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何福传

何福,凤阳人。洪武初年,因功屡升为金吾后卫指挥同知。他跟随傅友德征讨云南,被提升为都督佥事。又随蓝玉出塞,到达捕鱼儿海。二十一年(1388),江阴侯吴高率迤北降人南征。抵达沅江时,部众反叛,由思州出荆、樊,取道渭河,企图逃回沙漠。第二年正月,何福与都督聂纬奉命追击,追至..、延,将他们全部歼灭。然后移兵讨平都匀蛮族,俘斩数以万计。

二十四年(1391),何福被授为平羌将军,征讨越州叛蛮阿资,破降之。并选择地方树立栅栏安排其部众,设置宁越堡。遂平定九名、九姓诸蛮。随后与都督茅鼎会合攻战于五开。还未出发,毕节诸蛮重又反叛,大肆抢掠屯堡,杀害官兵。何福命毕节诸卫严密防备,又召都督陶文等跟随茅鼎直捣其巢穴。擒获叛酋,将其处死,并分兵将诸蛮全部捕获,建堡设卫之后,这才赶往五开。何福请求趁此用兵征讨水西奢香。皇上不许。

三十年(1397)三月,水西蛮居宗必登作乱,何福会合顾成讨平。这年冬天,他被授为征虏左将军,协助西平侯沐春征讨麓川叛蛮刀干孟。第二年,何福与都督瞿能越过高良公山,直捣南甸,擒获其酋长刀名孟。然后回军进攻景罕寨,不下。沐春率精锐部队赶到,贼军惊溃,干孟害怕了,请求投降。不久沐春死去,蛮贼又心怀两端。这时太祖已经去世,惠帝刚刚即位,授何福为征虏将军。何福遂破擒刀干孟,降服其七万部众,并分兵攻下诸寨,麓川之地全部平定。建文元年(1399),何福返回京城,论功时进升为都督同知。后练兵于德州,进升左都督。又与盛庸、平安合兵伐燕,在淮北战而不利,奔返。

成祖即位后,因何福是宿将,熟知兵事,而推诚任用,并将其外甥女徐氏聘为赵王妃。随即又命何福佩带征虏将军印,充任总兵官,镇守宁夏,节制山、陕、河南诸军。何福到宁夏后,宣布圣恩,招来远处之人,塞外诸部纷纷前来降附。边陲无事,何福因此请求设立驿站,屯田积粮,制定赏罚标准,作为长远之计。当时有人说他的坏话。皇上不听,并降旨褒奖慰劳他。

永乐五年(1407)八月,何福移兵镇守甘肃。何福治军极严,许多部下不以为然。皇上暗里命使臣告诫何福,要善于自卫,不要被小人中伤。六年,何福请求派京城蕃将统领迤北降人。皇上回答说“:你长期统率蕃、汉军队,惟恐势众而招来谗言。你是老将,朕推诚倚重,你不要有什么顾虑。”随后,何福请求用钱买马,选出其中的良马另外分群,设立官吏,发给印章,专门进行管理。于是马匹大量增加。永昌苑牧马自此开始。

第二年,本雅失里纠集阿鲁台将入侵,为瓦剌所败,逃往胪朐河,企图聚集诸部溃兵窥视河西。皇上诏令何福严密防备。迤北王子、国公、司徒以下十余人率所部驻扎亦集乃,请求内附。何福将此事上奏。皇上命庶子杨荣前去协助何福,其部众全部投降。何福亲自到亦集乃加以安抚,将其酋长送至京城。皇上称赞何福有功,命杨荣前往军中封何福为宁远侯,年禄一千石,并且诏令何福军中之事可先行后奏。

八年(1410),皇上北征,召何福跟随出塞。当初,皇上因何福富于才略,对他的宠信超过其他将领。何福也善于避嫌,遇事从不独断专行。他率军镇守时曾请求选在西平侯的家乡巩昌养马,以充实畜牧。皇上回答说“:先皇时各显贵亲近之家大多允许养马,以示共享富贵。你所奏固然是为了国家,但却非待勋臣外戚之道。”因而没有采纳。其余凡是何福的请求都下令执行,对他委任甚重。可当何福随行北征时,屡次违反节度。群臣中有人揭发何福的罪状,何福更加闷闷不乐,抱有怨言。回师之后,都御史陈瑛又弹劾他。何福很害怕,便自缢而死,封爵被除。而赵王妃也随后被废。

猜你喜欢
  第九十四回 智班伯借图进谏 猛朱云折槛留旌·蔡东藩
  ●隆武纪年(行朝录之一)·黄宗羲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九·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七十一·佚名
  一○三七 军机大臣为临雍一切制度仪注等补入《会典》等书事致武英殿四库馆交片·佚名
  卷四十四·张守节
  四十一、外国文的放弃·包天笑
  高肇传·李延寿
  刘敏中传·宋濂
  陈献章传·张廷玉
  卷二百十四·佚名
  卷一百二十六之二十一·雍正
  卷二十·孔毓圻
  106.司马昭的野心·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五折 钦召御敌·冯梦龙

    【黄钟引西地锦】[生上]为国愁添霜,何时净扫妖氛。[老旦]良人心事难安顿,见他镇日含颦。[生]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老旦]秋槐落叶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生]我起身行伍,屡立战功。目今新天子即位临安,改元建炎,以下官有

