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五

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顺治癸巳元旦,大宴毕,复宴内三院辅臣学士及部、院、卿、寺、堂上官、国子监祭酒、六科都给事中、各掌道御史于保和殿。十一年端阳节,召内大臣大学士等乘龙舸游西苑,至北桥登岸,幸南台,赐诸臣饮喂。康熙间,赐宴臣工,或于干清官,或于瀛台。恩礼稠迭,不可殚述。若内直诸臣扈从燕游,诸家纪载尤伙。其极盛者,二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以三逆荡平,御干清宫,宴内阁大学士、各部院堂官、翰林院学士、讲读及日讲、编修、詹事、坊、局、科、道掌印官九十三员。敕诸臣欢抃畅饮,笑语无禁。宴毕,复命近御座前观灯,更赐巵酒,沾醉者,令内官扶掖而行。明日,御制升平嘉议诗序,及首唱「丽日和风被万方」句。

羣臣集太和殿下,仿柏梁体以次赋诗九十三韵。又二十一年,云南底定。六月,谕部院诸臣:「朕因天气炎热,移驻瀛台,今幸天下少安,四方无事,每日清晨御门听政,未尝暂辍。卿等各勤职掌,时来启奏。曾记宋史所载,赐诸臣于后苑赏花、钓鱼,传为美谈。今于桥畔悬设罾网,[一]以待卿等游钓。可于奏事之暇,各就水次。举网得鱼,随其大小多寡,携归邸舍,以见朕一体燕适之意。谁谓东方曼倩割肉之事,不可见于今日也。特谕。」是时诸臣或为诗,或为记,志恩述事,一心一德,欢然交欣,汹太平盛事也。

圣祖事孝惠章皇后垂六十年。省方江南,避暑塞北,必奉鸾舆以从。旧制有蟒式舞者,满洲筵宴大礼,以诸王大臣行之。康熙四十九年,孝惠章皇后七旬万寿,圣祖亦五旬有七矣。正月元夕,宫中张灯设宴,躬亲起舞,称万寿觞。中外传为天家盛事。

按:蟒式舞所陈,皆昭代故事。有旌旄弓矢,跃马莅阵之容;有屈伸进反,仰俯疾徐之节。

康熙五十二年,六旬圣寿。三月壬寅,宴直隶各省见任、致仕、给还原口叩文武汉大臣、官员、士、庶等年九十以上者三十三人,八十以上者五百三十八人,七十以上者一千八百二十三人,六十五以上者一千八百四十六人于畅春园正门前。是日择诸王以下,宗室子孙二十岁以下,十岁以上者六、七十人,执觞劝侑。越三日,又宴满、蒙、汉军见任、致仕、给还原品文武大臣、官员、护军、兵丁、闲散人等年九十以上者七人,八十以上者一百九十二人,七十以上者一千三百九十四人,六十五以上者一千一十二人于畅春园正门前。又一日召集八旗年老妇人于皇太后宫赐宴。

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初二日,宴满、蒙、汉军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黜人员年六十岁以上者于干清官[一]「罾」原作「罩」,据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改。

前。越三日,宴叹文武大臣、官员等年六十五岁以上者。王大臣则命诸皇子赐觞,年未及岁之皇子、皇孙,命侍立观礼。御制七言律一首,命与宴诸臣赋诗纪事,名日千叟宴诗,并勅为图,以示后世。

