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四十四

  炎兴下帙四十四

  起绍兴元年正月一日已亥,尽二月二十二日丁丑。

  绍兴元年正月车驾驻跸越州。

  一日已亥朔大赦改元。

  肆赦曰:圣人受命以宅中莫大邦图之继王者体元而居正盍新年纪之颁朕遭时艰难涉道寡昧熟视斯民之荼毒莫当强敌之侵陵负此百忧於今五载曷尝不未(改作响)明求治当馈思贤念两宫之远而菲陋是安恐九庙之颠而艰危是蹈苟祸可弭虽劳弗辞然生灵久困於干戈城郭悉残於煨烬丁壮系身於异域旄倪暴骨於中原桑田失时男女隳业仅存常产者苦斗升之寸土之依或迫饥寒散为盗贼始焉莫之加卹终而无以自还致汝於斯皆予之过半高穹之未厌哀否运之已穷戎马虽来边防粗备嘉与照临之内共图休息之期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爰因正岁肇易嘉名发涣号於治朝霈鸿恩於寰宇其建炎五年可改为绍兴元年於戏小雅尽废宣王嗣复於宗周炎正中微光。

  武系隆於有汉静言凉德敢对前人尚期中外之彝伦同礼祖宗之遗泽辅成此志永底於休。

  遥拜太上皇帝表本。

  表曰:接千岁之统推神荚以膺期上万年之觞御端朝而受祉。若稽故实遥企清光恭惟太上道君皇帝陛下体道粹精怡神冲漠方席宗祧之庆遽成国步之艰尧游汾水之阳久忘天下文遇明夷之卦益见圣人臣自远威颜洊更时序当玑衡之载复帐旒冕之犹赊鸿雁虽宾莫附帛书於沙漠风涛中阻徒赡云:气於蓬莱。

  八日丙午李允文谋杀张用之军不克。

  先是乙巳李允文约张用丙午教场中点人皆素队入教场就请粮食是夜有张崇送下宋统领者密诣用告变曰:李节制已备甲士欲尽杀军士正总管之罪用惊乃另告报来日尽全装器甲入教场丙午质明军士皆全装入城用请允文点军允文大惊孝场急传令已点入讫可便就请粮,於是军士有去意不从用乃与亲随二千独留城中统领孟振王林等以军士出南门长驱往咸甯。

  十日戍申马进围江州未解知州事姚舜明弃城走马进陷江州。

  江州被围仅百日粮食皆尽人相贼兵心理夜攻不息统制刘绍先意图拒御至是人皆饥困无斗志吕颐浩杨惟忠巨师古率师来援及进战为进所败官军不得近城城中亦不知官军到近郊沿江安抚使姚舜明与绍先议弃其城出奔绍先知其势必不可保全乃纵火城中乘喧闹夺西门走瑞昌姚舜明出东门走南康进率众入城大肆杀掠日晚有米船到城下泊於酒坊门下始知贼已据城急解维放船下湖口进遗贼党追至湖口遇颐浩之兵而还李成闻江州已陷乃渡江入城坐於州治括见任寄居官仅二百员悉杀於庭下李资王易简及其子寓皆死於乱兵中其不死者惟宗室不诤等四人有沿江安抚司统领官吕谔者城初陷诣进降手射一石三斗弓发无不中进喜成见之曰:围城久士卒多中箭而死非尔耶遂杀之成揭榜许人识认被虏人口自此被虏人口皆为亲人识认而去成许人任便买卖交易生理自後贩夫担竖渐有生意皆作庵寮以居。

  十一日巳酉岳飞起发江阴军权听张俊节制以讨李。成

  李成乘金人残乱之馀据江淮十馀州连兵数十万有席卷东南之意数使其徒多为文书符识以为幻惑声撼中外朝廷患之议遗将未决而张俊请行乃命俊为江淮路招讨使应江淮路驻劄军马并听节制岳飞以通泰州镇抚使方退屯於江阴军戊申被命已本进发癸丑到宜兴取老小到徽州有百姓诉其舅姚某搔扰飞白其母责之曰:舅所为如此有累於飞飞能容恐军情与军法不能容母亦苦劝而止他日飞与兵官押马舅亦同徒刑舅出飞马前而驰约数十步引弓满回身射飞中共鞍鞒飞邓马逐舅擒下马令王贵张宪捉其手自取佩刀破其心然後碎割之归白其母母曰:我锺爱此弟何遽如此飞曰:若一箭或上或下则飞死矣。为舅所杀母虽欲一日安不可得也。所以中鞍鞒者乃天相飞也。今日不杀舅他日必为舅所害故不如杀之母意说解飞留老小於徽州率军马趋洪州会俊时邵青在芜湖曾以文字告吕颐浩。且叙乡曲乞受招安颐浩从之授青枢密院水军统制芜湖县驻劄兼招捉沿江盗贼亦受俊节制而行。

