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外篇 杂说下第九

  ○诸史(六条)

  夫盛服饰者,以珠翠为先;工缋事者,以丹青为主。至若错综乖所,分有失宜,则彩绚虽多,巧妙不足者矣。观班氏《公孙弘传赞》,直言汉之得人,盛于武、宣二代,至于平津善恶,寂蔑无睹。持论如是,其义靡闻。必矜其美辞,爱而不弃,则宜微有改易,列于《百官公卿表》后。庶寻文究理,颇相附会。以兹编录,不犹愈乎?又沈侯《谢灵运传论》,全说文体,备言音律,此正可为《翰林》之补亡,《流别》之总说耳。如次诸史传,实为乖越。陆士衡有云:"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信矣哉!

  其有事可书而不书者,不应书而书者。至如班固叙事,微小必书,至高祖破项垓下,斩首八万,曾不涉言。李《齐》于《后主纪》,则书幸于侍中穆提婆第,于《孝昭纪》则不言亲戎以伐奚,于边疆小寇无不毕纪,如司马消难拥数州之地以叛,曾不挂言,略大举小,其流非一。

  昔刘勰有云:"自卿、渊已前,多役才而不课学;向、雄已后,颇引书以助文。"然近史所载,亦多如是。故虽有王平所识,仅通十字;霍光无学,不知一经。而述其言语,必称典诰。良由才乏天然,故事资虚饰者矣。

  案《宋书》称武帝入关,以镇恶不伐,远方冯异;于渭滨游览,追思太公。夫以宋祖无学,愚智所委,安能援引古事,以酬答群臣者乎?斯不然矣。

  更有甚于此者,睹周、齐二国,俱出阴山,必言类互乡,则宇文尤甚。而牛弘、王劭,并掌策书,其载齐言也,则浅俗如彼;其载周言也,则文雅若此。夫如是,何哉?非两邦有夷夏之殊,由二史有虚实之异故也。夫以记宇文之言,而动遵经典,多依《史》、《汉》,此何异庄子述鲋鱼之对而辩类苏、张,贾生叙鵩鸟之辞而文同屈、宋,施于寓言则可,求诸实录则否矣。

  世称近史编语,唯《周》多美辞。夫以博采古文而聚成今说,是则俗之所传有《鸡九锡》、《酒孝经》、《房中志》、《醉乡记》,或师范《五经》,或规模《三史》,虽文皆雅正,而事悉虚无,岂可便谓南、董之才,宜居班、马之职也?

  自梁室云季,雕虫道长。平头上尾,尤忌于时;对语丽辞,盛行于俗。始自江外,被于洛中。而史之载言,亦同于此。假有辨如郦叟,吃若周昌,子羽修饰而言,仲田率尔而对,莫不拘以文禁,一概而书,必求实录,多见其妄矣。

  夫晋、宋已前,帝王传授,始自锡命,终于登极。其间笺疏款曲,诏策频烦。虽事皆伪迹,言并饰让,犹能备其威仪,陈其文物,俾礼容可识,朝野具瞻。逮于近古,我则不暇。至如梁武之居江陵,齐宣之在晋阳,或文出荆州,假称宣德之令;或书成并部,虚云孝静之敕。凡此文诰,本不施行,必也载之起居,编之国史,岂所谓撮其机要,翦裁浮辞者哉?但二萧《陈》、《隋》诸史,通多此失,唯王劭所撰《齐志》,独无是焉。

  夫以暴易暴,古人以为嗤。如彦渊之改魏收也,以非易非,弥见其失矣。而撰《隋史》者,称澹大矫收失者,何哉?且以澹著书方于君懋,岂唯其间可容数人而已,史臣美澹而讥劭者,岂所谓通鉴乎?语曰:"蝉翼为重,千钧为轻。"其斯之谓矣!

  ○别传(九条)

  刘向《列女传》云:"夏姬再为夫人,三为王后。"夫为夫人则难以验也,为王后则断可知矣。案其时诸国称王,唯楚而已。如巫臣谏庄将纳姬氏,不言曾入楚宫,则其为后当在周室。盖周德虽衰,犹称秉礼。岂可族称姬氏而妻厥同姓者乎?且鲁娶于吴,谓之孟子。聚麀之诮,起自昭公。未闻其先已有斯事,礼之所载,何其阙如!又以女子一身,而作嫔三代,求诸人事,理必不然。寻夫春秋之后,国称王者有七。盖由向误以夏姬之生,当夫战国之世,称三为王后者,谓历嫔七国诸王,校以年代,殊为乖剌。至于他篇兹例甚众。故论楚也,则平王与秦穆同时;言齐也,则晏婴居宋景之后。今粗举一二,其流可知。

