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奏议卷七十四

宋 赵汝愚 编

百官门

致仕

上仁宗论以礼法待君子  吴 奎

臣伏以国家谨礼法以维君子明威罚以御小人君子所顾者礼法也小人所畏者威罚也繇文武二选为士大夫是皆君子之地也傥不以礼法待之即是废名器而轻爵禄也七十而致仕载之礼经臣下引年而自陈分之常也君上推恩而固留权之至也自三代以来虽衰微之世未有不谨斯礼以塞贪冒耸廉隅也近者光禄卿勾希仲吏部郎中直昭文馆陆轸等并以年高特与分司初欲风动羣伦而在位殊未有引去者乞早以臣前所奏施行【皇佑三年四月上时知谏院】

上英宗乞许张昪程戡致仕 赵 瞻

臣伏闻国有大政必谘故老君所共事必任旧人是皆书传据援历代所尚至若田千秋乘小车入殿蔡义用两吏持行斯汉史所最着者焉然於武昭之朝遇臣诚厚而若千秋及义则後世终不称此为贤盖於进退之分有所阙然也陛下自即大位已再周星将相大臣无不获礼如张昪程戡屡上章疏情皆恳到谏臣台司亦尝论列陛下皆未听从此乃复见大汉之盛事矣然圣君之恩遇为已厚矣二臣之诚礼为已备矣天下臣子亦莫不知之矣今机务浩?边防要重而陛下犹固留之非欲用之盖欲用名位宠禄以荣之尔曩者戡昪扬历事任幸着声迹帅府宪台风望甚壮国家得人足备书録今乃於筋力衰朽之时当内外将相之任未即引退岂无虚旷使天下士大夫之论不以为是本欲荣之终为陷辱是陛下待贤者之意未深而爲老成之惠非至也今之臣僚上书求去或亦聊塞物议未能尽是本心士论之疑谁可晓也然则陛下独有推恩之美而戡昪难逃持禄之迹惟陛下全二臣始终之善辨天下指目之谤遂其勤请成其令名实亦戡昪之幸莫大於此【治平二年六月上时为侍御史】

上神宗乞致仕官给四分俸钱 吕公着

臣窃以古之仕者七十而致仕虽有不得谢者然年至而去实礼之常制盖当其壮也既竭勤瘁以任其事故及其老也则使之优逸以终其身此君上之至恩而臣下之极荣也然自本朝以来凡致仕者虽例改官资或推恩子弟年及而愿退者常少议者以疲癃老疾之人其精神筋力不足以任职则或至於蠧政而害民故着令应年及而不退者自知州以下皆降为监当然比年以来致仕者亦不加多矣昔为守倅而今厘务虽至愚之人岂不以为辱然所以被辱而不去者亦由朝廷立法有以致之何则古之为士者终身食其地今之致政者即日夺其廪古之仕者不出乡里今则有奔走南北之劳古之仕者常处其职今则有罢官待次之费故自非贪吏及素有经产则其禄已常苦不足一日归老则妻子不免冻馁是以虽廉洁之士犹或隐忍而不能去议者不推其本则曰此皆无耻之人宜思所以重辱之此朝廷之恩所以愈薄而臣下之节所以益坏也臣愚欲乞应文武官致仕非因过犯及因体量者并依外任官例与给四分俸钱岁时州郡量致酒粟之问如此则自非无耻之甚者莫不感抱恩德而争自引去矣朝廷优之如此而犹不能去则虽重辱之亦不为甚过也或曰今国用方患不足吏禄岂宜有增臣窃以为今日所议正为年及而不退者彼若年及而不退则其禄故未尝絶如自此人多引去则今之去而受禄者乃向之不去而居官者也臣所论者其实国无所费而足以全遇下之恩臣无重辱而足以去瘝官之弊伏惟陛下方以至仁厚德风化天下则於优养耆老固所先务伏乞详酌施行【熙宁二年上时为翰林学士】

