽然可观,但发出的箭却未中目标”。彧又多次上书说:“昨中书省奉旨差遣官员丈量大都路各州县的土地,以便革除权贵们兼并之弊。为了丈量清楚,不得不把一般军民人户的土地也进行核实。调查牲畜的数目,初意不是要侵扰百姓。近来有一些流言,使百姓不安,恐怕会因此耽误了农业耕种。请旨令中书省切实注意。”“建议很多,谁是谁非,请中书省加以议论,择其可行者付诸实行,不可行者也要说清楚为什么不行。”“应停止在各路每年挑选未出嫁女子入宫的事。”“宋文思院以小口斛出纳官粮,无所隐瞒,这办法我朝也可实行。”这些意见都被采纳。

至元二十一年, 彧劾奏卢世荣,指出他不可以为相。这违反了皇帝旨意,被罢官。后复官,二十三年,加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同佥枢密院事。不久,出任甘肃行省右丞。又召回朝拜中书右丞。他与中书平章政事麦术丁联名陈奏“:近来,桑哥当政四年,朝廷内外官员,很少不是花钱买来的,其同族兄弟,亲戚朋友,都授以要职,赠以良田,以欺骗皇上、剥削百姓为能事。应令中书、尚书两省严加考察,凡桑哥官员中有受贿赂的,也依法罢官,削职为民。”又奏“:桑哥所设衙门,其闲散和不急需的官吏,只是白费俸禄,宜令各官府讨论裁汰。自今以后的官员调任,应按旧制,不论籍贯,这样不至于损害公家。又,大都的富户多为桑哥所庇护,一切徭役只令贫民承担。今后徭役,不论何人均得负担,有敢于像从前那样求人庇护者,一律论罪。又,军、站诸户,每年被官吏在正税之外进行敲诈勒索,其数额是正税的几倍,迫使人民逃亡他乡。请自今以后,非奉皇帝圣旨及省部公文,敢于私自征收赋税及强迫军匠服役者,依法论罪。又,忽都忽那颜清查登记户口之后,不得再招纳民户为奴婢,这在太宗时已做了规定。今江南百姓户口也已登记在册,请依照太宗的规定办理。”这些意见都得到采纳。

二十八年, 彧由中书右丞升为御史中丞。彧上书言道:“太医院使刘岳臣,曾在宋朝为官,此人对于政事很老练,近来命他参议机务,都认为他还不错。请任他为翰林学士,使参议朝政。”又奏:“据行御史台报告:‘建宁路总管马谋,在捕盗时株连平民,拷打至死者甚多;又劫掠百姓财物,强奸处女,受人贿赂共五十锭。尚未法办就被大赦。臣等认为,马谋以无辜杀人,不应在大赦范围之内。’应诏令行御史台审问明白,依法定罪。”又说“:往日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周祚,弹劾尚书省忙兀带、教化的、纳速剌丁灭里等贪赃枉法。而纳速剌丁灭里却反诬告周祚,遣人到尚书省报告了桑哥。桑哥含糊其词地报告了朝廷,判祚流放于憨答孙,其妻室儿子及财产全部没收。祚至和林遇到兵乱,逃回京师。桑哥又遣他去云南清理钱粮,以赎其罪。今自云南回京,臣与省臣审阅其口供,其罪很小,应归还其妻子儿女。”这些意见均被采纳。

二十九年, 彧又同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等奏:“四方之人都来到京城,说是向国家提出他们的意见并以此求得官职。国家官爵,其品位高下俱有规定。臣等认为,中书省、枢密院对这些人应及早审定,凡合格者给予官职,不应给予官职的,也说明原因,让他们回去。对于他们所提的意见,也及早详细审查其是非当否。凡恰当的,即讨论后施行;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令本人讲明白,否则就让他们回去。”帝认为这些意见很好,加以采纳。

又奏“:纳速剌丁灭里、忻都、王巨济等,与桑哥结成同党,恣意妄为,对于纸币、官制、盐课、酒税,胡乱改变祖宗的规定;奉命到江南去清理拖欠已久的赋税,限定短期内交纳,吏卒追索,使百姓嫁妻卖女来偿还,还株连到亲戚邻里,维扬、钱塘受害最惨,无故而被逼死者达五百余人。士民们深知天子圣明,爱护百姓,使百姓遭此大难,是桑哥及其凶党所造成的。天下之人恨之入骨,莫不要食其肉。臣等共同认定:此三人既已伏法,宜令中书省、御史台公布其罪状于天下。”皇帝采纳这意见。

