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韩显宗传

韩兴宗的弟弟韩显宗,字茂亲。性格刚直,能够面折皇帝庭诤国事,也有才华学识。和尚法抚,三齐之人称赞其聪明捷悟,经常与韩显宗一起比试,出题的人抄了一百多个人名,他们通读一遍,然后让他们说出来,比试结果法抚念的还有一两个错误,而韩显宗则一点错误都没有。法抚感叹地说:“贫僧平生以来,只佩服郎君耳。”

太和初年,韩显宗被举为秀才,对策高中甲科,除授著作郎。皇帝亲征南方,韩显宗兼任中书侍郎。魏廷讨论确定迁都之后,韩显宗上书说:

“其一说:臣听说皇驾今年夏天如果不巡察三齐,就去中山,臣私下以为这是不妥当的做法。为什么呢?当今的徭役应早早停息,洛京新都宜速建成。节省费用则徭役便可俭简,与民合功则洛京易就。去年冬天皇驾停居邺城,是闲暇间隙之时,犹且编制户民供奉车马,劳扰百姓,费耗民财很多。皇上圣明,怜悯百姓,恩旨不断,爵披高年百姓,赉赏周遍孤独之民,但是尽避赈贷普及万民,臣仍担心来年百姓仍会受到饥寒之苦。何况三农要时,六军云会,其所损害农业的情况,实为不少。虽然说国家赋税俭敛,徭役减省,说不上烦劳百姓,然而大驾亲临,官民谁敢怠慢?于是,官民往来承奉,纷集道路,农耕蚕桑暂时就顾不上了,这样将来便无资可依。这是国家所深为忧患的。而且先前炎天暑热,而六军暴露野外,臣担心会生瘟疫,这是第二可忧虑的。臣希望皇上车驾早还京城,以省免各州供奉之费,并功专力,营建洛京。这样南部州郡免了杂碎徭役之苦,北部都城少了离别之叹,洛京便可很快建成,迁者都会有如归的感觉。

“其二说:自古圣帝必定都以俭约为美,乱世之主必会因奢侈而留下祸患。臣仰观先朝,皇帝们都卑小爆室而致力于治理国家,所以能够使国家开阔广大,皇帝基业命祚隆盛安泰。今天洛陽城基址,是魏明帝当年所营造的,被前代之人所取笑。臣认为陛下应减小再减小。近来北都富家。竞相以宅第豪华彼此攀比夸耀,而今乘着迁都,皇上应申明禁约,责令贵贱之家有个区别,不得逾越制度。朝廷应广兴交通,兴修水利,应使官府各部门区别清楚,四方百姓异地而居,立下永垂百世不改的范式,那么就是天下人的大幸了。

“其三说:臣听说皇驾还归洛陽,只有区区数千骑兵跟随。臣很是为陛下觉得这不应该。大凡千金之子,犹且坐不临堂,更何况万乘之尊,富有四海的皇帝呢?军队随驾,为的是保卫一国之主,哪里只是仅为仪容摆设呢,这是为了防备不测啊。清除道路之后皇帝出行,还怕马失前蹄,有个闪失,何况今天跋山涉水,陛下怎能不加考虑!这是愚臣为之担惊受怕的,诚望陛下稍加考虑。

“其四说:臣考虑陛下耳听佛音,眼看群书,口对诸侯之言,心思家国大事,日晏而食,三更才睡。加上孝心深厚,尽礼尽节;文章事业,日成篇卷。尽避陛下样样得心应手,而且不知厌倦,但这不是珍惜精神、怡养天性、以享无疆福分的行为。庄周说:人的形体是有依恃限度的,而智慧无边无际,以有限制的形体,追无边的智慧,很危险啊。陛下这一点让为臣深感不安,臣诚恳希望陛下端临百官,委事臣属,只要经常监督群臣,那么天下便可大治了。”

高祖痛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韩显宗又上书说:“进举贤才,这是百王首先考虑的问题。前代取士,必先刊正名分,所以有贤良、方正的说法。而今州郡贡举察访的人,白白地拥有秀才、孝廉的名称,却无秀才、孝廉的事实。而朝廷只检查该人的门望出身,不再对他的错误进行批评和弹劾。像这样,则只要贡举门望家庭出身以选择士人就行了,何必假冒秀才、孝廉的名称呢?而门望是其父祖的遗烈,对皇家有什么好处?有益于时政的,才是贤才。如果一个人有他的才能,即使是屠夫钓者奴婢虏夫这样低贱的人,圣皇也不应以其为臣而觉得有什么不光彩;如不是其才,虽然是三公的后代,也应自行坠落与皂隶没有区别。所以大才授大官,小才授小辟,各得其所,才会使家国和乐。也许有人说,而今世上没有奇才,不如取士于有名望的门庭。这种说法也有不妥之处。怎么可以因为世上没有周公、邵公那样的人,朝廷便可不设置宰相了呢?我们应当比较世人当中有些长处的人,然后便先录用,那么就会不漏掉人才了。”又说:

