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 写作中的“积蓄”
上两次所谈过的是关于英文的说和看的方面,现在要谈谈怎样训练学生的写的能力。
写的能力当然和看的能力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我已经说过,中国学生不是没有意思发表,往往苦于所习的英文生字和成语不够用;要补这个缺憾,只有在看的时候注意“积蓄”最有用的生字和成语。可是仅在看的时候“积蓄”还不够,还要训练他们在写的时候也要下“积蓄”的工夫。这又怎么说呢?需要相当的解释。
学生们所用的读本的内容,大概不外乎故事或传记之类,并且是分章的。每遇学生读完一章的时候,我就叫他们各人在课外预备一篇短文,把那章的内容要点,用自己的结构,重新写出来。这种短文的长短,可根据原文的长短和学生的能力而酌定下来。开始的时候,可限学生写两页或三页,以后可略为增加。这短文当然不可和书上的原文一样长;那样,学生便没有运用自己重组能力的余地,所以要比原文短,使学生要用一番思考和选择。这短文的内容要能尽量包括原文的全部要点;如果学生只是随便抄录一段,那是要不得的。这短文既比原文短,又须包括原文全部分的要点,所以学生尽管用着原文里的许多生字和成语,却并不能把原文照抄下来。但是因为要用着原文里的许多生字和成语,便在写的里面也包含着“积蓄”的功用。当然,有些学生在课外还自己看些英文的书报,如果他看得有心得,也另有些生字和成语运用在这短文里面,只须是用得好,也是可以的。这种地方,做教师的也可以鼓励学生的自动研究的精神。
初学英文写作的学生,通常往往因为所有的生字和成语不够用,文法的知识也不够用,而教师的英文题目却摆在他的眼前,他为交卷计,不得不瞎写一阵;生字和成语固然用得一塌糊涂,大半都是“独出心裁”,只就他所有的中文的语句,“捏造”成不中不英的语句来塞责,文法也是乱七八糟的。教师看了只有皱眉,改不胜改,叫苦连天,大怪学生的不行,不知道学生也不是愿意自己这样不行,无奈脑里“空空如也”,“行”不出何!用上面所说的那样办法,学生写的时候,有书里的原文做参考,文法不会错,就是有也极少,辞意的表现也不必求助于“捏造”的不中不英的语句了。
这种短文须学生于课外自己预备好,然后在课堂上写出来。他们在课堂上写的时候,可以看原书,但是不许看自己所预备的稿子。这理由很简单。学生在外面的时候,也许因为自己的程度差一些,要请教请教比较高明的同学,甚至难免有一两次请人代写(虽则这是不应该有的,但是在最初的时候,在事实上也许不能完全没有),本人也不得不用心,把这短文原稿的意义和结构弄清楚,记清楚,否则在课堂上既不许看原稿,也仍然是写不出的。学生在课堂上写的时候,所以许他们翻阅原书,这倒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我觉得只是给学生一些便利,使他们不要感到过分的困难,对原稿不必用死记的工夫。学生觉得既有原书可以做参考,在精神上也似乎可以减少过于紧张的苦痛。他们在课堂上写的时候,不但可以带原书做参考,还可以带字典到课堂上来用。
学生这样开始练习写作,不但于他们大有益处,就是做教师的看卷子,也可以减少许多麻烦或甚至于苦痛!教师改卷子的时候,只须把不妥当的地方(无论是字的不妥,或是文法的不妥),用红笔划出,下次上课时发还学生,叫他们自己在课外改好后再交进来。有的学生需要发还三次,修改三次。为鼓励起见,教师在第一次发还给学生的卷子上都要依成绩的优劣,注明ABC等的等次,并另在簿子上记下来;第二次的修改也要把成绩记下来。每次全体文卷这样结束之后,教师还应把这次各文卷里所犯的较大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出来解释或讨论。
这样写作每做若干次后,可用一次来出一个学生所熟悉和有经验可以表现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即不必根据书本)做一次文章,成绩一定是有相当可观的。
猜你喜欢 唐臣传第十六·欧阳修 第五十七回 破山寨君臣耀武 失州城夫妇尽忠·蔡东藩 卷之二百六·佚名 ◎有清遗民(人各为其主未可厚非也)·李定夷 二百九十五 内务府奏拿获允(礻题)使用之太监李凤琛越墙案请旨摺·佚名 第七十二卷 儒林 四·缪荃孙 通志卷一百十五下·郑樵 卷三十七·傅恒 卷三十七·佚名 重修太师殷比干祠墓碑记·林献堂 崔延伯传·魏收 汉高祖皇后李氏传·欧阳修 目录·鄂尔泰 卷一百十一·佚名 纲鉴易知录卷八四·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