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六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二

工部十六

屯田清吏司

诸司职掌

郎中员外郎主事掌天下屯田之政令

屯种

国初以军食爲重自内地及边境荒闲田土各卫所拨军开垦岁收子粒爲官军俸粮以省馈饷其耕种器具皆给於官而耕牛亦皆有数今备载之

开垦

诸司职掌

凡边防郡县守御去处新立卫分拨军开垦荒田屯种须要计算顷亩数目及田地肥瘦人力勤惰务在不旷征徭不失军饷

事例【见户部田土项丅】

农具

诸司职掌

凡屯种去处合用犁铧耙齿等器着令有司拨官铁炭铸造发用若木植令卫军於出产山场自行采办造用系干动拨官物具奉施行

事例

永乐元年令宝源局铸农器给山东被兵之民

牛只

诸司职掌

凡屯种合用牛只设或不敷即便移文取索若官廏数多差人发遣如果路途窵远此间地方出产可以收买务在公私两便就给官价民间买用其孳生数目每岁年终通报

计天下屯牛二十五万五千六百六十四只河南都司三万六千三百一十九只

水牛二千二百四十七只

黄牛三万四千七十二只

广西都司九百五十只

水牛三百六十七只

黄牛五百八十三只

山东都司五千九百九十九只

水牛四百一十九只

黄牛五千五百八十只

北平都司一万七千四百六十六只

水牛八百四十六只

黄牛一万六千六百二十只

山西行都司黄牛一万七千八百一十五只山西都司黄牛九千一百四十三只

四川都司八千一百九十只

水牛六千五百二十九只

黄牛一千二百四十八只

犏牛三百二十二只

氂牛九十一只

湖广都司四千六百六十七只

水牛三千九百三十四只

黄牛七百三十三只

广东都司四百八十二只

水牛四百一十三只

黄牛六十九只

浙江都司二千二百四十六只

水牛一千二百五十四只

黄牛九百九十二只

江西都司四百九十九只

水牛三百六十六只

黄牛一百三十三只

陕西都司二万七千四百六十七只

水牛四十六只

黄牛二万六千六百八十三只

犏牛七百三十八只

云南都司一万五千二百八十四只

水牛九千七百八十二只

黄牛五千五百二只

贵州都司五千二百七十二只

水牛四千五百六十八只

黄牛七百四只

北平行都司一万八千五百三十七只

水牛一万八千五百三十四只

黄牛三只

直隶四万五千八百五十只

水牛七千四百一只

黄牛三万八千四百四十五只

犏牛四只

中都留守司二万五千六百只

水牛一千九百四十八只

黄牛二万三千六百五十二只

辽东都司一万三千八百七十八只

水牛一十三只

黄牛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五只

见今屯牛报册卫分

南京金吾前等卫二十七卫共牛五千七百二十一只

金吾前卫     水军左卫

龙骧卫      龙江左卫

鎭南卫      龙江右卫

龙虎卫      旗手卫

府军後卫     羽林右卫

骁骑卫      英武卫

江隂卫      横海卫

留守左卫     留守右卫

留守前卫     留守後卫

天策卫      虎贲右卫

广武卫      虎贲左卫

豹韬卫      豹韬左卫

豹韬右卫     鹰扬卫

应天卫

南直隶徐州等卫一十六卫共牛一千九百七十五只

徐州卫      徐州左卫

武平卫      建阳卫

苏州卫      高邮卫

宿州卫      仪真卫

广洋卫      宣州卫

六安卫      邳州卫

扬州卫      大河卫

安庆卫      九江卫

湖广都司下瞿塘等四卫所共牛二千一十八只

瞿塘卫      襄阳卫

长宁守御千户所  枝江守御千户所

河南都司所属南阳等一十卫所共牛六千二百七十三只

南阳卫      睢阳卫

