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隋唐统一盛运再兴,于是汉代公立教育制度亦随之复起。唐初太宗时,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都派留学生来中国,太学生多至八千余人。又有书、算、律各门专科,学制似较汉代更为进步。

但汉制须先进太学,再经选举,而唐代则教育考试分途发展。太学出身与进士之公开竞选属于两事,把考试来代替了汉代之选举。学校出身其事易,公开竞选其事难。社会群情,都看重进士,不看重太学生。当时中央政府地位虽高,而国家公立教育,则未有大振作。抑且唐代还有门第教育与寺院教育之存在。就教育言,则未见有大胜于魏晋南北朝之世。

唐代考试重诗赋,其事亦未可厚非。考试本是一种智力测验,短短一首诗,其中有学问,有抱负,有寄托,有感想,不仅智力高下,即其学问人品,亦可于此窥见。若作策问或经义,题材内容,先已有了限制,未易出奇制胜。而且陈陈相因,易于揣摩钞袭,不如诗题,层出不穷,无可准备。而应考者却得借题发挥,各尽其趣,于拘束中见才思。

唐代终于把进士考试来渐渐替代了门第势力。社会孤寒之士,亦得平地拔起,厕身仕宦,使仕途不再为门第所垄断。而寒士应考前,则常赴寺院中读书。乃有如王播饭后钟故事。相传播客扬州某寺,随僧斋餐。僧伽厌怠,乃斋罢击钟,播作诗有"惭愧阇黎饭后钟"之句。后播显达,出镇扬州,访旧游,其所题诗,已受碧纱笼之。或传段文昌事与此相类。其他此等事,亦复屡见。

故可谓唐代仅有考试取才,而无学校养才。养才仍赖于寺院与门第。寺院所养不为世用,门第出身,比数渐不如进士之多。而进士又仅尚诗赋,不免实学渐衰,流于轻薄。唐晚季,昭宗时,郑綮以为歇后诗得相位。彼自谓纵使天下人皆不识字,相位亦不及于我。制诏既下曰:"笑杀天下人。"又曰:"歇后郑五作相,事可知矣。"或问綮,相国近有诗否,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此处那得之。"此亦可谓有自知之明。然国家岂得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人来掌理治平。其时则已若政府社会举世无才,有才则只在寺院中作禅宗祖师去。

唐末有书院教育,此事乃门第教育之残波余影。门第没落,子弟向学,无共学之人。乃于宅旁建书院,藏书其中,延纳后秀之来者,可为子弟作师友。又为避世乱,常择名山胜地建书院,则受寺院影响。而书院之盛,则待宋代。故言中国教育史,有唐一代,实有腰虚中弱之象,此亦不可不知。

猜你喜欢
  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司马迁
  卷二百七十四 熙寧九年(丙辰,1076)·李焘
  第五十二回 乘羯乱进攻反失利 弑赵主易位又遭囚·蔡东藩
  第九十四回 征高丽劳兵动众 溃萨水折将丧师·蔡东藩
  法军侵台档(五)·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一·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一·佚名
  謇斋琐缀录八·尹直
  二百五十四 内务府奏请严催李煦曹(兆页)送交售参银两摺·佚名
  列传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一百二十一·郑麟趾
  卷六十·张守节
  怀帝纪·房玄龄
  李靖传(附李客师等传)·刘昫
  钱惟演传·脱脱
  卷八·纪昀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薛涛集补遗·佚名

    四友赞磨扪虱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媒而黙黙入文亩以休休续父井桐吟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赠杨蕴中【唐诗纪事云进士杨蕴中得罪下狱在成都府夜梦一妇人虽貎不杨而言词甚秀曰吾即薛涛也顷幽死

  • 卷十五·张九成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传卷十五宋 张九成 撰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徳教溢乎四海一国之心归于一国之贤者人君能即民心所归之人而用之则一国之人欢欣鼓舞令之则听禁之则

