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毛澄传

毛澄,字宪清,江苏昆山人。考中弘治六年(1493)第一名进士,授职修撰,参预编写《会典》成书后,升右谕德,在东宫任直讲。武宗当时还是太子,告诉孝宗说毛澄讲课明白易懂,孝宗大为高兴,秋夜正在举行宴席,当即就撤了宴席给毛澄作为赏赐。

武宗登基以后,升他做了左庶子,值勤于经筵前。后因为母亲去世回家守丧。正德四年(1509),刘瑾摘取《会典》中的小毛病把参加编撰的人贬官,让毛澄当了侍读。脱下丧服回朝后升为侍讲学士,又升为学士,掌管翰林院事务。还曾当过礼部侍郎。

十二年(1517)六月,任礼部尚书。那年八月初一,武宗便装外出游玩,毛澄率领侍郎王瓒、顾清等上书请武宗回宫。后来又走出居庸关,到宣府去游玩,久留不回。毛澄等一次次上书谏劝,都不予答复。第二年正月,返回到京城,传令让百官身穿军装到郊外迎接,毛澄等请用平时的官服,武宗不允许。七月,武宗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率领天子的部队巡守边防,到宣府去了,经过大同、山西到达榆林。毛澄等一次次飞章谏劝。到十二月份,又和朝中大臣们一起上书说:“自去年正月以来,陛下车马数次外出巡游,顾不上在宫中安静地住下来。这次外出,又已经半年了。宗庙、社稷的祭祀典礼都是由人代为举行的,万寿节、元旦和冬至的朝贺礼仪都省略了。腊月初一的冬..,省略而不举行,就有两年了。现在本年度即将结束,郊祀的日子已帮您占卜好了。皇祖的教导说:‘凡是祭祀天地,精诚就可以感天动地,怠慢就会祸不单行。’现在您乘车远游在外,不知哪天回程。万一冰雪挡路,车马难行,元旦来不及亲自捧送玉帛到上帝面前,您心中怎么安稳得了?况且边境上荒凉、寒冷,冬天里尤其冷得厉害。我们这些大臣在京城里吃着厚味禄米,抬头想到陛下您在外身体劳累,根底空虚,遥望陛下,忧心如醉。所以敬请打驾速回,亲自参加祭祀,这样国家、臣民都将幸运至极了。”武宗未予答复。

十四年(1519)二月,武宗刚刚回到京城,就指示礼部说:“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朱寿将派到京城两畿,并往山东瞻仰东岳,祭祀孔圣人,为百姓祈求幸福。”毛澄等大吃一惊,又和大臣们一起上书说“:陛下是天地的儿子,继承祖宗的大业,四海九州只知道陛下有皇帝的称号。现在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发布这道圣旨的是陛下,加这个称号的,也是陛下,不知道接受这个称号的该是谁?如果因为皇储还没有确定,想求告普天下的名山大川,用以祈求神灵暗中相助,那么派遣使臣携带玉帛前去,足够表示您的敬意了。何必亲身捧着神像,献上香烛,像佛、老之徒那样干呢?”进而一一陈述了五条不能那样做的理由。武宗也不予回答。

宸濠在江西造起反来,武宗亲自南征以显示军威,后来在南京住了一年多。毛澄等一次又一次请他回北京。等返回到通州时,武宗听从江彬的话,打算立即把宸濠赐死。毛澄根据汉庶人的故事,请回到京城向郊庙告祭后,举行献俘仪式然后杀掉宸濠。武宗没听。宦官王堂镇守浙江,请为自己建立生祠,西番阐化王的使臣请额外赏赐他们九万斤茶叶,毛澄都竭力反对,武宗又不听。王琼要陷害彭泽,只有毛澄说明彭泽没罪。

武宗逝世以后,毛澄和大学士梁储、寿宁侯张鹤龄、驸马崔元、太监韦霖等到安陆迎接世宗。到安陆后,即将进去拜见世宗,有人考虑用天子之礼觐见。毛澄说“:现在就行大礼,往后怎么增加呢?莫不是群臣劝进、皇储辞让的礼节都该废除了吗?”