南阳中护卫    陈州卫

颍川卫      彰德卫

怀庆卫      弘农卫

颍上守御千户所

伊府仪卫司

陕西都司所属凉州等二十四卫所共牛一万四百六十四只

平凉卫      鎭夷守御千户所高台守御千户所  鎭番卫

山丹卫      永昌卫

甘州左卫     甘州右卫

甘州前卫     甘州後卫

临洮卫      靖虏卫

庄浪卫      西安左卫

西安右卫     西安前卫

西安後卫     河州卫

宁夏卫      宁夏左卫

宁夏右卫     宁夏中卫

宁夏前卫     宁夏後卫

云南都司所属云南左等二十五卫所共牛一万五千六百五十只

云南左卫     云南右卫

云南中卫     云南前卫

云南後卫     广南卫

曲靖卫      平夷卫

越州卫      六凉卫

临安卫      楚雄卫

洱海卫      大理卫

景东卫      蒙化卫

澜沧卫      腾冲卫

马隆守御千户所  阳林堡守御千户所宜良守御千户所  木密关守御千户所易门守御千户所  安宁守御千户所金齿卫

山东都司所属济南等九卫所共牛四百九十五只

济南卫      平山卫

宁海卫      莱州卫

临清卫      兖州护卫

青州左卫     济宁卫

诸城守御千户所

贵州都司所属贵州前等二十卫所共牛一千一百五十六只

贵州前卫     贵州卫

龙里卫      新添卫

平越卫      清平卫

兴隆卫      都匀卫

威清卫      平坝卫

普定卫      安庄卫

安南卫      普安卫

乌撒卫      毕节卫

赤水卫      永宁卫

黄平守御千户所  普安守御千户所

万全都司所属宣府前等十六卫所共牛一千一百二十八只

宣府前卫     宣府左卫

宣府右卫     怀来卫

隆庆左卫     隆庆右卫

美峪守御千户所  保安右卫

永宁卫      永宁後所

龙门守御千户所  开平卫

长安岭堡     云州堡

兴和守御千户所  龙门卫

四川都司所属成都右等二十三卫所共牛一万三千三百三十五只

成都右卫     成都中卫

成都前卫     成都後卫

宁川卫      叙南卫

泸州卫      重庆卫

利州卫      松潘卫

茂州卫      保宁守御千户所青州守御千户所  大渡河守御千户所雅州守御千户所  黔江守御千户所灌县守御千户所  建昌卫

宁番卫      盐井卫

建昌前卫     越隽卫

会川卫

辽东都司所属定辽左等二十四卫共牛五千一百八只

定辽左卫     定辽中卫

定辽前卫     定辽後卫

东宁卫      渖阳中卫

铁岭卫      三万卫

辽海卫      海州卫

盖州卫      复州卫

金州卫      广宁卫

广宁左卫     广宁右卫

广宁中卫     广宁左屯卫

广宁右屯卫    广宁中屯卫

广宁前屯卫    广宁後屯卫

义州卫      宁远卫

福建都司所属汀州等十三卫共牛五千二百八十四只

汀州卫      建宁卫

延平卫      邵武卫

永宁卫      鎭东卫

漳州卫      福州左卫

福州右卫     福州中卫

平海卫      泉州卫

兴化卫

直隶永清等三卫共牛三千一百一十七只

永清卫      宁山卫

兴州後屯卫

中都留守司所属凤阳等九卫所共牛一万二百一十九只

凤阳卫      凤阳中卫

凤阳右卫     留守左卫

留守中卫     怀远卫

长淮卫      洪塘湖屯田千户所皇陵卫

事例

永乐二年令太仆寺给山东屯牛 又令陕西兰州等卫屯牛凡百人官共给牛一只 宣德以後各处卫分牛只数目俱由五军都督府照会本部立案备照倒死者着令买补孳生者查勘明白年终依例造册奏送该府转行本部知会

