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平章孟(秋谷集)

孟字道复,上党人,徙居汉中。至元中至京师,裕宗召见东宫,不及用。成宗立,荐为太子师傅。大德初,武宗抚军北方,仁宗留宫中,日陈善言正道,多所进益。又从仁宗侍昭献元圣皇后降居怀州,四年诚节如一。成宗崩,安西王阿难答谋逆,力劝仁宗奉太后还都,收首谋及同恶者,奉御玺北迎武宗,及事定逃去,不知所之。武宗即位,仁宗为皇太子。追叙其功,特授中书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同知枢密院事。仁宗立,真拜中书平章政事,赐爵秦国公。皇庆元年,授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延佑元年,改封韩国公。七年仁宗崩,英宗初立,为丞相铁木迭儿所诬,尽前后封拜制命,降授集贤侍讲学士。至治元年卒,年六十七。诏复元官,赠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进封魏国公,谥文忠。韩公才气跌宕,落笔纵横,诗尤清壮丽逸。仁宗尝亲授国公印章,召绘工惟肖其形,赐号秋谷,命集贤大学士王颙大书之,手刻为扁而署其上,又侧注曰:大德三年四月吉日,为山人李道复制。因自号所著曰《秋谷集》。元初因仍吏治,士气奄奄仅属。韩公侍仁宗潜邸,日夕启沃,谓儒可与守成。迨延佑当国,即议行贡举,其后如泰白野、余忠宣、李浔阳诸公,立节疆场,垂名竹帛,皆出自左右两榜。元朝尊贤养士之报,于今为烈,揆厥由来,皆韩公主行科举之力也。 

赠黄秋江处士 

偶成 

寄东宫二首 

初科知贡举 

金陵怀古 

喜雨 

舟中作 

在朝思乡 

迁葬毕还朝 

○赠黄秋江处士 

君钓秋江月,我耕秋谷云。逃名君笑我,伴食我惭君。老我素多病,壮君高出群。何时各归去?云月总平分。 

按黄溍撰《黄一清墓志》云:一清,字清夫,休宁人。年逾四十,始游京师,无所知名,洎李韩公以旧学相仁宗,贤才汇进,乃复入京师谒孟。一清古貌长身,须髯如戟,宽衣高冠,容止简率,又作吴语,左右多目笑之。孟望见大惊异,即下执其手,延之上座,自是名动京师。一清以秋江自号,而孟自号秋谷。遗一清诗,有:「君钓秋江月,我耕秋谷云。逃名君笑我,伴食我惭君。」之句,朝野传诵满口,内翰赵孟俯写以为图云。 

○偶成 

日午山中道,停骖进步难。鹻侵苔径滑,风吹 【一作入。】 毳袍寒。匡国终无补,全身尚未安。一尊茅店酒,强饮不成欢。 

○寄东宫二首 

艰危勤扈从,俯仰尽周旋。小试屠龙技,翻成抱虎眠。脱钩鱼纵壑,漏网鸟冲天。万事从今始,灰心未死前。 

十年陪顾问,一旦决安危。自合成功去,应惭见 【一作识。】 事迟。长城徒 【一作何。】 自坏,孤注莫相疑。辟谷求仙者,高名 【一作明。】 百世师。 

○初科知贡举 

百年场屋事初行,一夕文星聚帝京。豹管敢窥天下士,龙 【一作鳌,】 头谁占日边名。宽容极口论时事,衣被终身荷圣情。愿得真儒佐明主,白头应不负平生。 

按:此诗为延佑二年春始设科会试,韩公知贡举而作也。太宗即位之十年戊戌,开举选,特诏宣德课税使刘公用之试诸道进士,则元朝科举之设,已兆于此。后七十余年,皇庆癸丑冬十一月,诏曰:其以皇庆三年八月,天下郡县兴其贤者能者,充赋有司。明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朕将亲览焉。是时韩公为平章,实主其议。许中丞有壬序《秋谷文集》曰:贡举倡于草昧,条于至元,议于大德,沮尼百端,而始成于延佑,亦戛戛乎其难哉!今读此诗,可以想见韩公为国求贤之苦心矣。 

○金陵怀古 

西风聒耳过黄芦,万水东流草树枯。蟾阙 【一作窟。】 一年秋色远, 【一作近。】 鹊桥万里客心孤。青山故国新丰市, 【一作树。】 芳草王孙旧酒垆。壮志未磨天地阔,剑光耿耿 【一作「夜夜」。】 照江湖。 

○喜雨 

谁调元气入淋漓,枯槁回生只片时。依旧野云无着莫,高天阔地任风波。 

○舟中作 

石激滩声缆钓船,夜寒人对白鸥眠。江风吹尽浮云片,南北东西总是天。 

○在朝思乡 

西望家山咫尺间,白头多病不知还。中书三入成何事,画里相看亦厚颜。 

○迁葬毕还朝 

绿暗丘园已暮春,还山堂上会乡邻。明朝却上燕南道,依旧征衫满路尘。

猜你喜欢
  卷九百零一·彭定求
  ●卷二七·陈衍
  第二出 呼嵩·李渔
  仓海先生墓志铭·丘逢甲
  第四十一齣~第五十三齣·汤显祖
  第一折·郑光祖
  卷一百九十五·徐世昌
  卷四·郭则沄
  卷7 ·佚名
  栲栳山人诗集卷下·岑安卿
  卷二百四十八·曹学佺
  卷二百五·曹学佺
  御选宋诗卷三十一·康熙
  明诗平论二集卷十三·朱隗
  卷七·王冕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亿·唐圭璋

