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节 人 口

版籍之法,唐代为详。《旧书·职官志·户部》云: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通鉴》:开元十六年(728年),是岁,制户籍三岁一定,分为九等。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户籍在府、州、县属户曹、司户,见《新书·百官志》。每定户以仲年,造籍以季年。州、县之籍,恒留五日,当作十五日。《食货志》云:州县留五比,尚书省留三比。省籍留九日。籍必岁上。《新书·百官志》:职方,凡图经,非州县增废,五年乃修,岁与版籍偕上。《食货志》云:天宝三年(744年),天下籍始造四本,京师及东京尚书省、户部各贮一本,以备车驾巡幸,省载运之费焉。可见是时为政者,于户籍必时加检阅也。定籍之意,实重赋役,而计生齿转居其次,故户必定其等第。定等之法,颇病烦苛。《食货志》:开元二十五年五月,敕定户口之时,百姓非商户,郭外住宅及每丁,一牛不得将入货财数。可见其概。职是故,人民恒思流移,而域民之法,遂不得不严。《职官志》:凡户之两贯者,先从边州为定,次从关内,次从军、府、州。若俱者,各从其先贯焉。乐住之制,居狭乡者听其从宽,居远道者听其从便,居轻役之地者,听其从重。《户部》。其法可谓颇密。《李抱玉传》:抱玉于代宗时上言:臣贯属涼州,本姓安氏。以禄山构祸,耻与同姓,去至德二年五月,蒙恩赐姓李氏。今请割贯属京兆府长安县。许之。因是举宗并赐国姓。《新书。李晟传》:以临洮未复,临洮郡,即洮州。晟,洮州临潭人。请附贯万年。诏可。徙贯至烦敕许,虽晟等大臣,事体与编氓有异,亦可见其法之严。《旧书·方技传》:崔善为,贞观初拜陕州刺史。时朝廷立议,户殷之处,得徙宽乡。善为上表,称畿内之地,是谓户殷,丁壮之人,悉入军府,若听移转,便出关外,虚近实远,非经通之议,乃止。则法之所许,亦有时而靳之矣。自狭乡徙宽乡者,得并卖口分田,则并为法之所求。然《新书·李栖筠传》言:栖筠为浙西观察使,奏部豪姓多徙贯京兆、河南,规脱徭科,请量产出赋,以杜奸谋,诏可,则奸民虽徙户殷之处,仍自有其规避赋役之方矣。规避赋役,不外宦、学、释、老及色役,而诈称客户者尤多。《旧书·杨炎传》:凡富人多丁者,率为官、为僧,以色役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户籍清厘,事甚不易。《苏瑰传》言:武后时十道使括天下亡户,初不立籍。

人畏搜括,即流入比县旁州,更相庾蔽。瑰请罢十道使,专责州县,豫立簿注,天下同日阅正,尽一日止,使柅奸匿。岁一括实,检制租调,以免劳弊。可见州县造籍,久成虚文。《李逊传》:子方玄,为池州刺史。钩检户籍,所以差量徭赋者,皆有科品程章,吏不得私。常曰:“沈约年八十,手写簿书。”盖为此云。守令能如此者,盖百不得一矣。宇文融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行天下,括得客户凡八十余万。然《旧书·杨炎传》言:开元中不为版籍,人户寝溢,堤防不禁。丁口转死非旧名,田亩换易非旧额,贫富升降非旧第,户部徒以空文总其故书,与武后吋州县不阅实,而必别遣十道使者,其事正同。两税法之精意,亦不过“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十八字而已。然《新书·食货志》,载贞元时陆贽上疏,言今徭赋轻重相百,重处流亡益多,轻处归附益众。有流亡则摊出,已重者愈重,有归附则散出,已轻者愈轻。廉使奏吏之能者有四科,一曰户口增加。《旧书·宣宗纪》:会昌六年(846年),五月五日赦书:观察、刺史交代之时,册书所交户口,如能增添至千户,即与超迁,如逃亡至七百户,罢后三年内不得任使。夫贵户口增加,则诡情以诱奸浮,苛法以析亲族。所诱者将议薄征则散,所析者不胜重税而亡。则民之流犹如故也。职是故,著籍之民,与生齿之数,乃大相悬殊。《旧书·职官志》:四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户已上为中州,不满为下州,六千户已上为上县,二千户已上为中县,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不满一千户,皆为下县。《旧五代史·汉隐帝纪》:乾祐三年七月,三司使奏:州县令、录、佐官,请据户籍多少,量定俸户。县三千户已上,令月十千,主簿八千,二千户已上,令月八千,主簿五千,二千户已下,令月六千,主簿四千。又《周太祖纪》:广顺三年十一月,诏重定天下县邑。除畿、赤外,其余三千户已上为望县,二千户已上为紧县,一千户已上为上县,五百户已上为中县,不满五百户为中下县。以吾侪耳目之所听睹,县有不满五百户,其上焉亦仅余六千者乎?《唐明宗纪》:长兴元年九月,阶州刺史王弘贽上言:一州主客,才及千户,并无县局。臣今检括,得新旧主客,已及三千。欲依旧额,立将利、福津二县,请置令佐。从之。括得之户,再倍于本,可见漏籍者之多。《王正言传》:孔谦谓郭崇韬:“魏博六州,户口天下之半。”五代人户,见于史者,仅周显德六年(959年),其数为二百三十万。详见下。若以六州生齿实数,与举国著籍之数较之,恐尚不啻及半而已。契丹之去相州,大肆屠戮,其后王继弘镇相州,于城中得髑髅十余万,见第十三章第四节。赵思绾之叛,入城时丁口仅十余万,及开城惟余万人,见《旧五代史》本传。此皆以一城言,岂有一州户止数万者邪?

