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学校总论

吾闻之,《春秋》三世之义,据乱世以力胜,升平世智力互相胜,太平世以智胜。草昧伊始,蹄迹交于中国,鸟兽之害未消,营窟悬巢,乃克相保,力之强也。顾人虽文弱,无羽毛之饰、爪牙之卫,而卒能槛絷兕虎,驾役驼象,智之强也。数千年来,蒙古之种,回回之裔,以虏掠为功,以屠杀为乐,屡蹂各国,几一寰宇,力之强也。近百年间,欧罗巴之众,高加索之族,藉制器以灭国,借通商以辟地,于是全球十九归其统辖,智之强也。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智恶乎开?开于学。学恶乎立?立于教。学校之制,惟吾三代为最备。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立学之等也;八岁入小学,十五而就大学,入学之年也;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成童学射御,二十学礼,受学之序也;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以离经辨志为始事,以知类通达为大成,课学之程也。《大学》一篇,言大学堂之事也 ;《弟子职》一篇,言小学堂之事也 ;《内则》一篇,言女学堂之事也 ;《学记》一篇,言师范学堂之事也。《管子》言“农、工、商,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是农学、工学、商学皆有学堂也。孔子言“以不教战,是谓弃民”。晋文始入而教其民,三年而后用之;越王栖于会稽,教训十年。是兵学有学堂也。其有专务他业,不能就学者,犹以十月事讫,使父老教于校室(见《公羊传》宣十五年《注》),有不帅教者,乡官简而以告,其视之重而督之严也如此。故使一国之内,无一人不受教,无一人不知学。兔罝之野人,可以备干城;小戎之女子,可以敌王忾;贩牛之郑商,可以退敌师;斫轮之齐工,可以语治道;听舆人之诵,可以定霸;采乡校之议,可以闻政;举国之人,与国为体;填城溢野,无非人才。所谓:“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虑虑。”三代盛强,盖以此也。

马贵与曰:古者户口少而才智之民多,今户口多而才智之民少。余悲其言。虽然,盖有由也。先王欲其民智,后世欲其民愚。天下既定,敌国外患既息,其所虑者,草泽之豪杰乘时而起,与议论之士援古义以非时政也。于是乎为道以钤制之。国有大学,省有学院,郡县有学官,考其名犹夫古人也,视其法犹夫古人也,而问其所以为教,则曰制义也,诗赋也,楷法也,不必读书通古今而亦能之,则中材以下,求读书、求通古今者希矣。非此一途不能自进,则奇才异能之士,不得不辍其所学,以俯焉而从事矣。其取之也无定,其得之也甚难,则倜傥之才,必有十年不第,穷愁感叹,销磨其才气,而无复余力以成其学矣。如是则豪杰与议论之士必少,而于驯治天下也甚易。故秦始皇之燔诗书,明太祖之设制艺,遥遥两心,千载同揆,皆所以愚黔首,重君权,驭一统之天下,弭内乱之道,未有善于此者也。譬之居室,虑其僮仆窃其宝货,束而缚之,窴彼严室,加扃鐍焉,则可以高枕而卧,无损其秋毫矣。独惜强寇忽至,入门无门,入闺无闺,悉索所有,席卷以行,而受缚之人,徒相对咋舌,见其主之难,而无以为救也。

凡国之民,都为五等:曰士,曰农,曰工,曰商,曰兵。士者,学子之称,夫人而知也。然农有农之士,工有工之士,商有商之士,兵有兵之士。农而不士,故美国每年农产值银三千一百兆两,俄国值二千二百兆两,法国值一千八百兆两,而中国只值三百兆两。工而不士,故美国每年自创新艺,报官领照者,二万二百十事,法国七千三百事,英国六千九百事,而中国无闻焉。商而不士,故英国商务价值二千七百四十兆两,德国一千二百九十六兆两,法国一千一百七十六兆两,而中国仅二百十七兆两。兵而不士,故去岁之役,水师军船九十六艘,如无一船;榆关防守兵,几三百营,如无一兵。今夫有四者之名,无士之实,则其害且至于此。矧于士而不士,聚千百帖括、卷折、考据、词章之辈,于历代掌故瞠然未有所见,于万国形势瞢然未有所闻者,而欲与之共天下,任庶官,行新政,御外侮,其可得乎?