上神宗乞致仕      范 镇

臣请致仕已四上章历日弥旬未闻报可缘臣所怀有可去者二不敢不陈臣言青苖不见听一可去荐苏轼孔文仲不见用二可去负二可去重之以多病早衰其可以已乎今有人言献忠与献佞孰是必曰献忠是纳谏与拒谏孰是必曰纳谏是苏轼孔文仲可谓献忠矣陛下拒而不纳必有献佞以误陛下者不可不察也若李定避持服遂不认母是坏人伦逆天理者而欲以为御史御史台为之罢陈荐舍人院为之罢宋敏求罢李大临罢苏颂谏院罢胡宗愈王韶上书肆意欺罔以兴造边事败则置而不问反为之罪帅臣李师中及御史一言苏轼则下七路捃摭其过孔文仲则遣之归任以此二人况彼二人以彼事理观此事理孰是孰非孰得孰失陛下聪明之主其可以逃圣鍳乎惟审思而熟计之朝廷所恃者赏罚而赏罚如此如天下何如宗庙社稷何至於言青苖则曰有效矣夫所谓见效者岂非岁得缗钱数十百万乎数十百万者非出於天非出於地非出於建议者之家一出於民民出之而不巳则数岁之後将如之何民犹鱼也财犹水也水深则鱼活财裕则民有生意养民而尽其财譬犹养鱼而欲竭其水也今之官但能多散青苗急其期会者则有自知县擢为转运判官擢为提点刑狱急进侥幸之人岂复顾陛下百姓乎但知趋赏尔臣恐陛下百姓相濡於涸辙中矣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臣职献替此时而无一言则负陛下多矣臣知言入必触大臣怒则罪在不测虽然臣尝以忠事仁皇帝仁皇帝不赐之死才听解言职而已以礼事英皇帝英皇帝不加之罪才令补畿郡而已不以所事二帝之心而事陛下是臣自弃於世也臣为此章欲上而中止者数矣旣而自谓曰今而後归伏田闾虽有忠言嘉谋不复得闻朝廷矣所以上之决然不疑惟陛下裁赦乞早赐除臣一致仕【熙宁三年十二月上时为翰林学士】

上神宗乞致仕       吕 诲

臣本无宿疾偶值医者用术乖方殊不知脉候有虚有实有逆顺诊察有标本治疗有後先妄投汤剂率任情意差之指下祸延四支寖成风痹遂难行步非秖惮偏辟之苦又将虞心腹之变势巳及此为之柰何虽臣一身之微固未足惜其如九族之托良以为忧是思逃禄以偷生不俟引年而还政【熙寜四年五月上时王安石方用事更变祖宗法度诲屡谏不从病中上此奏盖以身疾喻朝政也後七日诲卒】

上神宗论旧臣多求退    杨 绘

臣窃见唐尚书左丞孔戣年及七十致仕得请韩愈上疏言自古以来及圣朝故事年虽高但视听心虑苟未昏错尚可顾问委以事者虽求退罢无不留止优以禄秩不听其去以明人君优贤贵老之道也礼曰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及引诗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此言老成人重於典刑不可不惜而留也臣窃谓孔戣年巳七十致仕得请愈犹以老成可惜而留之则近日老旧之臣年未及七十而坚求休退者巳聼数人矣范鎭始六十有三而致仕吕诲约六十而致仕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富弼年六十有八被劾後归养疾司马光王陶始踰五十虽皆未致仕而得闲散地虽彼数臣自以知止足为高节臣所疑何独近来高者之多乎唐大中时吏部侍郎孔温业求外迁宰相白敏中顾同列曰吾等可少警孔吏部不乐居朝矣彼白敏中一庸相也尚能以贤人不乐居朝自警而况陛下以大圣之资孜孜求治而老旧之臣相继有不待年而求去者乎老者退而少者进旧者远而新者衆得不微轸於圣怀哉但恐访於偏辞者则曰彼皆奸邪之人畏陛下之神明而远遁矣否则曰彼皆沮止新法者今新法旣巳便故皆羞忸而退矣臣愿勿信於偏而少加警於圣虑则天下幸甚矣为国任臣之道惟其用之当而已故无老少旧新之分也然而老而旧者常过於重谨而难以与变法少而新者常喜於进取而易以与作事臣以为二者之说宜参取之乃得其当若取之偏则少而新者可与图其始之利而不肯虑其终之害老而旧者能防其终之弊而不肯谋其始之变若能用易於作事者俾图其始之利而裁之听难於变法者俾虑其终之害而防之则事得其宜矣古有云老者之知少者之决此之谓矣窃恐少而新者言其利则易从老而旧者言其害则难入而或有利十而害百者但闻其利不复闻其害焉民或被其害而无由上达矣【熙寜四年上时为御史中丞】

