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郝经传

郝经,字伯常,祖籍潞州,后迁居泽州。金末,父郝思温举家迁于河南鲁山避难。河南兵荒马乱,居民躲藏于地窖中,乱兵用火熏,民多惨死,郝经母许氏亦遇难将死,幸经用蜂蜜和寒菹救活。这时他才九岁,人称奇才。金亡后,郝经全家又迁居顺天。经因家贫,白天打柴买米度日,夜间苦读,如此过了五年,为当地守将张柔、贾辅闻知,请去奉为上宾。张、贾二家藏书万卷,郝经得有幸博览,无不精通。其祖父之弟子元裕对他说“:你貌似你祖父,才器非凡,望倍加努力。”

宪宗二年(1252),世祖以皇弟的身份在金莲川建立王府,召郝经去咨询治国安民之道。郝经进呈数十条,世祖大喜,因留用于王府。此时蒙古皇帝正调集各路军马攻宋,西路军由宪宗亲领入蜀,东路大军由世祖统领,郝经随世祖至濮州。有人提出取宋七条建议,世祖交诸将商议。郝经认为:“自古得天下者,以德不以力。今宋尚无败亡的迹象,而我军空国而出,恐诸侯乘虚于内,小民受苦于外。臣郝经只见其危险的一面而未见有利的一面。王不如屯兵不动,颁行德政,施恩于民,招贤纳士,笼络各地守臣,共同防御,等待西军进展。这样上合天心,下从民望,时至而动,可轻易夺取宋国。”世祖见郝经不过一介书生,竟有如此高论,十分惊异,以为是事先与张柔商议过的。郝经解释道“:经年少时曾寓居张柔家,曾听过他的高见,但现在是我自己想当然而已,张拔都并不知道。”随之又进呈七条建议,共七千余言。世祖任命杨惟中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史,郝经为副使,将归德军先开至江上,宣布恩信,招纳归附宋人。惟中欲私还汴京,郝经劝阻曰:“我与公同受命南征,不曾受命还汴。”惟中大怒,不听劝阻。经自率师南下,惟中又惧怕起来,与经一同南行。

郝经闻知宪宗在蜀军事久无进展,于是向世祖进呈《东师议》,真大意是:

经闻取天下易,救天下则难。我朝曾以一旅之师,奋起于漠北,欲统一中国,马首所向,无坚不摧。灭金国,并西夏,占领荆襄,克复成都,平定大理,征服诸夷,得天下十分之八,惟宋未下,未能成就统一大业,连年用兵,迄今已二十年了。为什么以往取胜易,而今完成统一大业难?

取天下有两种策略,一是武力夺取,一是智谋夺取。前者不可旷日持久,久则士气疲惫;后者不胜急,急则难以成功。从历史看,自汉、唐以来,以武力夺取,只费时五六年,未有超过十年者,所以军力不会疲惫,终能成功。晋之取吴,隋之取陈,经营十年有余,都是以智谋统一天下。无论时代之远近,其成功之道各取所当,不可任意行动。

我国家建立五十年,一是用兵力取天下,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自古用兵未有如此之久且多的,军力怎能不疲惫呢?今征兵收税,朝下令而夕出师,大王亲自披甲出征,跋涉山河,举全国之力以伐宋,企图统一天下。其志可谓坚定,其军力可谓强盛,所取得土地可谓广大,但仅只以力取胜,谋略未得施展。如果在平定诸国之后,息师安民,施行教化,创立法度,上下井井有条,不紊不乱,再任老成者为丞相,用英勇善战者为将帅,选贤能为官吏,聚集智谋于参议机要,减轻人民的赋税,发展农业,内政治好了,国防也强了。如有不服者,先发文诰晓以大义,如拒绝不听,然后伺机征讨。从东海至襄、邓,屯驻重兵,军旗相望,此为正兵。自汉中至大理,以轻骑速进,以为奇兵。只要将帅得人,军纪严明,皇帝虽居九重深宫,天下即可整治。若不如此,隔一岁就大举征伐,兵连祸结,上下震动,将如何得了。今东师未出,大王明智仁爱,何不事先讨论!