坟茔

礼部丧葬项内有咨工部造坟安葬之条而本部职掌所载职官坟茔止开武职今以王府坟茔制度具列於前而文职事例附见於後

王府坟茔

事例

永乐八年定亲王坟茔享堂七间广十丈九尺五寸高二丈九尺深四丈三尺五寸中门三间广四丈五尺八寸高二丈一尺深二丈五尺五寸外门三间广四丈一尺九寸高深与中门同神厨五间广六丈七尺五寸高一丈六尺二寸五分深二丈一尺五寸神库同东西厢及宰牲房各三间广四丈一尺二寸高深与神厨同焚帛亭一方七尺高一丈一尺祭器亭一方八尺高与焚帛亭同碑亭一方二丈一尺高三丈四尺五寸周围墙二百九十丈墙外爲奉祠等房十有二间 正统十三年定王府坟茔亲王地五十亩房十五间郡王地三十亩房九间郡王之子地二十亩房三间郡主县主地十亩房三间 天顺二年奏准亲王以下依文武大臣例或王或妃有先故者并造其圹後葬者止令所在官司起倩夫匠开圹安葬继妃则附葬其旁同一享堂不许另造 成化十三年令亲王并妃照旧差官开圹郡王以下止令所在官司量备工料开圹 十八年定王府造坟夫匠物料价银郡王并妃三百五十两镇国将军并夫人二百四十五两辅国将军并夫人郡主各二百二十五两县主二百一十五两郡君一百九十六两县君一百八十五两分派有司办纳自造 又令王府擅奏重修坟茔者先将辅导官参 十九年定将军以下造坟价银奉国将军一百四十七两一钱二厘二毫中尉一百二十三两七钱二分五厘八毫郡王并妃冥器八十两郡主六十两 二十一年定郡王并妃开圹价银一百两镇国将军并夫人八十两辅国将军并夫人七十两自开安葬 弘治五年令亲王郡王镇国将军各於始封父祖茔序昭穆葬郡县等主於仪宾父祖茔安葬 六年令王府自郡王以下造坟并开圹悉照修府事例价银减半送用 十三年奏准凡发掘王府将军夫人郡主县主及历代帝王名臣先贤坟塚开棺爲从及发见棺椁者不分首从俱发边卫发而未至棺椁者首者发附近各充军 十四年奏准郡王开圹价银五十两止送四十两余皆递减其镇国将军以下坟茔仍照房价事例行勘明白方与请给亲王及世子郡王镇国将军至郡王长子斋粮麻布通革免

职官坟茔

诸司职掌

凡武职官员或殁於矢石或死於任所先由礼部定夺应合造坟者移咨知会仍审安葬去处若在京者与择坟地会计工程照例应拨囚徒砖灰造坟中间有公侯伯合用朱红椁冥器志石砖灰人工别无定例审度支拨其椁具冥器行下宝源军器营缮针工鞍辔局所依例料造应付若有旨许令祖坟或就任所安葬及造享堂者临期定夺施行

造椁并冥器砖灰

公       侯

造椁无冥器

都督同知佥事    指挥使

红漆椁      志石

砖四千五百个   石灰四千五百斤囚五十名

指挥同知佥事

黑漆椁      志石

砖三千四百五十个

石灰三千四百五十斤

囚二十名

正副致仕千户卫镇抚

砖一千五百个

石灰一千五百斤

囚一十二名

百户所镇抚

砖二百四十个

石灰二百四十斤

囚六名

千百户所鎭抚骨殖安葬砖灰囚减半

宝源局造

公侯伯都督冥器内用

小铜釡一面    小铜竈一个

小铜筯一双    小铜火盆一个

椁志事件

铁束二道     铁□二个

两尖钉二百个   鈠环一副

军器局锡造

水盆一      台盏一

杓一       壶瓶一

酒瓮一      唾盂一

水罐一      香炉一

香盒一      烛台一对

香匙筯连瓶一副

茶锺一      茶盏一

碗二       槖二

灯台盏一副    碟十二

油瓶一      匙筯连瓶一副

营缮所木造

牙仗二      骨朶二

交椅一      脚踏一

交床一      马杌一

诞马二      食卓一

香卓一      床一

拄杖一      箱一

凳一       枕一

挥一       清道一对

乐人八      控士二

门神二      仪仗人十二

女使八      武士四

翣六       五谷仓二

凉浆瓶二     枪二

斧二       班劒一

红旗二      金一

鼓一       箭三

弓一       甲一

盔一       弩一

锅竈一副     火炉一

针工局造

青罗椁罩一    红紵丝煖帐一红销金纱厨一   茶褐罗伞一

红绢旗二     枕头一

红紵丝绵被一   红绢夹被一

绵衣卧单一    紵丝褥一

布手巾一     衿一

鞶一

鞍辔局造

小鞍笼一     小弓箭袋一副

明令

坟茔石兽

职官一品茔地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二品茔地八十步坟高一丈四尺三品茔地七十步坟高一丈二尺以上石兽并六四品五品茔地六十步坟高八尺以上石兽并四六品茔地四十步七品以下二十步坟高六尺以上步法皆从茔心各数至边五品以上许用碑龟趺螭首六品以下许用碣方趺圆碣庶人茔地九步穿心一十八步止用圹志