?补

上仁宗乞定文武?子弟人数

孙 沔

臣伏覩国朝自景德祥符间屡行大礼旁流庆泽凡文资自带职员外郎武职自诸司副使巳上每遇南郊及知杂御史巳上逐年圣节并许奏?子孙弟侄虽推恩至深而永式未立今臣寮之家皇亲母后外族皆得奏荐略无定数多至一二十人少不下五七人不限才愚槩居禄仕未离襁褓已列簪绅或自田亩而来或从市井而起官常之位巳着而仆隶之态犹存是则将国家有数之品名给人臣无厌之私惠故使父兄不知教训子弟不修艺业俾之从政只以害民若不急为更张巳见积成弊幸欲乞今後带职员外郎正郎只许?叙一名子弟少卿给谏二人丞郎三人尚书四人仆射巳上五人致仕及物故各更与一名武职等次比类官品皇亲母后之族及两府大臣亦乞约立人数用分等级臣叨司遗事合举大纲伏望圣慈特差近上臣寮定其久制以为万世之法【庆历元年上时为右正言】

上仁宗乞臣寮奏?亲属以年月远近为限

何 郯

臣伏见朝廷以文武官入流无限审官三班院流内铨皆除注不行故尝诏羣臣博讲利害以求省官之荣今选人改官巳增立年考胥史出职又议塞他岐唯贵势奏荐子弟不加裁损则除弊之源有所未尽臣检会文武臣寮奏荐亲属条制文臣自御史知杂巳上武臣自合门使巳上每岁遇乾元节得奏亲属一人诸路转运使提点刑狱三司判官开封府判官推官郎中至带馆职员外郎诸司使至副使遇郊禋得奏亲属一人揔计员数上自公卿下至庶官子弟以?得官及他横恩每三年为率不减千余人旧制须以服纪亲疎等降推恩然未立年月远近为限所以恩例频数臣寮?补近亲外多及疎属遂致入仕之门不知纪极汉法保任唐制资?本止及子孙他亲无预又不着为常例今本朝沛恩至广人臣多继世不絶恩固甚厚然事久则弊亦当改张以救其失臣欲乞今後文武臣寮官序合每岁遇乾元节得奏荐亲属之人除子孙依旧外朞亲候遇郊禋许奏一人其余亲属再遇郊禋许奏一人其官序每遇郊禋得奏荐亲属之人除子孙依旧外朞亲候再遇郊禋许奏一人其余亲属候三次遇郊禋许奏一人如此等级裁减一年内可省入官数十人积年而计所省渐多则仕路之冗不澄汰而自清矣朝廷向来巳曾更改资?条制然而亲子孙亦以限年厘革是致人心怨嗟遂即复故臣今所请以奏荐亲疎为等降皆缘人情盖人情於近亲则恩甚厚於疎属则恩渐薄今旣许近亲依旧制其疎属止以年月远近为限不尽隔絶酌於衆心计亦无怨唯圣明断而行之则官滥之源庶或可塞其边臣及路分合得恩例即乞依旧如许施行仍乞候过今秋大享後为始【皇佑八年上时为侍御史知杂事】