按:康熙千叟宴,大学士以下至翰林、御史凡七十人,庶司百职及致仕者与近畿耆民六百六十人。

雍正四年九月,召皇子、诸王大臣侍宴干清宫。世宗首唱,诸臣以次赓和,用柏梁体,以志承平,如康熙二十一年故事。诗成,御制序文,勒石,赐内外臣工。

乾隆四年,御干清官,宴诸王、贝勒、贝子、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及督、抚、学政在京者九十九人,赋柏梁体诗。嗣后恩赐筵宴,亦时有之。其最盛者,则十一年,依康熙二十一年瀛台赐宴故事,于八月二十七日在西苑丰泽园崇雅殿赐王公宗室筵宴。是日移崇雅殿旧设地平、屏风,摘去窗岗,安设大地平。御座后悬挂软帘,两廊下设乐,殿内两旁俱设高桌椅座,东西两厢亦设高桌,院内张二丈四尺行台演剧。履亲王、庄亲王、慎郡王、诚亲王,以辈行较尊,系叔辈。俱于地平上设高桌,较御座地平稍低。命和亲王、果亲王、大阿哥、三阿哥、四阿哥行酒。两厢内,命和亲王等率永璧、永坟行酒。是日王公宗室,长幼列坐,俱行家人礼。其不与宴之应封宗室二十人,各赏蟒缎一匹,八丝缎一匹,闲散宗室六十六人,各赏银五十两。二十八日,在瀛台涵元殿赐满、汉大臣等筵宴于殿之抱厦,下铺毽,设矮桌,张圆明园所用亭子台演剧。是日大学士、九卿二尿堂、翰、詹、科、道人数众多,经朱笔点出,在涵元殿人宴。大学士讷亲、张廷玉、福敏、史贻直,协办大学士尚书刘于义,尚书梁诗正、来保、汪由敦、哈达哈、呐延泰,侍郎傅恒,亲赐巵酒。

又赐侍郎蒋溥、舒赫德,阁学沈德潜酒,以示荣宠。余在崇雅殿内及两廊设矮桌列坐,即用二十七日行台演剧。是日用李轿甘露殿应制诗韵,上用「月」字、「霞」字二首,大学士以下分韵者三十八人。命两殿与宴诸臣赋柏梁体一章,御制首句。宴毕,憩流杯亭,集臣工四十五人联句,成五言长排。此二日筵宴后,命御前大臣、侍卫带领与宴之人随处游赏,并至淑清院流杯亭赏酒果。诸臣内娴于翰墨者,许赋诗进呈。又二十七日,在丰泽园宫门颁赏;二十八日,在勤政殿颁赏。事讫,诸臣上表陈谢。继命画院绘图于瀛台壁间。

按:表文为纪文达所撰,极赡丽,今载集中。

乾隆四十八年,普宴宗室。计与宴及以事未与宴者凡二千人。至惇叙殿锡宴联吟,自乾隆壬戌始。丙寅重举此典。嘉庆九年,宴宗室于惇叙殿。授简联吟,仍依故事。惇叙殿即崇雅殿,乾隆壬戌易今名。

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旬万寿,赐三班九老宴于香山。在朝王大臣九人,共六百七十七岁;在朝武职九人,共七百二十二岁;致仕诸臣九人,共七百四岁。有香山九老图。宏旿书。迨皇太后八旬万寿,赐三班九老宴于香山。文职九老,共六百六十八岁;武职九老,共六百八十五岁;致仕九老,共七百二十九岁。画苑艾启蒙作图。

乾隆五十年,逢国大庆,依康熙间例,举行千叟宴于干清官。宴席以品级班列,凡八百筵。与宴者三千人。用柏梁体,选百人联句。闽人国子监司业衔邓锺岳,年百五岁,自闽至乐赴宴,尤为盛事。嘉庆元年正月,再举于宁寿宫之皇极殿。与宴者三千五十六人,赋诗三千余首。列名邀赏而未人宴赋诗者五千余人。是日官一品及年九十以上者,手赐巵酒。高宗恭和圣祖原韵七律:早,仁宗圣制恭和,内廷诸臣俱许依韵。又选文武臣九十六人,仿柏梁体联句。两圣一堂,恩隆礼洽,万古未有之盛举也。是年与宴老民熊国沛,年一百六岁;邱成龙,年一百岁,赏六品顶带。九十以上老民八人,赏七品顶带。

乾隆五十年举行千叟宴时,命朝鲜国酌派年六十以上陪臣二、三人充正、副使与宴。该国王遵派进京。高宗嘉其忱悃,于常例外,特赐国王宋澄泥仿唐石渠砚一方、梅花玉版■二十张、仿澄心堂纸二十张、花贱二十张、花绢二十张、墨二十定、笔二十枝。