漏籍之户,遂可不出赋役乎?是又不然。《新唐书·李杰传》:杰以采访使行山南。时户口逋荡,细弱下户,为豪力所兼。杰为设科条区处,防检亡匿,复业者十七八。莫或为之区处,则亦为豪力所隶属而已。小民固不能漏籍也。

《旧五代史·唐明宗纪》:长兴三年二月,秦州奏州界三县之外,别有一十一镇,人户系镇将征科,欲随其便宜,复置陇城、天水二县,从之。《周太祖纪》:广顺二年三月,诏西京庄宅司,内侍省宫苑司,内园等四司所管诸巡系税户二千五百,并还府县。人民不属州县,亦为户口减少之一端,然此等为数当不甚多,不足计也。

《新书·李吉甫传》:德宗时,义阳、义章二公主薨,诏起祠堂于墓,百二十楹,费数万计。会永昌公主薨,有司以请,宪宗命减义阳之半。吉甫曰:“德宗一切之恩,不足为法。昔汉章帝欲起邑屋于亲陵,东平王苍以为不可,故非礼之举,人君所慎。请裁制墓户,以充守奉。”帝曰:“吾固疑其冗减之,今果然。然不欲取编户,以官户奉坟而已。”吉甫再拜谢。所谓编户,即隶版籍者,官户则罪隶,属司农者也,见第十七章第三节。义阳、义章二主,皆德宗女。永昌,宪宗女。

户籍之法,昔人视之甚重。故分疆、制禄,必视户口之多少以为衡。削平僭伪,收复失地,暨平定四夷,若夷落内附者,必皆列其生齿之数,虽羁縻州,亦多有版。《旧书·李勣传》:李密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朝,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并据之,未有所属。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即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吾所耻也。今宜具录州县名数,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其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此削平僭伪者,必以得其户籍为重也。张义潮之来归也,遣其兄义泽奉十一州户口来献,见《旧书·本纪》,此收复失地者,必先得其户籍乜。《王彦威传》:朝廷自诛李师道,收复淄青十二州,未定户籍,乃命彦威充十二州勘定两税使。此久隔王化之地,一朝收复,必以厘正户籍为急务也。高昌之下,高丽、百济之平,史皆详列其郡县户口之数,见《旧书·四夷传》。又《太宗纪》:贞观三年(629年),户部奏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内附,开四夷为州县者,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六年(632年),党项羌前后内属者三十万口。此平定四夷,若四夷内附,或中国开辟其地为郡县者,亦必详其户籍也。《新书·地理志》,于羁縻党项府、州,分别其有版、无版,则虽号羁縻,亦以有版为常,无版为变矣。凡治皆以为民,于理固当如是。然版籍迄难得实,而其失实之由,又莫不由于朘削,则政事之非以养民,而实乃朘民以生也旧矣!可胜慨哉?

隋、唐两朝户口之数见于史者:《隋书·地理志》言:隋世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新、旧唐志》俱同。隋高祖时户口增加情形,见第二章第一节,炀帝时情形,见第二节。《旧书·马周传》:贞观六年(632年)上疏言:今百姓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则户仅九十万,口仅四百六十万余耳。《高宗纪》:永徽三年(652年),上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进户多少?”履行奏称:“进户总一十五万。”又问曰:“隋日有几户?今见有几户?”履行奏:“隋开皇中,有户八百七十万,即今见有户三百八十万。”较贞观之初,所增余四倍矣。《旧书》此文,系年明白,《新书·食货志》云:高宗即位之岁,增户十五万,恐误。《苏瑰传》:瑰于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再迁户部尚书。奏计账所管户,时有六百一十五万六千一百四十一。《玄宗纪》:开元十四年五月,户部进计账,今年管户七百六万九千五百六十五,管口四千一百四十一万九千七百一十二。又二十年,户部计,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地理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户部计账,凡郡、府二百二十有八,县千五百七十有三,羁縻州郡,不在此数。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新志》同,而删“羁縻州郡不在此”数句,亦见其疏也。是时户口岁增,《旧书·职官志·户部》,凡天下之户,八百一万八千七百一十,口四千六百二十八万五千一百五十一,当在二十年(732年)之后,二十八年(740年)之前。又《本纪》:天宝元年(742年),户部进计账,今年管户八百五十二万五千七百六十三,口四千八百九十万九千八百。又十三载,户部计今年见管州县户口,管郡总三百二十一,县一千五百三十八,乡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户九百六十一万九千二百五十四,三百八十八万六千五百四不课,五百三十万一千四十四课。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四千五百二十一万八千四百八十不课,七百六十六万二千八百课。见于史者,此为唐极盛之数矣。《代宗纪》:广德二年(764年),户部计账,管户二百九十三万三千一百二十五,口一千六百九十二万三百八十六;所减逾三之二。然《新书·刘晏传》,谓晏既被诬,旧吏推明其功,以为开元、天宝间,天下户千万,至德后残于大兵,饥疫相承,十耗其九,至晏充使,户不二百万,则

