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纪传

王纪,字惟理,芮城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任命为池州推官,进入朝廷担任祠祭主事、仪制郎中。持礼公正无私,为一时众望所归。二十九年,皇帝要册立太子,变动了几回老是决定不下来。王纪上疏极力辩论。这年冬天,完成礼节仪式,提升为光禄少卿,称病辞官。

万历四十一年(1613),从太常少卿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各府。连年水旱灾害,王纪想方设法救济灾荒十分周到。税监张晔请求征收皇恩已经免除的各税,王纪两次上疏力争,张晔竟然接受内宫旨意实行了。王纪弹劾张晔违抗诏书,阻止皇帝的命令,都没有批复。过了四年,辖境内治理得很好,提升户部右侍郎,总督运河漕运兼巡抚凤阳各府。庄稼欠收,采取在保定时的措施赈灾救贫。光宗皇帝即位,征召授官户部尚书,督察仓场。

天启二年(1622)代替黄克缵成为刑部尚书。这时正在议论“红丸案”的事情,王纪同侍郎杨东明一道共同上奏,说:“方从哲只知道有贵妃,不知道有皇帝、父母。李可灼进献药丸,皇帝驾崩,反而用皇帝的恩示来安慰他,送给他银币,这哪里还有国法?不逮捕李可灼,不能叫天下人心服;不逮捕崔文升,不能叫李可灼心服;不剥夺方从哲的官职俸禄,不能够发泄天地神人的愤慨。”奏议发出,大家感情非常肃敬。

主事徐大化这个人,一向是个无赖。每天奔走于魏忠贤的门下,阴谋陷害好人,又十分卖力地弹劾给事中周朝瑞、惠世扬。王纪非常气愤,揭发徐大化渎职的情形。于是说:“徐大化确实是朝廷痛击的贼臣,而大臣中有的结交有权势的太监,谋害忠良,就像宋朝的蔡京,为什么不进呈奏疏弹劾他,而跟正直的人一天天势同水火。”他所说的大臣,是指大学士沈翭。徐大化因此罢官离开,而沈翭及魏忠贤深感遗憾。御史杨维垣与徐大化有牵连,而且一向依附沈翭,于是帮助沈翭诋毁王纪,说王纪弹劾的大臣没有真名实姓,请求皇帝下令指实。王纪于是直接攻击沈翭,说:“沈翭与蔡京,生不同时,但性质相同。他勾结魏忠贤,跟蔡京投合童贯相同。哀求董羽宸,跟蔡京恳请陈馞相同。结盟死党邵辅忠、孙杰,跟蔡京交结吴居厚相同。驱逐顾命大臣刘一火景、周嘉谟,跟排挤吕大防、苏轼相同。排斥言官江秉谦、熊德阳、侯震..,跟贬职流放安常民、任伯雨相同。至于贿赂勾结宫女太监,玩弄职权,由宫中传旨不让皇帝知晓,阴谋纂权欺骗朝中大臣,这又跟蔡京欺上瞒下,扰乱国家,虽隔百年仍然是很相符的。”客氏、魏忠贤听见后很生气,替沈翭在皇帝面前哭着诉苦。皇帝嫌王纪口罗嗦,严加谴责他。

