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清代的制度,在大体上可以说是沿袭前朝的。至于摹仿东西洋,改革旧制,那已是末年的事了。
清代的宰相,亦是所谓内阁。但是只管政治,至于军事,则是交议政王大臣议奏的。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惟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注847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以至互相牵制,事权不一。还有理藩院,系管理蒙古的机关,虽以院名,而其设官的制度,亦和六部相同。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左副都御史,亦满、汉并置,注848其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兼衔。外官:督、抚在清代,亦成为常设的官。而属于布、按两司的道,亦若自成一级。于是督、抚、司、道、府、县,几乎成为五级了。压制重而展布难,所以民治易于荒废;统辖广而威权大,所以长官易于跋扈。和外国交通以后,首先设立的,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来改为外务部。注849末年因办新政,复增设督办政务处等,其制度,都和军机处相像。到一九〇六年,筹备宪政,才把新设和旧有的机关,改并而成外务、吏、民政、度支、礼、学、陆军、农工商、邮传、理藩、法十一部。注850革命的一年,设立责任内阁,并裁军机处和吏、礼两部,而增设海军部和军谘府。省的区域,本自元明两代,相沿而来,殊嫌其过于庞大。末年议改官制时,很有主张废之而但存道或府的,但未能实行。当时改订外官制,仍以督抚为一省的长官。但改按察司为提法、学政为提学,而增设交涉司;裁分巡,而增设劝业、巡警两道。东三省和蒙、新、海、藏的官制,在清代是和内地不同的。奉天为陪京,设立户、礼、兵、刑、工五部,而以将军管旗人,府尹治民事。且有奉天、锦州两府。吉黑则只有将军、副都统等官。后来逐渐设厅。注851直至日俄战后,方才改设行省。其蒙古和新疆、青海、西藏,则都治以驻防之官。新疆改设行省,在中俄伊犁交涉了结之后。青海、西藏,则始终未曾改制。
清代取士之制,大略和明代相同。注852惟官缺都分满、汉。而蒙古及汉军、包衣,亦各有定缺,为其特异之点。戊戌变法时,尝废八股文,改试论策经义。政变后复旧。义和团乱后,又改。至一九〇五年,才废科举,专行学校教育。但学校毕业之士,仍有进士、举、贡、生员等名目,谓之奖励。到民国时代才废。注853
兵制有八旗、绿营之分。八旗编丁,起于佐领。每佐领三百人。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都统,两副都统。此为清朝初年之制。后来得蒙古人和汉人,亦都用此法编制。所以旗兵又有满洲、蒙古、汉军之分。入关以后,收编的中国兵,则谓之绿营,而八旗又分禁旅和驻防两种。驻防的都统,改称将军。乾嘉以前,大抵出征以八旗为主;镇压内乱,则用绿营。川楚教匪之乱,八旗绿营,都不足用,反靠临时招募的乡勇,以平乱事,于是勇营大盛。所谓湘、淮军,在清朝兵制上,亦是勇营的一种。中法之战,勇营已觉其不足恃,到中日之战,就更形破产了。于是纷纷改练新操,是为新军。到末年,又要改行征兵制,于各省设督练公所,挑选各州县壮丁有身家的,入伍训练,为常备兵。三年放归田里,为续备兵。又三年,退为后备兵。又三年,则脱军籍。当时的计划,拟练新军三十六镇,未及成而亡。水师之制,清初分内河、外海。太平天国起后,曾国藩首练长江水师,和他角逐,而内河水师的制度一变。至于新式的海军,则创设于一八六二年。法、越战后,才立海军衙门。以旅顺和威海卫为军港。一时军容颇有可观,后来逐渐腐败。而海军衙门经费,又被那拉后修颐和园所移用。于是军费亦感缺乏。中日之战,遂至一败涂地。战后,海军衙门既裁,已经营的军港,又被列强租借,就几于不能成军了。
清朝的法律,大体是沿袭明朝的。其初以例附律。后未就将两种合纂,称为《律例》。其不平等之处,则宗室、觉罗和旗人,都有换刑。而其审判机关,亦和普通人民不同。注854流寓中国的外国人,犯了罪,全由中国的官长审讯,这是清初尚然如此。注855不过同类自犯,可以参酌本俗法为理。鸦片战后,各国有裁判权,就于国权大有损害了。末年,因为要取消领事裁判权,派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把旧律加以修改。注856曾颁行《商律》和《公司律》。其民、刑律和民、刑事诉讼律,亦都定有草案,但未及颁行。审判机关,则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为最高审判,其下则分高等、地方、初等三级。但亦未能推行。
