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教育制度建立在上,而社会风气则鼓荡在下。西周公立教育制度破坏了,幸有战国先秦社会风气之在下鼓荡,因而重开出两汉公立教育制度之兴建。但东汉以下,政治解体,急切不能再统一,在此一时期之教育制度,当分两项叙述,一曰门第教育,又一曰寺院教育。

士族大门第之兴起,在东汉末年,已奠其根基。此下中央政府如弈棋之更置,而门第则自有传统,继绳不绝。外面战乱祸变相寻,内部则富贵安逸自如。社会重心,文化命脉,在下不在上,一皆寄托于此。逮及隋唐统一,时代开新,此辈大门第依然存在,而且有继续向荣之势。此决非无故而然。近人好言当时门第,乃古代封建贵族之变相复兴。其实一种势力之获得存在而维持,必有其内在一番生命力。而当时门第之内在生命力,则正在门第中之教育。

门第惟重教育,故曰家法、家范、家教、家风。一切法范风教,均以家为中心。其事主持于贤父兄,赓飏于贤子弟。其时则庄老清谈,已为门第中人所竟尚。以此长为后世诟病。但庄老清谈,已实际融为当时门第中人生活之一部分,而非支持门第一力量。不论郊游饮宴,乃至婚姻喜庆,都成为清谈之场合。宾朋毕集,觞酌流连,便有人提出一论题,或在正面加以主张发挥,或在反面施以驳辨疑难。此亦人生哲理中之一番提撕与陶冶,由教育转成为游戏。在游戏中却具教育意义。此亦可谓乃人生一最高艺术化。其实中国儒家之"儒"字,即含有艺术意义。故亦可谓人生艺术即人生道德,人生道德即人生艺术。此乃中国文化一最高大特征。则中国士族之成为门第,亦有其甚深涵义,所当特加讨论者。

要保持门第,故对外面事变处以冷静消极态度,此乃处乱世一权宜办法。又当时门第于清谈外,又重各种文学与各种艺术之修养。在此两方面,亦均有优异表现。虽不足在此大时代中培养出奋斗精神,但当时之门第,有如荒漠中一绿洲,洪流中一清渊。恬退宁静,虽于事功无建树,亦复小以保身,大以保家。庄老道家义,在当时可谓亦已运用得恰到好处了。

更有一层,为后人所忽略者,乃当时门第中之礼教。此则承袭儒家传统,亦是经学传统。当时门第乃能切实遵守,并因宜发挥,主要尤在丧服一端。此乃古人宗法与孝道之遗传,配合在当时门第实际情况下,斟酌恰当,发明合宜,其在此一方面之成绩,乃远非两汉经学所能逮。雷次宗因善讲丧服,当时举以与郑玄并尊。唐代杜佑《通典》,备载其时一切丧服上之研究,成为在经学中礼学一部分最复杂难整理之一项史料,此乃当时支持门第一重要中心,而为研讨当时社会史者所必知。其作用更在老庄清谈及各种文学艺术之上。若如近人眼光,只论当时门第所占之政治地位,及其经济情形,以为如此即可把握到当时门第存在与持续之所以然,则终不免为浅识无当之尤。当知研究此者为学术,奉行此者为风气。而所以蔚成此一代之学术与风气者,则主要在教育。此则当时门第在教育上亦必有其一套不成制度之制度亦可知。

其次当及当时之寺院教育。佛教东来,非有大批僧人随至。换言之,其来入中国者乃教义,非教徒。教义之宏阐,教法之流布,此皆属中国僧人事。其时不断有高僧大德络续出现。尤着者,在北方有道安,南方有慧远。其人虽属方外,其教虽本佛义,然论其人物典型,则俨然一代大师,与先秦儒墨,乃至两汉经师,面目虽非,精神则一。道安身遭乱世,山栖木食,潜遁讲学。徒众相随,四百余人。播迁流离,备历艰苦。后为朱序所拘,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临路诸长德,皆被诲约。惟慧远不蒙一言。远跪曰:"独无训勖,惧非人例。"安曰:"如汝岂复相忧。"远遂与弟子数十人,渡江行化。习凿齿在襄阳见道安,与谢安书有曰:"来此见释道安,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吾由来所未见。"慧远在庐山,僧人之秀群集,庐山见称为道德所居。相传其立白莲社,立誓入社者百二十三人,多方内名贤。此事真伪难定。要之,远公匡阜风教,广被南疆,并深溉后世,则断无可疑。而其先后僧人,播扬佛法,较之前世墨、孟、马、郑之往迹,衡其艰巨,决无逊让。苟非大德,则妙法莫宣。而非有教育之功,则高德名僧,亦无缘接迹而起。

