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继韬传

李继韬,小名叫留得,小时候骄横无赖。李嗣昭死后,庄宗诏令李嗣昭的各位儿子扶丧回到太原办理丧事,几个儿子违抗诏令,派父亲的几千牙兵扶丧回到潞州。庄宗令李存渥骑马追上他们宣告他的旨意,兄弟几个都很愤怒,要杀害李存渥,李存渥逃走得以免祸。李继韬的哥哥李继俦是李嗣昭的嫡长子,应当世袭父亲的官爵,但他柔弱不勇武。还在服丧期间,李继韬就诈令三军劫持自己做留后,把大哥李继俦囚禁在另外的房子里,将事情上报朝廷。庄宗不得已,任命他为安义军兵马留后。

此时军中粮饷不足,租庸计度请求潞州转运五万米粮贮藏到相州,李继韬推辞说经费不足,请求只转运三万。幕客魏琢、牙将申蒙,趁进来禀告公事之机,常常用奸谋游说李继韬,说“:朝廷没人,终将被河南汴人吞并,只不过早晚的事罢了。”于是阴谋叛乱。内官张居翰这时任昭监临军,庄宗将登位时,诏令他到邺都。潞州节度判官任圜这时在镇州,也奉诏令到邺都。魏琢、申蒙对李继韬说“:国家急召这二人,事情可以猜测出缘由来。”弟弟李继远,十五六岁,对李继韬说“:兄有百万家财,仓库储备够用十年,应为自己打算,不要受人制约。”李继韬说“:定哥认为怎么办好呢?”说“:申蒙说的很对。河北比不过河南,不如和大梁结盟,后唐正处于多事的时候,哪里顾得上讨伐我们?没有比这计谋更好的了。”于是李继韬令李继远带一百多骑兵诈称到晋、绛二地抓生口,遂到汴州。后梁皇帝见了十分高兴,便令董璋带兵接应他们,在潞州南边扎营,加授李继韬同平章事,改昭义军为匡义军。李继韬把两个爱子送到汴州做人质。

等到庄宗平定河南后梁以后,李继韬惶恐不安,想不出计策,准备脱身去契丹,恰逢有诏书赦免他,便带上数十万两银钱,随其母亲杨氏朝见庄宗,指望靠贿赂免予处罚。将要出发时,其弟李继远说“:兄去还是不去,利害都是一样的。已经有反叛的名声,还有什么脸见天下人!不如挖深沟建坚壁,坐食积存的粮食,还可以苟延几年时间,如去朝廷则活不了几天了。”有人说“:您的先世对国家有大功,主上就是您的叔父,弘农夫人还健在,可望得到保全。”李继韬到京城后,送厚礼贿赂宦官、伶人,言事的人异口同声地说“:留后您本来没有恶意,是受奸人惑乱造成的。李嗣昭是国家亲近贤人,不可以没有后代。”杨夫人也到宫中哀求刘皇后,皇后常常在庄宗跟前哭诉先人之功,以感动庄宗,所以原谅了他。在京一个多月,多次随从庄宗打猎游玩,恩宠如故。李存渥则呵斥诋毁他,李继韬心中不安,又贿赂伶人、宦官,请求回到本镇,庄宗不答应。李继韬暗地令仆人写信告诉李继远,让他在军城变乱,指望天子派自己去安抚。事情泄漏,李继韬在天津桥南被斩首。两个儿子幼年时送到汴州做人质,庄宗收复汴州城时得到他们,抚摸着他们的背说:“你们这么年幼,就能帮助父亲造反,长大了还会做出什么来?”到这时也被杀了。又派使者前往潞州诛杀李继远,把他的首级送往朝廷,任命李继俦临时主管潞州军政事务,李继达兼军城巡检。

没过多久,庄宗诏令李继俦到朝廷,这时李继俦把李继韬所蓄养的婢仆珍玩之类全部占为己有,每日挑选玩弄,没按时上路。李继达愤怒地对人说“:我二哥被判罪,父子被杀,大哥不仁,一点都没动心,却玩弄二哥的妻妾,聚敛钱财,我惭愧羞耻难以见人,生不如死。”于是穿着丧服,带领几百骑兵坐在戟门,大喊:“跟我反了!”立即令人斩下李继俦的头,投到戟门里面。副使李继珂听说有叛乱,募集市民一千多人攻打城门。李继达登上城楼,知道大事不好了,打开子城东门,回到家中,把家里人都杀了,带一百多骑兵杀出潞城门,准备投奔契丹。走了不到十里,手下人逃散,自己在路边自杀。

天成初年,李继能任相州刺史,母亲杨氏死于太原,李继能、李继袭奔丧服丧。李继能鞭打母亲管收藏的婢女,追索金银,因而鞭打致死,那婢女的家人告状,说李继能聚集兵甲预谋作乱,李继能、李继袭都被处死。李嗣昭几个儿子自相残杀,几乎死尽,只有李继忠一人仅仅保全性命而已。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七十七·志第一百三十·食货上五等·脱脱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赵尔巽
  第二卷·王方庆
  奉旨问讯曾静口供十三条 四、社会出现贫富差别的原因·雍正
  通鉴问疑·刘羲仲
  卷四十五上·朱熹
  卷之八百十·佚名
  卷之四百九十·佚名
  卷之一百十八·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三十一·杜大珪
  杨忄音传·李百药
  韩秀传·李延寿
  中山君飨都士·佚名
  卷二百·佚名
  三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目録·殷璠

