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菩提场之念佛胜义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香港菩提场讲──

今日到了菩提场,各位正在举行佛七胜会,至诚念佛;这是学佛修行上必做的工夫。因为、没有天然的弥勒,自然的释迦,佛之所以成为佛,不是在迦毗罗国的王宫里就已成了佛,乃是经过几多年苦行后在菩提场始成佛的。所以、我们现在既同在菩提场,就把佛在菩提场成佛的意义稍为一说。

菩提场、就是成佛的道场,佛在此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地方。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遍正觉;合而言之,即无上遍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略言之、则曰菩提。但菩提是通于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果菩提,而声、缘菩提是遍而未遍;菩萨于菩提虽遍而未满,故是有上;唯佛所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方是无上遍正觉的菩提。所说菩提场的菩提意义,就是根据如此。再明显的说,菩提场所以成为菩提场,即由于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此地;而佛之所以成为佛,也就是成就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证菩提,就不成其为佛,也无所谓菩提场了。所以各位现在念佛,应不为一佛的名字而念佛,亦不因佛像庄严相好而念佛,更不因佛有神通奇迹而念佛,若是从这些肤浅的观念为出发点而念佛,皆不得念佛的真义。念佛的真义,是要确知佛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对于菩提有深切的认识,则念佛即念菩提,念念不离菩提,念念与菩提相应,能如此,才可名念佛。复次、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上说成佛,其意义亦有浅深的不同。因佛具有三身,即是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法性身就是诸法平等的法性,若观诸法若事若理,若色若心,若假若实,若因若果,皆是无相性空,此空所显之法性,唯佛圆证,故名佛法性身。受用身亦名报身,有自受用报身与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所成就的功德庄严,不但凡小众生不能测度,即等觉大士亦如隔云看月,不知底蕴;他受用报身、就是佛及初地菩萨以上乃至等觉大士所现之身,如梵网之千华卢舍那身,华严之毗卢遮那佛等是。至于变化身,则有三类:一、大变化身,即是佛为四加行定中菩萨所现之身;二、小变化身,即如释迦牟尼佛为吾人所现的身相;三、随类变化身,即现大现小,现老现幼,上而菩萨、罗汉,下至飞禽走兽,随于机缘,无所不现,如观音菩萨之现三十二身,都是随类变化身所摄。凡成为佛,必然具足以上所说的法、报、化三身,若缺一身,即不成为佛,因此没有不具三身的佛的。

但是、佛虽然有三身,而佛之所以显其为佛的特殊点,是在于佛的自受用身。因法性身是生佛平等的,众生虽然没有同佛一样究竟证果,而亦是究竟具足的,故在法身言佛,不能显明佛的特点。至于应化身,或大、或小,或随类变化,都是随机化度,方便而现,亦显不出佛的特点;而广义的应化身,亦摄他受用身,因地上所现的他受用身,都是应机设化的性质;同时、他受用身亦通于菩萨所现之身。又广义言变化身,如我们梦中所现之身,在香港而梦见自己身在上海,日间所不能做的事,夜里亦可做到,这亦是属于变化身摄。所以、在变化身,自然见不到佛之真相,佛的真相唯在自受用身。虽然菩萨亦有自受用身,而智力没有佛的自受用身圆满,因佛得成自受用身的要素,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一个譬况:我们人类赖这个色身报体,所以能继续维持生命,若这个色身坏了,生命就随之死坏了;佛和自受用身的关系亦是如此,若无自受用身,失了佛之所以为佛的特质,佛即不成其为佛了;而自受用身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们在菩提场念佛,应该明了此义!

譬如人有人报色身,名之曰人,佛有自受用身,名之为佛。而自受用身,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再简言之,也就是四智菩提。四智菩提的生起,就是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胜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由转八识成四智,方成菩提,若缺一智的即未圆成。又就四智说,平等性智和妙观察智,初地以上的菩萨皆能现起;至于五识转智,是随第八识而转,由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亦随之转成成所作事智,成就第八识上一切增上的功德;这第八识转智,菩萨不能而唯佛能之,故佛之所以为佛的特点,又在第八识转识成智;由第八识转智,平等性智和妙观察智的功德,才得清净圆满。因此、菩提所以成满的焦点,是在四智中的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显现,一切佛果功德都清净圆满。所以、我们在凡夫位中念佛,念念即转万法所依的第八阿赖识为大圆镜智的究竟佛,如此念佛,念念趣于大圆镜智中,方是最真切的念佛,最殊胜的念佛。

现在和菩提场各位念佛的有缘人相聚,所以来说一点念佛与成菩提的殊胜意义;希望由如此的念佛,去了解、认识、体验到菩提!二十四、十二、七。(竹摩记)(见海刊十七卷三期)


猜你喜欢
  卷第七十七·李通玄
  五家正宗赞卷第一·绍昙
  第四章 第二结集·佚名
  卷第九·佚名
  卷八·佚名
  卷第三十·佚名
  可尊敬的锡兰佛教·太虚
  佛教世俗谛的人生观之一·太虚
  宗镜录卷第九十·延寿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全文·佚名
  随应相具章第三·佚名
  阿难七梦经正文·佚名
  觀所緣論釋·欧阳竟无
  卷之上·佚名
  第五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唐家人传第二·欧阳修