“大凡皇帝之所以居尊以统治下属的法宝是威制,黎民所以改恶而从善的原因是法律。因为如此,所以治国治家,必须以法律为依据,老百姓的生命,于是可以有保障。有罪必定惩罚,罚刑一定与罪轻重相符,那么即使是鞭打之类较轻的刑罚,别人也一定不敢冒犯。有制不行,人们都怀侥幸心理,那么即使是施以杀头这样的重刑,也不足以整肃民心。皇魏自太和年间以来,没有推行因盗杀头弃市的刑罚,而国家整肃清平。由此而言,禁止奸邪在于预防纠检,而不在严厉的刑罚。而今州郡牧守,为邀当时之名,而行一切之法;台阁百官,也都以严酷为无私,以仁恕为纵容盗奸。越演越厉害,久之便成风俗。皇帝陛下起居九重皇宫之内,视人如赤子;百司分理天下繁细事务,对待下属便如仇敌。所以尧舜只一人,而桀纣成百上千。上下之间不能和平处之,都是由于这一点引起的。《尚书》说:‘与其杀害无罪的,不如宽懈刑罚。’这句话实在应该赐示百官,从而让他们爱惜百姓生命。”

又说:“过去周王被犬戎所逐,东迁河、洛之间,镐京仍然称‘宗周’,意在保存根本。光武虽称中兴,实际上是别有创新,但西京还设置京尹之职,也不废弃旧置。今天陛下隆盛光大先祖事业,迁宫中原,稽古复礼,以此为盛,岂止是周代汉朝所能比的呢,然而这也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做法。臣查《春秋》书义,有宗庙的称为都,没有宗庙的就称邑,这是不变的法典。何况北面代州是魏宗庙所在地,帝家山陵也在那里,王业底基,圣上的资本,代州是神乡福地,实在距京也很远了。而今却与郡国相同,毫无突出之处,臣私下里深为不安。愚臣认为代京也应建都畿设京尹,与前代做法一样,崇本重旧,以光万业。”

又说:“臣见洛京之制,官民以官位相从,而不依族类而居。但官位并非长久不衰,有朝荣而夕败的,沦败之后原本达官贵人就会沦落在平民之乡,原本混迹卑贱之中的庶民也许会荣耀于豪门大院。物之颠倒,或至如此。古代圣王,必定让四方之民各处其地,安居乐业而且务业志专。本业稳定老百姓则不会乱来,志专则不会流于流俗。这样就会使百姓日受本业耳濡目染,官府不用监督他们就会好好务本业的;人伦物理方面受到父兄的潜移默化,官府不用整肃,他们就会自然向礼的。仰思太祖道武皇帝创立基业,拨乱反正,日理万机,茶饭不思,仍然区别士人庶民,不让他们混杂居住,戏子匠人、屠夫沽徒,各人都有合适的位置。如果不设科律禁令,市场买卖任其自然,买卖价格贵贱不约,就会出现错乱杂居的局面。假使一个地方弹筝吹笛,缓舞长歌;另一个地方严师苦训,诵诗讲礼。发出告示,让儿童少年,随便选其所好,那么他们之中跑到歌舞场所的会有成千上万,而到学校学习的将没有一个人。这就是戏子匠人不可杂居,士人不宜异处的明确验证。所以孔夫子有‘里仁之美’的说法,孟母有三迁其居的训子之道,圣贤教训,如此之重。现在如让戏子匠人学习士人的习惯礼节,那么百年都难以学成;而让士人家的孩子仿效匠人戏子的行为举止,那很快就学会了。所以说士人集中在一起,礼教就容易兴旺;戏子匠人杂乱居住,那就会让不好的风俗难以改掉。朝廷每次选举人才,都检校其婚姻状况、为官经历,作为提拔或降职依据,工作做得是何等细密。至于打开戏子匠人的官宦之路,让他们与高官豪贵们连门接屋,这是什么策略。这是愚臣所大惑不解的。如今圣朝稽查往古,建立王法,光被天下,黎民百姓,不管迁往何地,都是皇魏地域,而分开区别戏子匠人,只在于皇上一句话,这对皇上来说有什么难的,而以此导致圣朝大美缺损就不值了。”