用兵之道在于按本国情况,不必遵行古制。我蒙古大军由于长期围猎,其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出其不备,攻其不意,故得以破回鹘,灭西夏,败金兵,都是因为善用奇兵。其后由金、房绕出潼关之背以攻汴,自西和径入石泉、威、茂以取蜀,自临洮、吐蕃穿过西南以平大理,这些都是用奇兵的成功。其所以能出奇制胜,是因为关陇、江淮以北,多是平原旷野,便于骑兵驰骋,所向无敌。如今大军进取巴蜀,那里大山深谷,险阻重重。皇上亲领百万之众,首尾万余里,运动困难。敌人则据险扼守,攻难守易,虽有奇谋秘略,不能施展,力无所用与无力一样,勇无所施与不勇无异,计不能行与无计相同,大军徘徊不能进,这便是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的道理。

为今之计,应改正已造成的失误,防备未来的变化。攻蜀大军不能突然撤退,殿下最好遣人去请示于皇上,乘我大军压境之势,派人去劝说宋朝赔款割地。暂且息兵议和,保全我军势力,而后再图大举。如果皇上不采纳殿下意见,殿下也算是尽了自己的职责,然后再慎重详细规划进军方略,仍按前定之谋,以西路军为奇兵,以东路军为正兵。东师南进之前,先文告宋朝,讲明祸福所在,使他们知道殿下有仁爱之心,不愿屠杀,非好攻战,是不得已而用兵。殿下诚意昭著,恩信施行,然后挑选精勇兵将,组成一军,以老成善带兵者为将帅,作为殿下近卫军,以防不虞。其余由大官重臣分师统领,作为攻战部队。新招入部属不知打仗,可使他们在沿边筑垒,与敌郡县犬牙相错,以牵制敌军。老弱残兵,把他们编组起来,由素有重望的大臣领导为内地镇守之卒。这样内外布置周到,没有破绽,然后节制进军。进入宋境之后,军队阵营严整,缓慢前进。我军要扬长避短。宋军恃城坚守,以不战而使我军疲惫,我军可长期围而不攻,使彼自困,选择出入便利地方屯驻重兵,表现出我军必然夺取的态势。凡攻占的地方,要严禁军士焚烧庐舍及滥杀人民,开其生路,争取人心。

军队士气振奋起来了,一切军需用品都准备充足了,然后以轻骑进攻两淮,截断宋军粮草,使血脉断绝,各守孤城。随即大军南下,直抵长江北岸,沿江屯驻,号令严明,军纪整肃,首尾衔接,各备船只,扬言渡江。宋军必大为震惊,内部发生变故。因为宋军精锐都在两淮,扼守长江的军队未曾经过战斗,只是恃长江天险,何能抵挡我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我军在一处突破,其他则望风皆溃,其两淮之军亦不能回师救援。这就是兵家所谓的避坚攻弱,避实击虚。

宋军素来认为“:有荆襄则可以保淮甸,有淮甸则可以保江南。”我军万全之策是:前荆后淮,先淮后江。过去我军据有荆、襄、淮甸,占据长江上游,后来失守。今日当以彼所保者为吾所攻,命一军出襄、邓,直渡汉水,造舟架桥,水陆并进。以轻骑取襄阳,绝宋军粮路;以重兵趋汉阳,出其不意,攻其不防。或者以重兵攻襄阳,轻兵穿越均州、房州,远攻归州、峡州,以接应西路军。如果交、广、施、黔遣兵出击,宋军夔门不守,西路大军顺流而下,占据荆、郢、湘、潭,与东路军形成掎角之势。命一军出寿春,乘势夺取荆山,架桥于淮河以沟通南北。派轻兵包抄寿春,重兵分布于钟离、合肥之间,占据濡须,堵住皖口,南入舒、和,西至蕲、黄,在乌江、采石间广布巡逻兵,侦察渡江之险易,经过从容策划,然后进军。此所谓“溃两淮之腹心,抉长江之襟要”。一军出维扬,但由于通、泰、海门以及扬子江面均靠近宋朝京都,必有重兵防守,不宜立即进攻,当以重兵临维扬,又以轻兵出通、泰,直抵海门、瓜步、金山、柴墟河口,游骑上下,静观形势变化。以上三军并出,东西连成一气,殿下虽身居一军可节制各路。

