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养廉

通省文职养廉额支银十二万二千六百六十两。

雍正五年,山西巡抚奏裁汰州县耗羡,酌中量留分给各官养廉以为日用之资。奉旨:各省督抚就该省情形酌议具奏,钦此。嗣据各省陆续奏到,节省增减,著为定额。十一年,户部奏准各省养廉令各该督抚将六年以来支给实数并各年酌议增减数目,按年分晰造册送部,以后照例按年造报。乾隆二年,户部奏准道府以上养廉仍就藩库支给,州县以至佐贰杂职养廉在于各属库坐支。三十八年,户部议准各省委署人员有兼本任、不兼本任之分。其支食养廉有全支本任、半支署任与住支本任、全支署任,并本任、署任各半分支及按分数核给之异。嗣后,正印署正印兼本任者,系一官办两任之事,应全支本任、半支署任;不兼本任者,止办一任之事,统令半支本任、半支署任,所余本任一半养廉,留与递署之员支食。其丞倅佐贰委署正印并丞倅左贰互相署理,均照此办理。如上司兼摄属员,正印兼署丞倅佐贰不离本任者,其本任养廉本厚,毋庸支给署任,将署任养廉全行归入空旷。其试用、候补、暂行委署之员,无本任可支者,专支署任一半养廉。凡引见出差等官所遗之缺,其额设养廉原官与署员各半分支。如系空缺,一半支给署员,一半归入空旷。咸丰六年,户部奏准各省文职养廉,自本年夏季起,一、二品给七成,三、四品给八成,五品以下及七品正印官给九成,六、七品以下佐贰杂职各员均照原额支给。皖省养廉额支银十二万二千六百六十两,除减成银一万九千六百七十两,实支银十万二千九百九十两。兹将详细数目列表如左。单位一两。

数目

职官额支减成实支两江总督巡抚布政使布经历布库大使提学使按察使按照磨按司狱巡警道劝业道皖南道皖北道安庆府知府同知通判经历照磨怀宁县知县县丞续表长枫巡检三桥巡检典史桐城县知县县丞六百丈巡检练潭巡检北峡关巡检马踏巡检典史潜山县知县县丞天堂巡检典史太湖县知县后部巡检白沙巡检典史宿松县知县县丞小姑巡检典史望江县知县华阳巡检典史徽州府知府同知经历歙县知县续表县丞黄山巡检街口巡检典史休宁县知县县丞汰厦巡检典史婺源县知县县丞项村巡检典史祁门县知县大洪巡检典史黟县知县典史绩溪县知县濠寨巡检典史宁国府知府通判经历宣城县知县县丞主簿水阳巡检典史宁国县知县续表岳山巡检胡乐巡检典史泾县知县泾太县丞茹麻巡检典史太平县知县宏潭巡检典史旌德县知县三溪巡检典史南陵县知县县丞典史池州府知府池太同知通判经历贵池县知县县丞李阳巡检典史青阳县知县典史铜陵县知县大通巡检典史续表石埭县知县典史建德县知县永丰巡检典史东流县知县吉阳巡检典史太平府知府通判经历当涂县知县县丞采石巡检大信巡检典史芜湖县知县河口巡检典史繁昌县知县三山巡检荻港巡检典史庐州府知府同知通判经历合肥县知县县丞续表青阳巡检官亭巡检梁园巡检典史庐江县知县典史舒城县知县晓天巡检典史无为州知州州同吏目泥汊巡检奥龙巡检黄雒巡检土桥巡检巢县知县柘皋巡检典史凤阳府知府凤庐同知凤颍同知通判经历凤阳县知县县丞主簿临淮巡检典史续表怀远县知县主簿洛河巡检典史定远县知县主簿池河巡检典史寿州知州州同吏目正阳巡检凤台县知县阚疃巡检典史宿州知州州判吏目时村巡检灵璧县知县固镇巡检典史颍州府知府同知通判经历阜阳县知县县丞沈邱巡检续表典史颍上县知县典史霍邱县知县三河尖巡检开顺巡检典史亳州知州州同吏目涡阳县知县义门巡检典史太和县知县洪山巡检典史蒙城县知县典史广德直隶州知州州判吏目广安巡检杭村巡检建平县知县梅渚巡检典史滁州直隶州知州吏目大巡检续表全椒县知县典史来安县知县典史和州直隶州知州州同吏目裕溪巡检牛屯巡检含山县知县运漕巡检典史六安直隶州知州州同吏目马头巡检和尚滩巡检英山县知县七引巡检典史霍山县知县上王巡检典史泗州直隶州知州州同州判吏目盱眙县知县典史续表天长县知县城门乡巡检典史五河县知县典史