又奏:“河西人薛..干,领兵为宣慰使。其属吏到廉访司来指控三十六事。廉访司令佥事查询。薛..干将去查访的人逮捕起来进行侮辱,又把告发的人抢了去。臣等认为,应由行台选派御史去审问薛..干,而且先夺其官职。”又说:“据行台官报告,去年桑哥倒台后,有从朝廷派去的使臣,没有皇上诏书,只是口传圣旨,释放罪犯,擅自没收人家的财产,真伪莫辨。臣等请求:从今以后,凡朝廷派出使臣,必须持有盖有皇帝玉玺的诏书和省、台、院诸衙门盖印的有关方面的文书,以杜绝奸诈欺骗。”世祖问:“何人敢如此胆大妄为?”回答说:“有咬剌也奴、伯颜察儿,他们曾传旨释放罪犯。”帝批准 彧等所陈奏的意见。

又奏:“松州达鲁花赤长孙,自言不愿为管钱粮官,愿到廉访司任职,令木八剌沙上报朝廷。朝廷传旨至御史台,特令委用,台臣且遵旨执行。但他不经一定程序而直接陈奏,且曾有罪,理应加以区别对待。”帝曰:“这是你职务内的事,由你斟酌处理。”又奏“:江南李淦说叶李有过失,奉旨赴京讲明情形。今叶李已死,已不需申辩了。李淦本为儒生,请授以教官之职,以表彰其敢于直言。”又奏:“鄂州一道,旧有按察司,要束木认为对他不利,令桑哥奏请撤销。臣认为鄂州等九郡,境域广大,应恢复其廉访司。行御史台原在扬州,今扬州隶属于南京,因而行台也移到建康。淮东廉访司在淮安,请令移到扬州。”又奏:“诸官吏受贿,在朝则到御史台告发;在外则到按察司告发。这已成为定制。但自桑哥持政,对受贿官吏,不到御史台和按察司去告发,而由行政衙去受理,致使案件反复拖延,长期不能得到处理。臣认为应遵照以前规定,只能到御史台、行御史台及诸道廉访司去告发,行政衙门不能受理。据监察御史塔的失说,女真人教化的,去年东征时妄言以米千石交..里铁木儿军万人为军饷,奏请先付与他钞四百锭。这事应令本处廉访司去查问明白,与本处行省一同追回,并定其罪。”这些意见世祖也都一一采纳。

至元二十九年三月,中书省臣奏请任 彧为本省右丞。世祖说“:崔彧敢于直言,唯他可任为台谏官员。”闰六月,彧又同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奏“:近据耿熙报告,河间盐运司官吏盗窃官库钱,中书省与御史共同审讯,得知该盐运司亏欠盐税二万二千余锭,已征八千九百余锭,尚欠一万三千一百余锭。盐运使张庸,曾将其妹献与阿合马,因得宠信。阿合马死后,他又以官府奴婢献与桑哥,再次得宠。张庸攀附亲属,得以久居盐运司官位,他一人盗官库钱三千一百锭。臣等认为,应命御史台与中书省各遣官吏,与廉访司一同去加倍征收。”又言“:月林伯察知江西廉访司官术儿赤带、河东廉访司官忽儿赤,擅自释放盗贼,占夺民田,贪污违法。今月林伯因事至京,请下令向他查问。”又言:“扬州盐运司受贿,多付商贾盐,计值二万二千八百锭。臣等认为,盐课已经征足交中书省,盐运司所得赃款应交御史台,受贿官吏应分别判罪,以清贪污之源。”以上两条意见均被采纳。 彧又奏:“江西詹玉,始以妖术而官至集贤学士,这是正值桑哥执政,派他去核查江西学粮。他在江西贪婪横暴,使学校大遭破坏。近来他对臣说:撒里蛮、答失蛮传旨,因江南有人谋反,令我速去审理。第二天,经打听知是秃速忽、香山的谎报。詹玉在京师还敢如此以谎言骗人,应立即追还审讯。”世祖说:“这是个恶人,派他去朕不知道,速将他擒回。”