赋役是仍行明朝一条鞭之制的。丁税既全是征银,而其所谓丁,又不过按粮摊派,则已不啻加重田赋,而免其役,所以清朝的所谓编审,不过是将全县旧有丁税若干,设法摊派之于有粮之家而已。注857和实际查验丁数,了无干涉。即使按期举行,所得的丁额,亦总不过如此。清圣祖明知其故,所以于一七一二年,注858特下“嗣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丁赋之额,以康熙五十年册籍为准”之诏。既然如此,自然只得将丁银摊入地粮;而编审的手续,也当然可省;后来就但凭保甲以造户口册了。地丁而外,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浙江、河南、山东八省,又有漕粮。初征本色,末年亦改征折色。田赋而外,以关、盐两税为大宗。盐税仍行引制。由国家售盐于大商,而由大商各按引地,售与小民。此法本有保护商人专利之嫌。政府所以要取此制,只是取其收税的便利。但是初定引地时,总要根据于交通的情形;而某地定额若干,亦是参照该地方消费的数量而定的。历时既久,两者的情形,都不能无变更,而引地和盐额如故,于是私盐贱而官盐贵,国计民生,交受其弊,而商人也不免于坐困了。关有常关和新关两种。常关沿自明代,新关则是通商之后,增设于各口岸的。税率既经协定,而总税务司和税务司,又因外交和债务上的关系,限用外国人。革命之后,遂至将关税收入,存入外国银行,非经总税务司签字,不能提用。甚至偿还外债的余款,就是所谓关余的取用,亦须由其拨付,这真可谓太阿倒持了。厘金是起于太平军兴之后的。由各省布政司委员,设局征收。其额系值百抽一,所以谓之厘金。但是到后来,税率和应税之品,都没有一定;而设局过多,节节留难,所以病商最甚。《辛丑和约》,因我国的赔款负担重了。当时议约大臣,要求增加关税,外人乃以裁厘为交换条件。许我裁厘后将关税增加至值百抽五,然迄清世,两者都未能实行。注859
【注释】
注847 尚书满、汉各一个,侍郎各二人。
注848 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左副都御史各二人。
注849 这是有条约上的关系的。参看第十章注15。其改为外务部,亦系《辛丑和约》所订定。
注850 民政部,新设之巡警部改。度支部,户部改,新设的财政处、税务处都并入。礼部,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入。学部,新设的学务处改,国子监并入。陆军部,兵部改,太仆寺和新设的练兵处并入。农工商部,工部改,新设的商部并入。理藩部,系理藩院改称。法部,刑部改。
注851 奉天将军,统辖旗人,惟实际只问军事,其旗人民刑事件,多归户、刑二部办理,旗人和汉人的词讼,旧例由州县会同将军的属官,如城守尉等办理。——因旗人不属汉官。——但因他们往往偏袒旗人,而又不懂得事,所以后来于知府以下,都加理事衔,令其专司审判。清代同知通判,通常冠以职名,如捕盗、抚民、江防、海防等是。其设于八旗驻防之地,以理汉人和旗人词讼的,谓之理事同知。同知所驻之地称厅。旗人是兵民合一的,所以将军、副都统以下,凡带兵的官,也都是治民的官。汉人则不能如此。所以后来允许汉人移住,设立管理的机关,都是从设厅始。
注852 惟首场试四书文,次场试五经文。明代次场所试,在清则不试。
注853 当时京师立大学堂,省立高等学堂,府立中学堂,县立高、初两等小学堂。高等小学毕业的,为廪、增、附生。中学毕业的,为拔贡、优贡、岁贡。高等学堂毕业的为举人。大学毕业的为进士。其实业、师范等学校,各按其程度为比例。
注854 笞杖,宗室、觉罗罚养赡银,旗人鞭责。徒流,宗室、觉罗板责圈禁,旗人枷号。死罪,宗室、觉罗,都赐自尽。凡宗室、觉罗犯罪,由宗人府审问。八旗、包衣,由内务府审问。徒以上咨刑部。旗人,在京由都统,在外由将军、都统、副都统审问。在京者徒以上咨刑部,在外的流以上申请。盛京旗人狱讼,都由户、刑两部审讯。徒流以上,由将军各部,府尹会断。
注855 《唐律疏议》卷六名例云:“诸化外人同类自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疏义》说:“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所以须问其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这是各适其俗之意。惟异类相犯,若“高丽、百济相犯之类”,则国法各异,故即用中国之法定罪。至于外人犯中国法的,当然用中国法治罪。有时为怀柔起见,令其自行处治,如《宋史·日本传》,倭船火儿藤太明殴郑作死,诏械太明付其纲首,归治以其国之法,是其一例。详见《唐宋元时代中西通商史》本文二,考证十一、十二。
注856 改笞杖为罚金,徒流为工作,死刑存绞斩,而废凌迟、枭(xiāo)首等。
注857 当时之人,谓之“丁随粮行”。
注858 康熙五十一年。
注859 参看第五编第十六章。
猜你喜欢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赵尔巽 卷八 前赵录八·崔鸿 臧榮緒晉書卷六·汤球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八·李心传 卷八十三·国朝·蒋一葵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二十五·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七十八·佚名 一百四十五 曹寅奏陈商议刻书并审科场事摺·佚名 九一八 军机大臣奏文溯阁收贮全书分拨起运日期并行知直奉督尹预为妥办片·佚名 五一七 寄谕江西巡抚郝硕并各省督抚确查《六柳堂集》解京销毁·佚名 金佗续编卷二十二·岳珂 卷十六·高士奇 列传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一百二十·郑麟趾 卷七·徐一夔 卷第卅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