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郝杰传

郝杰,字彦辅,蔚州人。父亲郝铭,任过御史。郝杰考取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进士,授职为行人,升任御史。隆庆元年(1567),巡视京郊地区。冬天,敌寇大举侵入永平,他上奏请求减少被劫掠地区的徭役、赋税,并称:“连年的处罚对文臣施行却对武将宽缓,追究主帅而忽略了偏将,请求整顿法纪以便振兴国威。”皇帝都答复可以。此后,他弹劾蓟州总督刘焘、巡抚耿随卿彼此观望,敌寇退却后他们斩取死者的首级报功,又窃夺辽东将士在棒槌..的战绩,同时他抨击副使沈应乾,游击李信、周冕的罪行。皇帝罢黜了沈应乾,将李信、周冕投入监狱,敕令刘焘、耿随卿返回原籍听候查处。诏令宦官李佑督理苏、杭地区的织造,工部上奏,皇帝不听从劝谏。郝杰说:“皇帝登基的诏书罢除织造才一年,又派遣专理的使者,这不是统一的政令。而且宦官专横放纵,有司盘剥下民侍奉他们,对圣德的损害不小。”皇帝最终没有听从。皇帝驾临南海子,命令京营的各马全部随从。徐阶、杨博等人劝谏,皇帝不听,郝杰又争辩此事,最终还是不听从劝谏。刑部侍郎洪朝选因为纠正皇帝的过失被罢免,上奏做自我辩解,郝杰等人弹劾他违背了定制,削夺了他的官籍。因为他曾经评论高拱不是宰辅的材料,被嫉恨。等到高拱再次被召回,郝杰就赶紧请求离去。高拱被罢免,他出任原职。不久因为私下议论张居正驱逐高拱的不是,被调出京城担任陕西副使。再调任山东左布政使。遭人弹劾,降职为辽东苑马寺卿兼任海道兵备,加封为山东按察使。

万历十七年(1589),他升任右佥都御史,巡视辽东。督率诸位将领抗击敌人,将他的一个儿子录入官籍。当时李成梁担任总兵官,威望很高,然而他的功绩也不无虚假。敌寇攻入关塞,他或者收拾兵马躲避,待敌退去,才尾随敌人袭击老弱之兵,或者乘虚捣毁零散的敌人,诱杀投靠关塞的人充作功绩,已经习以为常。督抚大臣都庇护他,郝杰却独不与其交结。万历十九年(1591)春天,李成梁采用参将郭梦征的策略,派遣副将李宁在镇夷堡袭击敌人的营地,获得二百八十多老弱者的首级。兵马回撤,被其他敌军拦截。李宁先逃跑了,数千将士损失大半,李成梁粉饰功劳要求晋级。郝杰详细上奏,直叙原委,要求总督蹇达共同上奏,蹇达隐匿了他的草稿,自己上奏请功。巡按御史胡克俭策马呈奏弹劾李宁;奏词牵连李成梁,也诋毁了郝杰。兵部将李宁的罪行搁置不做讨论。胡克俭大为愤怒,详尽告发了李成梁、蹇达的欺瞒之罪。在此之前,万历十八年冬天,海州被劫掠了十三天,副将孙守廉不作战,李成梁也不救助。胡克俭进而弹劾孙守廉,申时行、许国庇护他,只命令他听候考查。胡克俭就说:“我起初弹劾孙守廉,申时行修书给我进行劝阻;等到我弹劾李宁,他又与许国告谕我宽免李宁的罪行。徇私情违背公理,将毁坏边防事务。”同时他逐一诋毁一鹗、蹇达以及兵科给事中张应登结成奸党欺骗皇帝,蹇达搁置郝杰总结功罪的奏疏不上报,追诉李成梁前几年冒充功绩的罪状。皇帝说李成梁以前的功绩都是由巡按大臣核查并报告,胡克俭妄自猜测议论。最后将李成梁等人的问题搁置不理,而内心认为郝杰没有欺骗他。

不久,他升任右副都御史。日本攻占了朝鲜,蹇达派遣偏将祖承训率领三千人前往朝鲜,全军覆没。消息传出,郝杰也遭弹劾,神宗特别赦免了他。朝鲜王准备到辽东避难,郝杰请求在境外选择一个好地方安置他,并且接济他的随僚、卫士,神宗答复可以。不久他升任兵部右侍郎,统辖蓟、辽保定地区的军务。神宗召他负责兵部的政务,升他为右都御史。日本受封与朝贡的议论兴起,郝杰说:“平秀吉死有余辜,如果加以封爵,境外的人民听到此事,会说我朝没有能人呢。”意见不合,他调任南京户部尚书。称病回乡。后起用为南京工部尚书。改任兵部职,参与机要事务,死于任上,赠封为太子少保。

猜你喜欢
  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班固
  契丹國志卷之二十三·叶隆礼
  ○肃军政第四·宋濂
  卷二十三·张九成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三十六·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九十七·佚名
  尚史卷十四·李锴
  卷二十五·王当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十八·纪昀
  一九九 拾遗癸·周作人
  罗喻义传·张廷玉
  提要·吴师道
  晋纪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太元元年(丙子、376)·司马光
  卷一百二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诗纪匡谬·冯舒