至元三十年, 彧上书言:“大都之民,其食粮全赖商人供给,近来因官府将商船征去运载朝廷的各种物资,致使粮商稀少,米价暴涨。臣等认为,请令官府不要征发民船。”朝廷允准。宝泉提举张简及其子乃蛮带,指控 彧曾受邹道源、许宗师的贿赂银五千两;张简的另一儿子知微指控彧违法十余事。朝廷传旨,令在中书省进行辩论。经查实,简父子的指控皆无证据,将他们以诬告罪下狱。简在狱中死亡,乃没其家一女入官;乃蛮带与知微皆判杖刑,开除官职。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在此以前, 彧从老臣扎剌氏家得一玉玺,玺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彧将此玺奉进给徽仁裕圣皇后。现成宗即位,皇后亲手授与成宗。 彧认为他已久任御史台官员,请求调任他职。成宗不准,对他说:“卿若辞去此职,谁敢来秉忠直言!”彧报告说:“肃政廉访司的公文令总管府审核,这是不当的。”成宗说:“朕知不好办,是当时小人奏请才这样办的,现改正就是了。”

大德元年(1297), 彧又条陈若干意见,均见于施行。彧由于在御史台居官日久,又守正不屈,不逢迎任何人,许多人视为眼中钉。监察御史斡罗失剌,劾奏“中丞崔 彧,兄在先朝曾有罪,而归还其被没收的家产,是不应该的”等事,成宗斥责斡罗失剌是胡说八道,鞭笞驱出。十一月,御史台奏:“大都路总管沙的,盗支官钱及受贿共计五千三百缗,按律当杖一百零七,削夺官职,念其为老臣之子,请从轻惩处。”成宗只准暂停其职。 彧与御史大夫只而合郎坚持不可。其后,御史又奏:“彧任御史中丞已十年,不宜再任。”彧便称病辞职。成宗对他说:“卿要辞退是可以的,但要勉力为朕再留任几年。”

大德元年闰十二月, 彧兼领侍仪司事。与太常卿刘无隐共同奏请皇帝新年照常规到大万安寺接受朝贺。二年,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与御史大夫秃赤奏“:世祖训示,凡在籍儒人,其全家皆不服劳役。今岁月已久,老者已死,少者不学。应遵循先朝制度,使廉访司去常加勉励。”成宗深以为然,命 彧与不忽木、阿里浑撒里同翰林、集贤共同商议,特降诏令,使这些儒人努力学习,成为人才,以备选用。彧于是年九月卒。至大元年(1308)七月,赠推诚履正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郑国公,谥“忠肃”。

猜你喜欢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五·李心传
  卷二十五·唐·蒋一葵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十一·佚名
  明名臣琬琰续录卷十五·徐紘
  索虏传·沈约
  中宗本纪·刘昫
  丁宾传·张廷玉
  茅成传·张廷玉
  野史无文卷二(阙)·郑达
  卷九 攻取中原·李有棠
  卷二十八·黄训
  提要·潘季驯
  卷三十·徐天麟
  第七章 新室始末·吕思勉
  二十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106 ·佚名

    郭印 登咒土寺东台 寻幽通野寺,访古得危亭。 木偃千年盖,山围一面屏。 登临徐发兴,萧散偶忘形。 倚郭繁华地,斯游喜屡经。 郭印 吊宇文道可 居閒共喜迹相亲,桑户谁知遽反真。 三纪周旋浑作

  • 卷二百五十一·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五十一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二十一 傅与砺 歌风台 黔首厌秦暴龙德奋炎刘英雄乘天诛拔劒起相仇天风堕陵谷飞云扬九州天下事既定怀土未遑休置酒冥高台中厨

  • 卷二十九·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二十九嘉善曹庭栋撰方泉集周文璞字晋僊一字野斋谷阳人其毋祷于狼山而生少聪慧以能诗称宁宗时仕为内府守藏史旋以事去官卜居于吴之鳯山山有方泉尝作赋云惟此山之嵚﨑兮有泉出而方洼吾命濡滞于此