今之言治国者,必曰仿效西法,力图富强,斯固然也。虽然,非其人莫能举也。今以有约之国十有六,依西人例,每国命一使,今之周知四国,娴于辞令,能任使才者,几何人矣?欧、美、澳洲,日、印、缅、越、南洋诸岛,其有中国人民侨寓之地,不下四百所,今之熟悉商务、明察土宜、才任领事者,几何人矣?教案、界务、商务纷纷屡起,今之达彝情,明公法,熟约章,能任总署章京、各省洋务局者,几何人矣?泰西大国常兵皆数十万,战时可调至数百万,中国之大,练兵最少亦当及五十万,为千营,每营营哨官六员,今之习于地图,晓畅军事,才任偏裨者,几何人矣?娴练兵法,谙习营制,能总大众,遇大敌,才任统帅者,几何人矣?中国若整顿海军,但求与日本相敌,亦须有兵船百四十余艘;今之深谙海战,能任水弁者,几何人矣?久历风涛,熟悉沙线,堪胜船主、大副、二副者,几何人矣?陆军每营,水师每船,皆需医师二三人;今之练习医理,精达伤科,才任军医者,几何人矣?每造铁路,十英里需用上等工匠二员,次等六十员;今之明于机器,习于工程学,才任工师者,几何人矣?中国矿产,封鐍千年,得旨开采,设局渐多;今之能察矿苗,化分矿质,才任矿人者,几何人矣?各省议设商务局以保利权;今之明商理,习商情,才任商董者,几何人矣?能制造器械,乃能致强,能制造货物,乃能致富;今之创新法,出新制,足以方驾彼族,衣被天下者,几何人矣?坐是之故,往往有一切新法,尽美尽善,人人皆知,而议论数十年,不能举行者,苟漫然举之,则偾辙立见,卒为沮抑新法者所诟詈,其稍有成效之一二事,则任用洋员者也。而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局、汉阳铁厂之类,每年开销之数,洋人薪水几及其半。海关厘税岁入三千万,为国饷源,而听彼族盘踞,数十年不能取代。即此数端论之,任用洋员之明效,大略可睹矣。然犹幸而藉此以成就一二事,若决然舍旃,则将并此一二事者而亦无之。呜呼!同是圆颅方趾,戴天履地,而必事事俯首拱手,待命他人,岂不可为长太息矣乎!

若夫四海之大,学子之众,其一二识时之彦,有志之士,欲矢志独学,求中外之故,成一家之言者,盖有人矣。然不通西文,则非已译之书不能读,其难成一也;格致诸学,皆藉仪器,苟非素封,末由购置,其难成二也;增广学识,尤藉游历,寻常寒士安能远游,其难成三也;一切实学,如水师必出海操练,矿学必入山察勘,非藉官力不能独行,其难成四也;国家既不以此取士,学成亦无所用,犹不足以赡妻子,免饥寒,故每至半途废然而返,其难成五也。此所以通商数十年,而士之无所凭藉,能卓然成异材为国家用者,殆几绝也。此又马贵与所谓姑选其能者,而无能之人则听其自为不肖而已;姑进其用者,而未用之人则听其自为不遇而已。豚蹄满篝之祝,旁观犹以为笑;况复束缚之,驰骤之,销磨而钤制之,一旦有事,乃欲以多材望天下,安可得耶?安可得耶?

然犹曰洋务为然也。若夫内外各官,天子所以共天下也,而今日之士,他日之官也。问国之大学,省之学院,郡县之学官及其所至之书院,有以历代政术为教者乎?无有也。有以本朝掌故为教者乎?无有也。有以天下郡国利病为教者乎?无有也。当其学也,未尝为居官之地;其得官也,则当尽弃其昔者之所学,而从事于所未学,《传》曰:“吾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以政学犹且不可,况今之既入官而仍读书者,能有几人也?以故一切公事,受成于胥吏之手,六部书办,督抚幕客,州县房科,上下其手,持其短长,官无如何也。何以故?胥吏学之,而官未学也。遂使全局糜烂,成一吏例利之天下,祸中腹心,疾不可为。是故西学之学校不兴,其害小;中学之学校不兴,其害大。西学不兴,其一二浅末之新法,犹能任洋员以举之。中学不兴,宁能尽各部之堂司,各省之长属,而概用洋员以承其乏也?此则可为流涕者也。