      忆号草堂。千家诗中有李亿咏柳绝句。   念奴娇   镜鸾分影,望天涯肠断,消无红叶。几度秋风吹翠被,一缕幽香难灭。燕卜新梁,花移别槛,回首春如客。欢情何在,绿杨空锁愁色。   可是今古风流,小乔姝丽,只许周郎得。金

  • 卷五百一·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五百一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三十五 黄省曾 闲居 言征南山阿顾念北山麓南山可采兰北山有緑竹鶬鶊既和鸣佳气复郁郁斗酒勿愆期美人温如玉朝游夕告归风

  • 卷三百九十七·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九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三十一 倪岳 上巳会尚质宅雨雪交集得日字 四时有更谢逝者一已疾冉冉暮春至和风转阳律感子共寮寀欢会聨暇日宿雨朝未休途

  • 卷一百十三·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一百十三目録宫室类徽宗画周灵台图【元王恽二首】姑苏台图【元程钜夫】馆娃宫图【元郑元佑】梁山宫图【金麻九畴】阿房宫图【元程钜夫】阿房宫图【元宋元】汉宣帝幸池阳宫图【元王恽】

  • 家铉翁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家铉翁(1213-?)号则堂,眉山(今属四川)人。以荫补官,累官知常州,迁浙东提点刑狱,入为大理少卿。咸淳八年(1272),权知绍兴府、浙东安抚提举司事。德祐初,权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迁户部侍郎,权侍右侍郎,兼枢密都承旨

  • 张说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张说(667—730 ),唐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武则天永昌中(689),举贤良方正,授太子校书郎。因不肯依附张易之兄弟,忤旨,被流放钦州。唐中宗复位,召回,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兵部侍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 )任宰相,监

  • ●卷六·徐梦莘

      政宣上帙六。   起宣和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辛亥,尽五月十三日庚午。   四月二十三日辛亥童贯驻军高阳关宣抚司揭榜示众。   榜曰:幽燕一方本为吾境一旦陷没几二百年比者汉蕃离心内外变乱旧主未灭(改作尚在)新君纂

  • 卷之一百八十三·佚名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夏。四月。庚戌朔。享太庙。遣礼部尚书佛伦行礼  ○上驻跸狼居胥山。  ○驾出行宫、亲临大路、阅视八旗枪手、绿旗兵起行。  ○谕议政大臣等、此地至两狼山地方、一百二十里、无水。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政事。” 【读解】 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不在其位不了解情况,隔行如隔山,谈论起来于事无补,反而添乱,还是素其位而行,

  • 卷十二·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十二宋 李明復 撰莊公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齊侯于祝丘謝湜曰饗兩君相見之禮也饗禮在廟尚敬也夫人出饗齊侯黷禮之大也人無恥畏則無所不為故文姜初會齊侯於禚次饗齊侯於祝丘胡安國曰享者兩君

  • 卷六十四·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六十四     婺源江永撰井田    通禮十三補昔黄帝始經土設井以塞爭端立步制以防不足使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鑿井於中一則不地氣二則無費一家三則同風俗四則齊巧拙五則通財貨六

  • 素冠·佚名

    ——唯有同情不求报答【原文】庶见素冠兮①,棘人栾栾兮②,劳心慱慱兮③。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庶见素蔽兮④,我心蕴结兮⑤,聊与子如一兮。【注释】①庶:有幸。②棘:瘦,栾栾:瘦弱的样子。③慱慱

  • 卷一百四十四·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四十二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说预流向预流果若常若无常。说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常若无常。说预流向预流果若乐若苦。说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

  • 卷第一百二十九·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二十九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大种蕴第五中大造纳息第一之三诸四大种依何定灭。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显诸佛出现世间有大功德故。如施设论说。赡部洲边绕大海际。有

  • 卷第二十五(行菩萨道上诸国王部第二)·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二十五(行菩萨道上诸国王部第二)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middot;虔阇尼婆梨王为闻一偈剜身以然一千灯一&middot;毗楞竭梨王为请一偈以钉钉身二  &middot;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三&middot;尸毗王割肉代鸽四&m

  • 人天宝鉴·佚名

    唐德宗问昙光法师曰:&ldquo;僧,何名为宝?&rdquo;对曰:&ldquo;僧者,具有六种以宝称之:一顿悟自心超凡入圣,得名禅僧;二解行双运不入世流,得名高僧;三具戒定慧有大辩才,得名讲僧;四见闻深实举古验今,得名文章僧;五知因识果慈威并行,得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

    法国卢梭著。175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该书是作者社会历史观的代表作,阐明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因素,分析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原因,提出克服不平等的方法。认为人类最初处于“自然状态”之

  • 渠丘耳梦录·张贞

    余耋齿虺隤,经年善病,既不能展书纵读,又不能出而为登临眺听之事。唯是蒿床土锉,看屋梁而呻吟耳。二三亲串,间以问疾。相过延入卧内,共话团圞,多举乡里琐言为予娱病,且举其尤诙诡者,为抚掌之资。一涉世情,辄自引寐。儿辈侍侧,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