    常熟冯舒 撰凡例云一上古迄秦以箴铭诵诔备载原夫书契既兴英贤代作文章流别其来久矣若箴铭诵诔可以备载则赋亦诗家六义之一何以区分若云有韵之语可以广收则国策管韩之属何往非韵素问一书通篇有韵易之文言本自圣制书之

  • 司马光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元年(1038)进士,签判武成军,累迁大理寺丞、起居舍人。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之中知谏院。神宗初,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反对

  • 上官仪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进士。官弘文馆学士、西台侍郎等职。 永徽时,见恶于武则天,麟德时又被告发与废太子忠通谋,下狱死,籍其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时称“上官体”。又归纳六

  • 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张廷玉

        孙承宗   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貌奇伟,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往来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万历三十二

  •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吕思勉

    蒙古是野蛮的侵略民族所建立的最大的帝国,他是适直幸运而成功的。蒙古所征服之地,几于包括整个亚洲,而且还跨有欧洲的一部分。其中最重要的,自然还是西域。葱岭以西,亚历山大东征后,安息、大夏,对立为两个大国。其后则变为

  • 澄斋日记 光绪卅三年丁未·恽毓鼎

    光绪三十有三年,岁次丁未,正月初一日,元旦澄斋四十五岁。子初刻焚天香,辰正二刻,慈禧端佑昭豫康颐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升皇极殿受贺。皇帝率王公百官行礼。臣毓鼎在宁寿门阶下侍班,直中甬御道(同事世仁甫、朱桂卿两学士,柯

  • 李化龙传·张廷玉

    李化龙,字于田,长垣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授职嵩县知县。年刚二十,胥吏很轻视他。李化龙暗中访察到他们的奸情,一一将他们法办,县中大治。升为南京工部主事,担任右通政使。万历二十二年(1594)夏天,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 第三讲·孙中山

    今天所讲的是吃饭问题。大家听到讲吃饭问题,以为吃饭是天天做惯了的事。常常有人说,天下无论什么事都没有容易过吃饭的。可见吃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是一件常常做惯了的事。为什么一件很容易又是做惯了的事还有问题呢?殊不

  • 卷九十三·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九十三宋 赵汝愚 编礼乐门丧礼上上仁宗乞纳后之礼稍缓其期余 靖臣伏覩景佑元年八月十五日诏敕顷以中闱有亏善道降处次妃之位仍从别馆之居郭氏宜令於外宅居止更不入内美人尚氏令於洞真宫披

  • 卷二十三·湛若水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正傳卷二十三   明 湛若水 撰成公【簡王元年】六年【晉景十五年齊頃十四年衛定四年蔡景七年鄭悼二年卒曹宣十年陳成十四年杞桓五十二年宋共四年秦桓二十年楚共六年吳子夀夢元年】春王正月公至自

  • 王阳明格竹衍论·太虚

    ──五年在普陀作──明儒陈献章、王守仁,皆尝有得于增上心学者也。论功行则陈优乎王,论见地则王超乎陈;其发端不同,其造极亦异。陈氏之发端者,近于通明禅,其屡称我大而天地小,盖已能越过欲界住未到定;其所发或是色界初二禅之

  • 卷第十六·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六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开元十七年。太师燕国公张说薨。说为唐宗臣。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为文属思精壮。尤善释典。尝谪岳州而诗益凄婉。时人谓得江山之助。天下不称姓而曰燕公。着

  • 惠直堂经验方·陶承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今浙江绍兴)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

  • 宁极斋稿·陈深

    诗词别集。南宋末陈深撰。一卷。深字子微,室号宁极斋。 世称宁极先生。宋习举子业,入元杜门著书,弟子从游甚众。著有《读春秋编》、《宁极乐府》,诗词则反存此集。有古体二十五首,五律三十六首,七律二十六首,五、七言

  • 芸隐横舟稿·施枢

    诗别集。南宋人施枢(约1235年前后在世)撰。一卷。枢字知言,号芸隐,又号浮玉,丹徒(今属江苏)人。嘉熙时为浙东转运司幕属,又为越州府僚。工诗,有《芸隐横舟稿》、《芸隐倦游稿》。此集收诗凡百六十八首。其诗多登临山

  • 延平二王遗集·佚名

    延平二王指延平武王国姓爷朱成功(郑成功,字大木)与其子延平文王郑经(字元之)。伪将施琅攻占台湾后,搜罗明政府与二王资料销毁篡改。大清时代满洲人用文字狱恶法压制汉人,使得关于二王的资料不仅无法付梓,甚至私人传抄保存都要

  •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具明想诸字安布身轮

  • 法句经疏·佚名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一卷十四品本《法句经》的注疏。卷首先释《法句经》名,然后分明序分、辨正宗分、明流通分三门释疏正文。研究者或谓本疏约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叶,作者可能与摄论学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