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吉斋丛录卷之八
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春秋世谱,以女娲为伏羲妹。又卢同因干凿度兄妹为夫妇之说,以女娲为伏羲妇。盖■言也。而陵殿旧时率壕女像,村妇祈嗣,香火极盛,庙祝因以为利。乾隆间,侍郎金公德瑛奉使往祭,奏请更正,得旨允行。
乾隆元年,山东巡抚岳公浚言尧陵在濮州城东南六十里,古雷泽之东谷林庄,明代误建于东平,应改建,以为祭告行礼之所。仍于陵前设尧母灵台,祀配以尧妃中山夫人。其东平之陵,仍令有司时祭。从之。
附录:乾隆间,钱侍郎载祭尧陵,辨今尧陵之非,具折奏陈。折凡二十七扣,奉旨申饬。
钱先典试江南,解首顾问三艺皆骈体,磨勘,停三科。京师因为对语云:「三篇四六短章,欲于千万人中,大变时文之体;一折廿七余扣,直从五千年后,上追古帝之陵。」康熙二十八年,圣祖谒禹陵,书「地乎天成」额,并敕有司修葺。乾隆十六年,高宗谒禹陵,命督、抚择姒姓子姓一人,世与八品官奉祀。
康熙二十四年,圣祖西巡,至西安,遣官祭周文、武、成、康,汉高祖、宣帝,唐高祖、太宗、宣宗陵,以周文王、武王皆圣君,非他帝王可比,命于祭文内书御名致祭。
康熙二十三年,驾幸金陵,谒明孝陵。三十八年南巡,复诣孝陵,命求明代后裔,俾守世祀。时以易代既久,无从访察,议寝其事。雍正元年,世宗于圣祖书笥中检出未发谕旨一道,以明太祖崛起布衣,统一方夏,经文纬武,为汉、唐、宋诸君之所未及[一]其后嗣亦未有如前代荒淫暴虐亡国之迹。欲大廓成例,访其支派一人,量授官职,以奉春秋陈荐,仍令世袭。世宗仰体圣祖如天之心,远法商、周推恩前代之盛,复命访求明室子姓一人,授官永袭,以奉世祀。二年,遂封朱之琏为一等侯,人正白旗。
附录:内阁会同吏、礼二部原奏:查镶白旗朱文元一支,系明太祖第三子代简王桂后,崇祯时嗣代简王监洪承畴军,松山之败,为我军所获,侄文元亦被擒。今龙溪尉朱汝健、官学生朱福烈、披甲人朱福瓖等,皆文元子孙,正定知府朱之琏一支,亦代王后。
国初,于明陵皆致祭。惟神宗以用兵之嫌,故定议时不之及。顺治八年命祭神宗陵如十二陵例,仍设陵户看守。十四年,又特制崇祯帝陵碑。
明世宗永陵,先以尹嘉铨条奏,撤其祭祀。乾隆五十年,高宗谓前明之亡,亡于万历、天启,世宗虽溺意斋醮,尚不至如万历、天启之昏庸失德。其陵寝,仍命一体致祭。
金陵有在房山者,明人辽东一役,惑于形家之说,疑与本朝王气相关,遂劚断其地脉,且建关帝庙为厌胜之术。此诚极愚,不知天命之有归也。顺治十四年,遣官修复,立金太祖、世宗陵碑,并令有司时祭。
祭历代帝王陵,皆于享殿行礼,无享殿,即就陵寝设坛。惟元陵则望祭。国初定议时,尚未有畅春园,故元太祖、世祖陵,在德胜门外望北致祭。后建畅春诸园,则祭处在御园南矣。嘉庆十四年,梁公上国告祭回京,仁宗询知其地,以为非宜,因命于清河以北,昌平州以南,择地致祭。
历代帝王庙,明初祀伏羲以下三十六主。洪武六年,礼臣请专祀创业之主,共十六位,余二十位,令有司春秋祭于陵寝。则商中宗、高宗,周文王、成王、康王,汉文帝、景帝、武帝、宣帝,魏文帝,[一]「为汉唐宋诸君之所未及」原漏「为」字,衍「所」字,据初稿本改。