  观刘向对成帝,称武、宣行事,世传失实,事具《风俗通》,其言可谓明鉴者矣。及自造《洪范》、《五行》及《新序》、《说苑》、《列女》、《列仙》诸传,而皆广陈虚事,多构伪辞。非其识不周而才不足,盖以世人多可欺故也。呜呼!后生可畏,何代无人,而辄轻忽若斯者哉!夫传闻失真,书事失实,盖事有不获已,人所不能免也。至于故为异说,以惑后来,则过之尤甚者矣!案苏秦答燕易王,称有妇人将杀夫,令妾进其药酒,妾佯僵而覆之。又甘茂谓苏代云: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曰:"无以买烛,而子之光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此并战国之时,游说之士,寓言设理,以相比兴。及向之著书也,乃用苏氏之说,为二妇人立传,定其邦国,加其姓氏,以彼乌有,特为指实,何其妄哉!又有甚于此者,至如伯奇化鸟,对吉甫以哀鸣;宿瘤隐形,干齐王而作后。此则不附于物理者矣。复有怀嬴失节,目为贞女刘安覆族,定以登仙。立言如是,岂顾丘明之有传,孟坚之有史哉!

  杨雄《法言》,好论司马迁而不及左丘明,常称《左氏传》唯有"品藻"二言而已,是其鉴物有所不明者也。且雄哂子长爱奇多杂,又曰不依仲尼之笔,非书也,《自序》又云不读非圣之书。然其撰《甘泉赋》,则云"鞭宓妃"云云,刘勰《文心》已讥之矣。然则文章小道,无足致嗤。观其《蜀王本纪》,称杜魄化而为鹃,荆尸变而为鳖,其言如是,何其鄙哉!所谓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欲求不朽,弘之在人。何者交阯远居南裔,越裳之俗也;敦煌僻处西域,昆戎之乡也。求诸人物,自古阙载。盖由地居下国,路绝上京,史官注记,所不能及也。既而士燮著录,刘昞裁书,则磊落英才,粲然盈瞩者矣。向使两贤不出,二郡无记,彼边隅之君子,何以取闻于后世乎?是知著述之功,其力大矣,岂与夫诗赋小技校其优劣者哉?

  自战国以下词人属文,皆伪立客主,假相酬答。至于屈原《离骚》辞,称遇渔父于江渚;宋玉《高唐赋》,云梦神女于阳台。夫言并文章,句结音韵。以兹叙事,足验凭虚。而司马迁、习凿齿之徒,皆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邪!必如是,则马卿游梁,枚乘谮其好色;曹植至洛,宓妃睹于岩畔。撰汉、魏史者,亦宜编为实录矣。

  嵇康撰《高士传》,取《庄子》、《楚辞》二渔父事,合成一篇。夫以园吏之寓言,骚人之假说,而定为实录,斯已谬矣。况此二渔父者,较年则前后别时,论地则南北殊壤,而辄併之为一,岂非惑哉?苟如是,则苏代所言双擒蚌鹬,伍胥所遇渡水芦中,斯并渔父善事,亦可同归一录,何止揄袂缁帷之林,濯缨沧浪之水,若斯而已也。

  庄周著书,以寓言为主;嵇康述《高士传》,多引其虚辞。至若神有混沌,编诸首录。苟以此为实,则其流甚多,至如蛙鳖竞长,蚿蛇相邻,莺鸠笑而后方,鲋鱼忿以作色。向使康撰《幽明录》、《齐谐记》,并可引为真事矣。夫识理,何为而薄周、孔哉?

  杜元凯撰《女记》,博采经籍前史,显录古老明言,而事有可疑,犹阙而不载。斯岂非理存雅正,心嫉邪僻者乎?君子哉若人也!长者哉若人也!

  《李陵集》有《与苏武书》,词采壮丽,音句流靡。观其文体,不类西汉人,殆后来所为,假称陵作也。迁《史》缺而不载,良有以焉。编于《李集》中,斯为谬矣。

  ○杂识(十条)

  夫自古学者,谈称多矣。精于《公羊》者,尤憎《左氏》;习于《太史》者,偏嫉孟坚。夫能以彼所长而攻此所短,持此之是而述彼之非,兼善者鲜矣。又观世之学者,或躭玩一经,或专精一史。谈《春秋》者,则不知宗周既陨,而人有六雄;论《史》、《汉》者,则不悟刘氏云亡,而地分三国。亦犹武陵隐士,灭迹桃源,当此晋年,犹谓暴秦之地也。假有学穷千载,书总五车,见良直而不觉其善,逢牴牾而不知其失,葛洪所谓藏书之箱箧,五经之主人。而夫有云:"虽多亦安用为?"其斯之谓也。

  夫邹好长缨,齐珍紫服,斯皆一时所尚,非百王不易之道也。至如汉代《公羊》,擅名《三传》,晋年《庄子》,高视《六经》。今并挂壁不行,缀旒无绝。岂与夫《春秋左氏》、《古文尚书》,虽暂废于一朝,终独高于千载。校其优劣,可同年而语哉?

