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吉斋丛录卷之七
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顺治元年,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元旦必先致祭于此。其祭为国朝循用旧制,历代祀典所无。又康熙年间定,祭堂子,汉官不随往。故汉官无知者。询之满洲官,亦不能言其详。惟会典诸书所载,自挂纸钱以至司祝、擎神刀、祷祝、歌鄂啰啰,始末毕陈,并无神异之说。祭神殿南向,拜天圜殿北向,上神殿南向。上神殿,即尚钖神亭。按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尚锡之神,即田苗神,其圜殿祝辞,所称钮欢台吉、武笃本贝子,皆不得其缘起。
坤宁宫,广九楹。每岁正月、十月祀神于此,赐王公大臣吃肉。至朝祭、夕祭,则每日皆然。宫内西大炕,供朝祭神位;北炕,供夕祭神位。朝以寅卯,夕以未申。祭均用豕,并设香碟、净水及糕。糕以黄苴、稷米为之。朝则司祝擎神刀,诵神歌,三弦琵琶和之以致祝,遂进牲。夕则司祝束腰铃,执手鼓,锵步诵神歌以祷,鼓拍板和之,亦进牲。撤香灶、灯火,展背灯青幕,众退出,阖户。司祝振铃诵歌四次致祷,所谓背灯祭也。既乃卷幕开户,明灯撤供。朝祭神为释加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夕祭神为穆哩罕神、画像神、蒙古神,而祝词有阿珲、年锡、安泰阿雅喇、穆哩穆哩哈、纳丹岱珲、纳尔珲轩初、恩都哩僧固、拜满章京、纳丹延瑚哩、恩都蒙鄂乐、喀屯诺延诸号,中惟丹岱珲为七星之祀。其喀屯诺延,即蒙古神,以先世有德而祀,余无可考。又背灯祭,四时献鲜,春雏鸡,夏鹅,秋鱼,冬雉。凡祭神供献之际,撒麻以清纽阳止口神。俗谓撒麻太太,即旧会典赞祀女官长、赞祀女官类也。又司香妇长、司香妇、掌爨妇、碓房妇等,皆只承祀事者。又满洲富贵之家,每岁祭神,亦有背灯祭。
坤宁宫每日祭神及春秋立竿大祭,皆依昔年盛京清宁宫旧制。凡圣驾东巡盛京,亦必于清宁官举祀神礼。
按:嘉庆丙辰,内禅以后,仁宗仍居毓庆宫,故即在毓庆宫立竿祀神,并在宫中行祀灶诸礼。
国家最重祭神,有大丧,则百日不举,及复祭,则帏幕器具皆更以新,亦祓除之意。见高宗御制诗注。祀神之先,蒸糕酿醴,以昭吉蠲。祭之日,必于正寝执豕,以致诚恪。
祭天、祭神及背蹬献神报、祭求福面猪、祭天去祟、[一]祭田苗神、祭马神,皆以祝辞为重。乾隆间,详考原宇原音,分别编纂,并绘祭器形式,为书六卷,名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盂春祈谷日,宜用辛。然正月得辛,在立春以后,殊乖乘阳之义。如立春与上辛皆在年内,亦不当隔岁行祭礼。或上辛在正月初四日前,则除夕元旦典礼甚多,宿坛、斋宫皆有窒碍。乾隆初,正月初三以前值上辛,则改用次辛,或初四得辛,亦用次辛,因值皇太后万寿,有应行典礼也。四十六年以后,遇初四上辛,不复改用矣。嘉庆四年定制,立春后得辛,在正月初四后,则用上辛;初四前,则用次辛。
旧制,郊祀惟冬至用燔柴礼,祈谷坛则不燔柴。顺治十七年,命亦行燔柴礼。燔时,柴百数十担,火光烛天,侍班者相去远,尚觉半面发热。
南郊殿宇,始仍明旧,曰大享殿,瓦用青、黄、绿三色。乾隆十六年重修,瓦易用纯青,更名祈年殴。
北郊大祀,每值望雨之时,即不御辇。并撤卤簿,以示寅畏之意。
北郊向无斋宫,乾隆癸亥始创建。然国家惟南郊、祈谷、常雩三大祀始宿坛,前二日宿养心殿,斋宫前一日宿坛内斋宫。余祀皆即养心殿斋宿而已。又嘉庆间,高宗升配方泽,仁宗斟酌礼宜,特诣雍和宫斋宿,非恒典也。
