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二 写作中的“积蓄”

上两次所谈过的是关于英文的说和看的方面,现在要谈谈怎样训练学生的写的能力。

写的能力当然和看的能力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我已经说过,中国学生不是没有意思发表,往往苦于所习的英文生字和成语不够用;要补这个缺憾,只有在看的时候注意“积蓄”最有用的生字和成语。可是仅在看的时候“积蓄”还不够,还要训练他们在写的时候也要下“积蓄”的工夫。这又怎么说呢?需要相当的解释。

学生们所用的读本的内容,大概不外乎故事或传记之类,并且是分章的。每遇学生读完一章的时候,我就叫他们各人在课外预备一篇短文,把那章的内容要点,用自己的结构,重新写出来。这种短文的长短,可根据原文的长短和学生的能力而酌定下来。开始的时候,可限学生写两页或三页,以后可略为增加。这短文当然不可和书上的原文一样长;那样,学生便没有运用自己重组能力的余地,所以要比原文短,使学生要用一番思考和选择。这短文的内容要能尽量包括原文的全部要点;如果学生只是随便抄录一段,那是要不得的。这短文既比原文短,又须包括原文全部分的要点,所以学生尽管用着原文里的许多生字和成语,却并不能把原文照抄下来。但是因为要用着原文里的许多生字和成语,便在写的里面也包含着“积蓄”的功用。当然,有些学生在课外还自己看些英文的书报,如果他看得有心得,也另有些生字和成语运用在这短文里面,只须是用得好,也是可以的。这种地方,做教师的也可以鼓励学生的自动研究的精神。

初学英文写作的学生,通常往往因为所有的生字和成语不够用,文法的知识也不够用,而教师的英文题目却摆在他的眼前,他为交卷计,不得不瞎写一阵;生字和成语固然用得一塌糊涂,大半都是“独出心裁”,只就他所有的中文的语句,“捏造”成不中不英的语句来塞责,文法也是乱七八糟的。教师看了只有皱眉,改不胜改,叫苦连天,大怪学生的不行,不知道学生也不是愿意自己这样不行,无奈脑里“空空如也”,“行”不出何!用上面所说的那样办法,学生写的时候,有书里的原文做参考,文法不会错,就是有也极少,辞意的表现也不必求助于“捏造”的不中不英的语句了。

这种短文须学生于课外自己预备好,然后在课堂上写出来。他们在课堂上写的时候,可以看原书,但是不许看自己所预备的稿子。这理由很简单。学生在外面的时候,也许因为自己的程度差一些,要请教请教比较高明的同学,甚至难免有一两次请人代写(虽则这是不应该有的,但是在最初的时候,在事实上也许不能完全没有),本人也不得不用心,把这短文原稿的意义和结构弄清楚,记清楚,否则在课堂上既不许看原稿,也仍然是写不出的。学生在课堂上写的时候,所以许他们翻阅原书,这倒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我觉得只是给学生一些便利,使他们不要感到过分的困难,对原稿不必用死记的工夫。学生觉得既有原书可以做参考,在精神上也似乎可以减少过于紧张的苦痛。他们在课堂上写的时候,不但可以带原书做参考,还可以带字典到课堂上来用。

学生这样开始练习写作,不但于他们大有益处,就是做教师的看卷子,也可以减少许多麻烦或甚至于苦痛!教师改卷子的时候,只须把不妥当的地方(无论是字的不妥,或是文法的不妥),用红笔划出,下次上课时发还学生,叫他们自己在课外改好后再交进来。有的学生需要发还三次,修改三次。为鼓励起见,教师在第一次发还给学生的卷子上都要依成绩的优劣,注明ABC等的等次,并另在簿子上记下来;第二次的修改也要把成绩记下来。每次全体文卷这样结束之后,教师还应把这次各文卷里所犯的较大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出来解释或讨论。

这样写作每做若干次后,可用一次来出一个学生所熟悉和有经验可以表现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即不必根据书本)做一次文章,成绩一定是有相当可观的。

猜你喜欢
  唐臣传第十六·欧阳修
  第五十七回 破山寨君臣耀武 失州城夫妇尽忠·蔡东藩
  卷之二百六·佚名
  ◎有清遗民(人各为其主未可厚非也)·李定夷
  二百九十五 内务府奏拿获允(礻题)使用之太监李凤琛越墙案请旨摺·佚名
  第七十二卷 儒林 四·缪荃孙
  通志卷一百十五下·郑樵
  卷三十七·傅恒
  卷三十七·佚名
  重修太师殷比干祠墓碑记·林献堂
  崔延伯传·魏收
  汉高祖皇后李氏传·欧阳修
  目录·鄂尔泰
  卷一百十一·佚名
  纲鉴易知录卷八四·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倪偁·唐圭璋

      偁字文举,吴兴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常州教授、太常寺主簿。有绮川词。  临江仙  结束征鞍临驿路,长林积雪消初。天回春色到平芜。不禁杯酒罢,便与故人疏。  一曲阳关歌未彻,仆夫催驾修途。非君思我更谁欤。

