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校、王应电、王敬臣传
魏校,字子才,昆山人。先祖本姓李,居住在苏州葑门之庄渠,自号“庄渠”。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担任过南京刑部郎中。守备太监刘琅凭藉刘瑾之势,甚为猖狂,竟自行审案送司法惩治,谁都不敢阻抗。魏校按法办事,不徇私情。改任兵部郎中,因病告归。嘉靖初年起任提学副使。亲丧守孝期满,补为江西兵备副使。后历任国子祭酒、太常寺卿,不久退休。
魏校为胡居仁的私淑弟子,学术思想主“敬”,而贯彻儒家各派学说,尤其选择了其中的精华。其著述有《大学指归》、《六书精蕴》。去世后谥号恭简。唐顺之、王应电、王敬臣都是其弟子。唐顺之自有传。
王应电,字昭明,昆山人。受业于魏校。特别爱好《周礼》,认为《周礼》自宋以后,胡宏、季本各有著述,指责其中的缺点、破绽,长达数十万字。余寿翁、吴澄则认为《周礼》中之《冬官》并未佚失,可散见于其他五官之中,他们重新进行编排。近世何乔新、陈凤梧、舒芬也都各以己见来对《周礼》进行更定。这些都是诸儒之《周礼》。应电深入研究十数年,先求圣人之心,追溯周礼之源,其次考察天文和原设官的用意,推论五官离合的原因,最后看出全书的体系。从显而易见的方面探索那些隐而未见的方面,从细小而演绎全体,著成《周礼传诂》数十卷。他认为后代百世继周代治理天下,其制度渊源于此。嘉靖中,应电家庭在兵乱中被毁,他独自流落到江西泰和,将其著作送请罗洪先指正,洪先非常佩服。翰林陈昌积以尊师之礼对待他。胡松巡抚江西,将应电的著作刊行于世。
应电还研究并精通文字学,订正了《说文》中一些错误,著《经传正伪》。关于文字学的著作,还有《同文备考》、《书法指要》、《六义音切贯珠图》、《六义相关图》。逝于泰和。陈昌积经办他的丧事,送回昆山安葬。
王敬臣,字以道,长洲人。江西参议王庭之子。十九岁受业于魏校。禀性至孝,父亲背生痈疽,敬臣用口吸舐;父年迈,目眩眼花,他卧于父亲榻边,夜不解衣,闻有咳嗽声,立即起来询问,侍奉继母与侍奉父亲一样细心。婆媳不和,他十三年不入室与妻子同居。他最初受业于魏校时,曾认为议论不如著述,著述不如实践,故居家常闭口不言谈议论。然自见耿定向以后,定向告诉他说,圣贤无独成之学,须相互讨论。从此以后,对前来求学之人引导扶持,其弟子有四百余。其学以“慎独”为本,不自立门户。乡里尊称他“少湖先生”。
万历中,由于廷臣的推荐,朝廷召他入京授国子博士,他没有去。诏令以所授官职退休。万历二十一年(1542),巡按御史甘士价又举荐他。吏部看他年事已高,奏请令当地官府经常以最高礼节对待他,得到皇帝的批准。享年八十五岁。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一百五十·刘昫 志第十八 地理一·刘昫 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五十五·赵尔巽 卷七十九·谷应泰 ●卷一百四十四·徐梦莘 卷十·金履祥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六·佚名 第三九七移同治十一年四月十九日一二二一三--一·佚名 第二一六札同治七年十一月初六日一一五○二—三·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五十二·阿桂 元帝本纪·姚思廉 卷二百九十三·杨士奇 卷一百一·佚名 卷一百七十四之十五·雍正 第一节 郭威代汉·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