[一]「祟」原作「崇」,据二稿本改。
旧制,诣南郊斋宫,御礼轿。乾隆七年,始乘辇。或值石街冰冻难行,仍御礼轿。
国初郊祀,奉太祖配享。顺治十四年,乃奉太宗与太祖配享。
按:太宗配享,以夏至在迩,冬至尚远,若先方泽,而后圜丘,于序为紊。若俟冬至郊天,方行配享,又觉太迟。命于是年三月,先奉太宗配享圜丘,及夏至配享方泽。康熙六年冬至,奉世祖配享圜丘,越十日即行配享方泽礼。两朝巨典,均是特行。古来因事而郊,不必定在二至也。乾隆元年,遵循旧章,于夏至前行圜丘配享礼,及夏至行方泽配享礼。又按:康熙间,北郊配位之议,学士徐干学、韩荚主改正以西为左,位应西设东向。徐又为地坛配位或问。陈廷敬亦有方泽坛左右辨。议久不决,时诸臣多持两端,既而觇上无改意,检讨毛奇龄为少宰龚鼎孳作北郊配位尊西向议,以和通诸家之说。龚乃昌言曰:仍旧贯,何必改作。
遂罢议。此说见顾栋高记。
道光庚戊,宣宗上宾。寝宫锚匣有朱谕四条:一不拊庙,一不郊配,一不立五孔桥碑,一裁省陈设冠裳也。郊坛地隘,配位递增,难乎为继。睿虑深远,不惟执谦崇俭而已。文宗以配拊典巨,集王大臣九卿议,有谓宜遵遗命,但升拊而不郊配者。遂两议以上。然功德巍巍,若配天之礼不行,则孝思曷慰?故命仍依列圣旧制。后复降旨,升配之礼,即以三祖五宗为定,不得再增。并御制诗章,阐明此义,晅不来兹,盖敬慎之至也。
国初郊庙祭器,尚沿明制。徒存其名,皆以瓷盘代之。乾隆间,敕廷臣议,更古制。
戊辰冬至,始用之于南郊。自是而诸祀皆用古礼器矣。
社稷坛用玉,自乾隆间始。坛上五色土,由涿、霸二州豫办。祭时,坛下司竿四人,以防飞鸟,盖其地林木丛郁也。礼成,大驾还宫时,自午门以内两旁列鼓如干,同时齐鸣,其声如雷。
常雩之礼,乾隆癸亥始举行。监臣于孟夏蠲吉,其在立夏前后,无一定也。书言龙见而雩,占星者自以节候推测,非以孟夏为断。嘉庆癸酉,定议立夏后数日举行。如立夏在三月,则于四月初举行。
太庙四孟,时享用朔。元旦典礼繁重,故时享以初十日举行。又凡祭日,圣驾出午门,皆呜锺,惟祭太庙,则伐鼓。
太庙沿明旧,戟门外有桥而无水。乾隆间。引金水河之水流经桥下,始协形胜。
顺治十三年,建奉先殿于景运门之东。其始,惟祀太祖、太宗,十七年,定四祖合享之礼。
雍正元年,于大内寿皇殿及畅春园奉安圣祖御容。乾隆初,就寿皇殿东室奉世宗御容。复于圆明园创殿庑之规为九室,东一室奉世宗御容,所谓安佑宫也。惟时太祖、太宗、世祖及列后圣容,皆于体仁阁尊藏,无展谒献祭之礼。十五年,恭奉列祖列后圣容于寿皇殿,如奉先殿昭穆次序,皆南向按室悬像,行献祭礼。翌日,收奉于殿左之衍庆殿,左曰衍庆,右曰延禧。比祧庙之制。每岁除夕恭悬,元旦瞻拜。嗣后,列宗列后皆于此奉安神御。
按:寿皇殿向止三楹,乾隆庚午重建,一视安佑宫之制。工成于六月望日,重安神御。
又每年十二月二十一二日,掌仪司奏派恭悬圣容之亲郡王、贝勒、贝子一人,恭收圣容一人。
康熙十年、二十一年、三十七年,凡三谒祖陵。世宗在潜邸时,于康熙六十年代祀福陵。
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凡四诣盛京谒陵。嘉庆十年、二十三年,凡两诣盛京谒陵。
曩时陵寝奉安之后,简满、汉大臣数员至陵守护,谓之守陵。率皆曾获愆咎,恩眷衰替者。越数年,仍蒙放还。宣宗晚年命停此例。其谕旨于军机处存记,未奉明发,故外廷鲜有知者。
文庙春秋二祭,向皆遣官,世宗乃始亲祭。献帛、爵,向例不跪,雍正四年秋祭忽跪献。
世宗曰:「非误也,立献于先师之前,心不安耳。」命记之档案,以为恒制。
旧时,京师文庙正殿题榜日「先师庙」,二门曰「庙门」,大门则无书额,盖沿明旧也。
乾隆三十三年修葺讫工,御书榜宇,正殿日「大成殿」,二门日「大成门」,殿与门易用黄瓦,大门增「先师庙」额。
