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黄宗明传

黄宗明,字诚甫,浙江鄞县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升员外郎。他曾经跟着王守仁研究学问。宁王宸濠造反时,他曾递交过关于长江防务的三篇策论。武宗要亲自南征,他抗言上书劝阻,不久请假回乡去了。嘉靖二年(1523),朝廷又起用他为南京刑部郎中。张璁、桂萼与朝臣争论“大礼”,从南京应召入都,尚未上路。三年四月,张璁、桂萼、黄绾和宗明四人联名上书说:

“现在关于尊崇献帝的讨论,以为陛下是给别人过继当儿子的意见,是礼官附和权臣的私意;以为陛下是入继王位的天子,这是我们考证经典而得出的结论。人们说,这两种意见的对立,议论者有官位大小、人数多寡不等的气势。我们就说,我们只认正理而已。舜作为君主多么伟大啊!但他把天下人高兴服从自己看得如同草芥一般,只是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就感到如同穷人无家可归一样不安。现在朝廷里议论的人徇私结党,剥夺天子的父母而不顾惜,在陛下您能有一天安坐宝位而不考虑这件事吗?这也是您指示朝臣集中议论大家整天眼瞪眼、没人敢先发言的道理,他们是势有所压,理有所屈呀。我们真害怕朝廷里形成蒙蔽皇上,因循守旧的局面,最终不能帮助陛下成全孝道。陛下为什么不亲临朝堂,召见百官问话说:‘朕以宪宗皇帝孙子,孝宗皇帝侄子,兴献帝儿子的身份,遵照太祖皇帝兄终弟及的明文,接受武宗颁发的按辈份、排行我该立为天子的诏书,然后入宫继承王位,并不是过继给人当儿子的。上一次我没来得及仔细考究,就马上发布诏书通告全国,尊称孝宗皇帝为皇考,昭圣太后为圣母,而兴献帝、后另外加称“本生”字样,朕深感后悔。现在应该体现父子间的伦理,继承王位的道理,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太后为皇伯母,去掉“本生”字样,称兴献帝、后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圣母章圣皇太后,这才是万世可行的大礼。你们文武大臣假如还考虑父子间的亲情、君臣间的大义的话,就与朕一起明大伦于天下。’这样,在朝的百官还有不感动得落泪不接受诏书的吗?再把这些布告天下百姓,百姓会有不感动得落泪不接受诏书的吗?这也就是《周礼》所说向群臣咨询向万民咨询的意思。”

这篇奏疏递进去,世宗非常高兴,结果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办了。宗明从此也就得到世宗的眷爱。第二年就出任吉安知府,后又升为福建盐运使。六年召入朝中编撰《明伦大典》,因为母亲死了,他回家守丧。三年后除下孝服,就被征召回朝,担任光禄卿。”

十一年(1532),宗明升任兵部右侍郎。这年冬天,编修杨名因为弹劾汪钅宏被关进诏狱,供词牵涉到同事程文德,文德也因此被逮捕。世宗的诏书更急切地想要他们供出主谋来。宗明抗言上书搭救他们,并且说道:“连坐并不是什么善政。现在因为一个胡说几句话,就一定要追查主谋,这样朝廷中的大臣哪个不害怕?况且杨名已被拷打到极点了,时逢严冬,如果他被打死,岂不是有害于陛下的仁德和明智。”世宗大为恼火,说宗明就是主谋,把他也关进诏狱,后来贬出去当了福建右参政。世宗最后还是想到宗明讨论“大礼”时的功劳,第二年召他回朝做了礼部右侍郎。

辽东发生兵变,把巡抚吕经给捶辱了一顿。但是世宗一意姑息,听信镇守中官王纯等人的话,打算逮捕吕经。宗明说“:上一次辽阳兵变,是因为有所引发。现在重赋苛徭都已得到纠正,广宁又发生兵变,这又有什么会引发它呢?按理不应该又赦免他们的罪罚。请传令新任巡抚韩邦奇驻兵压境,扬言讨伐,捕捉那些首犯,用以弘扬国家的威严,不能一味姑息。”世宗不听他的劝告,吕经最后被逮捕了。宗明不久后改当礼部左侍郎,死于任上。

当初,议礼的几个大臣依仗世宗的恩遇和宠爱,气势凌人,为所欲为。宗明虽然也是由此突然间显贵起来的,但他对人、对事所持看法比较平允,在这几个人中只有他不被大家畏惧、讨厌。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 李穆子浑 穆兄子询 询弟崇 崇子敏·魏徵
  卷七·本纪第七·世宗中·脱脱
  卷六 辩通传·刘向
  卷四百六十九 元祐七年(壬申,1992)·李焘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九·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二十九·佚名
  卷之九十七·佚名
  第一册 崇德元年正月·佚名
  通志卷六十七·郑樵
  卷十四·鄂尔泰
  金坛狱案·佚名
  ●凤洲杂编二·王世贞
  卷八十二·阿桂
  费序·郑达
  卷一百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八十四·彭定求

        卷884_1 【渡吴江】杜牧   堠馆人稀夜更长,姑苏城远树苍苍。江湖潮落高楼迥,   河汉秋归广殿凉。月转碧梧移鹊影,露低红草湿萤光。   文园诗侣应多思,莫醉笙歌掩华堂。   卷884_2 【元日观朝】厉玄  