  十二日庚戌金人寇(改作侵)庐州。

  十三日辛亥金人寇(改作侵)扬州。

  十五日癸丑曹成李宏受鄂州李允文招安张用率众往咸甯县曹成李宏以无钱粮打请复反。

  曹成李宏久屯於三龙河时出兵攻德安而宏亦屯於吨州野无耕种廪无储积人有饥我成於上元日率众趋汉阳宏亦继至张用闻成等至汉阳率其亲随二千人往咸甯与孟振王林复合鄂州李允文遣人招成等在等曰:若许入城则秋毫不犯。若不容入城则当纵诸军一蹂践之允文许其入城遂受招安渡江入平湖门出东门下寨於东门之外漫冈被野接连不断鄂州无钱粮允文曰:可向南自寻之,於是成有复反意一日括军中官员秀才恐其往江浙说军中事欲尽杀之约是夜皆送至帐前而夜中大雨不止五更忽霁月色如昼而角声已催行矣。官员秀才遂得不死成自往江西。

  闾勍赠检校少保。

  先是闾勍在定远县被(改作为)金人(下添所字)执虏(删此字)北去金人欲官使之不从被杀上闻之悼惜不已赠检校少保。

  十八日丙辰金人寇(改作逼)西就西碧潭翟兴遣彭玘伏兵井从击败之。

  金人拥铁骑数万犯(改作逼)南河寄治所西碧潭时惟兴以乏粮方散遣诸部就食於诸邑所存亲兵才数千报至人情危惧兴安坐自。若徐命骁将彭玘授以方略设含有於井谷遇金人佯为奔北金人果以锐士二十八骑驰几及玘军伏发皆获之乃酋(改作队)长忽沙(改作华沙)郎君十州(改作舒吉)郎君柳橛(改作留嘉)郎君佛面(改作佛门)郎君等馀众皆溃乘胜追龚至会坑口大张小张店而还。

  二月一日戍辰朔祝友受刘光世招安。

  祝友在新市薛店也。欲侵宣州以阻水不克渡会刘光世自镇江遣人招安友留使两旬方许受招安是时友之众四散虏掠有至广德军者有至安吉县者据安吉县几半月馀说无一官军谁何之惟韩世忠差人昇慈步张挂而已友既受光世招安王冠在溧水县驻军友移书借路趋镇江寇不从友以兵击冠军冠军大败友自此取句容趋镇江府光世分其兵以友知楚州先是史康民在淮南与友合军康民之军极富出其平昔刦掠克蓄留藏不计更以金宝赂光世光世喜康民遂得进用。

  十四口辛巳秦桧参知政事。

  秦桧除参知政事具辞免赐诏不允有曰:安社稷为悦尝抗死以力陈与鸟兽同群(改作虽蛮貊可行)卒奉身而旋返虏(改作人)叹子卿之不屈人知(改作史书)季友之来归皆的句也。桧既为参政谓宰相可得尝因奏事言曰:陛下如能用臣为宰相臣必有耸动四方之士上默然。