乾隆五十五年,圣寿八旬,朝鲜、琉球、安南、巴勒布皆诣阙祝厘,因复赐宴于御园。

诸国正使,高宗皆手巵以赐。午刻宣示御制诗章,俾使臣能诗者恭和。于是朝鲜、安南、琉球三国使臣皆拜效颂祝,得诗九章,附录于后:朝鲜国正使,行判中枢府事李性源诗曰:「尧阶春叶报中旬,湛露恩深法谠频。薄海欢欣同玉帛,寰区庆祝竞神人。陪筵每感黄封遍,赐酝那安御手亲。五纪馨香跻八耋,南山北斗总归仁。」朝鲜国副使,礼曹判书赵宗铉诗曰:「春回庆岁月中旬,玉帛来庭侍讲频。姬录万年跻寿域,尧阶三祝效封人。身沾法酝叨恩旷,衣惹香烟仰圣亲。武帐嵩呼同内服,双擎云汉颂皇仁。」安南国谢恩正使,刑部右侍郎阮宏匡诗曰:「筵开前节值新旬,春暖名园诏问频。恩侈饼幪高覆物,泽覃优渥广同人。怀侯柔远天生圣,饱德观光子慕亲。化外幸陪冠带会,期颐介寿拜皇仁。」安南国谢恩副使,东阁学士宋名朗诗曰:「虞廷肆觐未盈旬,拜奉天恩灌沃频。不限阳春覃异域,式隆膏泽宠来人。沦肌浃髓知优渥,望日瞻云妥戴亲。分外饼蠓何报答,愿将嵩寿祝皇仁。」安南国谢恩副使,翰林院待制黎梁慎诗曰:「天眷皇王启寿旬,亿年圣泽祝声频。御园日暖常佳气,华宴春浓及远人。星度共旋依北极,威颜咫尺仰慈亲。观光幸缀明堂列,顶踵均沾雨露仁。」安南国进贡正使,翰林院侍读陈登大诗曰:「虞阶何待舞经旬,玉帛初通雨露频。

煦育肯分千里外,绥怀浑似一家人。幸陪周宴清光接,近挹尧樽咫尺亲。新宠归来分海国,共将华祝颂皇仁。」安南国进贡副使,东阁学士阮止信诗曰:「华旦欣逢万寿旬,春巵廑祝叩筵频。象方玉帛联王会,鹿宴笙簧慰远人。望日有年陶煦暖,朝天何幸妥尊亲。南归愿即呈黄耈,早拜丹墀仰至仁。」安南国进贡副使,翰林院阮促诗曰:「九十韶光甫二旬,灵园莺燕报春频。星驰轮辔趋行殿,云集衣冠拜圣人。仰见英君德得寿,可知天命敬惟亲。金章玉席洪恩浃,泸伞难酬顶踵仁。」琉球国副使,正议大夫郑永功诗曰:「御极垂衣正八旬,普天沐德献琛频。四夷骈贡蒙皇化,五代同堂仰圣人。召人华筵龙液酒,飞登紫苑凤巵亲。

天颜咫尺沾恩湛,永祝升平万寿仁。」乾隆间,缅甸使臣陪宴万树园,以其国乐器五种合奏。其后每逢筵宴,备陈准部、回部、安南、缅甸、廓尔喀乐。

乾隆壬寅,四库全书第一部缮录告竣。春仲经筵礼毕,赐总裁、总纂、总校、分校、提调各官宴。又赐总裁九人、总纂各官七十七人如意、杂佩、文绮、笔墨等物。此则因事钖宴之殊恩也。

乾隆间,每岁腊月二十一日,宁寿宫后符望阁下赐饭。凡寻常赐食,非有外藩,则不设酒。入座者,御前大臣、御前行走、蒙古王、贝勒等,其时御前大臣多兼军机大臣,故汉军机大臣亦得入座。嘉庆以后,无御前大臣兼军机大臣者,故军机大臣皆不与,间命入座,盖特恩也。

