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八 英文教员

我在纱布交易所做英文秘书大概不到半年,这一段时期是我在职业界里最烦闷的时候。穆先生待我很好,优礼有加,但是这个英文秘书的职务是有名无实,所以我在那几个月简直如坐针毯。我找到了职教社的新饭碗,便抛弃了这个旧饭碗。我向穆先生提出辞职还不到几天,人还未离开,交易所忽因节省开支起见,裁了一大批人员,有名无实的英文秘书当然也在内。我说“当然”,因为如果我做理事会的当局,也觉得这一个职位可裁。但是有一点却使我自幸的,由于我一向不愿居于有名无实的这个职位,皇皇然找新饭碗,总算安然改业,否则也许还有一段青黄不接的失业时期,而在“由手到嘴”的我,失业却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我觉得我们做事,要做到使人感到少不了你。这并不是要包办或有所要挟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尽我们的心力把职务上应做的事(这里指的当然是有益人群的事,不是残害人群的事),做得尽量的好,使人感到你确能称职,为着这个职务起见,不肯让你走开,或至少觉得你的走开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同时我又深信有名无实的事情终于不能长久的。诚然,像纱布交易所的英文秘书,并不是我不把英文秘书的职务做好,却是在事实上没有什么事——合于这个职位的事——可做。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被裁撤,是一件毫无足怪的事情。

我的新饭碗仍然只有一半是名符其实的事情:那就是半天替职教社编辑月刊和丛书。还有半天不是没有事做,可是不能称为什么编辑。在这个时候,有一段时期,因为平海澜先生创办海澜英文专门学校,离我的办公处不远,每星期被他拉去教两三小时的书,课程是英文文学和英文地理,教的时间都排在我的办公时间以外的时间,有的在清早,有的在午饭后。这是零星的“外快”工作,算是帮帮朋友的忙。

大概过了一年光景,当时在中华职业学校担任校长的顾荫亭先生正在物色一个英文教员,想到了我。刚巧我所“贴”的科学名词也可以告一段落,于是便接受了他的聘请。从那时起,每日上半天便在中华职业学校教英文,并兼该校的英文教务主任;下半天,仍在职教社主持编辑股的事务。夜里是用来预备教课,修改卷子,和自己阅看书报等等。

我在加入时事新报馆以前,对于教书的这个职务却有着不少的缘分。其中陆陆续续的教书生活,在上面已谈过了一些。自从兼任中华职业学校的英文教员,一兼就兼了七八年之久,直到加入时事新报馆为止。最初请我去的是顾先生,后来经过的校长还有黄伯樵和潘仰尧两先生。我始终要感谢这几位先生的,是他们肯优容我这样一个“硬汉”的英文教员干了许多年。我觉得随便换一个别的不是以教务为前提而只以营私植党为得计的校长,我老早就要滚蛋的。

中华职业学校在当时只有两科,商科和铁工科。商科对于英文的课程特别注重些,约等于高中的程度。英文教员大概有四五个。英文教务主任的职责是要排列课程,分配钟点,选定课本,协助教员解决问题等等。这种职责,大概都是在开学和学期终了的时候特别忙些,平日主要地还是执行我的教书职务。讲到教英文,我对于这件事的兴趣比“贴”名词好得多了。因为兴趣比较的好,所以虽在每天上午要教三四小时,忙而不甚觉其苦。而且在英文教授法方面,自信还不无一些可取之处。现在有些朋友或是职校毕业的同学,谈起我当时的英文教授法,还大加谬奖,我听了虽觉惭愧,但是在当时却费了一番工夫。现在虽脱离了教书的生涯,回念前尘,有如隔世,而且在这许多年来,从事教英文的先生们,对于教授法一定有了很大的进步,原用不着我再来献丑,但是仍想乘此机会贡献一些我的意见,也许可给有意研究英文的朋友们做参考。

我在这里要把英文当做“学问的工具”看,注重应用方面。我们学英文,原可有两种目的:一种是把英文做研究其他学问的工具;一种是把英文本身就作为文学的研究。我不是英文文学家,也不过把英文看作工具用,所以只能谈谈前一种。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九·刘昫
  卷四十二 漢紀三十四·司马光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八十四·乾隆
  元史续编卷四·胡粹中
  下篇·陆圻
  卷之一千四百七·佚名
  卷之三百七·佚名
  通志卷四十六·郑樵
  六十二、到青州府去·包天笑
  太祖道武帝纪·魏收
  朱百年传·李延寿
  宋之问传·刘昫
  卷十·阿桂
  汉纪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节三年(甲寅、前67)·司马光
  卷一百十七·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二·唐圭璋

    【任询:词作1首】○永遇乐月已中秋,菊还重九,夜久凉重。满地清霜,半天白晓,孤唱闻耕垅。萧萧窗几,依然琴砚,但觉鼠窥风动。悔生平趋前猛甚,晚退却成无勇。兴衰更换,妍媸淆混,造物大相愚弄。三衅羞人,五交贾鬻,侯

  • 卷四百六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六十五杨衡杨衡字仲师吴兴人初与符载崔羣宋济隐庐山号山中四友後登第官至大理评事诗一卷卢十五竹亭送侄偁归山落叶寒拥壁清霜夜沾石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殷勤一尊酒晓月当窗白旅次江亭扣