或有相反意见,认为三路大军并进,必然兵分势弱,不如三军合力向一方进攻,敌莫敢当。此等意见是不知取国之术与争地之术不同。大军合力向一处进攻,这是争地之术;诸路军并进,是取国之术。中国历代帝王统一天下,都是采取后一战略。如晋取吴是六道并进,隋取陈是九道并进,宋取南唐是三道并进。没听说有一旅之师而能攻灭敌国者;或有,那也是侥幸成功,岂有堂堂大国,拥军百万,而图侥幸成功的吗?况宋朝自南渡以来,百有余年,纪纲严明,风俗淳厚,君臣和睦,内无祸害,土地广阔,不可小视。自盟约破坏之后,他们每日都在注重军事,时时警戒,把我们当作强敌对待,且从未大败过,岂可蔑视。故英明君主之得天下,必有万全之策,不能以侥幸取胜。

西路军出师已一年了,还未成功。我国家全盛之力在于东路军,若东路军一举而下金陵,攻克临安是完全可能的。但因此而大量消耗了兵力,多费时日,以致进退两难,反让敌国有机可乘,到那时将悔之不及了。所以应详细筹划,慎重行事,以智取为上,这是保全实力,坐以取胜。过去我朝征服各国,本以力胜,但如今形势不同,若措置失当,既不能挫败南朝英雄之气,服天下之心,又让那些心怀叵测的小人乘机离间,为之动摇。愚臣不厌其烦地反复议论东路军的作战方略,着眼点不是已形成的局势,而是将来的局势。

元军正当会师渡江,围攻鄂州之时,忽闻宪宗驾崩。世祖召集诸将商议对策。郝经再上书曰:

《易经》说:“只有圣人能知进退存亡,不偏不倚。”殿下才智过人,刚毅果断,足以统御天下。且久知进退存亡之道理。然自出师以来,进而不退,臣经很不理解。在真定,在曹、濮,在唐、邓,反复进言,均未蒙允准。如今形势急迫,故再进狂言。

国家自平金以来,只务进取,不蓄精养锐以待时机,以致用兵日久,费财巨大,且终无成效。蒙哥罕即位后,本应休养生息,忽大举用兵,进而不退。付与殿下率领的东师也是不当再进而又进,认为是皇命不可违。大军至汝南,既闻皇上驾崩,理应立即遣使至各军统帅,相继退军,与宋议和,殿下回归京师,处理皇位继承大事,但仍旧进军,这是不当进而速进。大军会集于长江之滨以后,应遣使与宋议和,息兵安民,整顿队伍,准备北归,但仍进军,又是不当进而又进。既不宜渡淮,又岂宜渡江?既不宜任便进军,又岂可攻城?如果认为机不可失,敌不可纵,那么既已渡江就不可中止,当乘虚取鄂州,然后分兵四出,直抵临安,使宋朝措手不及,灭掉宋国。如果达不到灭宋目的,则应知难而退。大军不当进而进,江不当渡而渡,城不当攻而攻,当速退而不退,当速进而不进,徘徊于江边,耽误时日,暴露出我军的弱点。举天下兵力不能取一城,我军精疲力竭,敌军精神饱满,还有何期待?我军患病者十有四五,到冬春之交,瘟疫流行,那时恐怕想回师也不可能了。