又说:“自从南边伪政权代代相传,窃取淮河以北,想占有我中华原有各种称呼,而且大量招纳引诱我边境之民,从而侨设中州郡县,与我魏郡县名称相重。从皇魏势力南被,他们仍不改称,从而重名郡县的数目特别众多。这导致各种书章记录的混乱,把天下弄得混乱不堪,要区别疆域物土,必须重新严格勘定名称。愚臣认为可依照地理旧名,全都重新厘定。小州合并,大的分别而置。及中部郡县,过去因户数少而合并的,如果今天人口增加了,也可分州而治。作为皇帝的人,应以天下为家,不能有什么私念。所以仓库储备,是准备应付水旱灾害,提供军队国家用度的,至于那些有功德于国家的人,应该加以恩赐。当年功臣,恩荫后代,皇上于是宠遇隆厚,赏赐不断。过去到今,这也实在太过。现在朝廷的达官贵人,所受俸禄不轻,房舍披金挂彩,仆僮妾奴厌闻稻粱鱼肉,而皇上又加优厚的赏赐,动不动数以千计。如果陛下把这些东西分赐鳏寡孤独,可受接济的人实在非常之多。如果不改变原来的做法,岂不就是周穷不比济富吗?愚臣认为如果谁事有可赏赐的,就明旨褒扬,扬其功绩赏其粟帛,以此劝人为国效力,而不可因其是近臣密戚,厚加赏赐,从而妄加减损国库储备。”

又说:“诸保卫皇宫、侍奉皇帝的人,应该让武官练习武功,文官勤读书传。而今天,却给予他们游戏赌博的工具,从而养成他们轻慢的作风,助长他们好斗的心理,纵容他们目中无人的习惯,徒自损害朝廷威仪,无助于国家政事。像这些情形,就应一概禁止。”高祖称赞他的建议。

后来,韩显宗上表请求任宋王刘昶府的谘议参军,想为南部军事效力,高祖没有答应。魏高祖曾对韩显宗及程灵虬说:“著作郎一职,是掌写国史的。卿等文章,朕心中有数,中书省的品第高低,你们也知道。如要与古人相比,班固司马迁等人,固然比他们不上。但与当世才人比,文学方面的才能,你们中间应推崔光可与相比。”又对韩显宗说:“看到卿等所写的《燕志》以及在齐地时所咏诵的诗歌,比自往而来的文字强出许多。然而你在著述方面的功绩,我仍未见到,应当在监、令们那里进一步了解。校比爱卿才能,我看可居中等。”又对程灵虬说:“你比韩显宗又有些差别,我看可居下上等。”韩显宗说:“为臣才学品第短粗轻浅,陛下却大加夸奖,甚至与崔光相比,实在是优遇太过。但臣私下认为陛下贵古而贱今,人臣学识微薄,才识短浅,实在不敢仰比古往圣人,但遭逢圣明之世,眼睹惟新之举,掌笔有司,实录时事,为臣也觉得并不惭比于后人。过去扬雄著《太玄经》,当年不免遭受批评,但二百年后,却越出诸子。为臣今天所撰,虽然未必充分表现圣帝经历,以至与日月同辉,但万代之后,后人仰观祖宗巍巍之功,皇上睹陛下光天之德,也没什么比《唐典》逊色、比《虞书》稍差的地方。”魏高祖说:“假使我无愧于虞舜,卿比尧臣又如何呢?”韩显宗说:“臣听说为君的不能独自治理天下,所以设立百官以分理国家事务。而陛下与尧舜齐名,公卿们哪敢比古代的八元逊色。”魏高祖说:“你任著作之职,仅能说是称职而已,还不能说是良吏。”韩显宗说:“臣仰逢明时,直笔而书毫不畏怕,又不受人贿赂,夜晚安眠,白天美食,这是为臣比当年班固、司马迁优越的地方。”高祖不以为然地笑了。后来,韩显宗与员外郎崔逸等人一起议定朝廷仪礼。