顺治二年,从祭酒李若琳请,改书「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神位」。盖袭用元武宗旧谧,特不称王耳。十四年,给事中张文光疏言其非,请去「大成文宣」四字,从之。
十哲之称,始于唐开元八年。盖四科弟子颜子以下十人也。二十七年,以颜子配享,乃升曾子于十哲,居子夏之次。宋端平二年,升子思子。咸淳三年,曾子、子思子升配享,乃升子张。国朝康熙五十三年,升朱子。乾隆三年,升有子。于是十哲实为十二哲。
附录:圣祖尝谓:朱子全书,粹然孔孟之传,宜跻位四配之次。李文贞光地对曰:朱子造诣,诚与四配伯仲,但时世相后千有余载,一旦位先十哲,恐朱子心有未安。乃定列于十哲之末。
康熙三十年,修理阙里圣庙大成等殿五十四间,大成等门六十一间,围房八十八间,估银八万六千零十八两,特发内帑办理。雍正二年,阙里孔庙灾,命山东巡抚陈世倌监修。正殿用黄瓦,两庑用绿瓦,以黄瓦娘砌屋脊。圣像选内府匠人用脱胎法装壕。定大门名曰「圣时」,二门旦宏道」。
孔子父叔梁公,宋真宗时封启圣公。叔梁公以上无封爵,亦未崇祀。雍正元年,封先世五代王爵。叔梁公祠旧称魬圣祠,以合祀五代,易名「崇圣」,改用绿瓦。
嘉庆九年,驾幸翰林院,诣先师位行礼。旧典二跪六拜,仁宗特行三跪九拜礼。
文庙祭祀,武职副将以下向不与祭。康熙四十九年,太原总兵官马见伯疏请,依文臣一体行礼。兵部议驳,特旨允行。
雍正间,以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禁屠宰。近日仍循例奏行,而民间鲜有知者。
本朝崇祀关帝,宫内祠宇亦多。顺治间封「忠义神武大帝」。旧时惟五月十三日致祭。
雍正六年,定春秋二祭,如文庙仪。乾隆、嘉庆以来,屡加封号,纂四库书时,命将三国志之谧改书「忠义」,内府陈设书籍,一律刊正。咸丰间,楚粤逆匪之乱,显佑昭昭,大军克捷,因升春秋二祭为中祀。又前门月城内有关帝庙,香火极盛。曩时南郊礼毕,圣驾人城,必诣庙行香。
嘉庆间,御史程世淳请避关帝神讳,增赵累、王甫等从祀。仁宗以前代帝王、往哲明神,其名概不避用,盖临文不讳之义。至关平、周仓塑像,相沿已久,到处皆同,其赵累、王甫遇难事实,史传所载不同,毋庸增设从祀。
文昌向不列祀典。嘉庆初,川督勒公保奏言:「五年二月,贼骑至梓潼,见七曲山旗帜森列,遂退,以为神佑昭然信。」仁宗即御书「化成耆定」额,颁七曲山祠。因询大学士朱公珪:二乐城何以无专祠?」朱以地安门外有元、明废祠对。乃命步军统领勘修,发帑三千余金,各官输银一万有奇。六年五月告成,仁宗亲临荐香,行三跪九拜礼。诏礼官依关圣祠典礼,厘定春秋秩祀,复御制七言诗一章,并谕旨刻于石。咸丰六年升中祀。
雍正五年,命督、抚委员赴京迎龙神像,一大一小,至各省建祠供奉。
祀龙神,行六叩礼,惟云南矿脉龙神,当时部颁礼节,行九叩礼,至今循用未改。宋人杂着多言五龙祠,今山东尚有沿五龙之称者,他省则惟称龙神祠。
乾隆七年,始建先蚕坛于西苑之东北隅。皇后亲祭西陵氏之神。月以季春,日以吉巳。从采桑者妃嫔二位,公主、命妇、福晋七人,依三十六禾词例,唱采桑歌,执桑旗者七十人。厥后画孝贤皇后亲蚕图成,命奔藏蚕馆,并系以御制七律,以志追怀贤懿之意。诗云:「农桑并重以身先,创举崇祠荐吉蠲。秋叶哀蝉惊一旦,春风浴茧罢三年。宛看盆手成新卷,益觉椎心忆旧弦。柘馆萧条液池上,分明过眼阅云烟。」浙人重饲蚕,向在斩辕庙祀先蚕,官则未尝致祭也。乾隆五十九年,以蚕为杭嘉湖三府生业所关,先蚕祀典,宜官主之。颁御书匾额,悬轩辕黄帝庙及先蚕后殿。