世宗登基才六天,就发布圣旨要大臣讨论兴献王的主祀和尊称。五月七日,毛澄大会文武群臣,递上决议说“:据查证,汉成帝立定陶王为皇太子,立楚孝王的孙子刘景为定陶王,供奉共王的祭祀。共王是皇太子的亲生父亲。当时大司空师丹认为这样做私恩、大义都得到了照顾。现在陛下入宫继承了王统,应该像定陶王的例子办,以益王第二个儿子崇仁王朱厚炫入继为兴王的后裔,接任兴王,主持兴王的祭祀。又据查证,宋濮安懿王的儿子入继仁宗做儿子,就是后来的英宗。司马光认为应该以高官大爵尊崇濮王,称他王伯而不称其名。范镇也说‘:陛下既然给仁宗做儿子,如果再把濮王称为父亲,在大义上说来不恰当。’于是为濮王立了庙,以赵宗朴为濮国公,供奉濮王的祭祀。程颐有言道:‘过继给人做儿子,就把人家称作父母,而把生身父母称作伯、叔父母,这是做人的大伦理准则。不过生养之恩也是再大不过的了,应该另立一个特殊的称号,如称为伯、叔父某国大王,这样既明确了王位的正统谱系,而亲生父亲也尊崇到了极点。’现在兴献王是孝宗的弟弟,是陛下的生父,和濮安懿王的事正是一样。陛下应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凡是祭告兴献王或上书信给王妃,都自称侄皇帝某某,这样正统、私亲,大礼、私恩都考虑到了,这可以作为千秋万代的法则。”奏议递上后,世宗愤怒地说:“父母的称呼能改成这个样子吗?”下令重行议定。

本月二十四日,毛澄又召集大臣们一起递上决议说“:《礼》规定过继给人就是人家的儿子,上自天子下到百姓都是一个样。兴献王的儿子只您一个,既然入宫继承王位,供奉宗庙的祭祀,所以我们以前的决议就想让崇仁王厚炫供奉兴献王的祭祀。至于称号,陛下应该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国大王,自称侄皇帝名字,这有宋朝程颐的话可以作为根据。按我朝的制度,皇帝对于宗室中的长辈,只称伯父、叔父,自称皇帝而不称名字。现在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大王,又自称名字,尊崇的礼数已达到了极点,我们不敢再有别的什么意见了。”进而又把程颐《代彭思永议濮王礼疏》抄一份呈交世宗阅读。世宗又不愿听从,命令他广泛地考察前代的典礼,再商定好了报上来。

毛澄于是又召集大臣们上书议论说“:我们再三在一起讨论,所以请改称兴献王为叔父,是为了说明王位正统的尊号不能有两。如果在叔父之称呼前加个皇字,那么陛下的伯父、叔父们就没法子和献王平处了。在王前加个大字,天下其他的藩王就已经不能和献王相比了。兴献王的称号确定以后,王妃的称号就随着王,天底下的王妃们也无法和兴献王妃一样尊贵了。况且陛下以天下赡养父母,用以使他们心中高兴,不违反他们的愿望,这哪里是一家或一国对父母的赡养可以相提并论的?这已经是孔子所说的对父母以礼侍候了。其他尊崇为皇帝的说法,直称父母的主张,似乎不合礼制。尊崇为皇帝的错误,没有比魏明帝的诏书更错误的了。直称父母的错误,没有比宋朝程颐的议论更详细的了。最恰当的典礼,大都要不超出这个样子了。”并把魏明帝的诏书也抄一份交了上去。

当时,世宗决心坚定地想要推崇自己的父母,而进士张璁又抗言上书极力陈说礼官的荒谬。世宗动了心,就把毛澄等人的上书压在手头,久不下发。到了八月初一,又命令大臣们集中讨论。毛澄等又上书议论说“:古代先王制礼是根据人情而来的。武宗既没有儿子,又没有兄弟,所以在宪庙的孙子们当中选择了陛下您。这是武宗把您看作同堂兄弟,您应该以孝宗为父亲,以慈寿为母亲,没有什么可疑的。您怎么能又考虑自家的双亲呢?”奏疏递进去,世宗不高兴,又留在宫中了。恰好给事中邢寰请讨论宪庙皇妃邵氏的称号,毛澄上书说:“王妃生下献王,实际上也是陛下在谱系中的来历。但是既然继承了宪宗传下来的王位,就应该以孝宗为父,以慈寿太后为母亲。孝宗对宪庙的皇妃应称皇太妃,那么对陛下说来您应该尊称她为太皇太妃。这样,家族中的伦序既已排正,您对父母的私情、大义又都够深厚了。”奏疏呈上,世宗这次回答说:“知道了。”本月时世宗因为母妃将到,下令礼官讨论欢迎仪式。毛澄等请让王妃由崇文门进城再进东安门,世宗不同意。他又提出由正阳左门进来再入大明东门,世宗又不同意。毛澄等坚持当初的意见不变,世宗竟自行确定了欢迎仪式,都从中门进来。