上仁宗论?补旁亲之滥  范 鎭

臣谨按唐制五品以上?孙三品以上?曾孙而无?兄弟叔侄之文今文官自知杂御史以上岁奏一人自带职员外郎以上三岁奏一人武官自横行以上岁奏一人自诸司副使以上三岁奏一人又无兄弟叔侄曾孙之品限而旁及疎从所以入流寖广仕路益杂臣欲乞见任两府听?兄弟叔侄见任学士正任团练使以上比唐三品得?曾孙知杂御史正刺史以上比唐五品得?孙带职员外郎诸司副使以上专得?子兄弟叔侄降曾孙一等曾孙降孙一等孙降子一等又岁奏一人与三岁奏一人自有京官试御斋郎之别【武官亦如此】欲乞岁奏一人者亦令三岁奏一人於所得官上逓加一等或二等以优异之【若得奉礼郎大祝者与大理评事诸寺监丞之类】议者若曰今自学士而下舍兄弟叔侄而专任子孙非所以广亲爱之道臣窃以为不然兄弟叔侄於公则刑不相及於私则财不相及【着令因官置到资产不及兄弟叔侄】至於朝廷爵赏则轻加之为不可也臣欲乞除品合得?外朝廷必欲徇其私爱加惠旁宗且令依旧奏补无使入流如有才艺自随科目贡举课试中科目者比类白身人优与推恩其无子孙者特听奏旁亲一人入流如此则下不失私亲之爱上无冗官滥赏之弊【嘉佑元年上时知谏院】

上英宗乞罢进奏补外亲  司马光

臣窃见诸路转运使提点刑狱知州军等各遣亲属进奉至京师朝廷不问官职高下亲属远近一例推恩乃至班行幕职权知州军或所遣之人不系亲属者亦应斋郎及差使殿侍此盖国初承五代姑息藩鎭之弊故有此例後来人主嗣位之初大臣因循故事不能革正然以理推之国家爵禄本待贤才及有功效之人今使此等无故受官诚为太滥况近日官吏繁冗十倍於国初之时朝廷深知其弊所以数年前别定条例减省诸色奏?之数若进奏之人皆得一官则并又增数百入仕之人向来减省?奏委为虚设今纵不能尽罢此等恩泽其进奏人若系五服内亲者或乞等授一官其五服外亲及不系亲属者并量赐金帛罢去庶几少救滥官之失【嘉佑八年上时知谏院】

宋名臣奏议卷七十四

猜你喜欢
  卷下·佚名
  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五·张岱
  卷之一百八十五·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一十八·佚名
  卷之八百九十七·佚名
  卷二十四·苏辙
  评鉴阐要卷七·乾隆
  补编二·佚名
  江淹传·姚思廉
  吴均传·李延寿
  朱弘昭传(附冯繫传)·欧阳修
  归有光传·张廷玉
  第十八章海埔租·佚名
  卷三十六·佚名
  卷二百十七之四·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八十五·彭定求

        卷185_1 【鞠歌行(以下见《文苑英华》)】李白   丽莫似汉宫妃,谦莫似黄家女。黄女持谦齿发高,   汉妃恃丽天庭去。人生容德不自保,圣人安用推天道。   君不见蔡泽嵌枯诡怪之形状,大言直取秦丞相。   又不

  • 卷四十八·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四十八 宋 陆游 撰 纵笔 莫笑畸翁廹耄期从来不许俗人知系船惯听巴东雨画策曾从渭北师袖劒客同楼上醉烂柯人看洞中棊如今更欲沧溟去鲸浪浮天信所之 又 常笑相如赋上林肯为子政铸黄金心光自

  • 卷一百十一·表第五下·三公表二·宋濂

        ◎三公表二   

  • 卷第二百五十八 唐紀七十四·司马光

      起屠維作噩(己酉),盡重光大淵獻(辛亥),凡三年。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龍紀元年(己酉、八八九年)   春,正月,癸巳朔,赦天下,改元。   以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劉崇望同平章事。   汴將龐師古拔宿遷,軍于呂梁。時溥逆戰

  • 卷九十 天禧元年(丁巳,1017)·李焘

      起真宗天禧元年六月盡是年十二月   六月戊辰朔,上封者言:「伏見召太常博士許式、武定基,欲以擢陞臺省。伏緣曲臺博士若踐諫垣,即拜司諫。唐之拾遺、補闕,如陳子昂、元稹、白居易皆以文學兼人【一】,賢良入等,乃充是選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宝训卷之三·刘健