不宁惟是。中国孔子之教历数千载,受教之人号称四百兆,未为少也。然而妇女不读书,去其半矣;农、工、商、兵不知学,去其十之八九矣;自余一二占毕咿嚘以从事于《四书》《五经》者,彼其用心,则为考试之题目耳,制艺之取材耳,于经无与也,于教无与也。其有通人志士,或笺注校勘,效忠于许、郑,或束身自爱,归命于程、朱,然于古人之微言大义,所谓诵《诗》三百可以授政,《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者,盖寡能留意,则亦不过学其所学,于经仍无与也,于教仍无与也。故号为受教者四万万人,而究其实能有几人,则非吾之所敢言也。故吾尝谓今日之天下,幸而犹以经义取士耳,否则读吾教之经者,殆几绝也。此言似过,然有铁证焉:彼《礼经》十七篇,孔子之所雅言,今试问缀学之子,能诵其文、言其义者,几何人也?何也?科举所不用也。然则堂堂大教,乃反藉此疲敝之科举以图存。夫藉科举之所存者,其与亡也相去几何矣?而况今日之科举,其势必不能久。吾向者所谓变亦变,不变亦变,与其待他人之变,而一切澌灭以至于尽,则何如吾自变之,而尚可以存其一二也。《记》曰:“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传》曰:“《小雅》尽废,则四彝交侵,而中国微。”忾我儒教,爰自东京,即已不竞;晋宋之间陷于老,隋唐以来沦于佛;外教一入,立见侵夺。况于彼教之徒,强聒不舍,挟以国力,奇悍无伦。今吾盖见通商各岸之商贾,西文学堂之人士,攘臂弄舌,动曰《四书》《六经》为无用之物;而教士之著书发论,亦侃侃言曰:中国之衰弱,由于教之未善。夫以今日帖括家之所谓经,与考据家之所谓经,虽圣人复起,不能谓其非无用也,则恶能禁人之不轻薄之而遗弃之也!故准此不变,吾恐二十年以后,孔子之教将绝于天壤,此则可为痛哭者也。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西人学校之等差、之名号、之章程、之功课,彼士所著《德国学校》《七国新学备要》《文学兴国策》等书,类能言之,无取吾言也。吾所欲言者,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其总纲三:一曰教,二曰政,三曰艺。其分目十有八:一曰学堂,二曰科举,三曰师范,四曰专门,五曰幼学,六曰女学,七曰藏书,八曰纂书,九曰译书,十曰文字,十一曰藏器,十二曰报馆,十三曰学会,十四曰教会,十五曰游历,十六曰义塾,十七曰训废疾,十八曰训罪人(所拟章程皆附于各篇之后)

今之同文馆、广方言馆、水师学堂、武备学堂、自强学堂、实学馆之类,其不能得异才何也?言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其所谓艺者,又不过语言文字之浅,兵学之末,不务其大,不揣其本,即尽其道,所成已无几矣。又其受病之根有三:一曰科举之制不改,就学乏才也;二曰师范学堂不立,教习非人也;三曰专门之业不分,致精无自也。故此中人士阁束《六经》,吐弃群籍,于中国旧学既一切不问,而叩以西人富强之本,制作之精,亦罕有能言之而能效之者。昔尝戏言:古人所患者,离乎夷狄,而未合乎中国;今之所患者,离乎中国,而未合乎夷狄。推其成就之所至,能任象鞮之事,已为上才矣;其次者乃适足为洋行买办冈必达之用。其有一二卓然成就,达于中外之故,可备国家之任者,必其人之聪明才力,能藉他端以自精进,而非此诸馆、诸学堂之为功也。夫国家之设学,欲养人才以共天下,而其上才者仅如此,次下者乃如彼,此必非朝廷作人之初意也。今朝士言论,汲汲然以储才为急者,盖不乏人。学校萌芽,殆自兹矣。其亦有洞澈病根之所在,而于此三端者少为留意也乎。