  夫书名竹帛,物情所竞,虽圣人无私,而君子亦党。盖《易》之作也,本非记事之流,而孔子《系辞》,辄盛述颜子,称其"殆庶"。虽言则无愧,事非虚美,亦由视予犹父,门人日亲,故非所要言,而曲垂编录者矣。既而扬雄寂寞,师心典诰,至于童乌稚子,蜀汉诸贤,《太玄》、《法言》,恣加褒赏,虽内举不避,而情有所偏者焉。夫以宣尼叡哲,子云参圣,在于著述,不能忘私,则自中庸以降,抑可知矣。如谢承《汉书》,偏党吴、越,魏收《代史》,盛夸胡塞,复焉足怪哉?

  子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大人儒。"儒诚有之,史亦宜然。盖左氏明、司马迁,君子之史也;吴均、魏书,小人之史也。其薰莸不类,何相去之远哉?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史云史云,文饰云哉?何则?史有固当以好善主,嫉恶为次。若司马迁、班叔皮,史之好善者也;晋董狐、齐南史,史之嫉恶者也。必兼此二者,而重之以文饰,其唯左丘明乎!自兹以降,吾未之见也。

  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但举其宏纲,存其大体而已。非谓丝毫必录,琐细无遗者也。如宋孝王、王劭之徒,其所记也,喜论人帷薄不修,言貌鄙事,讦以为直,吾无取焉。

  夫故立异端,喜造奇说,汉有刘向,晋有葛洪。近者沈约,又其甚也。后来君子,幸为详焉。

  昔魏史称朱异有口才,挚虞有笔才,故知喉舌翰墨,其辞本异。而近世作者,撰彼口语,同诸笔文。斯皆以元瑜、孔璋之才,而处丘明、子长之任。文之与史,何相乱之甚乎?

  夫载笑立言,名流今古。如马迁《史记》,能成一家;扬雄《太玄》,可传千载。此则其事尤大,记之于传可也。至于近代则不然。其有雕虫末伎,短才小说,或为集不过数卷,或著书才至一篇,莫不一一列名,编诸传末。事同《七略》,巨细必书,斯亦烦之甚者。

  子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人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至于今称之。"若汉代青翟、刘舍,位登丞相,而班史无录;姜诗、赵壹,身止计吏,而谢《书》有传。即其例也。今之修史者则不然。其有才德阙如,而位宦通显,史臣载笔,必为立传。其所记也,止具其生前历官,殁后赠谥,若斯而已矣。虽其间伸以状迹,粗陈一二,幺么恒事,曾何足观。始自伯起《魏书》,迄乎皇家《五史》,通多此体。流荡忘归,《史》、《汉》之风,忽焉不嗣者矣。

猜你喜欢
  東觀漢記卷十六·多人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三十三·乾隆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三十七·佚名
  卷之六百三十一·佚名
  ◎梅兰芳之新婚趣史·吴虞公
  杜工部诗年谱·鲁訔
  卷三十二·郝经
  平定金川方略卷十三·来保
  世家卷第十二 高丽史十二·郑麟趾
  卢伯源传·李延寿
  卷一百三十七·杨士奇
  一一九、魏襄王魏哀王乃襄哀王一君两谥考·钱穆
  卷一百七十四之十二·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六·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二十六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沈中允诗集沈括字存中湖州人嘉祐中进士累官龙图学士博学洽闻凡律乐医卜诸家皆有论著尝使契丹图其山川风俗上之元祐间谪知秀州卒栁志収入流寓今仍之

  • 卷二十八·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二十八许司谏古【四首】古字道真承安中进士在宣宗朝以直言极谏称哀宗即位首命驿致之洛致仕授右司谏未几乞身还伊阳【闲闲公制词云安车蒲轮天子所以厚优贤之礼黄冠野服人臣所以遂归