稽古定制

坟茔

公侯茔地周围一百步坟高二丈围墙高一丈一品茔地周围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围墙高九尺二品茔地周围八十步坟高一丈六尺围墙高八尺三品茔地周围七十步坟高一丈四尺围墙高七尺四品茔地周围六十步坟高一丈二尺围墙高六尺五品茔地周围五十步坟高一丈围墙高四尺六品茔地周围四十步坟高八尺七品以下茔地周围三十步坟高六尺

碑碣石兽

公侯石碑螭首高三尺二寸碑身高九尺濶三尺六寸龟趺高三尺八寸

石人二      石马二

石羊二      石虎二

石望柱二

一品石碑螭首高三尺碑身高八尺五寸濶三尺四寸龟趺高三尺六寸

石人二      石马二

石羊二      石虎二

石望柱二

二品石碑盖用麒麟高二尺八寸碑身高八尺濶三尺二寸龟趺高三尺二寸

石人二      石虎二

石羊二      石马二

石望柱二

三品石碑盖用天禄辟邪高二尺六寸碑身高七尺五寸濶三尺龟趺高三尺二寸

石虎二      石羊二

石马二      石望柱二

四品石碑圆首高二尺四寸碑身高七尺濶二尺八寸方趺高三尺

石虎二      石马二

石望柱二

五品石碑圆首高二尺二寸碑身高六尺五寸濶二尺六寸方趺高二尺八寸

石羊二      石马二

石望柱二

六品石碑圆首高二尺碑身高六尺濶六尺四寸方趺高一尺六寸

七品石碑圆首高一尺八寸碑身高五尺五寸濶二尺二寸方趺高二尺四寸

事例

洪武三年定功臣守墓人户各以封爵官品之差等给之其合用石碑石兽之类亦令有司俱依品秩成造二十六年诏自今凡功臣故不建享堂其坟茔葬具皆令自备惟殁於战阵者官给之 天顺二年奏准文武大臣官爲造坟者夫故在前并造妻圹妻故在前并造夫圹後葬者止令所在官司起倩夫匠开圹安葬继室则附葬其旁同一享堂不许另造 成化十三年奏准开圹者就令本家自开 弘治十年仍令有司开圹

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二

猜你喜欢
  第二章 隆盛时代·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八·佚名
  卷之三十七·佚名
  卷二十·陈均
  第四辑·佚名
  卷二十五·佚名
  历书第四·司马迁
  十国春秋卷一百一·吴任臣
  逯中立传·张廷玉
  蔡迁传·张廷玉
  职名·佚名
  蕃夷一·徐松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吕思勉
  卷98·陈邦瞻
  卷五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四十二·彭定求

        卷442_1 【吟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白居易   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城中展眉处,只是有元家。   卷442_2 【吴七郎中山人,待制班中,偶赠绝句】白居易   金马东门只日开,汉庭待诏重仙才。  

  • ●日日诗话(箸超)·蒋箸超

    原名《今日诗话》,著者托名古香,今更正之(诗话之作夥矣。然记载矜其博,去取务于宽。求其博而不冗,宽而能精者,已属仅见。至于别具体裁,俾有作用,盖未之前闻。某也不才,略谙韵语。放懒辍笔,近二十载。比者国粹沦亡,异奇吠,思古之

  • 唐诗三百首卷十七言绝句·蘅塘退士

    《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解】: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韵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

  • 三月十二深夜大沽口外·徐志摩

    今夜困守在大沽口外; 绝海里的俘虏, 对着忧愁申诉;桅上的孤灯在风前摇摆: 天昏昏有层云裹, 那掣电是探海火!你说不自由是这变乱的时光? 但变乱还有时罢休, 谁敢说人生有自由?今天的希望变作明天的怅惘; 星光在天外冷眼瞅

  • 卷六·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六 宋 陆游 撰 江上对酒作 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醉酒蜀江中和涙下荆扬楼橹压湓口山川蟠武昌石头与锺阜南望郁苍苍戈船破浪飞铁骑射日光寇来即送死讵能犯金汤汴洛我旧都燕赵我旧疆请书一尺

