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俊传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父亲余祥曾任户部郎中。景泰二年余子俊考中进士,授予户部主事官职,升为员外郎。在户部十年,以清廉有才干而著称。后调离户部任西安知府,遇到灾年,他打开粮仓取出十万石粮食救济贫民,偿还时区别对待,做到官府不受损而百姓得到救济。
成化初年,主管部门上报政绩突出应当受到表彰的官员,知府有十人,而余子俊位居第一。由于林聪推荐,他被任为陕西右参政,一年多后提升为右布政使。六年(1470),转为左布政使,调任浙江,刚刚半年,授他右副都御史官职,巡抚延绥。
在这以前,巡抚王锐从长远考虑请求沿边境筑墙建堡,工程还未动工就被否决了。余子俊上疏说“:三边只有延庆平坦开阔,利于驱马急驰。寇屡次入侵,俘获边民做向导,一直进入河套驻扎放牧。从此寇竟居于塞内,我们反而屯于塞外,在沿边筑墙建堡是当务之急。况且现在旧界石还在,高山多悬崖陡壁,依照山形,随着地势,有的铲削,有的垒筑,有的挖壕沟,延绵相接,形成边墙,这对于边墙工程来说较为方便。”尚书白圭以陕西百姓正贫困,奏请缓兴工程。不久寇进入孤山堡,又入侵榆林,余子俊先后与朱永、许宁一起击败寇贼。
这时,寇占据河套,连年派遣大军征讨,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成化八年(1472)秋,余子俊说:“现在征讨河套的兵马驻扎在延绥的有八万,牲口饲料靠内地,如果今年冬天敌寇不向北退却,又需要准备下一年的军需供应。姑且用今年的数额约略估计,米豆需银九十四万两,草料需银六十万两。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该动用四百零七万人,大约花费用八百二十五万两。公私冗杂繁乱到这种地步,怎能不改变谋划!臣先要求筑墙建堡,诏书说要等事情安定后再进行,请求于明年春夏敌寇人马疲乏时,役使陕西运粮百姓五万,供给食物,兴建工程,要求两个月完工。”白圭仍然坚持他的意见,阻挠兴建工程,皇帝认为余子俊说的对,下令迅速进行此项工程。
余子俊先因军功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又因捣毁红盐池巢穴有功,升为右都御史。由于巢穴被捣毁,贼寇因此远徙,不敢再在河套居住。内地忧患渐渐平息,余子俊就全力兴建工程。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连绵一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又在其下挖濠沟,一直连绵不绝。每隔二三里建置..望台、崖栅以便巡视警戒。又在崖栅空处筑矮墙,横一斜二如箕状,用来..望和避箭。总共建筑城堡十一个、边墩十五个、小墩七十八个、崖栅八百一十九个,动用士兵四万人,不到三个月就完工了。墙内的土地全部分给军队屯垦,一年收获粮食六万石有余。成化十年(1474)闰六月,余子俊向朝廷一一禀报工程之事,因为母亲年老恳求回乡,朝廷安慰挽留他,没有批准他返乡的请求。
当初,绥德州是延绥镇的地方官署所在地,所辖米脂县、吴堡县都在镇外,敌寇用轻骑进来劫掠,等镇兵发觉而去追击,总是追赶不上,敌寇往往得利而去。自余子俊将镇迁徙到榆林,增加守卫,扩大城墙安署军队,攻守器械都俱备逐渐成为重镇,敌寇来掠夺次数渐渐少了,军民得以平安耕种放牧。
成化十二年(1476)十二月,余子俊调抚陕西,在他任西安知府时,曾因了解到居民为水质含碱发苦不能饮用而发愁的情况,他凿渠引入城西贑河的河水,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时间长了渠水往外漫而无法排泄,此时,他主持在城西北开凿渠道排水,水渠流经汉代旧城到达渭水。对国家和百姓更加有利,号称余公渠。又在泾阳凿山引水,灌溉农田千余顷。打通到南山的道路,直达汉中,方便来往的旅客。对于毁塌破旧的学校、公署全部补修一新。上奏章免除岷州、河州、洮州三卫的戍守,南方的兵卒一万多人。更换了南北轮戍的兵卒六千多人,让他们各自戍守本土。岷州栗林羌反叛,子俊埋伏军队突然出击,将其击败逃走。