魏高祖曾经下诏书告示群官:“自近代以来,出身高低,总有一定的分别。朕觉得这样可以,又觉得这样不行。大家应该加以讨论。”李冲回答说:“不知自从上古以来,设置官员列出朝位,是为的给他们富裕之地,还是想使官员们有益于时政?”高祖说:“都是想让他们治理国家。”李冲说:“如果是要他们治理国家,陛下今天为什么专门推崇门第品位,而没有选拔人才的诏文?”高祖说:“如有特殊人才,朕不愁不知道。然而士君子门庭之中,即使没有治世奇才,只要他们德行纯厚笃实,朕便没有不用他们的理由。”李冲说:“傅严、吕望,在古代哪里称得上是以门第出身而被荐举呢?”高祖说:“像这样的旷世奇才很少见,古往今来只有一两个人而已。”李冲对众官员说:“正要诸贤解救。”秘书令李彪说:“眼下军队人员寡少,不足为国家之用。臣心里有想法,不敢尽言于圣日。陛下如专论门第出身,不审分鲁的三卿之后,还是选人以四科?”魏高祖说:“关于这与前面说法相同。”韩显宗说:“陛下恩泽光被洛邑,百礼惟新,国家兴旺与否,全仗这种选举。为臣既然学识浮浅,不能够援引古今,以证明此义,姑且便以国事论证它。如果不审别中省、秘书监令的后代如何,让他们都为秘书郎,向来为监、令们的后代,都可以当秘书监令、中书令不?”魏高祖说:“卿何不论当世华贵为监、令的呢?”韩显宗说:“陛下认为物不可类比,不应该以贵承贵,以贱袭贱。”魏高祖说:“如有高明卓著,才能出众的,朕也不拘于此例。”后来又让韩显宗为其本州中正。

太和二十一年(497),皇帝车驾南伐,韩显宗为右军府长史、征虏将军、统军。军队驻扎在赭陽,萧鸾守将成公期派遣他的军主胡松、高法援等人带领蛮贼前来偷袭军营,韩显宗亲自率军迎战,砍下法援首级。韩显宗到新野,魏高祖下诏说:“卿破敌斩帅,大增军队声势,但朕正攻坚城,你为什么不写露布告示?”韩显宗说:“臣过去听说镇南将军王肃抓住两三名俘虏,几匹驴马,都写上露布,臣当时在东宫,私下里每每发出嘲笑。近日臣虽然仰凭圣上威灵,得以摧坏丑虏,然臣兵少力薄,擒斩敌人不多。假如夸大事实,虚报功捷,效法当年王肃做法,其罪更大。臣之所以收笔敛布,宽解圣上而已。”魏高祖笑着说:“像爱卿这样的功劳,实在是为国立下大功,等到赭陽平定之后,朕再检审战绩,表记功劳。”新野平定之后,魏高祖让韩显宗任镇南、广陽王元嘉府的谘议参军。韩显宗后来上书表奏,很是夸耀,诉述前番征战功勋。皇帝下诏说:“韩显宗斐然成章,很可怪责,进退无检,亏损我朝清风。像这样都不纠整,将会助长不良风气。可把他交付尚书省,仔细推检调查。”兼尚书张彝上书奏请免去韩显宗官职,皇帝下诏说:“韩显宗虽然浮夸矫饰招致过失,但他的才能仍可被用,哪里能够永被弃置呢!可以以白衣身份守谘议之职,以观后效。但他生性鄙陋狠凶,不足以参配荣华,可夺其□,并禁止他问讯诸王。”

韩显宗既然官途失意,遇信便往洛陽而去,于是又写五言诗赠送御史中尉李彪说:“贾生谪长沙,董儒诣临江。愧无若人迹,忽寻两贤踪。追昔渠阁游,策驽厕群龙。如何情愿夺,飘然独远从?痛哭去旧国,衔泪届新邦。哀哉无援民,嗷然失侣鸿。彼苍不我闻,千里告志同。”太和二十三年(499)去世。韩显宗撰《燕志》、《孝友传》各十卷,所写的文章,颇为流行。景明初年(500~501),朝廷追述其赭陽之功,赐爵章武男。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刘昫
  ●卷一百六十四·徐梦莘
  卷一·李心传
  卷二十六·王夫之
  卷之一百三十九·佚名
  卷八·王当
  第四卷 运河下·缪荃孙
  卷之八十·祁韵士
  卷二十六·司马贞
  一九 胡韵仙·周作人
  萧如薰传·张廷玉
  卷一百十九·杨士奇
  卷一百五十五·佚名
  卷六十三·佚名
  辛耀庠·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亮·唐圭璋

      亮字同甫,婺州永康人。生于绍兴十三年(1143)。淳熙中,诣阙上书。光宗绍熙四年(1193),策进士,擢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司厅公事,未至而卒,年五十二。端平初,谥文毅。有龙川文集三十卷。   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 卷三十九·阮阅

      ●卷三十九·讥诮门下  大中元年,魏扶知礼闱,入贡院题诗曰:“梧桐叶落满庭阴,锁闭朱门试院深。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前心。”及榜出,为无名子削为五言诗讥之。  〔《南部新书》〕  先天中,王

  • 舒亶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酿成“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

