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忽兰吉传
李忽兰吉,一名庭玉,陇西人。父李节,曾在金朝为官,太宗七年(1235),自巩昌石门山随汪世显降归蒙古军。
忽兰吉作为人质在皇子阔端属下服役,随蒙古军攻西川。太宗十三年,因有功升为管军总领,兼总帅府知事,随大军征西蕃南涧有功。宪宗三年(1253),世祖为皇太子,采纳汪德臣的意见,按制度命忽兰吉佩银符,为管军千户、都总领,辅助汪德臣建立利州。五年正月,领兵三万攻取合江大获山。宋刘都统计划烧毁利州、沙市,进军到青山遭到忽兰吉的伏击。都元帅阿答忽上报忽兰吉的战功,因而升为本帅府经历兼军民都弹压。六年,宪宗赐他金符,仍命为千户、都总领。八年,忽兰吉领兵探测剑门虚实,遇宋兵运粮于长宁,忽兰吉追至运曲坝,夺其军粮,俘将校五人而还。
宪宗南征,忽兰吉负责桥梁、道路及军需供应诸事。蒙古大军攻苦竹隘山寨,忽兰吉为先锋,斩守将杨立,俘都统张宀是,招降长宁、清居、大获山、运山、龙州等山寨。十一月,大获山守臣杨大渊投降,后又逃归。宪宗大怒,要屠杀大获山城。汪德臣对忽兰吉说:“大渊此去,后事难以预测,你马上去追回!”于是忽兰吉单骑至城下,城门未闭,入城见大渊,握手问道:“皇上正宣布赏赐,你却跑回来为何?”大渊说“:我真的不知道国朝的礼仪,因想到出来已久,怕城寨有不测之变,所以急忙回城,不敢有什么阴谋。”于是与忽兰吉一同来到蒙古军营。宪宗问忽兰吉:“杨安抚反叛吗?”忽兰吉回答“:没有。”宪宗又问“:你何以见得?”忽兰吉回答说“:他军马整肃,是防内乱;城门不闭,表示他无反叛之心;他一闻臣言,立即抚绥军民,随臣回来,由此可知他无反意。”宪宗问“:你独自一人去不怕吗?”忽兰吉回答说:“臣恐上劳圣上忧虑,下苦诸军,担负着一郡百姓生命的安危之责,所以不知害怕。”宪宗大喜,赐葡萄酒,任杨大渊为侍郎、都元帅。百姓也免于战乱之祸。
忽兰吉与怯里马哥奉宪宗命领战船二百艘进攻钓鱼山,夺宋军粮船四百艘。宪宗到钓鱼山后,忽兰吉建浮桥以便通行。九年,与怯里马哥、扎胡打、鲁都赤、阔阔术领蒙古、汉军二千五百人进攻重庆。六月,总帅汪德臣死于军中,宪宗命忽兰吉率其军殿后,与宋水陆军日夜接战,打败宋军,占领青居山。忽兰吉与都元帅钦察镇守青居山,修治城墙,储备粮草,招纳降附者。宗王穆哥按规定授忽兰吉金符,任巩昌元帅。
中统元年(1260),德臣之子惟正承袭其父总帅之职,至青居山。五月,忽兰吉等去上都。这时浑都海占据六盘山反叛,世祖遣忽兰吉迅速回青居山,与汪良臣征调二十四州兵追击。十月,随宗王哈必赤等进军至合纳忽石温地方,与叛军力战,杀浑都海,余党都一一平定。二年六月,因功授忽兰吉为巩昌后元帅。
九月,火都在西蕃之点西岭反叛,汪惟正率军进击,至怯里马地方,火都率五百人逃入西蕃。朝廷诏令宗王只必帖木儿统领答剌海、察吉里、速木赤所属之蒙古军二千,忽兰吉统领总帅军一千,追袭火都于西蕃。十月,擒获火都。四年,首将答剌海认为忽兰吉在这次战争中功高,世祖诏赐虎符。忽兰吉不受,他说:“臣闻本朝制度,统帅万军者才佩虎符,如汪氏统领万军,已佩虎符,臣怎可再佩戴。”世祖认为此话有理。六月,答机在西蕃反叛,帝命好里燕纳与汪惟正追至松州,而忽兰吉已先率千骑去擒获了答机。