以上各款,除提学使养廉银四千两、皖南道养廉银二千两归粮道库造报,余均由司库造报。此外,芜湖关监督养廉银九百两,各关委[员]七百七十六两六钱,大江口查船委员养廉银一百八两;正阳关监督养廉银一千两,各关委员养廉银六百两。均由该关征收,正税项下动支造报,故不著于表。据《会典》及司卷。

附:公费

通省文职各署公费共支银六万一千一百六十两。

同治三年,藩臬两司会详各属漕粮改折案内,每米一石酌提各衙门公费银二钱。自院司道府同通以及巡捕各首领,共支银五万一千一百六十两。经两江总督曾国藩批准立案。五年,设安庐滁和道,酌减抚、藩、臬及八府公费银七千两,加安庐滁和道公费银三千两及徽宁池太广、凤颍六泗两道公费银各二千两。旋以各府缺分清苦不敷办公,复裁两道公费银四千两,加安庆、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颍州七府及池太同知公费银各五百两。光绪三十一年改设提学使,三十四年裁安庐滁和道,增设巡警、劝业道,所有公费均咨部作正开支。兹将累次详定数目列表如左。单位一两。

猜你喜欢
  卷三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一·脱脱
  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二十九·宋濂
  烦省第三十三·浦起龙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二·佚名
  謇斋琐缀录二·尹直
  卷七·吕中
  ·咨部请奖清单·丁曰健
  李元护传·李延寿
  庶人李重福传·刘昫
  西原蛮传·欧阳修
  僖宗本纪·欧阳修
  李继韬传·薛居正
  邓以赞、张元忭传·张廷玉
  一五三、鲁灭在楚考烈王七年非八年十四年辨·钱穆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四·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五·陈衍

    一、弢庵太保诗多有本事可资史料者。如《吴柳堂御史围炉话别图,为张仲昭侍读题》云:“侍御席藁争失刑,一斥归卧兰山陉。当年廷议孰主者,斫伐直木新发硎。(廷议成禄罪名,疏稿已具。醇贤亲王后至,袖一稿,以牵合天时、刺听

  • 序·李渔

    秦汉近古既久,文章一脉,遂移任于唐宋八家。秦汉宜古,八家宜今,虽君子才人,不能越其规彀。有明几三百年,不察秦汉所以浑异之故,又不察八家所以昌明之故,负今人之胸臆,袭古人之毛肤,浑异之气不一见,而昌明之言已尽失。满世颦巧,不分

  • 御选元诗卷二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二十二五言古诗十陆广与金伯祥虞克用清夜聨话浩荡即扁舟纡徐适广路元云蔽重隂澄湖莽洄沍客雁度寒洲渔罾挂荒墅故人欣会面握手出深愫古箧唘奇文微吟发清趣念兹慎勿忘朂哉纪良晤邵光祖宿良夫契友

  • 列传第七 宗室·房玄龄

    安平献王孚(子邕 邕弟义阳成王望 望子河间平王洪  洪子威洪弟随穆王整 整弟竟陵王楙 望弟太原成王辅 辅弟翼 翼弟下邳献王晃 晃 弟太原烈王瑰 瑰弟高阳元王珪 珪弟常山孝王衡 衡弟沛顺王景 彭城穆王权曾孙