    ○太祖刘太妃 贞简皇后曹氏太祖正室刘氏,代北人也;其次妃曹氏,太原人也。太祖封晋王,刘氏封秦国夫人。自太祖起兵代北,刘氏常从征伐。为人明敏多智略,颇习兵机,常教其侍妾骑射,以佐太祖。太祖东追黄巢,还军过梁,馆于封禅寺。梁

  • 第八十一回 攻旧都逆子忘天理 陷中山娇女作人奴·蔡东藩

      却说慕容宝弃都出走,行至阱城,适与赵王麟相遇。麟不意宝至,还道他亲自出讨,顿致惊溃,奔往蒲阴。宝不遑追击,但驱众北趋,到了蓟城。随从卫士,散亡略尽。惟慕容隆部下四百骑,留卫行幄。慕容会率骑兵二万人,方至蓟南,闻宝已入

  • 御制续资治通监纲目内发明广义题辞·商辂

    御制续资治通监纲目内发明广义题辞甚矣周礼等发明广义之为诬而谬也大一统而斥偏安内中华而外夷狄此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是故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此亦春秋之法司马光朱子所爲急急也兹发明广义乃专以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五·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一千五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垣崇祖传·李延寿

    垣崇祖字敬远,一字僧宝,是垣护之弟弟的儿子。父亲垣询之,骁勇有气力。元凶劭弑杀皇上,他担任辅国将军张柬的副官。当时张超之动手把皇上杀死,也是隶属于张柬的一个领军。垣询之打算把他杀掉,顾虑张柬不同意;张柬早有这种想法

  • 卷之三十九  立齋閒錄一(明)宋端儀 著·邓士龙

    (立齋閒錄,四卷,明宋端儀著。端儀,字孔時,福建莆田人。成化十七年進士。歷禮部主事、主客司員外郎,後以按察僉事督廣東學校,卒於任。明史卷一六一有傳。此為端儀雜採明代官府檔案、方誌、明人文集、碑誌及聖諭錄、水東日記、

  • 180.周世宗斥冯道·林汉达

    辽兵撤出开封的时候,后晋大将刘知远在太原称帝,率领大军南下。一路上军纪严明,受到中原百姓的支持。各地辽将听到风声,慌忙逃走。刘知远很快收复了洛阳、汴京。这年六月,刘知远定都汴京,改国号为汉。这就是后汉高祖。刘知远

  • 167.浑瑊和李晟·林汉达

    李希烈发动叛乱以后,派兵围攻襄城(今河南襄城)。襄城危急,洛阳也吃紧了。公元783年,唐德宗从西北抽调泾原(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的人马去增援襄城。泾原节度使姚令言接到命令,带了五千人马到了长安。泾原兵士听说朝廷下令调

  • 施赞元·周诒春

    施赞元 字君翼。又号荫生。年二十八岁。生于江苏吴县。父肇曾。陇海铁路督办。永久住址。天津德界四号路一号。已婚。子一。初学于上海纯正学堂及圣约翰大学。光緖三十年。自费游美。入美京中央高等学校。宣统二年。

  • 卷七十九·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七十九   宋 程公说 撰次国第一杞        滕薛        莒杞姒姓公爵周二王后其先出自夏禹夏亡汤封夏后于杞周武王克殷求禹之后得东楼公于杞仍封其故国桓二年三年书侯庄二

  • 卷十四·姚际恒

    春秋通论卷十四新安首源姚际恒定公襄公庶子,昭公弟,在位十五年。元年凡新君踰年改元,其始年为元年。今定公六月方即位,此犹是昭之三十三年,而先称元年者,盖以一年不可有二君,此追书之法,从权也。春王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

  • 卷二十二·熊节

    钦定四库全书性理羣书句解卷二十二宋 熊 节 撰熊刚大 注行实康节先生墓志铭【此篇言先生安贫乐道悟隂阳消长之理不以富贵动其心】明道先生熙宁丁巳孟秋【熙宁年间丁巳岁七月】尧夫先生【尧夫邵子字也】疾终於家【

  • 我自己的长短·梁漱溟

    我的长处,归结言之,可有两点:一点为好学深思,思想深刻;一点则为不肯苟同于人。至于短处,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大概说来就是自己不会调理自己、运用自己。头脑好像一条长的绳索,发挥放射出去,就收不回来,如我之好犯失眠症即其显证

  • 第五十一卷·佚名

    观天品之三十(夜摩天之十六)又彼比丘。知业果报。观夜摩天第七地处。名广博行。众生何业。生彼地处。彼见闻知。或天眼见。若人曾知持戒善心。不杀不盗。如前所说。复舍邪欲。所谓有人或到林中。近妙声鸟。彼妙声鸟。

  • 第六卷·佚名

    罥索成就品第六之二世尊摩尼宝索三昧耶。用金刚宝或琉璃宝。或帝青宝或娑颇胝迦宝。如是四宝随得一宝。如胡桃等无诸瑕翳。或更大者上胜第一。如法治磨白银莲花。其华大小象生莲花。置金刚宝莲花台心。其莲花台真珠庄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七·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录疏释上等者。立义文云。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等。今此正释也。科动静不一不异。如次是前二门。与不相离义。顿说实难故成前后。观智境者。以体非名相之法故。言念之所不及言念尚所不及。岂落

  • 卷第三十四(第五诵之六)·佚名

    十诵律卷第三十四(第五诵之六)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八法中卧具法第七佛在王舍城。尔时诸比丘。互相轻慢无恭敬行。佛见诸比丘互相轻慢无恭敬行。以是因缘故。集比丘僧。问诸比丘。于汝等意云何。谁比丘应作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