宋朝上流既已无忧,吕文德集中兵拒守,他们知我国内政局不稳,斗志倍增,两淮之兵尽集于白鹭,江西之兵尽集于隆兴,岭广之兵尽集于长沙,闽、越沿海巨舶大舰相继而至,伺隙而进。如果堵住江、黄渡口,阻拦于大城关,扼守汉东之石门,封锁郢、复之湖泊航道,我军将如何北归?不得已只有突入江、浙,捣其心腹。据闻,临安、海门已聚集战舰,是不能去的;如果还抵金山,拼命杀出归路,宋人中岂无韩世忠之辈?鄂州与汉阳在大别山两头,中间有大河大湖,号为“活城”,如果我军全力拔取,敌军必弃城逆流而上,入洞庭,保荆、襄,再顺流而下,突过浒、黄,我军亦难以截堵。为此鄂州区区一城,取之并不显示我军威力,不能取则大损我军威望。

殿下本不愿渡江,既渡江也不欲攻城,既攻城也不焚烧房屋,不伤百姓,不强迫汉人改换蒙古衣冠,不破坏汉人坟墓,禁止百城外侵掠民财。虽有人劝殿下直趋临安,殿下认为:“临安人口稠密,若至临安,虽不杀人,人民也受践踏,于心不忍。若天与我,不必杀人;若天不与,杀人何益!”终于不趋兵临安,仁慈之心上通于天。殿下本久有北归之意,只是因故不能成行。然为今事急,不可不做决断。

现在,宋朝正惧我大军压境,集师自救,还无暇向我进攻。而我国内空虚,塔察国王与李行省相互勾结,威胁后方;西域诸胡窥伺关陇,旭烈大王正远征在西方,与中国本土隔绝;企图夺取皇位者,大有人在。狡诈之人说不定会兴兵作乱,使我腹背受敌,那时大事去矣。而且阿里不哥已据燕都,发布敕令,命脱里赤为断事官及行尚书省,号令诸道,已行皇帝之事。大王虽素有重望,且握重兵,但若阿里不哥声称受先帝遗诏,登基正位,下诏中原,行赦江北,那时大王欲归京师而不可能了。

昨奉命与张仲一察看新月楼,见西南角到东北角,敌屯军万人防御坚固,必不可攻,只有许和息兵。殿下断然班师回朝,速定皇位大计,销祸于未然。可先命劲兵把截江面,与宋议和,允许他们割淮南、汉上及梓、夔两路,划定疆界,规定每年贡纳钱币。然后留下辎重,轻骑渡淮,直抵燕都,如从天而降,一切奸谋冰释瓦解。遣一军从四川迎回蒙哥皇帝灵柩,接收皇帝宝玺,遣使召旭烈、阿里不哥、摩哥及诸王驸马,会集于和林,为大行皇帝治丧。差官至汴京、京兆、成都、西凉、东平、西京、北京各地,抚慰军民。召真金太子镇守燕都,并使他明了当前形势。这样则皇位继承有人,国家安稳无忧。

这时,恰逢宋朝守帅贾似道亦遣使求和,世祖应允,乃班师北归。

第二年(1260)世祖即位,以郝经为翰林侍读学士,佩金虎符,任国信使至宋宣告世祖承继皇位,商定和议,令沿边诸将不得抢掠。郝经南行前入辞世祖,并上奏议十六事,皆政务大要。