乾隆丙申,金川平。皇太后幸宁寿宫,召高宗膳,并于阶下赐将军阿桂、丰升额及将领功大者三十六人、军机大臣六人饭食,义同凯宴,亦历来未有之旷恩也。

道光癸未八月七日,幸万寿山玉澜堂,钖宴十五老臣,赋柏梁体诗,并绘图以纪盛。与宴者为和硕仪亲王、御前大臣赛冲阿、大学士托津、大学士军机大臣曹振镛、大学士戴敦元、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孙玉庭、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黄钺、礼部尚书穆克登额、工部尚书初彭龄、理藩院尚书富俊、左都御史松筠、郡王衔都统哈迪尔、都统阿那保、致仕大学士伯麟、致仕都统穆克登布。时仪邸年七十九矣。特命设高座。以笃亲亲之谊。

正月十四日,宗亲宴,皆近支亲藩。道光间,在奉三无私。定例,皇子位次,在亲王、郡王上,惟家宴则近支诸王与皇子以长幼为序。十五日,蒙古亲藩宴在正大光明殿。是日掌仪司进玩艺,派蒙古王公递酒。旧时惟满洲一、二品大臣许入座。嘉庆七年,并许一、二品汉大臣与宴。后以为常。讲官与宴者,席于殿之西北隅。十六日,廷臣宴在正大光明殿。满、汉大学士尚书皆与。侍郎亦有命入座者。督、抚、将军人觐在京,或得与宴。如乾隆时之萨载、万福、常青是也。宴次有喜起舞,清语谓之嘛克新。人数曩亦无定,其礼节与除夕保和殿筵宴同。

新正宴外藩,例设中和韶乐,舞庆隆舞,并陈蒙古、回部、金川及各番部乐,并奏杂伎。

按:乾隆间,有扎萨克而兼一、二品官职者,亦与廷臣宴。又宗亲宴,间有命异姓王公与列者。如乾隆庚寅之超勇亲王成衮扎布、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拉旺多尔济是也。

新正筵宴,外藩向在丰泽园。设大幄次,以存旧制。乾隆间,紫光阁落成,其后遂宴于阁。宴后,例有赏内务府大臣司其事。

按:向例,紫光阁及上元赐宴,惟蒙古诸藩及年班回部降番等。乾隆壬寅,命朝鲜、硫球、南掌、暹罗四国陪臣亦入宴观礼。朝鲜使臣黄仁点、洪秀辅各赋纪恩七律:早。癸卯,依例与宴,朝鲜使臣郑存谦、洪良皓亦赋诗呈进。

新正筵宴,乾隆以来,率为定例。如有他故,或值斋期则停止,亦有移于他日者。乾隆癸丑、甲寅正月十六日月食,罢廷臣宴。乙卯上元月食,移正大光阴殿外藩筵宴于十四日,移宗亲宴于十六日,移廷臣宴于燕九日。

上元正大光明殿筵宴,观庆隆舞,状八旗士马射猎破阵。旁列伶工,唱清字歌曲,皆陈王业艰难,与武始北出,再成而南之义相似。其曲译汉者,具载会典,甚古雅。

除夕,保和殿筵宴,入座者年班外藩及王公一、二品大臣,而讲官以本年起居注进书作前后序者二人预宴。席于殿之西北隅。是日派蒙古王公递酒,上将进殿后门,出席前排列,上升座,赐坐,行一叩礼。宴毕,仍出席如前。俟上出殿后门,乃退。筵内果品羊腊等,皆得携归。

按:殿上坐次既定,乐作。进爵大臣起,退至殿门外,去补服,仍悬敷珠入殿,至御座下跪。掌仪司以台浅授进爵大臣,恭进御前,复退至御座下。上进酒,进爵大臣一叩起,至御前受台■,下复跪,掌仪跪接而退。掌仪复以金巵酌酒,立赐进爵大臣,进爵大臣一叩,饮毕,掌仪司取巵退。进爵大臣再叩,起至殿门外,仍服补服,人原坐次。