那时尊崇献王的礼数还没有确定,张璁又进呈《大礼或问》,世宗更加有意引用他。到九月底,把毛澄等以前的奏疏发下来,又命令礼官广泛采纳意见,然后拿个提案上来。毛澄等人料想势不得已,就和内阁大臣商议,加称兴王为帝,妃为后,用皇太后懿旨予以公布。然后毛澄才上书说:“我们那一点愚蠢的见地,在以前的奏议中都已经说过。现在使陛下您的心得到安慰,使大礼适用于现在而不违背情理,合于古礼又不失道理,那么有内阁的机要大臣在,请听取他们的意见。”世宗于是在十月二日以慈寿皇太后的旨意加兴献王封号为兴献帝,王妃为兴国太后,皇妃邵氏也尊为太皇太后,布告天下。但是世宗虽然勉强听从了大臣们的决议,内心仍然恼恨。十二月十一日又传下指示要加兴献王尊号为皇帝。内阁杨廷和等封还了皇上的亲笔批示,毛澄抗言上书反对,又和九卿乔宇等合力谏阻,世宗都不允准。第二年,嘉靖改元后正月里,清宁宫后边三个小宫遇灾。毛澄因此又说了一回,正好其他大臣中也有很多劝阻的,事情才暂时停下来。

毛澄为人端正,诚信,很有学问、品行,议论事情侃侃而谈,不屈不挠。世宗想推尊自己的亲生父亲,曾派遣宦官告诉他自己的意思,直至跪下来给他磕头。毛澄大吃一惊,急忙扶他起来。这个宦官说:“这是皇上的意思。皇上说‘哪个人没有父母,干么让我不得意’,请先生您一定改个主张。”接着拿出一袋金子送他。毛澄感慨地说:“我老迈昏庸,但是不能把典礼给坏了,现在只有一走了之,不参加讨论就是了。”他接着抗言上书五六次,称病告退,世宗一再安慰、挽留,不允许他退休。二年(1523)二月,病得厉害起来,又坚决要求,世宗才同意了。船走到兴济,他就病逝了。

在此之前,评定他拥立皇上的功劳,加升毛澄的官为太子太傅,荫封子孙为世袭锦衣指挥同知,他竭力推辞没有接受。世宗向来敬畏毛澄,虽然几次违忤他,但对毛澄的恩典、礼貌并没减少。毛澄得病后,世宗派太医给他诊看,赏赐他的药物不停地送来。对他的死,也深表哀悼、惋惜。追赠他为少傅,谥文简。

猜你喜欢
  卷二百九十六·列传第五十五·脱脱
  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三·柯劭忞
  卷第四十九·胡三省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八十五·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一十七·佚名
  卷之六百五十五·佚名
  卷之六十·佚名
  第七十四册 记天命朝事十二件均无年月·佚名
  世家卷第十二 高丽史十二·郑麟趾
  卷三十九·司马迁
  桓玄传·房玄龄
  逯中立传·张廷玉
  谭纶传·张廷玉
  五·钱穆
  第九章·管子内政治之条目·梁启超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二出 狂喜·李渔

    〖商调引子·风马儿〗(生,旦上)(生)天霁风和日影凉,看三径菊齐芳。(旦)似如今开遍才堪赏。白衣送酒,只当闰重阳。〖长相思〗(生)见芳丛,傲芳丛,我有人儿一朵琼。仙姿未许同。(旦)说花容,愧花容,别有人儿好似侬。红鸾命喜重。&mda

  • 卷四百九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九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二十七 唐寅 短歌行 尊酒前陈欲举不能感念畴昔气结心寃日月悠悠我生告遒民言无欺秉烛夜游昏期在房蟋蟀登堂伐丝比簧庶永忧伤忧来如丝纷不可治纶

  • 卷八十五 晉紀七·司马光

      起昭陽大淵獻(癸亥),盡閼逢困敦(甲子),凡二年。   孝惠皇帝大安二年(癸亥、三O三年)   春,正月,李特潛渡江擊羅尚,水上軍皆散走。蜀郡太守徐儉以少城降,特入據之,惟取馬以供軍,餘無侵掠;赦其境內,改元建初。羅尚保太城,遣使求和

  • 第四十四回 信妾言皇后被废 丛敌怨节使遭戕·蔡东藩

      却说王皇后受册以后,始终未产一男。玄宗生性渔色,与王皇后不甚恩爱,不过因她是患难夫妻,预平内乱,所以强示优崇,俾正后位。应四十一回。当时后宫有一赵丽妃,本潞州娼家女,容止妖冶,歌舞俱娴。玄宗为诸王时,曾至潞州,纳入此