抑今学校之议不行,又有由也。经费甚巨,而筹措颇难,虽知其急,莫克任也。今夫农之治畴也,逾春涉夏,以粪以溉,称贷苦辛,无或辞者,以为非如是则秋成无望也。中人之家,犹且节衣缩食以教子弟,冀其成就,光大门闾。今国家而不欲自强则已,苟欲自强,则悠悠万事,惟此为大,虽百举未遑,犹先图之。吾闻泰西诸大国学校之费,其多者八千七百余万,其少者亦八百万(小学堂费,英国每年三千三百万元,法国一千四百万元,德国三千四百万元,俄国五百万元,美国八千四百万元。中学、大学共费,英国每年八百六十万元,法国三千万元,德国二百万元,俄国四百余万元,美国三百余万元)。日本区区三岛,而每年所费,亦至八九百万。人之谋国者,岂其不思撙节之义,而甘掷黄金于虚牝乎?彼日人二十年兴学之费,取偿于吾之一战而有余矣。使吾向者举其所谓二万万而百分之,取其一二以兴群学,则二十年间人才大成,去年之役宁有是乎?呜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及今不图,恐他日之患,其数倍于今之所谓二万万者,未有已时。迨痛创复至,而始悔今之为误,又奚及乎?今不惜糜重帑以治海军,而不肯舍薄费以营学校,重其所轻,而轻其所重。譬之孺子,怀果与金示之,则弃金而取果;譬之野人,持寸珠与百钱示之,则遗珠而攫钱。徒知敌人胜我之具,而不知所以胜之具,旷日穷力,以从事于目前之所见,而蔽于其所未见,究其归宿,一无所成,此其智视孺子、野人何如矣?

西人之策中国者,以西国之人数与中国之人数为比例,而算其应有之学生,与其学校之费,谓小学之生宜有四千万人,每年宜费二万二千六百万元;中学之生宜有一百十八万四千余人,每年宜费五千九百万余元;大学之生宜有十六万五千余人,每年宜费七千一百万余元。今不敢为大言,请如西人百分之一,则亦当有小学生四十万人,中学生一万一千八百四十人,大学生一千八百五十余人,每年当费三百五十六万元。中国房屋衣食等费,视西人仅三之一,则每年不过一百余万元耳。犹有一义于此。中国科第之荣,奔走天下久矣。制艺楷法未尝有人奖励而驱策之,而趋者若鹜,利禄之路然也。今创办之始,或经费未充,但使能改科举,归于学校,以号召天下,学中惟定功课,不给膏火,天下豪杰之士,其群集而俯焉从事者,必不乏人,如是则经费又可省三之一,岁费七十余万足矣。而学中所成之人材,即以拔十得五计之,十年之后,大学生之成就者,已可得八千人,用以布列上下,更新百度,沛然有余矣。夫以日本之小,每年此费尚至八九百万,而谓堂堂中国,欲得如日本十二分一之费,而忧其无所出邪?必不然矣。

猜你喜欢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脱脱
  卷第二百六十六 後梁紀一·司马光
  ●卷二百二十八·徐梦莘
  第七十一回 攻濮阳曹操败还 失幽州刘虞絷戮·蔡东藩
  卷之二百五十二·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佚名
  二十九 江宁织造曹寅奏谢钦点巡盐并到任日期摺·佚名
  附录二·吴大廷
  ·开港议·丁曰健
  卷八·杨大雅
  韩思复传·欧阳修
  李崧传·欧阳修
  朱震传·脱脱
  卷三十五·徐天麟
  三十二年(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凝泪出门·戴望舒

    昏昏的灯,溟溟的雨,沉沉的未晓天;凄凉的情绪;将我底愁怀占住。凄绝的寂静中,你还酣睡未醒;

  • 卷415 ·佚名

    吴芾 和詹守二首 一日相逢喜有余,对谈胜读十年书。 欢声已溢枌榆社,和气还蒸蓬荜居。 敢道主标攀靖节,或疑胜致到华胥。 愿言莫惜留连醉,看我东皋带雨锄。 吴芾 和詹守二首 特迂千骑访柴门,多

  • 卷二十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二十一七言律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宋敏求长安志仙逰宫在县南三十五里旧图经曰隋文皇帝避暑处盩厔县志仙逰寺即仙逰宫在仙逰潭上】曾于太白峯前住【水经注太乙山亦曰太白山俗云武功太

  • 卷二·毕沅

      ◎宋纪二 ∷起重光作噩正月,尽玄黓阉茂十二月,凡二年。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建隆二年辽应历十一年   春,正月,丙申朔,御崇元殿受朝,退,群臣诣皇太后宫门称贺。   壬寅,幸新造船务观