郝经名声很大,遭平章王文统的妒忌。王文统在郝经南行起程之后,暗中嘱咐李..调兵攻宋,企图借宋人之手杀害郝经。郝经行至济南,李..写信给郝经阻止他南行,郝经把李..的信送呈朝廷,自己继续南下。宋军败李..军于淮安。郝经至宿州,遣副使刘仁杰、参议高寿羽去向宋朝商定入国日期,宋守将不上报其朝廷。经又致书宋宰相及淮帅李庭芝。李庭芝在回信中怀疑郝经南来的意图。贾似道正以抗敌有功自负,怕郝经到来后会揭穿他弄虚作假的阴谋,把郝经留住于真州。郝经上表宋朝皇帝,申述他来议和的诚意,又多次写信给宋朝皇帝及宰相,极力陈述战和的利害,并请求入见宋朝皇帝和归国。这些都未上报宋朝皇帝。郝经所住的驿馆,被宋军严密把守,日夜巡逻,企图以此来动摇郝经南下到临安议和的决心。郝经不屈,对随从人员说:“如果我受命不南下,那是我的罪过。我们一入宋境,死生进退,听宋朝处置,我决不屈服。你们不幸也遭监禁,应耐心等待,我看宋朝的寿命不久了。”郝经在真州被软禁了十六年,至元十一年(1274),丞相伯颜奉诏南伐,世祖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郝经之弟行枢密院都事郝庸入宋,问宋朝关押元朝使臣之罪。宋朝廷害怕了,遣总管段佑送郝经归元。贾似道欺君误国的阴谋也被揭破,流放而死。第二年夏,郝经回到朝廷,世祖赐宴,并咨询政务。七月病卒,年五十三岁,谥“文忠”。郝经在真州被软禁期间,曾做诗曰:“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其忠诚如此。

郝经为人注重气节,学问讲求实用。在被拘留十六年中,著书立说以垂后世,撰有《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贞观》等书及文集,凡数百卷。随从亦受学不浅。

猜你喜欢
  卷七十四·志第四十一·柯劭忞
  卷九十一·毕沅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四·杨仲良
  第三十九回 发逆谋曹石覆宗 上徽号李彭抗议·蔡东藩
  卷之一百十八·佚名
  卷之八十二·佚名
  卷之二百十·佚名
  ◎王湘绮与史馆·李定夷
  第二卷 物产二·缪荃孙
   第七章 法国乐魁索城·林语堂
  刘敏元传·房玄龄
  萧渊明传·李延寿
  元善传·李延寿
  卷三十五·佚名
  卷一·王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黎延瑞·唐圭璋

      迁瑞字祥仲,鄱阳人。咸淳七年(1271)进士,官肇庆府司法参军。入元隐居不仕。卒于大德二年(1298)。有芳洲集三卷,词附。   大江东去   题项羽庙   鲍鱼腥断,楚将军、鞭虎驱龙而起。空费咸阳三月火,铸就金刀神器。垓下

  • ◆潘处士纯(子素集)·顾嗣立

    纯字子素,庐州合肥人。风度高远,壮游京师,名公卿争延致之。每宴集,谈笑倾座,辄云潘君不在,令人无欢。尝着《辊卦》以讽切当世,其「初六」辞曰:出门便辊,又何咎也。其「上六」曰:以辊受爵,亦不足敬也。或以达于文宗,目为滑稽士。欲

  • 第一折·乔吉

    (老旦扮卜儿上,诗云)少年歌舞老年身,喜笑常生满面春。胭粉岂为无价宝,郎君自是有情人。老身许氏,夫主姓韩,是这洛阳城个中人家。不幸夫主早亡,止有一个亲生女儿,小字玉箫,做个上厅行首。我这女儿吹弹歌舞,书画琴棋,无不精妙。更

  • 卷八十三·国朝·蒋一葵

    【于谦】 〔字廷益,号节庵。其既杀也,夫人梦公谓曰:“吾被刑,魄虽殊,而魂不乱,独双目失明。吾借汝目光将见形于皇帝。”次日,夫人忽丧明。已而,奉天门灾,英庙临视,见公于火光中隐隐闪闪。时夫人方贬次山海

  • 钦定元史语解卷一·佚名

    <史部,正史类,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__钦定元史语解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元史语解卷一【按元□蒙古语为本语解内但释解义概不复注蒙古语其中姓氏地名官名人名无解义者俱以蒙古原虎考今地名八旗姓氏通谱官名敇字而讨之】帝