又其时高僧,皆通方内之学。习凿齿称道安,内外群书,略皆遍睹。慧远讲丧服经,雷次宗、宗炳等并执卷承旨。又如梁刘勰依沙门僧祐,与居处积十余年,其为《文心雕龙》,博涉群经百家之集,亦其寺居肄力所及。当时寺院教育,亦必自有一套不成制度之制度。试读《高僧传》,籀其各人之行历,自可钩稽出一大概。故当时人物,不在门第,即归寺院。其背后各有一种教育力量致其如此。而两者间,实亦一气相通。寺院即得门第之护持,而门第中人,亦多信崇佛教,或出家为僧。如刘彦和,则非门第中人,其成学乃受寺院影响,事亦易知。

今若以其时门第与僧寺,拟之欧洲中古时期,以门第比彼之封建贵族,以僧寺比彼之耶教教会,则有两端显著相异。一则在中国,虽南北分裂,亦尚各有统一政府。二则远自西周以下,春秋战国秦汉相承,一千几百年来之文化传统,书籍文物,种种皆在。故此六百年来之学术与人物,除却新加进一种佛教教义外,实仍一线相承,既非中断,亦非特起。虽有小异,无害大同。即佛门中人,亦各有以往文化传统之血脉灌注,精神流渍。并非专信外来宗教,与中国自己传统敌对排拒,不相融贯。此亦大可注意之一端。

上面述说三国、两晋、南北朝六百年中之教育,当为中国教育制度史上演变之第四期,此下隋唐统一盛运重开,则转入为第五期。

猜你喜欢
  志第二十九 百官上·沈约
  本纪第三 武帝·萧子显
  汉本纪第十·欧阳修
  卷三百三十·列传第二百十八·西域二西番诸卫·张廷玉
  大事记续编卷二十·王祎
  辽史拾遗卷二·厉鹗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十六·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十四·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三·佚名
  卷之四百七十六·佚名
  第四十册 天命七年三月至四月·佚名
  冯宿传·欧阳修
  彭汝砺传·脱脱
  户部·佚名
  纲鉴易知录卷九二·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五十五·彭定求

        卷555_1 【校猎曲】马戴   楚子畋郊野,布罟笼天涯。浮云张作罗,万草结成罝。   意在绝飞鸟,臂弓腰镆铘。远将射勾践,次欲诛夫差。   壮志一朝尽,他□□繁华。当时能猎贤,保国兼保家。   卷555_2 【蛮家】

  • 卷241 ·佚名

    陆游 杂兴 散步持书卷,闲眠枕药囊。 驯獐随几杖,痴蝶入衣裳。 病起年光速,身闲日景长。 为怜红树好,久立向西厢。 陆游 杂兴 锄草春愈茂,养草秋亦衰。 不如两置之,荣悴渠有时。 陆游 杂兴

  • 前集卷十一·孙存吾

    钦定四库全书元风雅前集卷十一    元 傅习 编何頥贞长沙留别董仲逺陈君直嵗晚客衣薄挥毫更举杯五年嗟一别两月却重来南屋夜相语北风船未开他年苕霅上回首定王防黄子肃古意呈仲章贡侍御娉婷二八女絶色妙难画新妆

  • 东都事略卷六十四·王称

    列传四十七  谢绛字希深阳夏人也父涛太子賔客绛以父任为校书郎举进士知汝隂县迁光禄寺丞为秘阁校理上疏谓有宋当以土徳王天下下两制议两制以为太祖受终周室岂可弗遵五行之序事遂寝仁宗即位绛建议请以真宗配感生帝而

  • 第八十九回 覆全军元显受诛 夺大位桓玄行逆·蔡东藩

      却说孙恩溺死,尚有妹夫卢循,未曾从死,为众所推,奉为头目。循系晋从事中郎卢谌从孙,双眸炯彻,眉宇清扬,少时工草隶书,并善弈棋。沙门惠远,有相人术,尝语循道:“君可谓风雅士,可惜志存不轨,终乏善果,奈何奈何!”卢循听了此言,倒也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三·佚名