至元元年(1264),忽兰吉入朝拜谒世祖。世祖命他与同佥总帅汪良臣回四川守青居。这时,元军与宋军正相持于钓鱼山。三年,宋军攻陷大梁平山寨,平章赛典赤令忽兰吉领兵千余骑进攻。忽兰吉总队七百人去探测虚实,得知寨中宋军已拥老幼西去,便驱兵追击,斩首三百,得马二百八十匹,夺还原先被宋军俘虏去的都元帅钦察的家属百余口。四年,以本职充任阆、蓬、广安、顺庆、夔府等处蒙古汉军都元帅参议。六年,赐虎符,授昭勇大将军、夔东路招讨使。忽兰吉以三千人马建立章广平山寨,置屯田,出兵截断通往大梁平山的两条道路。
至元十年正月,蒙军在成都失利,世祖派人去查问失败的原因及今后措施。忽兰吉请来使转告朝廷:“建立成都之初,只建内城,军民在内城之外,再无城墙保护。宋军乘虚进攻,而我又失于防备,加上军官皆年少,没有作战经验,因此失利。四川地广人稀,应修建城寨以防不虞;而选任有才智的人,广蓄军备则是当前之急务。如今,蒙古、汉军多非自身入伍,而是用奴仆代替,应加严禁。修筑城寨,训练军马,措划屯田、运输粮饷、建造舟船、修整军械,这六事缺一不可;还要任贤能,不听信谗言,信赏必罚,整肃内政,安抚周围百姓,选用良将,随机应变,如此则边疆无可忧虑。”六月,领兵赴成都,与察不花共同暂管军政。十一月又回到章广平山寨镇守,前后七年,每战必胜。
十三年,引兵进攻重庆,再取简州。十四年授延安路管军招讨使。十五年,秃鲁在六盘山反叛,忽兰吉率延安路军马,与别速台、赵炳及总帅府兵于六盘会师,大败秃鲁于武川。班师回来,授京兆、延安、凤翔三路管军都尉,兼屯田守卫事。十月,改任同知利州宣抚使,仍为夔东招讨。入朝参见世祖,赐虎符,授四川北道宣慰使。二十年,改授四川南道宣慰使。
二十一年,奉旨与参政曲里吉思、佥省巴八、左丞汪惟正,分兵进取五溪洞蛮。当时思州、播州以南,施、黔、鼎、澧、辰、沅的交界地区,少数民族叛服无常,朝廷诏命四川行省发兵征讨。曲里吉思、惟正一军出黔中,巴八一军出思、播,都元帅脱察一军出澧州,忽兰吉一军自夔门出军与他们会合。十一月,诸军凿山开道,长达千里。诸蛮在险隘设伏,木弓竹箭伺机齐发,有不怕死者去进攻,皆被杀尽。朝廷遣使去告谕诸蛮酋长率众来降。只有散毛洞的覃顺逃到岩谷中,直到力竭时才降。
二十三年,忽兰吉朝见世祖,因老病请求回归家乡。世祖怜悯他,准回巩昌。二十六年行省奏报忽兰吉之功,请按照范殿帅之例,参与商议本省军事。二十七年,拜资善大夫,授陕西行尚书省左丞;参与军事,领左丞之俸禄。元贞二年(1296),朝见皇帝,授资德大夫、陕西行中书省右丞,参预本省政务。卒于泰定元年(1324),谥“襄敏”。
猜你喜欢 卷四百十九 元祐三年(戊辰,1088)·李焘 第四十二回 廿一款恃强索诺 十九省拒约联名·蔡东藩 通鉴释文辩误卷三·胡三省 元经卷六·王通 卷之三百三·佚名 卷十·王当 一五三 坚冰至·周作人 王羲之传·房玄龄 宋献公宇文震传·令狐德棻 瞻博传·欧阳修 卷十六·鄂尔泰 导论·辜鸿铭 谭襄敏奏议巻九·谭纶 明教与大明帝国·吴晗 卷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