  • 卷二·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二明 高棅 编五言古诗二正始【下】沈佺期有所思君子事行役再空芳岁期美人旷延伫万里浮云思园槿绽红艳郊桑柔緑滋坐看长夏晚秋月照罗帷临高台高台临广陌车马纷相续廽首思旧乡云山乱心曲逺望河

  •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范晔

    郑众 蔡伦 孙程 曹腾 单超 侯览 曹节 吕强 张让《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故《周礼》置官,亦备其数。阍者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又云「王之正内者五人」。《月令》:「仲冬,命阉尹审门

  • 东都事略卷十四·王称

    世家二  英宗宣仁圣烈皇后髙氏亳州蒙城人也曾祖琼赠魏王祖继勲赠楚王父遵甫赠鲁王慈圣光献皇后后之从母也以故少与英宗同育禁中既长归英宗英宗入继大统治平二年立爲皇后后明睿习史所以辅佐忧勤备至后既立弟士林管当

  • 卷二十五·商辂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续资治通监纲目卷二十五 【起壬子元仁宗皇庆元年尽己巳元文宗天历二年】凡十八年 【壬子】仁宗皇帝皇庆元年春正月制进翰林国史院秩【帝谕省臣曰翰林集贤儒臣须朕自选用毋辄拟

  • ○宋元科举三录序·佚名

    徐乃昌(前略)元统元年进士录,元刻本,为黄氏士礼居藏书,前人皆未之见。录中题名百人,元史有传及附见者凡十人。后附试策中多断烂,而余忠宣一篇阙文尚少,殆有神物护持者欤?爰汇绍兴、宝佑、元统三录,镂版印行,以与世之人共读焉。癸

  • 卷十一·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十一    宋 程公说 撰世谱二呜呼春秋邦国命卿之制其能无戾于先王之旧哉若昔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使还治其国故诸侯之卿皆命于天子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迄春秋时乃有世为卿大夫者而贤德

  • 东方未明·佚名

    ——在恐惧中变成机器【原文】东方未明,颠倒衣裳①。颠之倒之,自公召之②。东方朱晞③,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4),狂夫瞿瞿⑤。不能辰夜(6),不夙则莫(7)。【注释】①衣:上身穿的衣服。裳:下

  • 菩提场之念佛胜义·太虚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香港菩提场讲──今日到了菩提场,各位正在举行佛七胜会,至诚念佛;这是学佛修行上必做的工夫。因为、没有天然的弥勒,自然的释迦,佛之所以成为佛,不是在迦毗罗国的王宫里就已成了佛,乃是经过几多年苦行后

  • 佛说不增不减经·佚名

    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诸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不可称计。尔时慧命舍利弗。于大众中即从坐起。前至佛所到已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合掌白佛言。世尊

  • 三教平心论卷下·刘谧

    静斋学士刘谧撰愈又曰。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以入宫禁。盖以佛身之舍利。而比凡庶之朽骨。何其无忌惮。一至此哉。涅槃经曰。尔时世尊。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涌棺外。渐渐阇维碎金体成末舍利。以是知佛骨

  • 选刻角虎集小序·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邱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不待众请。而自说阿弥陀经。乃至一心不乱。全经大要。在此四字。如维摩经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亦为此下注脚耳。迨至末后拈花。又道。我四

  • 济南集·李廌

    诗文别集。一作《济南月岩集》、《李方叔文集》、《李廌集》。宋李廌撰。廌卒后,其子集其文名曰《月岩集》,宋徽宗政和六年(1166),李之仪为序。序见《永乐大典》卷二二五三七。本书《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著录为二十

  • 花草稡编·陈耀文

    《花草稡编》是明代著名学者陈耀文所编选的一部大型通代词选,选录词作的范围涉及唐、五代、宋、金、元、明等六个朝代626名词人,共计3702首,是有明一代规模最大的一部词总集,在词文献的整理和保存以及词学研究史上,具

  • 居竹轩诗集·成廷珪

    四卷。元成廷珪撰。廷珪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生卒年不详。杨州(今属江苏)人。好学不求仕进,唯以吟咏自娱。植竹庭院间,颇有山林意趣。因名其所为居竹轩。此集为其友人刘钦搜辑遗稿所刊。刘钦称廷珪五言诗力求自

  • 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佚名

    具名,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二卷,赵宋法贤译。备说理观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