国家有大庆典,遣官祭岳渎。如西海、北海、河渎、长白山皆望祭,余皆因庙行礼。长白山,清语日果勒敏珊延。望祭于林城西南之温德亨山。乾隆以前,多由京师遣官,后则命各省大员如副都统等致祭,所以恤邮传也。其直省所在山川诸神,及捍灾御患,有封号,建专祠。守土官致祭者百数十区,详会典。
按:唐宋以来,祭北岳于直隶之曲阳。明尚书马文升、巡抚胡东贡惑于俗说,请移祀山西之浑源州,礼侍倪岳、礼尚沈鲤驳寝。顺治十七年,刑科给事中粘本盛请改祭于浑源,太常陶正靖尝疏论其误。今仍祭于浑源,未改也。又康熙二十六年,副都御史徐元珙请改望祭北海于混同江,疏略曰:「历代北海祀典,唐望祭洛州,即今河南府;床望祭孟州,即今怀庆府;明亦望祭于陵庆。本朝沿宋、明之旧,仍祀怀庆。臣愚以为岳镇方位,当以天子所都为准,往南而祭北海,义窃未安。谨按北镇医巫闾山,在今奉天府境,山既为北镇,则北海之祭,应更定于迤北近海地界」云云。事下九卿议,改望祭于混同江。今通礼称祭于山海关。又其时徐干学议,谓宜祭于永平,以医巫闾在辽之广宁,去海远,永平则南临大海也。
太山碧霞元君庙,旧时派御前侍卫,或干清门侍卫前往进香,后颇有骚扰驿站者。嘉庆六年后,惟派内务府司员一人,斋香供至山东省城,交巡抚祗领,司员即日出城。四月十四日,或巡抚,或司道一员,斋诣太山。十六日到山,十八日行礼。又京师丫髻山碧霞元君庙,乾隆丙戌,皇太后亲诣拈香。今每岁内务府请派拈香之人,或皇子,或亲、郡王,其期亦以四月十八日。
按:都人崇奉元君,随方立庙,称为五顶。以四月十八为元君诞辰,旛华结会,繁丽殊常。如南苑东红门外马驹桥、北红门外南顶,亦尝命皇子等拈香也。又乾隆五年,太山元君庙灾,旧存供献珍物十九煨烬。此后大内所颁,现存者如绣黄缎金龙净十团袍、蓝田石大红鞋带,铜笔、砚,炉、镜、鼎、钹、赤虎料珠、琉璃、金丝等旛,玻璃瓶、甍奔巴瓶壶、磁提梁卣、磁花浇、磁挑竿、磁靶盅、磁靶盌、洋磁五供养,金龙油灯、金轮、银轮、磁轮、银马、银象、银鱼、银螺、银将军、银男、银女、银盖、银罐、银肠、银缴,文竹方瓶、竹如意,玉磬,沈香狮子、女儿香、香盒、香濮,金藏佛塔,纱扇、藤掌扇等,不可殚述。又有玉长三尺五寸,宽八尺,名温凉玉,半温半凉。为乾隆三十六年所供。又供物以盖、鱼、罐、花、轮、螺、缴、肠为一分,名八宝吉祥。
乾隆四十四年,仪封决口,久未合龙。高宗以古有沈璧礼河之事,特制白玉璧一,亲制祭文,由驿递往虔祷。
明代河臣,以陈公瑄、潘公季驯并称。曩时清江浦有陈专祠,而幡未列祀典。乾隆问,命以陈、潘并祠。本朝河臣最著者,靳公辅而外,齐公苏勒、嵇公曾筠、高公斌次之,先后奉旨于江南建祠。
河南河神,最著者为灵佑襄济显惠王。本姓黄,名守才,河南偃师人。世称「黄大王」。
乾隆间,以其子孙一人为奉祀生。又顺治间,总河朱公之锡,殁为河神。乾隆间,从阿文成公等请,封助顺永宁佑安侯,世称「朱大王」。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杨·欧阳修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李心传 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师 立新皇百官入贺·蔡东藩 康熙四十四年一月至康熙四十七年十二月·蒋良骐 卷之二百四十八·佚名 卷九·胡一桂 卷九十一·张守节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十一 在北府里·溥仪 太极·周绍良 綦连猛传·李延寿 郭药师传·脱脱 谢方叔传·脱脱 张光奎传·张廷玉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吕思勉 李翼纯·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