  • ◎黑龙江之风流案·李定夷

    黑龙江省广信公司,总握全省金融命脉,势力之大,莫与伦比。董事中有一苏馨远者,其为人也,小有才,颇占权势。养尊处优,生平无他好,除自私自利外,专事渔色。被其奸污之妇女,已难以数计。人或畏其多金,亦或利其多金,以故无过问者。近以

  • 许王李素节传·刘昫

    许王素节,萧淑妃生,高宗第四子。永徽二年(651),年六岁而受封为雍王,受雍州牧。素节能日诵古诗五百余言,授业于学士徐齐联,精勤好学不倦,高宗很爱他。后又任岐州刺史,年十二岁,改封郇王。当初,武则天还不是皇后,与素节的母亲萧淑

  • 一一零、孟子至宋过薛过邹考·钱穆

    《公孙丑下》:“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餽七十镒而受,于薛,餽五十镒而受。”崔述《孟子事实录》云:“齐称前日,而宋、薛称今日,则是至宋、薛在至齐后也。然则孟子去齐之后,先至宋、薛,然后至

  • 卷二十九·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二十九议处科目人才疏【隆庆五年】   高 拱臣惟国家之用人皆欲其砥砺名节建立事功以共成熙平之治非徒以一日之短长遂为终身定例而故有所抑滞于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 洪武二十六年冬十月癸酉朔。 甲戌,享太庙。 乙亥,大理寺奏:“四川民以输粮违期及移易者,坐法当诛。”上曰:“四川水陆险峻,输挽良难,故有失期,彼移易者,或两取便利,求无逋欠可矣,岂得遽论以死?甚

  • 张子抄释卷六·吕柟

    明 吕柟 撰答范巽之书第一所访物怪神奸此非难説顾语未必信耳孟子所论知性知天学至于知天则物所从出当源源自见知所从出则物之当有当无莫不心喻亦不待语而知诸公所论但守之不失不为异端所劫进进不已则物怪不须辨异端

  • 四书劄记卷四·杨名时

    礼部尚书总理国子监事杨名时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节 上文说用恩以保百姓此处则自亲亲说到仁民故下文所引诗及推恩善推所为皆言用恩之序徴招角招当时盖取招之音节其清者为徴属事防浊者为角属民皆其音节所属也告子谓

  • 卷八 论语·钱时

    卷八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卫灵公问陈[去声]于孔子。孔子对曰:&ldquo;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rdquo;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去声]者病,莫能兴。子路愠[纾问切]见[贤遍切]曰:&ldquo;君子亦有穷乎?&rdquo;子曰:&ldquo;君

  • 卷五·佚名

    △四谛品第四之二诸佛子。饶益世界如是等四谛名。有四十亿百千那由他。随诸众生所应调伏作如是说。诸佛子。如娑婆世界所言苦谛者,於鲜少世界。或名恶逆心。或名不长慧。或名邪念。或名流转。或名无惭愧。或名贪根。或

  • 苦行品第十七·佚名

    佛告诸比丘,王舍城边有一仙人。摩罗之子名乌特迦。与七百弟子俱。常说非想非非想定。尔时菩萨见彼仙人。於大会中多闻聪慧众所宗仰。作是思惟。我若不至其所同其苦行。云何能显彼所修行诸定过失。我今方便令彼自知。其

  • 大般涅槃经 第八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八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如来性品第十二迦叶白佛言。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耶。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

  • 禅灯世谱后序·道忞

    禅灯世谱后序吾祖之道之传于诸夏也。始于梁。盛于唐。而光显于宋。其间往往多高文博达之士。故先德之出处与其言行之大端。皆有传记可考。非直谱谍已也。自元而降。传灯不修。遂使一代宗匠与夫抗迹西山者同一湮没无闻

  • 李希声诗话·李錞

    一名《李錞诗话》。诗话。宋人李錞撰。一卷。錞字希声,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官至秘书丞。为诗宗黄山谷,亦江西诗派中人。与米芾友善。约撰成于大观三年(1109)后,绍兴元年(1131)前。此书《直斋书录解题》及《通考》均

  • 任子遗书·任不齐

    家训,先秦任不齐著。记录任氏族人训言和教诲的 文本,它长期被任氏族人奉为修身养性之圭臬,反映了任氏族人的家族哲学。分为十二篇:《三才》、《为学》、《忠孝》、《言行》、《治道》、《进贤》、《刑赏》、《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