  • 卷二十八·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录卷二十八杜甫【五】古体诗【五】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晩携酒泛江姚公美政谁与俦不减昔时陈太丘邑中上客有柱史多暇日陪骢马游东山高顶罗珍羞下顾城郭销我忧清江白日落欲尽复携美人

  • 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一·焦竑

      兵部四(侍郎二 郎中 員外郎 主事)   ◆侍郎二   贈右都御史兵侍應臺傅公鳳翔墓志銘(何遷)   通議大夫資治尹兵部右侍郎畹溪謝公蘭□志銘(王崇古)   兵部左侍郎鮑象賢傳   兵部左侍郎趙公孔昭傳   正議大

  • 大明太宗文皇帝宝训卷之三·杨士奇

    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吕 本谨校 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臣陈治本 南京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臣朱 锦 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臣吕胤昌谨阅求贤○永乐元年九月辛巳敕吏部臣曰朕以眇躬嗣

  • 卷二百三十一·杨士奇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乙丑朔○钦天鉴进永乐十九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颁赐诸王及文武群臣 署中都留守司事都指挥同知张礼卒礼庐州巢县人父名长安卫百户名老礼代之洪武中升遵化卫千户从 上平内难累升山西都指挥同知

  • 贪官污吏传·佚名

    ◎明珠明珠,字纳兰,于康熙戊午迄戊辰,十馀年间,权势最盛。是时镇定三藩,干戈将靖,明珠为满首相,与汉首相杜定德等同尽赞襄之力,故世祖恩眷颇优。尝以御书大轴赐之曰:“朕万岁馀暇,留心经史,时取古人墨迹临摹,虽好慕不衰,然未

  • 卷二十九·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二十九宋 赵汝愚编帝系门嫔御上仁宗乞序正宫掖    龎籍臣前月十一日曾上封奏为内侍韩从礼等传美人尚氏教旨令开封府放免工匠单庆等六人本行差遣事

  • 三宗·苏辙

    黄帝、尧、舜,寿皆百年,享国皆数十年。周公作《无逸》,言商中宗享国七十五年,高宗五十九年,祖甲三十三年。文王受命中身,享国五十年。自汉以来,贤君在位之久,皆不及此。西汉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昭帝十二年。东汉明帝十八年

  • 飞虎队与虎神营·齐如山

    空军中,有飞虎队;前清的禁军,有虎神营。按说这个虎字,最初只是一个动物之义,象形,因其是一猛兽,凶猛力大,遂引申为勇猛威武之义,故历朝军队中,最爱用这个字眼,兹举几个例子如下:《易经》 虎视眈眈《书经》 虎贵三百人《诗

  • 书虚篇第十六·王充

    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睹真是之传,与虚妄之书相违,则并谓短书不可信用。夫幽冥之实尚可知,沈隐之情尚可定,显文露书,是非易见,笼总并传,非实事,用精不专,无思于事也。夫世间传书

  • 诗传诗说驳义卷五·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大正【诗传全诗说七条】诗传周公制【缺五字】防朝受【缺四字】有大正焉文王生民公刘緜大明棫朴旱麓思齐皇矣灵台大武文王有声行苇既醉鳬鹥嘉乐皆周【缺三字】德以训成王也泂酌卷阿【缺四字】王也大

  • 卷二百三十七·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五十六善现,大喜清净故五眼清净。五眼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大喜清净。若五眼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大喜清净故六神通清净。六神通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

  • 卷二百四十一·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六十善现,一切三摩地门清净故耳界清净。耳界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一切三摩地门清净。若耳界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三摩地门清净故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

  • 跋 寰 游 记·太虚

    记中述欧洲情形之处,大抵系前年在欧时随所观感而写者。但风云瞬息千变,去年以来之欧洲局势,已与前年大不同矣。最大关键,则在英易工党,亲美疏法,法之压迫德遂亦松懈,且欲联全欧以抗美之经济势力。欧洲之联邦果成,世界当又改观

  • 佛说菩萨十住经·佚名

    东晋三藏只多蜜译佛说菩萨戒。十二时竟。文殊师利。白佛言。菩萨用何功德。得是十住。唯愿天中天。分别说之。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多所忧念。多所安隐。吾当为汝具说其要。谛听谛受。文殊师利言受教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九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九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师子吼菩萨品之五师子吼言。世尊。如经中说。若毗婆舍那能破烦恼。何故复修奢摩他耶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烦恼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时则无烦

  • 卷第九(从第三十二经尽第三十七经)·澄观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九(从第三十二经尽第三十七经)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七善知识半。第一贤胜优婆夷。第二坚固解脱长者。第三妙月长者。第四无胜军长者。第五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