  • 卷之十四·佚名

    成化元年二月戊寅朔○己卯脩理先农坛并具服殿及脩饰国子监大成门彝伦堂以将有事于耤田并视学故也○内官监请佥补旧所省香烛军匠一百八十六人以应工役兵部尚书王竑言军匠自宣德十年减省已经三十年之久何可复佥工部尚书

  • 卷四十四·萧常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四十四    宋 萧常 撰魏载记九 张辽字文远鴈门马邑人本聂壹之後以避仇变姓吕布以为骑都尉布败归曹操以中坚将军从攻袁谭袁尚谭尚破复平辽东柳毅等还邺操自出迎引

  • 通志卷六十四·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艺文略第二礼类第二【周官 仪礼 丧服 礼记 月令防礼 仪注】周官【注 义疏 论难 义类 音 图】周官礼十二卷【马融】周官礼十二卷【郑元注】周官礼十二卷【王肃注

  • 卷四十五·高士奇

    <史部,纪事本末类,左传纪事本末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五詹事府詹事高士竒撰楚伐灭小国【成王之弑附】桓公二年蔡侯郑伯防于邓始惧楚也 六年楚武王侵随使防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鬭伯比言

  • 垂光集·明周玺

    (明)周玺 撰○论贡举疏题为精贡举以务得人事尝谓为政在于得人得人由于贡举贡举精则去取得宜而官使有要庶绩咸熙贡举不精则用舍颠倒而贤否混淆万化不立傅说告髙宗曰治乱在庶官孔子告哀公曰为政在人以此恭惟圣朝取士之法

  • ●附录(二)·易顺鼎

    刘永福援台始末按刘永福晚年里居,有钦人黄海安者课其儿孙读书,彼此晨日晤对,甚相得。永福日自讲述黑旗事蹟一、二时,由黄录之。至民国四年,成稿八册,长十万言。此稿后为罗香林先生所得,经考订他书异同,附案其间,辑为「刘永福历

  • 卷二 周语中·左丘明

    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原文〕襄王十三年①,郑人伐滑②。王使游孙伯请滑③,郑人执之。王怒,将以狄伐郑④。富辰谏曰⑤:“不可。古人有言曰:‘兄弟谗阋、侮人百里。’周文公之诗曰⑥:‘兄弟阋于墙

  • 窦泰传·李延寿

    窦泰,字世宁,太安捍殊人。开初,他的母亲梦见刮起大风,响起惊雷,好像天要降雨,她到院子里观看,只见电光闪耀,夺人眼目,疾雨降落。睡梦中惊出一身汗水,便怀有身孕。怀胎期满而不分娩,他的母亲十分恐惧。有一个巫婆告诉她“:渡河时弄

  • 赵国珍传·刘昫

    赵国珍,牛羊牛可的后代。天宝(742)年间,以军功多次升为黔府都督,兼任本管经略等使。此时南蛮人腁罗凤反叛,宰臣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在朝廷控制国家边远事务,多次征伐失败。中书舍人张渐推荐国珍怀有武略,熟知南方地理,国忠

  • 卷一百一·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一     宋 卫湜 撰杂记上第二十孔氏曰案郑目録云名曰杂记者杂记诸侯以下至士之丧事此於别録属丧服严陵方氏曰此篇虽以记丧为主下篇又兼言三患五耻观

  • 卷之十八·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十八义父子之义孟子曰:舜尽事亲之道,而瞽馊底豫,而天下化。瞽馊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录曰:夫所谓之定者,《孝经》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盖以父子之问,思尝掩义,人但知有爱而不知有敬。至是始知主敬之道,而父子之

  • 卷三·佚名

    △重释二乘相品第四阿难如是,菩萨摩诃萨。现知明无明。知行无行。知识知识相。知名色知名色相。知六入知六入相。知触知触相。知受知受相。知爱知爱相。知取知取相。知有知有相。知生知生相。知老死知老死相。修集现见

  •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六卷·佚名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六卷东都沙门(宝臣)集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月光妙眼如是等 因上觉二无我等法名为佛。过去诸佛已觉此法。故名为佛。以过去故。世尊今觉此法亦名为佛。觉道虽一。过现不同。云何言我是过去

  •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八(末)·窥基

    沙门基撰法师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来意有三。一者上来最初一品序。述因由。次有八品名为正宗。前引信解品云。今此经中唯说一乘。此品又云开方便门显真实相。即以一乘正为经宗逗二乘者不定姓又并授记讫

  • 禅海钩沉·胡适

    中国禅学之发展本校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二月邀请北大文学院长胡适之先生来校作学术讲演,讲演题为《中国禅学的发展》。讲演计分四次:(一)《印度禅》,(二)《中国禅宗的起来》,(三)《中国禅宗的发展和演变》,(四)《中国禅学的方法

  • 沙弥尼戒经·佚名

    在后汉录沙弥尼初戒。不得杀生。慈愍群生如父母念子。加哀蠕动犹如赤子。何谓不杀。护身口意。身不杀人物蚑行喘息之类。而不手为亦不教人。见杀不食。闻杀不食疑杀不食。为我杀不食。口不说言当杀当害报怨。亦不得言

  • 第十五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一尊者莫伽罗阇曰:&ldquo;释迦(佛)!我先二度问 具眼者!不为我解脱 及至第三回 天仙为解说&rdquo;(一一一六)&ldquo;释迦!我先二度问&rdquo;者,是彼婆罗门二回向佛世尊质问。世尊于彼质问而不为解说,而[思考:]&ldquo;于其直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