  • 心泉学诗稿巻三·蒲寿宬

    宋 蒲夀宬 撰七言古诗神骏歌送赵委顺就漕神骏不受羁岂知日千里小试秋风前烁烁电光起何须金络脑不用瑚鞭徐看血汗沫透出青连钱飞去度赤水横行抹燕山持归献天子髙列十二闲渴饮水底月饥餐草头珠轻揺玉麈尾侧碾青氍毹

  • 卷八·邓雅

    ●钦定四库全书玉笥集卷八(明)邓雅 撰○七言絶句玉笥十咏【曾伯曼命题】玉笥晴云三十六峰杳难分上有佳气常氤氲安得良工拂绢素画我山中眠白云紫盖春雨紫盖突兀青天位老鹤结巢松树枝坐看山色净如染正是东风过雨时何君驾

  • 卷五十二 咸平五年(壬寅,1002)·李焘

      起真宗咸平五年五月盡是年九月   五月丙申朔,詔文武官年七十以上求退者許致仕,因疾及歷任有贓犯者聽從便。時告老者例得遷秩,令錄即授朝官,並給半俸。主客郎中謝泌上疏請甄別之,乃降是詔。   戊戌,封宣慈長公主為魯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六年六月丁酉朔上谓赵鼎曰朕于宫中亲种一方稻数日雨既沾足昨日令人验之顿长四寸半真可喜也 诏提举淮南盐事蒋璨提督措置控扼海道事务先是分海舟八十艘屯通州之料角故命璨领之己亥权尚书吏部侍郎晏敦

  • 第二十三回 驰伪檄四方响应 失勇将三桂回军·蔡东藩

      却说吴三桂既据了云贵,遂遣部将王屏藩攻四川,马宝等自贵州出湖南,陷了沅州。三桂闻湖南得胜,复令夏国相、张国柱等,引兵继进。湖南守将,已十多年不见兵革,弓马战阵,统已生疏,此番遇着吴军,个个望风奔窜。吴军直逼长沙,巡抚

  • 一○五二 陕甘总督福康安奏本年并无抽改《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一○五二 陕甘总督福康安奏本年并无抽改《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折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十二日臣福康安跪奏,为遵旨汇奏事。窃臣查钦奉上谕:《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辽、金、元三朝时事,多有议论偏谬,特交

  • 十八年·佚名

    (戊寅)十八年清嘉慶二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己亥朔,詣魂宮,行朔祭。○頒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1月2日○庚子,以李錫祜爲司諫院大司諫,李勉昇爲成均館大司成。○陞南原縣爲府,以降號準十年也。○應資老人下批,百歲者二十

  • 第十三章 24·辜鸿铭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问孔子:“您怎么看待在乡镇上所有的居民之中很受欢迎的人呢?” “他不会是

  • 成公·成公十五年·左丘明

    【经】十有五年春王二月,葬卫定公。三月乙巳,仲婴齐卒。癸丑,公会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世子成、齐国佐,邾人同盟于戚。晋侯执曹伯归于京师。公至自会。夏六月,宁公固卒。楚子伐郑。秋八月庚辰,葬宋共公。宋华元出奔晋

  • 欢迎缅甸记者访华团致词·太虚

    ──三十年一月在汉藏教理院讲──缅甸记者团诸君,各位来宾!今天我们山上得诸位光临,感到非常荣幸!今天联合欢迎的有五个佛教团体:一、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二、中国佛学会,三、中国佛教会临时办事处,四、海潮音月刊社,五、汉

  • 答日僧荻原虚问(四则)·太虚

    问一:中国佛教现状如何?  问二:儒佛关系如何?  问三:庐山高僧何在?  问四:大林何宗及师信何宗?答一:新陈代谢复兴中。  答二:明月清风过太空。  答三:云自去来山不动。  答四:又看天地辟鸿蒙。(见正信四卷十四期)

  •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弟子品第四(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所谓阿若拘邻比丘是。初受法味。思惟四谛。亦是阿

  •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中·佚名

    元魏三藏毗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译尔时文殊师利童子。随心化作三十二殿。四角四柱纵广正等。种种严饰。甚可爱乐。于彼殿中有化床座。以天宝物而覆其上。一一床座有化菩萨。具三十二大人之相。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以威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