太和殿筵宴,定例惟宗室王公及大臣中指定班次者始入殿,与朝正外藩按序就宴,大学士、尚书均在丹陛列席。乾隆三十四年,始命大学士、尚书依班次列坐殿内。

初定外札萨克四部落时,以九白为贡。白骆驼一,白马八。其后年例由呼图克圆奏进。

投诚向化,以此为信,故不可一岁无九白贡也。宣宗御制诗云:「四偶银花一玉驼,西羗岁献帝京罗。」赋此事也。贡至,宴使臣日九白宴,至今岁岁循行之。

按:旧会典载,喀尔喀、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丹金喇嘛、那颜台吉,四季共贡白马八匹、白骆驼各一匹。又康熙三十年,以土谢图汗、车臣汗既留汗号,仍准贡九白,其余概不得贡。至若昔时出塞行围,蒙古王公进宴,则进九白。虽必却之,实为嘉贡。

而与年贡之九白,则别为一事。

曩圣驾驻跸避暑山庄,筵宴外藩,辄召至御前赐酒,内廷词臣,亦得与赐。观灯或一夕,或三夕,银花火树,无异上元。其地在万树园,平原千亩,夭乔繁茂。虽以园名,不施土木。

宴时则张穹幕。

山庄宴外藩,嘉庆间有在卷阿胜境者。万寿节宴外藩,有在阅是楼者。

乾隆以后,还师奏凯,宴劳诸将,在紫光阁。方平金川时,所俘番童有习锅庄及甲斯鲁者,番中傩戏也,亦命陈之宴次。

凡一切筵宴,酒一巡而止。

按:藩部内附之初,朝正之日,因加宴赍者,自顺治以来,事不胜纪。康熙二十年后,蒙古诸藩先后效顺,而喀尔喀最强。圣祖北巡,以镇抚之。庚午秋,大宴于多伦诺尔,凡四十八家。名王君长、世官贵族,靡不毕集。因从诸王公请,于其地立庙一区,四十八家,家置一僧,以为住持。赐名「汇宗」以明佛法无二,统之一宗之义。此真长驾远驭,开国规模,尤为极盛者也。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二·赵尔巽
  卷七十九·毕沅
  卷四百十五 元祐三年(戊辰,1088)·李焘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阙)·杨仲良
  卷第四十六·胡三省
  卷之十 天命十一年正月至八月·佚名
  抗战胜利·胡兰成
  干宝传·房玄龄
  任熊祥传·脱脱
  杨维桢传·张廷玉
  偏安排日事迹卷十四·佚名
  三九 地方法院·邹韬奋
  卷二百八十八·佚名
  王端毅奏议巻四·王恕
  卷二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续编·卷六·沈瘦东

    陈卧子先生墓在广富林。嘉庆乙丑,我邑王兰泉司寇、奉贤陈桂堂太守纠合一郡土绅,就墓傍建祠,并祀夏瑗公父子,而以死难诸人柑享,(陈、夏皆几社创始人也。)名曰陈夏二公祠。并酌定仪制,春秋致祭。厥后寝就衰歇,乃移祀於松江直指庵

  • 第一折·佚名

    (谢金吾领夫役上,云)自家谢金吾的便是。奉圣人的命,说这街道窄狭,车马往来不便,不管大小官员房舍,但是侵占官街的,尽皆拆毁。来到这所门楼根前,这楼正占着官街。夫役每,向前与我拆倒者。(院公上,云)老汉是杨令公家的老院公。是

  • 附录·贺铸

    钦定四库全书庆湖遗老诗集附录元丰末年始筮仕与方回俱在彭城为同僚友自是一别声迹不相闻盖三十余年矣政和甲午秋八月予还自京师过平江谒方回披腹道旧相视惘然如昨梦耳方回之诗予见之旧矣复出监湖集示予其辞义清远不见

