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应蛟传
汪应蛟,字潜夫,江西婺源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任命为南京兵部主事,担任南京礼部郎中。到北京上报本部官员的履历资料时,正好赶上吏部侍郎陆光祖和御史江东久等人相互攻击。汪应蛟不信任陆光祖,上疏弹劾他,对于政府多有痛切的进谏。
积官至山西按察使。在易州练兵,向皇上陈述矿使王虎贪婪放肆的情形,没有得到批复。第二次朝鲜战役,改派汪应蛟到天津。等到天津巡抚万世德改任朝鲜经略,立即提拔汪应蛟为右佥都御史代替他。屡次上书有关军粮的问题,在险要的地方派兵屯戍,军队很有声誉。税使王朝死后,皇帝准备派人代替他。汪应蛟上疏请求不再设税使,违抗圣旨,遭到皇帝严厉责备。朝鲜战役结束,改任保定巡抚。遇到旱灾、蝗灾,大力发放粮食,赈济贫民。不久,尽情说出京都附近老百姓贫穷困苦的情况,请求皇帝全部免除矿税。适逢奸诈之徒柳胜秋等谎称搜括京都附近的畿辅地区矿税可获得十三万两银子。汪应蛟三次上疏极力争辩,然而仅仅只减矿税的一半而已。万历三十三年(1605)春天,皇帝下令停收矿税,不久又恢复了矿税。汪应蛟再次大力抗争,皇帝不采纳。
汪应蛟在天津的时候,看到葛沽、白塘等地的田地都积满污水、长满荒草,询问当地人,都说是斥卤之地不能耕种。汪应蛟心想土地没有水就会成为盐碱地,有水就会滋润,如果兴修水利,一定能够获得丰收。于是召集农民开垦荒地五千亩,其中十分之四为水田,每亩收成可达四到五石,农田之利大兴。等到移官保定,于是上疏说:“天津有军队四千人,军饷要六万两银子,都来自民间,没有耗费国库。驻扎军队则当地老百姓负担过重,体谅农民则军粮供应又得不到保障,想来想去只有屯田可以两全。现在荒芜的土地很多,一眼望去全是蒿莱野草,如果开凿沟渠修筑堤堰,把它规划改造为农田,可得七千顷,每顷可收谷三百石。附近城镇粮食丰收了,可以互相补济,不仅仅天津的军饷足够补给。”于是分门别类地规划垦田、劳动力和税额的多少,然后请示皇帝,获得皇帝允许后实行。
不久,请求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大意说:“我管辖区域内的各河流,易水可以灌溉金台,滹水可以灌溉恒山,溏水可以灌溉中山,滏水可以灌溉襄国。漳水流经邺下,西门豹曾治理过。瀛海位于各河流的下游,与江南水乡泽国没有差别。其他山下的泉水、地下水,也很丰富,都可以引水溉田。请求沟通渠道,修筑堤防,派遣军队,完全按照南方水田的标准执行。国家可得田数万顷,每年增加千万石谷,京城的人民从此富足,不用担心水旱灾害,即使不幸运河漕运被阻塞,也可以改道于南,取粮于北。”工部尚书杨一魁对此大为赞赏,皇帝也答复同意,后来终于没有实行。征召授官工部右侍郎,没有上任,告退。不久,提升兵部左侍郎,以照顾父母为由不出任。父母去世,居然没有征召。
光宗皇帝即位,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天启元年(1621)改任北京户部尚书。东方和西方都在打仗,一下子增加了好几百万赋税。汪应蛟还在赴任途中,马上上疏说:“汉高祖称颂萧何的功劳说:‘安定国家,安抚百姓,保障粮饷供应不断,我赶不上萧何。’保障粮饷的供应以安抚百姓为前提,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建立汉朝,灭掉西楚霸王。现在国家变故不断,经费不够支出,这种形势下,赋税的征收一定不能放松;然而不爱惜老百姓,只是去收搜民脂民膏,使得财尽民贫,就一定会发生动乱,怎么能不预先考虑呢。”于是条列十八件爱民养民的事例,皇帝高兴地采纳了。熊廷弼计划布署三方的防御,需要一千二百万两粮饷,汪应蛟极力阻止这件事。朝廷讨论“红丸案”,汪应蛟请求将崔文升、李可灼正法,而将方从哲斥退为平民。
汪应蛟为人正直,高风亮节有操守,视国如家。开支和收入很谨慎,杜绝无谓的消耗,使国家财政正常运转。皇帝的养母客氏找的墓地超过了有关规定,汪应蛟坚持不批准,由此得罪了皇帝。正赶上有人讲他年纪大了不能管事,于是极力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下诏赠太子少保,乘着驿车回了家。闭门谢客,钻研儒家学说,引用宋朝儒生的话,以宦官、宫妾为戒。很久之后,死在家中。汪应蛟的学问真诚而严肃,著书立说全都符合君子的道德行为。居在乡里,谢绝俗务,常常穿着粗麻衣服。
猜你喜欢 卷七·应劭 卷八十七·列传第十七·脱脱 卷四百七 元祐二年(丁卯,1087)·李焘 何法盛晉中興書卷三·汤球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六·徐乾学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七十二·佚名 卷之二十四·佚名 卷二十六·傅恒 尉迟德诚传·宋濂 胡应麟传·张廷玉 卷之五十八 謇齋瑣綴錄六(明)尹直 撰·邓士龙 卷三十八·佚名 卷第四·佚名 卷首·戴锡章 二十八年(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