  • 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八十六·柯劭忞

      程钜夫 袁桷   程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御名,以字行。其先,自徽州徙郢州京山后又徙建昌。宋德祐元年,钜夫叔父飞卿,以军器监知建昌军,大兵至,迎降。钜夫入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世祖召见,问:“宋何以亡?”对曰:“贾似

  • 读礼通考卷五十八·徐乾学

    丧仪节二十一讣礼杂记凡讣于其君曰君之臣某死父母妻长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君讣于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敢告于执事夫人曰寡小君不禄太子之丧曰寡君之适子某死【注君夫人不称薨告他国君谦也 疏不敢指斥邻国君身故云敢告于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四·佚名

    嘉靖三十二年十一月癸卯朔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周延为南京吏部尚书 诏试御史詹理何廷钰李一经李应时曹光李守仁李邦珍俱实授○甲辰 谕工部铸洪武至正德纪元九号钱每号一百万锭嘉靖纪元号一千万锭 升协守宁夏副总兵李

  • 谢承后汉书卷六·周天游

    陈临传五二七陈临字子然,为苍梧太守。人遗腹子报父怨,捕得系狱,伤其无子,令其妻入狱,遂产得男。人歌曰:「苍梧陈君恩广大,令死罪囚有后代,德参古贤天报施。」(孙。王。汪。黄。俊)──御览卷四六五 五二八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

  • 鲁广达传·李延寿

    鲁广达,字偏览,从小性情慷慨,立志要获取宝名,为人谦虚爱护人才,很多人从远方来投奔他。当时江表将帅各自都有私人部队,一般都有几千人马,而鲁氏家族特别多。鲁广达在梁为官,任平南将军、当陽公府中兵参军。侯景之乱时,他与哥哥

  • 王弘传·李延寿

    王弘字休元,琅笽临沂人。曾祖王导,是晋朝的丞相,祖父王洽,为中领军,父亲王繤,为司徒。王弘少年好学,以清悟知名。二十岁担任会稽王司马道子的骠骑主簿。王繤很喜欢积聚,财物大量散布在社会上,等他死后,王弘把债券文书都烧掉了,全

  • 宗楚客传·刘昫

    宗楚客,蒲州河东人,是武则天姑母的儿子,他的哥哥宗秦客,在垂拱初年(685)暗中劝武则天改制称帝,因此累任内史。后来与宗楚客和宗晋卿两个弟弟一起奸赃事发,流配岭外。宗秦客死,宗楚客、宗晋卿不久又召回京师,宗楚客累任夏官侍

  • 庞瑜传·张廷玉

    庞瑜,字坚白,湖广公安人。家贫,世代以种田为业。夏季赶牛拉水车灌田时,捧书在牛后朗读不辍。由贡生授京山训导。崇祯七年(1634)升为陕西崇信县知县。该县无城墙,有贫民百余户,闹兵荒。陕西农民起义爆发,瑜料定义军必来攻击崇

  • 127.陶渊明不折腰·林汉达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晋孝武帝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谢安一死,东晋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越来越腐败了

  • 第十八章 6·辜鸿铭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

  • 外篇·刻意第十五·庄子

    [题解]本篇取开头“刻意尚行”之“刻意”二字名篇,与篇中文意无关。篇幅简短,文章连贯,主旨在阐述养神之道,涉及道德修养,理想人格,养生之道等方面。提出抛弃有形迹之追求,抛弃喜怒悲欢,去掉智谋诈伪,使精神纯

  • 卷二十四·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二十四天子之孝敦友恭【臣】按书君陈曰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疏云父母尊之极兄弟亲之甚縁其施孝于极尊乃能施友于甚亲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也又按康诰弗克恭厥兄不友于弟疏云善兄弟曰

  • 大般涅槃經正法分品目·欧阳竟无

      涼譯        宋加        晉譯   夀命品第一之三   長夀品第四     長夀品第五   金剛身品第二    金剛身品第五    金剛身品第六   名字功德品第三   名字功德品第六

  • 慈悲道场忏法 第四卷·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 第四卷显果报之余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加至诚一心谛听。佛在王舍城迦阑陀竹园。尔时目连从禅定起游恒水边。见诸饿鬼受罪不同。时诸饿鬼各起敬心。来问目连往昔因缘。一鬼问言。我一生来恒抱饥渴

  • 赤松山志·倪守约

    南宋末松山羽士竹泉倪守约撰。书一卷,前有倪守约自序。赤松山在今浙江金华境内,相传晋道士皇初起、皇初平兄弟遇赤松子引入金华山之石室修道炼丹,丹成乘云上升。本书首记二皇君成仙事迹,载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封大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