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江淹传

江淹字文通,济陽郡考城县人。小时候父亲早逝,家境贫穷,很好学,内向不好交往。刚开始,任南徐州从事,不久任奉朝请。刘宋建平王刘景素喜欢有才的人,江淹跟随他在南兖州。广陵县令郭彦文有罪,江淹受到牵连被关进监狱。江淹在监狱上书申说自己冤枉,刘景素看完上书后,当天就把他放了。不久举为南徐州秀才,对策很好被评为优秀,任巴陵王国左常侍。

刘景素为荆州郡守,江淹随行任镇将。少帝即位后朝政昏乱,刘景素掌握大权,大家都劝他起兵反对朝廷。江淹总是劝谏说:“谣言招致灾祸,这是管叔、蔡叔一同灭亡的原因;抵触招来怨恨,七国诸侯王因此被杀。您不求国家的安危,听信左右的计谋,就又会看到麋鹿霜露出现在姑苏台上。”刘景素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后来刘景素镇守京口,江淹又任镇军参军事、南东海郡丞。刘景素与几位贴心的人日夜策划谋反,江淹知道灾祸将要发生,写了十五首诗劝谏他。

刚巧东海郡太守陆澄遭父丧,江淹作为郡丞自认为应该代理郡守,刘景素则启用了司马柳世隆。江淹坚决请求,刘景素很气愤,告诉选辟部,降江淹任建安郡吴兴县令。江淹任县令三年。升明初年,齐帝辅佐政权,听说江淹有才能,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不久荆州刺史沈攸之起兵作乱,高帝问江淹:“天下这样乱,你看怎么办?”江淹回答说:“过去项羽强,刘邦弱;袁绍人多,曹操人少;项羽曾分封诸侯,最后还是自杀受辱;袁绍曾统占四州,最后还是败将。这就说明‘有德行就有天下’。您何必忧虑呢?”齐帝说:“听到这种说法的人很多,你讲详细一点。”江淹说:“您勇敢又有奇谋,是必胜之一;宽容仁厚,必胜之二;贤能的人都为您尽力,必胜之三;人民的心都向着您,必胜之四;奉天子的命令讨伐叛逆,必胜之五。沈攸之志向大器量小,必败之一;有威权而无恩服,必败之二;士卒无心作战,必败之三;官吏和绅士不喜欢,必败之四;兵力分散在几千里的战线上,不能相互救助、共同克服困难,必败之五。所以说即使有十万叛兵,最终也会被我擒获。”齐帝笑着说:“你说的过头了。”当时军队战书文告,都让江淹起草。相国建立,补任记室参军事。建元初,又任骠骑豫章王记室,兼东武县令,参与草拟诏书册令,并撰写国史。不久升任中书侍郎。永明初年,迁为骠骑将军,掌国史。出京任为建武将军、庐陵内史。任职三年,回京为骁骑将军,兼尚书左丞。不久以本官兼任国子博士。少帝初年在原任的基础上兼任御史中丞。

当时明帝任丞相,对江淹说:“你过去在尚书台中,不是自己分内的事不随便管,当官不太严也不太松很适度。现在任南司,一定能震动严肃百官。”江淹回答说:“现在只是例行公事,恐怕才小志短,不能胜任呵。”于是以长期有病不管帝王陵墓事宜罪,弹劾中书令谢月出、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弘远。又上告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吏陰智伯两人私藏货币上万,立即交给廷尉定罪。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还有不少郡二千石官员及大县的长官,大多被弹劾惩治,内廷外府都很恭敬。明帝对江淹说:“自刘宋以来,不再有严格清明的中丞,你可以算得上仅有的一个。”

明帝即帝位后,江淹任车骑临海王长史。不久任廷尉卿,加封给事中。迁任冠军将军,加辅国将军。出任宣城太守,将军职位仍然保留。任郡守四年,回京城任黄门侍郎、领步兵校尉,不久又任秘书监。

永元年间,崔慧景发兵围攻京城,官吏都去投靠他们,呈上自己的名片。江淹装病在家没有去。事情平息后,世人都信服他有先见之明。

东昏末年,江淹以秘书监的身份兼任卫尉,坚决请求辞官没有得到同意,只好就任,并对人说:“这并不是我想当官,世人都知道,只是借我的空名而已。而且自然变化的时序和人世的事物,不久就会发生变化。孔子说:‘有文事的人必定有武备。’事到临头再作打算,何必忧愁呢?”又任领军王莹的副手。待到义军到新林,江淹穿着百姓的衣服来投靠,梁高祖提任他为冠军将军,仍任秘书监。不久兼任司徒左长史。中兴元年(501),迁任吏部尚书。中兴二年(502),转任相国右长史,仍任冠军将军。天监元年(502),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为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江淹便对子弟说:“我本来是个无实权的官,不想富贵,如今这样的官位,实在是有愧。平生总是说知足。人生只要快乐,何必求富贵呢。我功成名就,正想回到家里过平常人的日子。”当年,因病任金紫光禄大夫,改封为醴陵侯。四年(505)江淹死,终年六十二岁。高祖穿素服致哀,赠钱三万、布五十匹。