  • 第一折·张国宾

    (净扮高丽王领卒子上,诗云)独据辽东一小邦,大唐休怪不归降。随他百万英雄将,谁敢偷窥鸭绿江?自家高丽国王是也。俺国自箕子受封以来,传至孤家,世守高丽,雄称辽左。自俺高丽以东,还有一十六国,都与大唐年年进贡,惟有俺这一国,不

  • 姚序·顾贞观

    予曩闻锡山顾梁汾先生名,求其诗集读之,格高气厚,取法唐人,而变化纵横,又非胶滞笔墨者比。私以为先生之于诗,固其所长,而词则予犹未之见也,闻昔辛稼轩以诗词谒蔡光,蔡云:“子之诗未也,当以词名。”又闻马鹤窗与陆淸溪皆

  • 卷之一千三百二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千七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古窑·李定夷

    山东德县(即德州)小西门内古二郎庙地方,近顷有人掘土,掘出古磁三彩小人。完全无缺者十数个,残者不计其数。磁瓶十数个,银铃一个,约六七两重。古钱若干,秤铊二个,铜勺一个,经深州之王某出价三四百金收买而去。后有数十人处处挖掘

  • ●郑氏史料续编卷十目录·佚名

    三七二、浙江巡抚佟国器残揭帖(「通海奸逆」邬俊、胡梦彩等口供)顺治十七年二月初二日到(一一六五)三七三、两广总督李栖凤残揭帖(查报粤省整饬海防情形)顺治十七年二月初六日到(一一六八)三七四、浙江巡抚佟国器揭帖(汇报舟山

  • 仁宗本纪·张廷玉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叫朱高炽,明成祖长子。其母仁孝文皇后,梦见一个头戴礼帽、手拿白圭的人请见,醒来便生下昭皇帝。仁宗幼年时端重沉静、言行有礼。稍长大,练习骑射,百发百中。他勤奋好学,跟从儒臣

  • 卷三百一·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一明 杨士奇等 撰灾祥宋仁宗至和二年侍御史赵拚上言曰臣伏见自去年五月已来妖星遂见近及周稔至今光耀未退此谷永所谓驰骋骤步芒炎长短所历奸犯其爲谪变甚可畏也又去冬连今春京东西路

  • 卷一百六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五经籍考史【传记下】宋朱子伊洛渊源録十四卷朱子字元晦婺源人後徙建阳从李侗学得列圣道统之传举进士累官秘阁修撰諡曰文淳佑初从祀孔庙事蹟具宋史道学传【臣】等谨案马考传记类

  • 后记·荀况

    余漂泊沪上,春秋五易矣。百无聊赖之中,念及荀卿怀才不遇,贤士穷厄,幸斯文不丧,得彪炳千秋。然其文古奥,不便流布,虽经历代学者考校注释,其疑难费解处犹多;近世有多种译作问世,其误解不当之处竟又比比皆是,窃为荀

  • 内容提要·马叙伦

    本书主要是阐述原著的意义,也兼及文字的注释。在述义、注释方面,作者列举自汉以来各家的意见,加以考订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作者根据庄子本文,提出了庄子哲学是受印度哲学影响的意见,文中多处是以佛学理论来释证的

  • 中論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一.是書校勘分譯文與刻本爲二。譯文中本頌與長行典據不同.又各異其校例。   二.是書本頌異文異譯甚多.今取六本對校.而略稱之例有八。(一)西藏譯中論本   頌本.略稱爲番。(二)西藏譯中論疏無畏論所牒之頌本.略稱爲無畏

  • 卷第二十三·道宣

      僧行篇第五   序曰。夫论僧者六和为体。谓戒见利及三业也。是以道洽幽明。德通贤圣。   开物成务则福被人天。导解律仪则化垂空有并由式敬六和扬明三宝。内荡四魔之弊。外倾八慢之幢。遂使三千围内咸禀僧规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八·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八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二问诸行寂灭是灭谛耶。设是灭谛诸行寂灭耶。答若是灭谛亦诸行寂灭。或诸行寂灭然非灭谛。谓由无常灭故非择灭故。诸行寂灭问何等法灭故名灭谛耶。答略有二种

  • 第六十三卷·佚名

    观天品之四十二(夜摩天之二十八)尔时鹅王。告诸天众。常当听法。勿行放逸。当近善友。能利他者。诣之听法。闻正法已。以敬重故。是人善心乃至涅槃漏尽大乐。有二种人生于梵福。一者善观察持。二者求漏尽。复有二种。

  • 卷第十五·佚名

    补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习禅篇 明 清远渭公传 怀渭。字清远。晚自号竹庵。南昌魏氏子。实全悟俗姓之甥。法门之嗣子也。生时多异征。诵书攻文。不待师授。而知解日胜。全悟喜之甚。亟挽致座

  • 滦阳录·柳得恭

    《滦阳录》2卷。朝鲜人柳得恭撰。该书是作者随使臣赴热河行宫贺乾隆万寿时所写。卷上记载了作者过鸭绿江后到入宴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包括所至地方的民间风俗、满洲诸王及各国使节在宴会上的情况,间考山川形势; 卷下为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