    巻上常建李白王维刘眘虚张谓王季友陶翰李颀髙适卷中岑参崔颢薛据綦毋潜孟浩然崔国辅储光羲王昌龄贺兰进明巻下崔曙王湾祖咏卢象李嶷阎防 &

  • 卷一·吴当

    ●钦定四库全书学言稿卷一(元)吴当 撰○四言诗明良诗御史明良赐都棱特穆尔开府为字乃东平文忠王拜珠丞相之子忠宣王安丞相之孙也于赫皇祖肇基朔土惟时忠襄实佐神武天戈攸指罔不率俾忠武之才雄特瑰伟逮乎忠宣相我世皇式

  • 历代崇道记 全文·杜光庭

      穆王于昆仑王、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山、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致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余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造宫观一百余所,度

  • 卷之四十五·佚名

    洪武二年九月壬辰朔 上谓廷臣曰知人固难今朕屡敕百司访求贤才然至者往往名实不副岂非举者之滥乎廷臣对曰请自今令有司荐举必具其人已行之善庶无冒滥之失 上曰观人之法即其小可以知其大察其微可以见其著视其所不为可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十九·佚名

    嘉靖四年三月庚申朔孝肃太皇太后忌辰奉慈殿行祭礼遣阳伯夏臣祭裕陵○辛酉○户部以畿甸灾伤奏请仁寿清宁未央等宫及皇亲功臣庄田牧马草场子粒俱照军民屯粮一体减免以勘实被灾轻重为差得旨各官勘免之数通融补足应用余悉

  • 卷之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四百五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三十七·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三十七雍正十三年夏四月丙午命以仓粮借给鄂尔多斯乏食防古上谕大学士等曰前据理藩院奏称鄂尔多斯上年收成歉薄贝子罗卜藏请借仓粮议令办理夷情事务郞中七十五会同该扎萨克查明乏食防

  • 五三 我的笔名·周作人

    我的别名实在也太多了,自从在书房的时候起,便种种的换花样,后来看见了还自惊讶,在那时有过这称号么,觉得很可笑的,不值得再来讲述了。现在只就和写文章有关系的略为说明,这便是所谓“笔名”,和普通一般的别名不同,是专用作文章

  • 牛仙客传·刘昫

    牛仙客,泾州鹑觚人。最初任县小吏,县令傅文静非常器重他。傅文静后来担任陇右营田使,召引牛仙客参加计划制定工作,因立军功多次转为洮州司马。开元初年(713),王君..任河西节度使,让仙客任判官,非常信任他。当时又有判官宋贞,

  • 谢让传·宋濂

    谢让字仲和,颍昌人。幼年时聪明好学,壮年叙为宣慰司令史。又选为令史,调至河间等路转运盐司任经历。过去在军籍的盐户,全部除名,按人口为定额运盐,后雇旧户代为煮盐,工钱很少。谢让说:“军队削籍为民,应同原盐户共同服役,不能少

  • 累害篇第二·王充

    凡人仕宦有稽留不进,行节有毁伤不全,罪过有累积不除,声名有暗昧不明,才非下,行非悖也;又知非昬,策非昧也;逢遭外祸,累害之也。非唯人行,凡物皆然,生动之类,咸被累害。累害自外,不由其内。夫不本累害所从生起,而徒归责于被累害者,智不

  • 佛教与国际反侵略·太虚

    佛教的版图,比古来已少得多了!印度虽为佛教发源地,而且曾盛行过一千多载,但近千余年来,由衰落而灭亡,仅存混合在婆罗门重化的印度教,纯粹佛教只有孟加拉省毗连缅甸的一角。而所余古佛迹残存遗址,近年虽渐有锡、缅、华、藏僧所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一·澄观

    十地品第二十六(入第三十四经)初来意者。为答普光十地问故。夫功不虚设。终必有归。前明解导行愿贤位因终。今明智冥真如圣位果立。故有此会来也。前是教道此是证道。教为证因。证即证前三心之教。故无性摄论云。此闻

  • 善求恶求缘品第三十二·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提婆达多。虽复出家。利养蔽心。作三逆罪。推山压佛。伤佛脚指。复纵放黑象。欲令害佛。别僧两部。杀漏尽比丘尼。【白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

  •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二·慧沼

    淄州大云寺苾刍慧沼撰引鉴除谬章第二 标彰五性谬一 种性不同谬二 本性住性谬三 五性唯亲谬四 真如为种谬五 通经法尔谬六 漏生无漏谬七 说教前后谬八 增寿非了谬九 说妄通经谬十 通释外难谬十一标彰五性谬

  • 卷第九(从第三十二经尽第三十七经)·澄观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九(从第三十二经尽第三十七经)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七善知识半。第一贤胜优婆夷。第二坚固解脱长者。第三妙月长者。第四无胜军长者。第五最

  • 上清佩符文诀·佚名

    《上清佩符文诀》,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间上清派道士所作。《宋史‧艺文志》着录作「上清佩文诀五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五篇,即《青券诀》、《白券诀》、《绛券诀》、《黑券诀》、《黄券诀》。五种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