  • 卷之四百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卷三·佚名

    咸丰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七日七月二十五日九月初一日同治二年三月初八日八月二十五日同治三年正月十七日二十五日六月十五日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同治六年三月初八日九月十五日十一月二十五日同治七年

  • 第八章 拗相公·林语堂

    一場政治風暴現在刮起來了,就要引起燎原的大火,會把宋室焚毀。這場風暴始於國家資本主義者,人稱之為"拗相公"的王安石,和他的反對派之間的一次鬥爭。王安石的反對派包括所有的其他官吏,也就是賢德的仁宗皇帝,在思想自由的氣

  • 刘元珍传·张廷玉

    刘元珍,字伯先,江苏无锡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起初授职南京礼部主事,进为郎中,父母年岁大了,刘元珍回家赡养他们。后又起用为南京职方郎中,淘汰军营中老弱的士兵,每岁节省银两二万多。万历三十三年(1605)京官考察,吏部

  • 七四、齐威王在位三十八年非三十六年辨·钱穆

    《纪年》:“梁惠王后元十五年,齐威王薨。”其年为周慎靓王元年。(林氏《战国纪年》、雷氏《竹书考订》据此谓威王卒于周显王四十八年,误也。)自梁惠王十四年,即威王元年,至是,则威王之三十八年也。《史记 年表》威

  • 卷一百六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六十七人物志四十七大臣传三十三【满洲镶白旗一 吉思哈 爱松古 尼堪 齐尔格申 扬善伊逊 察哈喇 哈宁阿 珠玛喇 鄂屯 锡卜臣 栋阿赖 

  • 第三卷·冯梦龙

    孤臣纪哭崇祯癸未进士孤臣程源泣血纪癸未年八月二十七日,会试榜放,首陈名夏,源列一百四十二名,出于宫庶方公坦菴讳拱乾之门。九月十四日,廷试,赐杨廷鉴、陈名夏、宋之纯进士及第;源列三甲第二百四十一名。先是,贼自中州入楚,荆

  • 近者悦,远者来·孔子

    【原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 叶公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让国内的喜悦,让国外的人来投奔。” 【读解】 近者悦,远者来。 内政外交,一语囊括。 近者悦是因为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

  • 卷上·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一千人俱。菩萨八万四千。皆於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所谓慈氏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观自在菩萨。得大势菩萨。而为上首。复有七十二俱胝诸天众俱。皆悉住於菩萨之乘

  • 贤愚经卷第二·佚名

      (八)波斯匿王女金刚品第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波斯匿王最大夫人。名曰摩利。时生一女。字波阇罗。晋言金刚。其女面类。极为丑恶。肌体粗涩。犹如驼皮。头发粗强犹如马尾。王观此女。无

  • 留锡和尚语录跋·虚舟普度

    留锡和尚示寂于康熙戊申越六年而始克梓其语录予读之终篇见其一字一句都从胸襟流露不假藻缋专用本色提持冲和纯粹无惭绝峭厉之色后世展诵者当想见其为人也凡为法语偈颂诗及杂文共若干卷内八识规矩颂注一卷嘉禾施王两先

  • 卷第二·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二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本事品第一之二于色蕴中已说根境唯余无表此今当说。颂曰。乱心无心等  随流净不净大种所造性  由此说无表论曰。乱心无心等者。等言谓通两处。即不乱心及

  • 辩中边论卷下·世亲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得果品第六  已辩修位。得果云何。颂曰。  器说为异熟  力是彼增上  爱乐增长净  如次即五果  论曰。器谓随顺善法。异熟力。谓由彼器增上力。

  • 第七品 念处分别·佚名

    一 经分别四念处者,于世有比丘,于内身循身观而住,于外身循身观而住,于内外身循身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内受循受观而住,于外受循受观而住,于内外受循受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

  • 脉因证治·朱震亨

    综合性医书。二卷(一作四卷)。旧题元·朱丹溪撰。本书刊于至正十八年 (1358)。共十万余字。记各科病证六十三种。卷上二十七证; 卷下三十六证,又医论六篇。因论述各证以论脉诊、病因、证候、治法为序,故名。本书系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