  • 外篇 杂说下第九·刘知几

      ○诸史(六条)   夫盛服饰者,以珠翠为先;工缋事者,以丹青为主。至若错综乖所,分有失宜,则彩绚虽多,巧妙不足者矣。观班氏《公孙弘传赞》,直言汉之得人,盛于武、宣二代,至于平津善恶,寂蔑无睹。持论如是,其义靡闻。必矜其美

  • 魏王李继岌传·薛居正

    魏王李继岌,是庄宗的儿子。庄宗在魏州即帝位后,任李继岌为北都留守,以后以镇州为北都,又命李继岌为留守。同光三年(925),讨伐蜀地,任李继岌为都统,任郭崇韬为招讨使,十月十九日,到凤州,武兴军节度使王承捷以凤、兴、文、扶四州

  • 第四十六章 除旧与开新【清代覆亡与民国创建】·钱穆

    一、晚清之政象清代狭义的部族政治,虽经所谓“咸同中兴”,苟延残喘,而终於不能维持。第一、是外患之纷乘。自道光十八年以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查办鸦片事务,至二十二年与英议和,订南京条约,割香港,许五口通商,是谓&ldq

  • 卷九·陆陇其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九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雍也雍也可使南面章总防 翼注曰首节许其宜君下三节因其论简而然之益见其宜君简字是主 四书家训曰首许仲弓终然仲弓皆以其得简之本也雍也可使南面节 张彦陵曰南

  • 第十四章 45·辜鸿铭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路)问怎样才算是聪明而高尚的人。孔子回答:“聪明而高尚的人

  • 卷一百三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三十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十朝礼隋书礼仪志隋制正旦及冬至文物充庭皇帝出西房即御座皇太子卤簿至显日门外入贺复诣皇后御殿拜贺讫还宫皇太子朝讫羣官客使入

  • 学蔀通辨卷之十·陈建

    终编上此卷所载心图心说明人心道心之辩而吾儒所以异于禅佛在此也此正学之标的也心:仁义礼智德性义理道心虚灵知觉精神气禀人心虞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张子曰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愚按性即道心也知觉即人心也此论心之的也

  • 四无畏品第二十·佚名

    佛告族姓子。如来至真。有四无畏谛住勇猛所作业者,吾为至真平等之觉。自了如此。诸天世人沙门梵志魔王释梵。不能障塞如来之法。言不晓了。成最正觉未之有也。何故如来名等正觉。了一切法悉为平等无有偏党。其凡夫法及

  • 法成译·佚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炖煌石室本)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

  • 勿慕见境·印光

    问:&ldquo;小女现年廿(ni&agrave;n二十)二岁,矢志不嫁,吃素念佛,业已数年。今春其母亡过,伊(她)哀思笃切,数日不进饮食。后经弟子嘱其为母念佛,以期莲品转高,伊自后对灵念佛,寒暑无间。惟其念佛至纯一时,往往见十方光明,内现佛像。曾

  • 字溪集·阳枋

    宋代诗文别集。12卷。阳枋著。作者是朱熹的信徒,书中大都为阐述理学的学术文章。《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所言皆明白笃实,不涉玄虚”,“孳孳力学,至老不衰,于紫阳学派之中,犹不离其宗旨”。此外,在与友人书信中,亦有对

  • 白话周书·令狐德棻

    《周书》,纪传体断代史书。唐令狐德棻等撰。贞观十年(636)成书。五十卷。记事上起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迄于隋灭周(581),凡四十七年历史。其中西魏二十二年,周二十五年。分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此为《周书》白话

  • 曾子全书·汪晫

    儒学类著作。宋汪晫编。一卷。曾子,孔子弟子,名参。《汉书·艺文志》有《曾子》十八篇,已佚。《大戴礼记》中有《曾子》十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记《曾子》二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曾子》二

  • 原性·韩愈

    中国唐代关于人性论的著作。韩愈撰。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部。它对唐朝以前各家人性论作了总结,认为孟子、荀子、扬雄三家的人性论各有所得,亦各有所失,继承并发挥了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性之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