当初,李维翰、熊廷弼、王化贞下狱,王纪都处以极刑。又同都御史、大理寺卿呈上熊廷弼、王化贞二人刑事卷宗,稍微显露二人有可怜的情形,却说没有皇帝特别恩准,不是法官所能够从轻论处的。有千总叫杜茂的,携带着登州、莱州巡抚陶郎先的一千金,去召募士兵。钱用完了士兵却没有召募到,不敢回京城,返回蓟州和尚庙里,被巡逻的人抓获,供词牵连到佟卜年。佟卜年,辽阳人,中进士,历任南皮、河间知县,调任夔州同知,没去上任,经略熊廷弼举荐为登、莱监军佥事。巡逻人鞭打他。杜茂说曾经在佟卜年河间县衙做了三个月的客,同他商量策划叛乱,于是带着二个仆从去沟通李永芳。行边尚书张鹤鸣听说这件事,张鹤鸣原来跟熊廷弼有仇,想借佟卜年这事来加重熊廷弼的罪行。朝廷中人都知道佟卜年是冤枉的,没有人敢说话。等到镇抚已将官司了结,交给刑部时,王纪怀疑此案,向曹郎询问这件事。员外郎顾大章说:“杜茂既然与二仆从来往奔走三千里,又是审讯拷打时致死的,终于无法知道二仆从的姓名,他无辜服罪有什么疑问?佟卜年虽然不是间谍,可终究是佟养真的族人,可把他流放三千里。”王纪奏议听从了。巡逻官又抓到奸细刘一山献。魏忠贤怀疑是刘一火景和佟卜年,用刘一山献来陷害刘一火景。王纪都没执行。沈翭于是弹劾王纪保护熊廷弼,推迟佟卜年等人的官司,是二大罪状。皇帝责成王纪陈述详情,于是把他贬斥为平民。让侍郎杨东明管理刑部的事情,定罪佟卜年流放二千里。官司上报了三次退回了三次。给事中成明枢、张鹏云、沈惟柄,跟佟卜年同年进士,为了发泄愤怒,摘取其他的事情连累弹劾杨东明。佟卜年被长期拘囚,最后死在狱中,而杨东明也称病离职。

王纪已经被贬斥,大学士叶向高、何宗彦、史继偕上疏挽救他,皇帝都不听。后来阉党罗织罪名打击好人,王纪已经死了,得以幸免。崇祯元年(1628),恢复官阶,赠少保、荫庇一个儿子、谥号“庄毅”。

猜你喜欢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八·李心传
  大明太宗文皇帝宝训卷之二·杨士奇
  卷之十五·佚名
  二七一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续查违碍各书遵旨解送折·佚名
  二六七 谕内阁改编《明纪纲目》着仿照《通鉴辑览》办理并查改《明史》对音讹舛之处·佚名
  绎史卷一百五十七·马骕
  评鉴阐要卷六·乾隆
  列传卷第四十一 高丽史一百二十八·郑麟趾
  锦里耆旧传卷二·句延庆
  拓跋窟咄传·李延寿
  秦桧传·脱脱
  卷三十五·雍正
  卷二十·佚名
  礼六·徐松
  卷八·叶隆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郭则沄

    何吟秋《同治中兴篇》云:“南海始土寇,西边入群夷。削平壹中外,咸仰中兴时。两宫女尧舜,诏下御帘垂。周公赤舄度,北面遵朝仪。郭李竞功烈,韩范资匡持。文士皆麟凤,武夫具熊罢。二疏与‘四皓’,尊为帝者师。《

  • 卷二百九十三 元豐元年(戊午,1078)·李焘

      起神宗元豐元年十月盡其月   冬十月壬寅朔,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王安石言:「江東轉運判官何琬奏江寧府禁勘臣所送本家使臣俞遜侵盜錢物事已經年,呂嘉問到任,根治累月,案始具。今深恨俞遜躀異,故加以論訴,不干己罪。

  • 卷一百九 天聖八年(庚午,1030)·李焘

      起仁宗天聖八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己未,契丹遣左監門衛上將軍耶律忠、禮部郎中知制誥陳邈來賀長寧節。   癸亥,詔河北轉運使視澶州埽岸,如梢芟有備,即議修塞,或民力猶困,則須冬月乃議之。   丙寅,命資政殿

  • 卷之三百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四十六卷 仕绩 三 七·缪荃孙

    通 州 三国 吴吴 岱吴岱,字定公,海陵人。少为郡县吏,避乱南渡,孙权召署录事。出补余姚长。募精健千人,平定会稽东冶五县贼,拜昭信中郎将。建安二十年,督孙茂等十将从取长沙三郡,克之。迁庐陵太守。延康元年,为交州刺