  • 卷之一百四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清世祖实录选辑·佚名

    ●顺治元年(一六四四、甲申)夏四月初八日(乙丑),上御笃恭殿,赐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大将军敕印。敕曰:『我皇祖肇造丕基、皇考底定弘业,重大之任,付于■〈耳少〉躬。今蒙古、朝鲜俱已归服,汉人城郭土地虽渐攻克,犹多抗拒。念当此

  • 曹翰传·脱脱

    曹翰,大名人。年轻时任郡小吏,喜欢盛气凌人,不被乡里人赞誉。乾..初年(948),周太祖镇守邺地,与他谈话认为他是个奇才,让他隶属世宗军中。世宗镇守澶渊,署任他为牙校,入京任开封府尹时,留曹翰在澶渊节度府。遇太祖卧病不起,曹翰

  • 卷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七钱币考【臣】等谨按马端临作钱币考自太昊神农迄於宋代其因时制宜所以谨轻重之权通贫富之用者考据致为详尽宋自嘉定而後铜冶大衰国用日匮意在废钱

  • 第四十二卦 益 风雷益 巽上震下·佚名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 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益动而巽,日进无疆。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初九:利用为

  • 卷十一 泰誓中第二·孔颖达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次,止也。戊午渡河而誓,既誓而止于河之北。[疏]传“次止”至“之北”○正义曰:“次”是止舍之名,《穀梁传》亦云:“次,止也。”序云“一月戊午,师渡孟津”,则师以戊午日渡也。此戊午日次于河朔,则是师渡之日

  • 第二章 18·辜鸿铭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辜讲一个弟子(子张,姓颛,名孙师,字子张。孔子死后,他曾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为了升官而努力读书,孔子道:“学习一切东西,读

  • 卷十三·张廷玉

    <經部,春秋類,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十三【丁惠王二卯十三年】六年【齊桓三十二年晉獻二十三年衛文六年蔡穆二十一年鄭文十九年曹昭八年陳宣三十九年?成公元年宋桓二十八年秦穆六年楚成十八

  • 十住经卷第二·佚名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明地第三  诸菩萨闻是  不可思议行  心皆大欢喜  恭敬无有量  即时虚空中  雨众名华香  如云而垂下  供养金刚藏  咸赞言善哉  善哉金刚藏  善说诸大人  护持净戒行 

  • 卷第十三·佚名

    镡津文集卷第十三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碑记铭表辞 秀州资圣禅院故和尚勤公塔铭(并叙) 嘉祐壬寅之仲秋。秀人以故大和尚勤公骨身归塔余杭之安乐山。从始也。其禀法弟子省文儒者闻人安远。乃命契嵩书且铭之。和尚

  • 卷第一·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一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一明本迹序曰。如来圣人之利见于世也。则必有降本垂迹开迹显本之妙存焉。夫本者。法身之谓也。迹者。八相之谓也(义见释签)由法身以垂八相。由八相以

  • 闲居丛稿·蒲道源

    元代诗文别集。26卷。蒲道源。《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主要版本有元至正十年(1350)刊本、明祁氏澹生堂抄本以及数种清抄本,各本内容基本一致。卷首有至正十年黄溍序。署“男蒲机类编”、“门

  • 太上洞玄灵宝转神度命经·佚名

    太上道君述五戒,劝人礼拜十方救苦天尊。又述诸神考校罪福,人随业转生。劝人临终忏悔积功,请道士为之送终。

  • 太上妙法本相经·佚名

    太上妙法本相经,简称《本相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原书至少有二十多卷。现《正统道藏》本仅残存三卷,收入太平部。另据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着录,敦煌遗书中有唐代《本相经》抄本残卷十二件。

  • 西曹秋思·黄道周

    一卷。明黄道周、叶廷秀、董养河倡和诗。黄道周,字幼玄,一字螭若,又字细遵,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著有 《易象正》、董养河生平履迹待考。著有 《罗溪阁诗》。叶廷秀字谦斋,山东濮州人。天启五年(

  • 武昌纪事·陈徽言

    二卷。清陈徽言撰。陈徽言,字炯斋,剑川(今云南省大理)人。曾任国子监典簿。《武昌纪事》卷一以日记体记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占武昌、汉阳始末;卷二为杂论,记载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等人家世及西洋诸教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