    万历五年六月丁巳朔先是万历四年倭贼连艘突犯韭山浪冈渔山等洋逼近定海道参督兵截剿斩级七十三名颗至是按臣勘实参闻命赏原任浙江巡抚谢鹏举银币原任海道副使刘翾原任宁波知府周良宾等赏各有差○戊午大内工完太监李龙

  • 卷八·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八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五 汉臣 董卓【李傕 郭泛 杨奉 韩暹樊稠 张济 李乐 胡才】 韩遂【马腾 成公英阔行】张杨【董承】 吕布【张邈 邈弟超

  • 职官九·徐松

    司封部【宋会要】司封主封爵,以朝官一人主判。 太宗雍熙三年十一月,诏:「县尉在任如三限捉获劫杀贼,须子细批历及劫获时日、断遣刑名。应书较考第,须考帐内事节分明,第一限获者与折两度不获劫杀贼,第二、第三限获者与折一度

  • 十一 北票煤矿公司(1921—1925)——《努力周报》(1922—1923)·胡适

    我认识在君和徐新六是由于陶孟和的介绍。他们都是留学英国的。孟和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又是《新青年》杂志的社员,新青年社是一个小团体,其中只有孟和和我是曾在英美留学的,在许多问题上我们两人的看法比较最接近。在君和新

  • 陽尊陰卑第四十三·苏舆

      天之大數,畢於十旬。旬天地之間,十而畢舉;旬生長之功,十而畢成。十者,天數之所止也。古之聖人,因天數之所止,以為數紀。十如更始,民世世傳之,而不知省其所起。知省其所起,則見天數之所始;見天數之所始,則知貴賤逆順所在;知貴賤

  • 卷十四·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十四      婺源江永撰聘禮   賓禮三經【鄭目録云大問曰聘諸侯相於久無事使卿相問之禮小聘使大夫周禮曰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聘於五禮屬賓禮】聘禮右篇目 周禮大行人

  • 卷十三·王植

    钦定四库全书正蒙初义卷十三邳州知州王植撰有司篇第十三补训此以有司名篇不专主有司大约皆言在上之事愚按此篇凡九节亦节各一义文不相属○内道千乘之国节入近思録治体有司政之纲纪也始为政者未暇论其贤否必先正之求得

  • 卷第二十六(弥沙塞)·佚名

    五分律卷第二十六(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五分杂法佛在王舍城。尔时诸比丘与白衣共器食手相触数数洗。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不应与白衣共器食。有比丘往亲里家。亲里言。我等非他亦非不净何不共食。

  • 幼仪杂箴·方孝孺

    幼仪杂箴(《幼仪杂箴》)乃杂著,为明方孝孺所撰。见于《逊志斋集》卷一。《幼仪杂箴》二十首,共列了坐、立、行、寝、揖、拜、食、饮、言、动、笑、喜、怒、忧、好、恶、取、与、诵、书二十项,前边有序。在《幼仪杂箴》二十

  • 长门赋·司马相如

    辞赋名篇。西汉司马相如作。《文选》见载。赋序说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因妒失宠,幽居长门宫,遂以重金请司马相如作赋,希图感动武帝,武帝读赋后复宠阿娇。古今一些学者据序中“孝武皇帝”谥号之起期晚于作者卒年,及“陈皇

  • 酌中志·刘若愚

    史料笔记。二十四卷,《明季野史汇编》为二十三卷。明刘若愚撰。崇祯间(1628 1644年)成书。刘若愚,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卒年不详。十四岁入宫,十七岁当宦官。初供抄謄之役。不久。升为奉御。光宗即位,升为司礼监写

  • 珠江名花小传·缪艮

    名流和者数十辈。玉珊生制《珠江纪事》序,余又为记,以传其事云。 

  • 隋唐五代史·吕思勉

    记述中国隋唐五代时期历史的著作。吕思勉撰。1959年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初版,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全书共100余万字,22章。第1章至第13章叙述政治史,主要是隋唐五代王朝的兴衰史,基本采用纪事本末体。有隋室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