江淹年轻时因文章写得好而出名,到晚年才思有所减退,当时人们都说他才思已用尽了。一生著述达百余篇,自己将它们收集为前后两集,还有《齐史》十志,均流行于世。

猜你喜欢
  ●崇禎長編卷之六十六·汪楫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三·杨士奇
  卷之三百六十七·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六十九·佚名
  卷之九百十·佚名
  ◎爱俪园中新趣话·吴虞公
  第二○三申光绪十五年正月六日一一四○九—八·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八 四夷传四·纪昀
  一一二七 直隶总督刘峩奏本年并无抽改过《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六五 大学士舒赫德奏遵旨查明提调等失察黄寿龄携书外出请交部察议折·佚名
  一三 眼睛石硬·周作人
  方从哲传·张廷玉
  虞谦传·张廷玉
  卷一百七·佚名
  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零四·彭定求

        卷104_1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馀字】萧至忠   望幸三秋暮,登高九日初。朱旗巡汉苑,翠帟俯秦墟。   宠极萸房遍,恩深菊酎馀。承欢何以答,万亿奉宸居。   卷104_2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 第二十一出至第三十出·施惠

    第二十一出子母途穷 【天下乐】(老旦上)行尽长亭又短亭,穷途路,那曾经?(小旦上)飘零此身如萍梗,叹何日归到神京? (老旦)[忆秦娥]抛家业,人离财散如何说?如何说?这般愁闷,这般时节。(小旦)不幸裙钗遭此劫。一回追想添情切,添情切。

  • 卷五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五十三恒山类四言古恒山          【晋】傅 咸奕奕恒山作镇冀方伊赵建国在岳之阳五言古此岳          【唐】贾 岛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疉万重诡怪浩难测

  • 卷三百一十五·列传第七十四·脱脱

        韩亿 韩绛 韩维 韩缜   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人,徙开封之雍丘。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永城县,有治声。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通判陈州,会河决,治堤费万计,亿不赋民而营筑之。真宗尝欲召试,

  • 六八二 武英殿总裁王杰奏请增提调收掌以专责成折·佚名

    六八二 武英殿总裁王杰奏请增提调收掌以专责成折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初九日臣王杰跪奏,为酌增提调、收掌,以专责成,请旨遵行事。窃查翰林院纂辑《永乐大典》及办理各省遗书,向来卽以办事翰林作为提调,多至七、八员,少至五、六

  •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三零卷年表中零一年表中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公元二七五乙未西晋,咸宁元年味邹尼

  • 后梁纪三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元年(辛未、911)·司马光

    后梁纪三 后梁太祖乾化元年(辛未,公元911年) [1]三月,乙酉朔,以天雄留后罗周翰为节度使。 [1]三月,乙酉朔(初一),后梁任命天雄留后罗周翰为天雄节度使。 [2]清海、静海节度使兼中书令南平襄王刘隐病亟,表其弟节度副使岩权知留后

  • 晋武帝·苏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古今之正义也。然尧废丹朱用舜,而天下安;帝乙废微子立纣,而商以亡。古之人盖有不得已而行之者矣。得已而不已,不得已而已之,二者皆乱也。子非朱、纣,而废天下之正义,君子不忍也;子如朱、纣,而守天

  • 卷四·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四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周易兼义下经咸第四存旧周易下经咸第四【古本足利本】周易注疏卷第六【宋板】咸考异古本注【象曰】物乃感应下有也字三本足利本同【初六】未至伤静下三本足利

  • 诗故卷五·朱谋玮

    明 朱谋玮 撰陈宛丘刺幽公也始武王以元女大姬妻妫满而封之于陈是为陈胡公大姬无子好巫觋祷祈鬼神歌舞之乐民俗化之五世而至幽公滛荒昏乱游荡无度国人刺之然其习俗则有自来矣宛丘之下盖祷祈之所撃缶撃鼓而舞鹭羽娱神

  • 青巖叢錄一卷·王祎

    烏傷華川玉褘子充緯書漢儒以爲孔子所演七經之緯凡三十六篇易緯稽覽圖乾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辨終備書緯璇璣鈐考靈曜刑德放帝命驗運期授詩緯推度災紀曆樞含神霧禮緯含文嘉稽命徵斗威儀樂緯動聲儀稽耀嘉叶圖徵孝經緯

  • 卷三百五·佚名

    △初分佛母品第四十一之一佛言善现,譬如女人生育诸子。若五若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或百或千。其母得病诸子各各勤求医疗。作是念言:云何我母当得无玻长寿安乐。身无众苦心离愁忧。诸子尔时各作方便。求安乐具覆护母身。

  • 美国佛教之中国佛教史观序·太虚

    欧美人于佛教之研究,其动机不一:有为人类史家作各种民族文化之研究而及之者,有为宗教学家作宗教之比较研究而及之者,有为哲学家而研究关于佛学之哲学者。三者之观察不同,三者之了知亦殊。大抵史学家泥于进化之说,宗教学家拘

  • 茗史·万邦宁

    明万邦宁撰。万邦宁,奉节(今四川奉节县)人,生卒年均不详。天启壬戌(1622)年间进士。著有《茗史》一书。是书不记茶的采摘、焙造、煎试等各种方法,而是从类书中杂录古今茗事而成。既不够广博,也不深奥。参考价值不大。

  •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

    郑振铎著。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间文学史的重要 著作。作者在第1章以“何谓‘俗文学’?”为俗文学释 义:“‘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 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 大夫所重

  • 瓶粟斋诗话·沈瘦东

    《瓶粟斋诗话》是沈其光创作的诗话类书籍。

  • 四溟集·谢榛

    十卷。明谢榛撰,谢榛,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人。李攀龙、王世贞组织诗社,榛为长,攀龙次之,并为“五子”、“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

  • 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