隋文帝,唐高祖、宪宗、宣宗、周世宗,宋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也。嘉靖间,又从给事陈柒议,撤元世祖。我朝顺治二年,增辽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共二十二位。嗣礼部尚书王崇简建议,谓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宜百世祀。部议未允。康熙六十一年,命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尽宜人祀。又以明愍帝无甚过失,虽亡国亦宜从祀。于是议增一百四十三位。乾隆四十九年,以原议崇祀辽、金,而不列东、西晋二刚、后五代,又阑入叹之桓、灵。义未允协。
因取曩时红本阅之,方知其时廷臣既未详细讨论,而上疏在壬寅十一月,距圣祖大事不数日也。漏略不及更定之故,盖由于此。乃复命廷臣详议。后议增入者,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简文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齐武帝,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陈文帝、宣帝,后唐明宗,后周世宗。撤出者,汉桓帝、灵帝。
旧时配享太庙,惟通达、武功、慧哲、宣献四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追论开国诸臣伟伐殊勋及被诬冤抑始末。命浦列澧烈亲王代善、睿忠亲王多尔衮、郑献亲王济尔哈朗、豫通亲王多铎、武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牌位配享。次则怡贤亲王允祥、雍正时入配。超勇襄亲王策浚。乾隆时人配。以上诸王,均西向。西则信勇公费英东、宏毅公额亦都、武动工扬古利、果毅公图尔格、雄勇公图赖、忠达公大学士图海、勤襄伯大学士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鄂、张二人,雍正时定,乾隆时人配。武毅谋勇公尚书兆惠、嘉庆时人配。忠勇公郡王衔大学士傅恒、嘉庆时入配。真诚谋英勇公大学士阿桂、道光时人配。忠锐嘉勇贝子郡王衔大学士福康安。乾隆时入配。以上十二人均东向,以北为上。
按:蒙古亲藩,未有配享者。高宗以额驸策浚,名藩尚主,晋爵亲王,殄靖准夷,功在王室,为两朝勋旧。特命侑食庙廷,令众蒙古知国家崇奖贤劳,中外一体之意。[一]附录:鄂文端、张文和配享太庙,世宗遣诏载之。乾隆十四年,张乞致仕,面对以身后不获蒙配享为虑,欲要二日为券。高宗以成命久定,亦姑允之,并赐以诗,内一联云:「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摧碑。」而次日谢恩不亲至。大学士九卿即议停罢配享。迨西巡时,随众迎送,又不在道旁叩头。然赐诗,赐冠服诸物,令散秩大臣领侍卫十员往送,礼意尚优渥也。时有皇长于定安亲王之丧,文和尝为师傅,甫过初祭,即南归。高宗谓:「数十年心膂大臣,于朝廷恩谊,恝然不以动心,惟以归荣故乡为念,若于国家无几微系属者。」益恶之。