    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吕 本谨校 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臣陈治本 南京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臣朱 锦 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臣吕胤昌谨阅仁政○弘治三年五月丙寅山西潞州卫并沁州守御

  • 卷之七百八十九·佚名

    ○两江总督高晋、江苏巡抚明德奏奉谕江苏粮额。饬令间府分免。查江苏省十一府州。额徵漕白粮。统计一百九十七万余石。江以南六府州。漕粮较多。本年应请间免松江、太仓、常州、三府州。江以北五府州。漕粮较少。本

  • 九十六 曹寅奏报江南雨水粮价情形摺·佚名

    康熙四十八年四月初二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江南太平无事。目下虽多雨,米价不长,将来江广米船运行,其价自贱。麦子高田无虑,惟低田减了颗粒。臣谨据实将江宁、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各处麦样,恭

  • 临川靖惠王萧宏传·李延寿

    临川靖惠王萧宏字宣达,是文帝萧顺之的第六个儿子。身长八尺,胡子和眉毛都长得漂亮,容貌举止风度翩翩。在齐朝官任北中郎桂陽王的功曹史。其兄宣武王萧懿遇难时,兄弟们都被抓捕,和尚惠思把萧宏藏了起来。等梁武帝军队沿江东

  • ●目录·刘衡

    图治之道在恤民贫 恤贫民之道在保富民 保富在除弊 除弊在禁制棍蠹诬扰 禁制棍蠹诬扰在熟读律例 读律在熟读诉讼断狱两门共四十一条 律宜全读惟首卷之名例律却宜后读 富民涉讼必致破家之故 保富之道莫要于批驳呈词先审

  • 卷四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卷日讲礼记解义卷四十八丧大记小敛之衣祭服不倒君无襚大夫士毕主人之祭服亲戚之衣受之不以即陈小敛君大夫士皆用复衣复衾大敛君大夫士祭服无算君褶衣褶衾大夫士犹小敛也此申言小敛大敛之所设也毕尽也夹衣

  •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五·智旭

    蕅益沙门智旭述 (癸)二例论受义此染污意。何受相应。既释第二能变。第六余相应门。故更例初能变以论受俱门也。此先假问征起。下有三解。第三为正。有义。此(第七识所)俱。唯有喜受。(以)恒内执(第八识之见分为)我。生喜受故

  •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七卷·马鸣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七卷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不可思议俱俱微尘一切山王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三如是已说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俱俱微尘本大山王大决择分。次当说不可思议俱俱微尘一切山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微

  • 云卧庵主书·晓莹

    十一月七日。丰城曲江感山云卧庵主晓莹上状问讯径山遁庵无言首座禅师友兄。日者。禋兄居上蓝。时蒙以函翰附其递至。展绎真旨。开慰之深。何啻执热而濯清风。第以相望阔远。殊乏雅便。无繇略具禀报。可胜媿怍。唐顾况

  • 福嚴費隱容禪師紀年錄卷上·费隐通容

    嗣法門人資福行觀山陰王谷仝集鹽官徐昌治 董行證較繼主法席門人行宗 行古重訂刻明神宗皇帝萬曆二十一年癸巳師諱通容,號費隱,閩之福清江陰里何氏子,其先瞻陽望族也。父某,母翁氏俱有令德。生于癸巳五月二十四日戌時。少

  • 澹轩集·李吕

    诗文别集。一作《李澹轩文集》、《澹轩文集》、《李滨老集》。八卷,其中诗三卷。宋李吕撰。《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七五《澹轩李君吕墓志铭》称吕“读《易》六十四卦,皆为义说,徧观经史百家之书,……凡兴衰得失论著数百篇”

  •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华严)·佚名

    四十华严。凡四十卷。唐代般若译。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称普贤行愿品,又称贞元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为新旧两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之别译,与传于尼波罗国(尼泊尔)之九部大乘经中之华严经为同本。

  • 马鸣菩萨大神力无比验法念诵轨仪·佚名

    一卷,唐金刚智译。释迦如来坐菩提树下马鸣菩萨白佛自说大神咒,使像末之贫穷获大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