  • 卷八十三·国朝·蒋一葵

    【于谦】 〔字廷益,号节庵。其既杀也,夫人梦公谓曰:“吾被刑,魄虽殊,而魂不乱,独双目失明。吾借汝目光将见形于皇帝。”次日,夫人忽丧明。已而,奉天门灾,英庙临视,见公于火光中隐隐闪闪。时夫人方贬次山海

  •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吕思勉

    自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直到公元907年朱全忠篡位为止,唐朝一共还有了152年的天下。在这一个时期中,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对外的威风亦未至于全然失坠,然而自大体言之,则终于日入于衰乱而不能够复振了。因安、史之乱而直

  • 房豹传·李延寿

    房豹,字仲干。身体魁梧,容貌伟岸,声音洪亮,仪表堂堂。十七岁时,州官征辟他为主簿。王思政占据颍川,慕容绍宗出兵讨伐,房豹任慕容绍宗的开府主簿,兼行台郎中。绍宗说自己有水中的灾难,便在战舰中洗浴,并自己跳入水中,希望用这种方

  • 李忽兰吉传·宋濂

    李忽兰吉,一名庭玉,陇西人。父李节,曾在金朝为官,太宗七年(1235),自巩昌石门山随汪世显降归蒙古军。忽兰吉作为人质在皇子阔端属下服役,随蒙古军攻西川。太宗十三年,因有功升为管军总领,兼总帅府知事,随大军征西蕃南涧有功。宪

  • 卷一百六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二工部十六屯田清吏司诸司职掌郎中员外郎主事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屯种国初以军食爲重自内地及边境荒闲田土各卫所拨军开垦岁收子粒爲官军俸粮以省馈饷其耕种器具皆给於官而耕牛亦皆有数今备

  • ●牧鑑卷之三·杨昱

    汀郡楊昱東谿輯長白榮譽子譽校治體二◆治體二治體者設施布置之規模是也是故肅其分始不紊得其意始不戾通其變始不倦古人之治久而無弊者以是道也今欲議體舍則於是可乎敬稽經訂傳得若干條別為五目以為治體之鑑曰上下所以

  • 卷二百二十五·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二十五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宾礼六三恪二王后蕙田案礼记郊特牲云天子存二代之后犹尊贤也尊贤不过二代而春秋传又有以备三恪之文后之说者各不同有以二王之前复立三恪并三与二为五代者郑康成刘熹

  • 第45章 乡饮酒义·戴圣

    乡饮酒礼的含义是这样的:主人走出乡学门外迎宾,并向宾行再拜礼;主人与宾入门后,彼此先后行了三次作揖之礼才来到堂阶前;在升阶之前,主人与宾又互相谦让了三次,然后才主人升堂,宾也升堂。这都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谦让。洗

  • 新与融贯·太虚

    一 由本人意趣说起 甲 非研究佛书之学者 乙 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 丙 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 丁 为学菩萨发心修行者二 佛教中心与中国佛教本位的新 甲 新的意义 乙 佛教中心的新 丙 中国佛教本位的新三

  • 横塘集·许景衡

    南宋哲学家许景衡著。原集三十卷,自明代以后,传本久绝。该集从《永乐大典》中采掇编纂而成,共二十卷。诗六卷,文十四卷。景衡立身刚直,这在集中都有所反映。其奏议中如论童贯误国、辨宗泽无过、论王安石不当自便诸劄

  • 许太史真君图传·佚名

    不署撰人。秋月观暎《中国近世道教の形成》考证该传出于元代。柳存仁《许逊与兰公》一文认为该传可能不早于南宋。本书鲜见其他传本。内容与《许真君仙传》相近,许逊传逐段插图凡52幅,十二真君像各一副。

  • 给予者·丘东平

    现代中篇小说。丘东平等著。读书生活出版社1938年1月初版。小说出版时署名欧阳山、草明、东平、邵子南、于逢等集体创作,东平执笔。实际上其它人只是“聚谈了几次”,最后由东平独立完成。作品以十九路军在抗战前后的活

  • 畦乐诗集·梁兰

    一卷。明梁兰撰。梁兰,字庭秀,又字不移,江西泰和人。梁兰是右赞善梁潜之父。田居不仕,布衣终身,常与故人寻山水之乐,饮酒赋诗,并于邑西柳溪上辟畦蔬,杂植花竹,筑室其中,逍遥自得,梁兰以畦乐自号。著有《畦乐先生集》

  • 缘起圣道经·佚名

    佛说缘起圣道经,一卷,唐玄奘译。方等部之摄。佛说初坐树下观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之道理,而成正觉者。与佛说贝多树下十二因缘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