  • 平定金川方略卷十五·来保

    十月甲辰两江总督防楞奏言【臣】闻【臣】弟讷亲经略军务措置乖谬业经恭折奏请驰赴军营以图稍効犬马之劳现在候防兹又接阅邸杪备悉讷亲于奉命经略之初即不踊跃思奋进抵军营之后又怯懦偷安从未一至军前并敢以帐中望见火

  • 岳瞞帖穆尔传·宋濂

    岳瞞帖穆尔,回鹘族人,畏兀国宰相暾欲谷的后裔。其兄仳理伽普华,十六岁继其父为畏兀国宰相,因被人诬陷而奔往太祖,以其弟岳瞞帖穆尔为人质。岳瞞帖穆尔随太祖东征西讨,多立战功。皇弟斡真寻求师傅,太祖命岳瞞帖穆尔担任此职。

  • 先进第十一·朱熹

     此篇多评弟子贤否。凡二十五①章。胡氏曰:“此篇记闵子骞言行者四,而其一直称闵子,疑闵氏门人所记也。”  ①“五”原“七”,据清仿宋大字本及正文改。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先进后进,犹言前辈

  • 问辨録卷八·高拱

    ○论语问在陈絶粮曰当行而行无所顾虑然否曰非也只是无上下之交耳人之为道也居必有积仓行必有糇粮岂有当行就行更不照管日用以至于絶粮岂不迂乎迂非圣人也愚尝谓宋儒逺人情以为理使人无所适从此类皆是问蘧伯玉邦无道则

  • 卷五十七·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五十七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七>節掌節

  • 卷一百九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九十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六十八观象授时会典推木火土三星法土星用数土星每日平行一百二十○秒六○二二五五一【江氏永曰土星距地最逺行最迟算土木火三星平

  • 序·王与之

    周礼订义序周礼之难行于后世也久矣不惟难行而又难言然则终不可行乎曰有周公之心然后能行周礼无周公之心而行之则悖矣然则终不可言乎曰有周公之学然后能言周礼无周公之学而言之则戾矣孟子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

  • 卷四百五十二·佚名

    △第二分习近品第五十九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修行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云何习近空。云何入空三摩地。云何习近无相。云何入无相三摩地。云何习近无愿。云何入无愿三摩地。云何习近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

  •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五·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成苦品第五   如是成立無常相已云何成立苦相。頌曰.   生爲欲離因. 滅生和合欲. 倒.無倒.厭離. 彼因爲苦相。   論曰.若法生時爲遠離欲因.若法滅時爲和合欲因.

  • ●巴黎本神会录·神会

    〔一〕远法师言:&ldquo;和尚,此是庄严,即非庄严。&rdquo;和上言:&ldquo;经文所说,不尽有为,不住无为。&rdquo;法师重徵:&ldquo;以何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rdquo;和上答:&ldquo;不尽有为者,从初发心,坐菩提树,成等正觉,至双林入涅,

  • 净明忠孝全书·黄元吉

    元代道教净明道的经典。该书前一卷题「净明传教法师黄元吉编集,嗣法弟子徐慧校正」,中四卷题「净明传教法师黄元吉编集,嗣派弟子徐慧校正」,末一卷则题「净明法子玉隆陈天和编集,庐陵徐慧校正」,由此可知其编纂当不止一人一

  • 内外伤辨惑论·李杲

    三卷。金李杲撰。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保定)人。幼好医药,从学于名医张元素,尽得其传,对《内经》、《难经》等医籍深有研究,脏腑辨证经验丰富,对脾胃内伤机理有所发挥,人称“补土派”,为金元四大医家

  • 风俗通义·应劭

    简称《风俗通》。东汉应劭著。原书30卷,今本仅存10卷。清·严可均在《全后汉文》中辑佚文6卷;《姓氏篇》自宋已佚,后又在明《永乐大典》中辑出,附录于末。198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除10卷外,还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