  十五日壬午张荣屠通州。

  张荣在鼍潭为金人破其茭城遂率舟船至通州过捍海堰欲出海复归京东为水涛所阻不得去遂据通州粮。且尽取人为断其首斫其两臂两胫以盐淹曝乾用充粮食得脱者无几。

  马进陷筠州知军州事王庭秀弃城走。

  张俊军於洪州与马进对岸下寨进日来挑战俊坚壁不出进遂寇筠州知州王庭秀弃城遁走进遂陷筠州。

  马进陷临江军。

  马进陷临江军阅视军资库有撚金小盘龙红袍段一乃四川进御之物以路不通寄留於加中进以为。

  李成受命之详遣人送成成视之长叹曰:马防御不察成心耶即命焚之。

  二十二日已丑国奉卿赵琼刦金人舟船於清河口获户部尚书印。

  金人既得楚州始计治运河并闸水悉以江浙虏掠舟船自洪泽口入淮至清河口是时国奉卿以楚州既陷居於赵琼寨中与琼谋琼其舟船乃以二百馀人夜掩不备刦这有被虏贵官二十馀家各称其氏族一白皙妇人称是尚书右丞李梲之妾持户部尚书印并一玉{雍瓦}可容二升许奉卿无妻遂取其妇人而土豪徐宗城取其印并玉{雍瓦}云:梲自在建康被拘执而来途中已死矣。一妇人言是陈邦光之亲属有一男子肥而大自称我是王大郎王善也。乱兵杀其弟五官人者善曰:我尝提二十万众横行中原不期在此中不能保存一弟为人所杀舟中之人抛掷珠玉金银乞命者彻旦不止是时舟中尚有金人藏船板下不敢出质明舟中金人认得不是官军皆出斗。又金人有救兵至民兵乃退。

  桑促为襄阳府邓随吨州镇抚使。

  桑仲在京西连跨数州无粮食人相食啗。又屡为金州兵所败欲引众北去至枣阳承朝廷指挥除襄阳府邓随吨州镇抚使遂回襄阳驻军金州王彦幕属绩以为非便乃投劄子具说利害与宣抚使张浚乞不除仲镇抚使曰:窃闻朝廷除桑仲襄邓随吨镇抚使远近惊叹莫不解体。且以谭兖守邓州披荆榛保孤垒屡戡大盗奉朝廷法令隐然。若一长城曾不得镇抚使而仲乃得之是奖乱也。咸以谓朝廷在远未详仲凶逆之状苟稍知之必将令兖辈枭其头颅以惩奸慝,岂有以四郡数千进而之百姓委饿虎之喙乎!仰惟相公奉便宜圣旨为国家大明黜陟,岂可不从权易置耶闻仲连败衄於安康此正天亡之时。若使兖并力剿除稍伸国威而以镇抚使命兖则忠义者知劝而盗贼少戢矣。夫兖镇襄阳则汉沔渐甯人知畏慕式固朝廷基本利害甚大伏望相公特赐收采疾速施行浚虽知其非便深嘉言而不能用。

  赐进士出身头品顶戴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许涵度校刊。

  ※卷一百四十四校勘记。

  括见任寄居官仅二百员(仅字衍)曹成久屯於三龙河(误作曹成李宏)成自往江西(一作江南)人嘉季友之来归(嘉误作知)。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五 志八十·赵尔巽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赵尔巽
  第四十五回 抚叛兵良将蒙冤 剿海寇统帅奏捷·蔡东藩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二十七·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三·佚名
  第三卷 图说一·缪荃孙
  明儒言行録续编卷二·沈佳
  ·祭溺海兵民文·丁曰健
  晋纪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己酉、289)·司马光
  弇山堂别集卷五十六·王世贞
  卷二·鄂尔泰
  卷一百八十九·佚名
  卷一百·佚名
  51.巨鹿大战·林汉达
  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三·阮阅

      ●卷二十三·寓情门  曹修古立朝謇谔,尝见池上有一所似者,作小诗曰:“荷叶罩芙蓉,员青映嫩红。佳人南陌上,翠盖立春风。”〔《青箱杂记》〕  唐僖宗朝,自内制袍千领,赐塞外吏士。神策将士马直于袍中

  • 解人颐 涤烦集·钱德苍

    刘伯温扯淡歌 闷向窗前观通鉴,古今世事多参遍。兴亡成败多少人,治国功勋经百战。 安邦名士计千条,北邙山下无打算。争名夺利一场空,原来都是精扯淡。歌曰:

  • 第二十一出 龙战·李渔

    (旦上)神随书去已多时,眼望人来到转迟。昨夜苏卿占梦吉,节旌落尽是归期。——奴家前日幸遇柳郎,诉尽衷肠,此心稍慰。所付的家书,料想寄到了。今日牧羊牧到远处去些,万一家中人到,早见一刻也好。正是:伫望旌旗天上至,遥

  • 五集卷四十二·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四十二古今体五十二首【戊申八】伊犂将军保宁奏布噜特夀妇一百六岁既赐之貂帛并诗以纪事耕牧伊犁卅岁仍【自甲戌平定伊犁後二万余里咸安耕牧迄今三十余年世际纯熙

  • 卷六百二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二十五陆龟蒙袭美以纱巾见惠继以雅音因次韵酬谢薄如蝉翅背斜阳不称春前赠郎初觉顶寒生远吹预忧头白透新霜堪窥水槛澄波影好拂花墙亚蘂香知有芙蓉留自戴【桐柏真人戴芙蓉冠也】欲峨烟雾