其时太常寺以额驸超勇襄亲王策凌配享位次,奏呈诸臣名单。遂降旨费英东、额亦都诸人皆开国佐命,允宜侑享大烝。即鄂尔泰亦尚有定苗疆、乌蒙诸劳绩,而张实无可配享之理。因列其前后过失,命其自量应配享与否?具折回奏。旋奏:「臣无开疆汗马之功,又无经国赞襄之益,年衰识瞀,愆咎日滋,恳罢配享,并治臣罪」云云。遂从大学士九卿议,罢配享,仍留大学士职衔。四川学政朱荃,张亲家也。味本吕留良、严鸿逵案内之人,幸及宽典,迨为学政,以赃私败,因追论文和联姻庇护罪。命罚锾,[一]「中外一体之意」初稿本后有「同治四年,僧忠亲王格林沁配享」句。
追缴恩赐物件,免其革职治罪。二十年,卒于家。复奉恩旨,仍遵遣诏配享。又乾隆间,以和琳配享。和琳,大学士和坤弟也。生平有过无功,无配享理。和坤事败,遂撤和琳配享位。
乾隆间,盛京建怡贤亲王祠。高宗命将太庙配享之通达郡王、武功郡王、慧哲郡王、宣献郡王及礼烈亲王、饶余亲王、郑简亲王、颖毅亲王,一并崇祀,额曰「贤王祠」。所司春秋致祭,以昭开国翊运之勋。
雍正二年,建昭忠祠,祀开国以来致命尽忠诸臣。八年,建贤良祠于京城白马庙之侧。
凡满、汉大臣才德着闻、完名全节者与焉。十年,复命直省于省会各建贤良祠,以祀外任大臣之忠诚、政迹卓然可纪者。又直省建节孝祠,自雍正元年始。
附录:乾隆间,以贤良大臣之子孙渐就零替,命督、抚访其嫡裔,如无官或官甚卑者,送部引见候旨。文官七品以上,武官五品以上,则毋庸查奏。
定例,阵亡官员始人中外昭忠祠。惟内大臣公海兰察,由西藏回京,以病殁于家,高宗念其出师多年,勋劳甚大,特命人昭忠祠。
附录:曹申吉由侍郎出为贵州巡抚,吴三桂叛,曹遂从逆。三桂多忌,降者往往被戮。
三桂死,同党复相仇杀。滇平之后,曹不知所终。当时以传闻之讹,人昭忠祠。乾隆间,钦定国史列传列曹于逆臣传中,而祀典未撤。嘉庆七年,礼臣始奏,撤其位。又乾隆二十年,江西进士胡中藻以坚磨生诗悖逆肆市。胡为鄂文端尔泰门生,故党于文端。刊其诗者巡抚鄂昌,文端侄也。于是文端撤出贤良祠。又乾隆四十三年,以举人徐述夔一柱楼诗狂诞悖逆,而为述夔作传者,沈德潜也。高宗以其颂美逆词,追夺官爵、宫衔、谧典,撤乡贤祠位,并仆赐祭葬碑文。
入祀乡贤,例由疆臣奏请,礼臣核议。道光乙巳,以原任大学士卢文肃荫溥持躬清慎,品学端醇,特旨人祀,不交部议。
顺治八年,定五祀之制。中溜门二祀,太常寺掌之。户灶井三祀,内务府掌之。详见会典诸书。自顺治至康熙[一]无亲行祀灶之事。雍正间,始于十二月二十三日于坤宁宫祀神,并面南设天地神位,行九拜礼;东厨灶神,行三叩礼。乾隆后,皆遵行之。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也。
黄羊祀灶,古有其说。今十二月二十二日,干清门侍卫至南苑猎取黄羊,以二十三日回京,供大内[一]「自顺治至康熙」原无此句,据初稿本补。祭灶之用。
谨按:嘉庆御制诗初集毓庆宫小除夜八韵云:「嘉平小除夜,媚灶用黄羊。典纪千门遍,礼传五祀详。飶芳袅鼎篆,精洁列盘糖。」足证小除夕宫中祀灶之礼。
王、贝勒等有内廷差使应直宿者,十二月二十三日皆给假回家祭灶,以散秩大臣代直。
大内祀灶用钖,俗谓灶糖。每岁十二月,奉天内务府备贡运京,谓之糖贡。
每年二月,掌仪司奏派祭黄木绅之大臣。黄木厂在京师东直们外。其木长六丈余,横卧于地,骑者隔木不相见。土人称曰神木。相传明初建些乐时,自南方■致者。或谓应甲乙生气。高宗有御制神木行七古一首。