  • 文彦博传·脱脱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他的祖先本姓敬,因避晋高祖石敬塘和宋翼祖的名讳而改姓文。少年时他和张..、高若讷跟颍昌史火召学习,史火召的母亲觉得文彦博不同寻常,跟人说,文彦博有贵人气质。对他十分宽厚。文彦博考中进士后,为

  • 卷三十一·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三十一盛事【七 千叟宴二】御制千叟宴恭依皇祖原韵抽秘无须更骋妍惟将实事纪耆筵追思陛髫垂日  【皇祖于壬寅岁举行千叟宴实从古未有之旷典维时与宴王大臣  命 诸皇子赐觞以示慈惠至

  • 卷之十八  北征記(明)楊榮 撰·邓士龙

    (北征記,一卷,明楊榮撰。榮初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人。建文二年進士,授翰林編修。成祖即位,簡入內閣,更今名。歷官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正統五年卒。謚文敏。明史卷一四八有傳。是篇載永樂二十二年楊榮等扈從北征之事。本卷

  • 卷一百二十六之十九·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六之十九 朱批田文镜奏摺 雍正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河东总督【臣】田文镜谨 奏为恭报得雪日期仰祈 睿鉴事雍正七年十一月十五日据【臣】

  • 卷十一、开国法制兵制及官制·黄鸿寿

    明神宗万历十五年,春正月,满洲始定国政。禁悖乱,戢盗贼,法制以立。四十三年,冬十一月,满洲置理政听讼大臣五人,札尔固齐(〈蒙古语理事官也〉)十人佐理国事。凡有听断之事,先经札尔固齐十人鞠讯,然后言于五大臣。五大臣亲行复审

  • 黄弈住·佚名

    黄弈住先生小传黄先生弈住福建南安县之楼霞鄕人年二十一渡荷属爪哇在三宝垄营五年始辟其最初之商店即今之垄日兴总行是也自是益致力于糖米咖啡等贸易事业又十年而北加浪新嘉坡吧达维亚棉兰泗水香港之日兴分行先后成立

  • 卷三·陆陇其

    <经部,四书类,四书讲义困勉录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讲义困勉録巻三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中庸哀公问政章总旨 翼注曰故为政在人至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此一段文分两段在不可以不知天断盖两殷总是所以脩身但前一殷欲君知

  • 卷二十四·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十四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二十四明堂蕙田案明堂之制详于考工记严父配天见于孝经十二月布政见于月令负依朝诸侯见于明堂位然则明堂者祀天享亲之所而布政事朝诸侯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五·澄观

    疏。余九为别。即是成就品中十智等者。疏文有三。一总相会通。二一即第三下。别别对释。三又菩萨根下。随难重释。二释中欲对下智。须知十智名字次第。彼云诸佛子。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清净智不可思议。知一切众

  •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邹韬奋

    邹韬奋著。1940年最初由生活书店出版。共选收韬奋在生活书店内刊《店务通讯》上发表的“每周谈话”42则,均是偏重于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本书兼具人文精神与思想智慧,是一部出自大家之手的厚积薄发之作。自民国时期出

  • 玄珠录·王玄览

    道学著作。二卷。唐王玄览讲述,门人王大霄集录。成书于唐代。上、下两卷。该书以《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说为基础,把“道”区分为“可道”和“常道”。谓“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可道为假道,常道为真道”

  • 说岳全传·钱彩

    小说。钱彩编次,金丰增订。全称《新增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作者根据前代民间传说、杂剧、小说进行再创造而成。从岳飞的出生、学艺写起,记叙他抗击金兵、屈死风波亭的一生经历,还写其子岳云继承遗志,终于直捣黄龙

  • 圣持世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玄奘所译持世陀罗尼经之别本也。先说持法,次说诸咒,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