  • 袁督师斩毛文龙始末·佚名

    李清撰崇祯二年己已五月二十二日,辽东督师袁崇焕牌仰旗鼓司查东江官兵在清江者给赏。随登岸,轻骑。标下各官当有龙武右营都司金鼎卿带船二十八只接应,俱列坐觞酒。二十四日,赏东江官兵每员行粮二斗,登岸试放佛郎机大炮,远者

  • ●绎史摭遗卷十三·温睿临

    吴郡李瑶子玉纂目录文学、儒行列传傅山应撝谦林时对黄宗羲顾炎武李容黄宗炎(弟宗会)于戏!当其残山剩水之局,不有志节之士以品行励人心、以文章维世道,则一线之源几于沦矣。夫啬庐、潜斋暨二曲者,皆诸生耳;其孤介绝俗,惟知以斯

  • 十国春秋目录·吴任臣

    卷一吴一太祖世家卷二吴二烈祖世家高祖世家卷三吴三睿帝本纪卷四吴四【列传】太祖太妃史氏 夫人朱氏太后王氏 睿帝让皇后王氏太祖子临川王蒙新安王浔德化王澈 高祖子南阳王玢睿帝子太子琏 江夏王璘宜春王璆【从子

  • 五 写作的尝试·邹韬奋

    在国文课上作文,当然也可以说是写作的尝试,但是我在这里指的却是发表或投稿的文字。我读到中学初年级,几个月后就陷入了经济的绝境。我知道家里已绝对没有办法,只有自己挣扎,在挣扎中想起投稿也许不无小补。但是不知道可以

  • 第八卷·冯梦龙

    《江南士民公禁檄【张国桢等】》檄为严党贼之诛,申煽惑之禁,以折奸谋,以杜乱萌。事闯逆无天,震惊宫阙,屠我忠良,嵗我士女。杀掳之酷,亘古未闻。侦报甚明,万口无异,乃闻有衣冠狗彘,丧心从贼者,贼淫其妻妾,而反认为亲,贼拷其体肤」而

  • 卷九十八·山井鼎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九十八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四十六昭公十三年考异永懐堂乃求王遇诸棘围以归围作闱谨按作闱为是 且曰弃礼韦命楚其危哉正误韦当

  • 四十一  备梯·墨子

    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子墨子其哀之(2),乃管酒块脯(3),寄于大山,昧葇坐之(4),以樵禽子。禽子再拜而叹。子墨子曰:“亦何欲乎?”禽子再拜再拜曰:“敢问守道?”子墨子曰:“姑亡,姑亡

  • 武议第八·尉缭

    本篇主要论述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作者认为:&ldquo;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rdquo;&ldquo;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不得已而用之。&rdquo;其次指出国家经济与军事的关系

  • 卷三十四·佚名

    △转妙法轮品下尔时世尊,作是思惟。往昔诸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在何方所。转於无上微妙法轮。於时世尊,发是心已,其地即时自然涌出。异於馀方。尔时世尊,复如是念。往昔诸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云何而

  • 佛说未曾有经·佚名

    后汉失译人名出古旧录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尊者阿难。晨朝著衣持钵入王舍城正念乞食。见有一处新作大舍重阁高显。户牖雕饰墙壁严整。无有风尘障隔寒暑。尊者阿难。见已

  •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灭罪神咒经卷第六·佚名

    大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多译  南无焰积如来 南无光明功德如来 南无除两圆如来 南无不死佛华焰如来 南无别弥留如来 南无善现如来 南无善目如来 南无最胜众如来 南无宝华如来 南无宝所出如来 南无月华如来 

  • 卷第六(初诵之六)·佚名

    十诵律卷第六(初诵之六)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明三十尼萨耆法之二佛在舍卫国。尔时华色比丘尼。晨朝时到著衣持钵入城乞食。食已入安和林中。在树下端身政。坐威仪清净。时有五百群贼。先入林中。是贼主信佛法。见

  • 白云端和尚语录卷一·守端

    江州承天禅院语录参学小师 处凝 编师开堂日。升座拈香云。此一瓣香。奉为今上 皇帝。伏愿。尧风永扇。舜日遐明。次拈香云。此一瓣香。奉为过现未来。大觉海中。有利及於含生。一切圣贤。及生平所参见。诸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