向例,郊坛宗庙,以太常寺为专司,而宗伯不莅其事。乾隆十四年,命隶礼部职掌。
旧时斋宫宵漏下,呜画角严鼓以为节。乾隆十四年,高宗谓斋者耳不听乐,此非所以专致其精明也。敕议停止。
明洪武时,改定祭品祭器。然祭器虽存古名,而仍代以瓷。高宗始命考按经典,范铜为器,颁之阙里,而坛庙犹未暇及也。后复命考制绘图,一律更造。
因事祗告之礼,旧时不用乐。故祈雨告祭,停止作乐。高宗谓.祭祀用乐,乃事神之礼,与斋戒撤悬[一]者不同,且乐所以通阴阳之气也,于祈雨宜。仍令用乐。
乾隆二年例,直省坛庙,以布政使为主祭官,督、抚为陪祭官。道员驻剳之地,以府、州、县为主祭官,以系地方正印官也。然属官主祭,上官陪祭,于名分殊未安。后山西布政使多纶奏及之,遂更定如今制。
旧时,大学士不陪祀,盖因明代大学士列五品,在尚书下。文官以尚书为冠,则大学士已在其中。我朝定大学士为一品,而陪祀之例,仍循旧定自尚书以下,故大学士遂不陪祀。
乾隆十三年,始改定为大学士以下,斋戒陪祀。
[一]「撤悬」初稿本及皇朝文献通考作「彻悬」。
乾隆十八年,增制祈雨、报雨乐章。嘉庆十二年,增制祈晴、报晴乐章。
乾隆十七年定,凡大雩不用乐,以舞童十六人衣皂衣,为二行,舞而歌御制云汉诗八章。
新正,圣驾进宫,例设仪仗,若是日值斋戒之期,则停止。
祭祀斋戒,进铜人。初在武英殿,后改设太和殿,后又改设干清们。康熙时已然。其事始隶礼部,后隶太常寺。康熙时已然。铜人西向,铜牌南向。斋戒日期,王大臣悬斋戒牌,自雍正十年始。即前明祀牌之义。或银或象牙,长约四寸,广二寸,悬于衣襟之前。
朝鲜岁进糯米四十石,盛京留三石五斗四升,官三仓实收一二十六石四斗六升,供四时飨祀粢盛之用。
按:康熙时,南书房翰林查慎行五月朔日赐高丽米粽恭纪诗注:上谕云:「此米本出自高丽,太宗朝,岁贡百石,为端午上供」云云。是朝鲜贡米已久。雍正五年,减去稻米三十石,江米三十石,每岁贡江米四十石。江米即糯米。
每岁除夕,祭太庙,分献爵帛之王公,皆赐绸缎。
先农坛围墙内,有地一千七百亩。旧以二百亩给坛户,种五谷蔬菜,以供祭祀,其一千五百亩,岁纳租银二百两,储修葺之需。康熙间,将地拨与园头,粢盛无所从出。雍正元年,命清还地亩,仍给太常寺坛户耕种。
祭祀祝版皆清文。满官读祝,须声音宏亮,高下得宜。其人临时简派,皆由太常寺赞礼郎出身者。官至一品,不复开列。然一时无其人,虽尚书亦有派读祝者。赞礼亦清语。习其业者,日夜演赞,务极宏远之音。累月经年,乃就娴熟。选充斯职,即获翎顶。既与骏奔之列,襄赞无误,多有晋品秩、换花翎者。京师谴语云:「十年牕下苦,不及一声嗥。」盖谓此也。
猜你喜欢 卷十 成帝纪第十·班固 第五十二回 守安庆仗剑戮叛奴 下南昌发兵征首逆·蔡东藩 第十八回 忧中忧英使索复文 病上病清后归冥箓·蔡东藩 卷六·舒赫德 提要·彭遵泗 卷之一百九十·佚名 卷之四百三十八·佚名 司马彪传·房玄龄 韩显宗传·魏收 司马悦传·李延寿 平濠记·钱德洪 卷二百六十七·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九·佚名 咸丰十年十二月十八日·曾国藩 徐良·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