  • 东都事略卷一百九·王称

    列传九十二  王云字子飞泽州人也举进士尝使髙丽譔鸡林志以进擢知淮阳军后为校书郎出知简州为陜西转运副使除兵部员外郎迁起居舍人不阅月迁中书舍人钦宗即位迁给事中斡里雅布犯京师朝廷议割三鎭以和敌骑既退遣云使于

  • 卷十八·连横

    榷卖志连横曰:昔者大公治齐,官山府海,以殖其利,管仲因之,齐以富强。故能霸诸侯,攘夷狄,功传数世。汉兴,至武帝时,拓地用兵,军旅岁动,国计不足,设盐铁之官,榷酒酤之税。文学之臣以为聚敛,而功利者且以为富国焉。台湾榷卖之制,始于清代

  • 第五十三回 挟妓纵欢歌楼被泽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蔡东藩

      却说延福宫左近一带,当放灯时节,歌妓舞娃,争来卖笑。一班坠鞭公子,走马王孙,都去寻花问柳,逐艳评芳,就中有个露台名妓,叫作李师师,生得妖艳绝伦,有目共赏,并且善唱讴,工酬应,至若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虽非件件精通,恰也十知四五,因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六·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第八十二卷 文苑 九·缪荃孙

    松 江 府 二 清(上)李 雯李雯,字舒章,上海人。逢申子。雯少以文章名。甲申三月,父死难,雯哀号行乞,得具棺敛。朝夕拜壶浆跪奠,哭不绝声。饿且病,气息奄然,守父棺不去。清兵入京师,内院大学士怜雯孝,奇其才,荐授宏文院

  • 卷五十三·朱轼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五十三大学士朱轼撰循吏传五北朝魏韩麒麟韩麒麟昌黎棘城人好学美姿容善骑射参征南慕容白曜军事进攻升城师人多伤及城溃白曜将坑之麒麟谏曰今方进趣宜示寛厚勍敌在前而便坑其衆恐三齐未易图也白

  • 李景传·魏徵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 父亲李超,北周的应、戎二州刺史。 李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 平定北齐,他颇有功劳,授为仪同三司。 因平定尉迟迥之功,升为开府,赐爵平寇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 开皇九年(589),他以行军总

  • 卷三十·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三十宋 宋敏求 编皇太子监国神尧命皇太子决断庶政诏太上皇崩命皇太子承乾知军国事诏太宗征辽命皇太子监国诏太宗破高丽回怡摄命皇太子决断机务诏高宗命皇太子领诸司启事制则天太后命皇太子

  • 卷八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八十一歌颂二十一【词臣十】万寿诗【集唐七言律四】翰  林 院  编 修【首】李 绂圣人佳节遇长春【臣刘】朝野俱欢万寿新【兼刘】金殿早开亲

  • 第五章·管子之初政·梁启超

    凡大人物之任事也,必先定其目的。三日于菟,其气食牛;江河发源,势已吞海。欲以小成小就而自安,未有不终于失败者也。管子者,以帝国主义为政略者也。虽然,当其初返国也,齐之危乱,岌岌不可终日。既若彼,使魄力稍弱者,以为当此危局,苟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吕思勉

    戊戌变法,庚子拳乱,清朝的失政,一步步的使人民失望;而其时人民的程度亦渐高,于是从改革政治失望之余,就要拟议及于政体了。中国的民主思想,在历史上,本是酝酿得很深厚的。不过国土大,人民多,没有具体的办法罢了。一旦和外国交通

  • 卷四·佚名

    (一七)复次若诤竞者闻断结名。所诤事解。若人欲得供养恭敬应断诸使。我昔曾闻。有差老母。入於林中采波罗树叶卖以自活。路由关逻。逻人税之。于时老母不欲令税。而语之言:汝能将我至王边者,税乃可得。若不尔者终不与汝。

  • 卷五·佚名

    (二三)复次若人亲近有智善友。能令身心内外俱净。斯则名为真善丈夫。我昔曾闻。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大婆罗门家。时彼家中遇比丘已,屋栋摧折打破水瓮。牸牛绝靷四向驰走。时婆罗门即作是言:斯何不祥。不吉之人来入吾家有此

  • 刻辟邪集序·智旭

    法无邪正。邪正在人。迦叶佛灭度后。正法像法俱尽。而常乐我净之语变为九十五种外道。释迦出世。遂以无常苦无我不净破之。情汁旣荡。圣谛现前。逮双林示寂。重唱真常。所谓但除其病。不除法也。流至今日。佛法又几成

  • 蔡中郎集·蔡邕

    诗文集。东汉蔡邕(132—192)撰。原集已佚。现传本皆后人所辑。6卷,汉蔡邕撰。该集见《四库全书》本。《隋志》载其集12卷,注曰梁有20卷,看来其集至隋已非完本矣。《旧唐志》仍作20卷。当有官书佚脱而民间传本未亡,故

  • 甲申纪事·赵士锦

    明赵士锦撰。一卷。略叙甲申(1644)三月十九日前明政府兵饷、用人诸大事,而详记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后见闻。并记有得自农民军将士关于开封战役、昌平士兵起义和农民军内部情况。叙述比较客观,内容信实。另有《北归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