  • 巻十九·胡震亨

    钦定四库全书唐音癸籖卷十九明 胡震亨 撰诂笺四上头今世女子初笄曰上头花蕋夫人宫词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使上头入诗遂为雅语【遯叟下同】入月黄帝内经月事以时下谓天癸也史记程姬有所避不愿进注天子诸侯羣妾以次

  • 卷214 ·佚名

    陆游 春日杂赋 江湖放浪水云人,药物枝梧梦幻身。 移竹南窗初试笋,扫花北陌旋成尘。 穷忙自笑常终日,老健犹能不负春。 未遂初心惟一事,乞薪赊米恼吾邻。 陆游 春日杂赋 乞得身归剡曲边,衡门茅

  • 李羣玉进诗表·李群玉

    草泽臣羣玉言臣宗绪凋伦邱山贱品幽沉江泽分托渔樵伏遇皇帝陛下运属升平率土欢泰沐雨露亭育之化在薫风长养之间愿同率舞之诚逺逐越裳之贡顷以鼓腹勲华之代怡情林阜之隈涵咏皇风殆忘仕进以至年逾不惑疴暴侵但虑寒饥江

  • 卷六百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三许棠许棠字文化宣州泾县人咸通十二年登进士第授泾县尉又尝为江寜丞集一卷今编诗二卷过洞庭湖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高【一作飞】恒【一作应】畏坠【一作堕】帆远

  • 列传第二十 史宁 陆腾 贺若敦 权景宣·令狐德棻

    史宁字永和,建康(袁)〔表 〕氏人也。曾祖豫,仕沮渠氏为临松令。魏平凉州,祖灌随例迁于抚宁镇,因家焉。父遵,初为征虏府铠曹参军。属杜洛周构逆,六镇自相屠陷,遵遂率乡里二千家奔恒州。其后恒州为贼所败,遵复归洛阳。拜楼烦郡守

  • 卷第二百五十二 唐紀六十八·司马光

      起上章攝提格(庚寅),盡柔兆涒灘(丙申),凡七年。   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咸通十一年(庚寅、八七0年)   春,正月,甲寅朔,羣臣上尊號曰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赦天下。   西川之民聞蠻寇將至,爭走入成都。時成都但有子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一十二·佚名

    万历三十三年八月癸卯朔升尚宝司卿吴华为太仆寺少卿南京户部郎中陈梦琛为贵州思州府永平府同知王皞如为贵阳府各知府○降原任兵部郎中龚云致为河南汝州知州○升河南佥事延伦为本省河北道参议以三年考满为按臣方大美所

  • 卷之二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附录一 四库全书总目水东日记提要·叶盛

    ●附录一四库全书总目水东日记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水东日记提要水东日记三十八卷,明叶盛撰。盛有叶文庄奏草,已著录。是书记明代制度及一时遗文逸事,多可与史传相参。其间征引既繁,亦不免时有抵牾。又

  • 战国策卷一·鲍彪

    宋 鲍彪 注西周【汉志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皆周地也】安王【威烈王子此类并以事见纪表世家新出】严氏为贼【严仲杀韩相傀列侯三年书杀侠累是也杀人不以道曰贼于此为五年】而阳竖与焉【鸿烈人间训注竖小使也韩

  • 五二 我的新书二·周作人

    《侠女奴》单行本是在光绪乙巳,我所有的一册破书已是丙午(一九〇六)年三月再版,《玉虫缘》刊行在于《侠女奴》之后,初版的年月是乙巳年五月,这是书本的纪录。再查日记,可惜这不完全了,甲辰年只有十二月一个月,乙巳年至三月为止

  • 刘子玄传·刘昫

    刘子玄,原名知几,楚州刺史刘胤之的族孙。年少时与兄知柔都以擅长词学著名,二十岁考取进士,被封为获嘉主簿。证圣初年(695),朝廷令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谈时政得失,知几上书陈述四事,语词非常恳切率直。当时官场虚假而法网严密,

  • 论语正义卷八·刘宝楠

    述而第七集解凡三十八章正义曰:《释文》云:「旧三十九章,今三十八章。」所云「旧」,当谓六朝旧本。所多一章,疑分「子路问三军」为一章也。《释文》又云:「『子于是日』以下,旧别为章,今宜合前章。『亡而为有』以下,旧为别章,今

  • 佛本行经度宝称品第十八·佚名

    久无央数劫,所积得善本。逮得昔所愿,先以授五人。犹如事火祠,得酥益增炽。佛炎超逾彼,光明靡不照。已出五道渊,寻便度五人。始与五沙门,德力胜五根。佛如满月现,与诸弟子俱。犹如五明星,与月俱游处。时波罗奈城,有大长者子。性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第八卷·宗泐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第八卷宋求那跋多罗奉 诏译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王*巳])奉 诏同注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

  • 春明梦录·何刚德

    《春明梦录》,近人何德刚撰。该书作者署名“平斋”,福建闽县人。光绪进士。长期在清末吏部供差,任主事。后外放府道。长期京官生活,熟谙清朝中枢各部内情,民国后追忆往事,撰成此书。其中记述户部在京各库之贪污、浪费、官吏

  • 十国春秋·吴任臣

    清吴任臣撰。一百十四卷。纪传体。包括本纪、世家四十二卷,列传六十六卷,表六卷。另附拾遗、备考各一卷。书成于康熙八年(1669)。以《新五代史》记十国事甚多漏略,因博综《资治通鉴》、两《五代史》及五代、两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