成化十三年(1477),朝廷召还余子俊任兵部尚书。他上奏章申述明确条例十项,又列立军功悬赏等级,由此朝廷内外有章可循。缅甸酋长卜刺浪企图夺取思洪发、贡章地,找借口向朝廷要求。子俊说不能答应,朝廷谕止了卜刺浪夺地的企图。贵州巡抚陈俨等因为播州苗人暗中起事,请求调湖广、广西、四川兵五万,会同贵州兵一起围剿。子俊说贼在四川,而贵州请求征讨,是为邀功,上奏章止息这件事。当初,子俊疏论陈钺击杀进贡的夷人之罪,宪宗由于汪直的缘故宽恕陈钺。陈钺在汪直面前多方陷害余子俊,时逢余子俊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才免遭陷害。
余子俊建造的榆林边镇城墙,有人怀疑用沙土建造容易倒塌,敌寇来不能依靠。到成化十八年(1482),寇入侵内地,许宁等追逐的敌寇被城墙濠沟所困,四处乱跑而出不了城,于是被打得大败,边镇的人更加思念子俊的功劳。
三年服满,宪宗授他户部尚书,不久加封太子太保。成化二十年(1484),兼任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的军务。这年冬天返回朝廷。第二年正月,星相有变异,余子俊陈述时弊八种,宪宗大多采纳。没多久,又到边境巡视。
当初余子俊巡视宣府大同两镇,要求以延绥边墙法在两镇推行,因年成歉收而停止。到这次他又巡视边境,他坚决要推行,他说东起四海治,西抵黄河,连绵一千三百余里,旧有墩一百七十个,应增建四百四十个,墩高宽都是三丈,估计需要劳动人手八万六千人,几个月可以完成。宪宗下诏书同意第二年四月开工,然而到了那个时候,年成不好,国家和百姓都不宽裕,陡然兴建大工程,上下都感到困难。子俊又想责成边臣去完成,而自己不亲自管这件事,由此招来毁谤和议论。到冬天,他上疏请求还京,宪宗听信谣言,改任他为左都御史,抚巡大同。宦官韦敬进谗言说子俊借修边墙侵吞财物,又弹劾他以私人恩怨换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他辩白,宪宗发怒,责备阮勤等。而给事中、御史又纷纷呈上奏章弹劾,宦官大半想搞垮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前往调查,按实事情况公平地对待,返京向朝廷奏报换置将帅是同阮勤说的情况相符,没有侵吞建边墙的费用。然而花费银一百五十万两、米豆二百三十万石。耗费财物,劳动百姓,不能说没有罪。于是削去太子太保职,退休回家,这时是成化二十二年(1486)二月。
第二年正月,兵部缺尚书,宪宗醒悟到子俊无罪,又召他回来任职,仍加封太子太保。明孝宗继位,因余子俊是先朝老臣,对他更加尊敬。弘治元年(1488),他上疏陈述十件事,完后又陈述边防七件事,孝宗大多同意实行。第二年,余子俊病重,还亲自撰写奏稿,陈述救荒息盗的办法。刚刚得到朝廷的允准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追赠太保,谥号肃敏。
子俊深沉、刚毅,寡于言词,有谋略。凡是奏章疏议公文,必定亲自起草。每天到半夜才睡,他曾说:“大臣为国,应当不考虑自身利害关系,怎能躲避埋怨换取恩惠,为保全自己作考虑?”因此榆林边墙工程才开始,怨言诽谤众起,子俊态度更坚决,终于大功告成,有利于后世几代人。余子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母丧守服时,要儿子余蜫不参加会试,他说“:虽然律令上无这条,但我于心不忍。”本当荫庇封儿子官职,他改为荫庇封弟弟官职。
猜你喜欢 卷一百十一·表第五下·三公表二·宋濂 卷二十三·谷应泰 第四十一回 奉密谕王景崇入关 捏遗诏杜重威肆市·蔡东藩 补编(一)·佚名 卷七十四·杨士奇 卷之九十八·佚名 卷之七百八十三·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纪昀 通志卷一百五十三·郑樵 ·修造台澎提学道署再记·丁曰健 读例存疑卷三十九·薛允升 刘宁、周玺、庄鉴传·张廷玉 卷一百九·佚名 兵饷例·佚名 卷二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