所增已及其半矣。《新书·食货志》:德宗相杨炎,作两税法,旧户三百八十万五千,使者按比,得主户三百八十万,客户三十万。又《杜佑传》:佑于建中初上议省官,言开元、天宝中,四方无虞,编户九百余万,帑藏丰溢,虽有浮费,不足为忧。今黎苗凋瘵,天下户百三十万,陛下诏使者按比,才得三百万,比天宝三分之一,就中浮寄又五之二。出赋者已耗,而食之者如旧,安可不革?按比所得,不应倍于旧数而犹有余;百三十万,盖据安、史乱后最少之数言之,非即时之事也。《旧书·宪宗纪》:元和二年(807年),史官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县一千四百五十三,户二百四十四万二百五十四。其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十五道,凡七十一州,不申户口。《地理志》:永泰之后,河朔、陇西,沦于寇盗,元和掌计之臣,尝为版籍,二方不进户口,莫可详知。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比量天宝,供税之户,则四分有一。天下兵戎,仰给县官,八十三万。然人比量天宝,士马则三分加一,率以两户资一兵。其他水旱所损,征发科敛,又在常役之外。六年(811年),中书、门下奏请省官,言白天宝已后,中原宿兵,见在军士可使者,八十余万;其余浮为商贩,度为僧道,杂人色役,不归农桑者,又十有五六;则是天下常以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坐衣待食之辈。其说可以互相发明。《穆宗纪》:元和十五年(820年)计户账,定,疑夺一守。盐夏、剑南东西川、岭南、黔中、邕管、安南合九十七州,不申户账。长庆元年(821年),天下户计二百三十七万五千八百五,口一千五百七十六万二千四百三十二。元不进户口军州,不在此内。《文宗纪》:开成二年(837年),户部侍郎判度支王彦威进《供军图略》。《序》言长庆户口,凡三百三十五万,而兵额又约九十九万,通计三户资奉一兵。亦见《彦威传》。则长庆末年户数,较之初年,增及百万矣。四年(839年),户部计见管户四百九十九万六千七百五十二,较长庆末,又增百六十余万。《新书·食货志》载元和、长庆户数及养兵之数,与《旧纪》元和二年(807年)开成元年(836年)同。又云:乾元末,天下上计百六十九州,户百九十三万三千一百二十四,不课者百一十七万四千五百九十二,口千六百九十九万三百八十六,不课者千四百六十一万九千五百八十七。减天宝户五百九十八万二千五百八十四,口三千五百九十二万八千七百二十三。武宗即位,户二百一十一万四千九百六十。会昌末,户增至四百九十五万五千一百五十一。为《旧书》所无。《十七史商榷》云:以《新书》所载乾元末户数,校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应减七百四十三万二千六百三十九,口数应减三千二百八十一万四百十四。以校十三载户数,则应减七百六十八万九千一百三十。口数应减三千五百八十九万一千二十。然则《新志》所核算天宝户口之数,既非元年,又非十三载,不知其所据者为何年之籍矣。就《新志》所言,天宝户口数,当有七百九十一万二千七百八户,五千二百九十一万九千一百九口。户减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而口则反增。《旧纪》广德二年(764年)户部计账数,与《新志》乾元末相近。长庆元年(821年)户口,户较《新志》所载乾元之数,所增颇多,而口则反减云。案历代版籍,所存既仅,其登降之故,自非后世所能详,唐中叶后,州郡申报与否,又时有变易,其故自更不易推求也。《旧五代史·李琪传》:琪同光三年(925年)上疏,言唐自贞观至于开元,将及一千九百万户,五千三百万口,与唐代史家所记,户数大相悬殊,纵有差池,不应至是。然上云尧时户一千三百余万,而下云比之尧舜,又极增加,则一千二字非衍文。盖琪之误记也。五代户口之数,史无所传。惟《旧

史·食货志》载周显德五年十月,命在散骑常侍艾颖等三十四人下诸州检定民租,六年(959年)春,诸道使臣回,总计检到户二百三十万九千八百一十二。

猜你喜欢
  本纪第一 高祖·欧阳修
  内篇 断限第十二·刘知几
  通鉴续编卷四·陈桱
  卷之一百四十·佚名
  六十六 苏州织造李煦奏曹宜奉佛到扬仍著伊往普陀安置摺·佚名
  重修太师殷比干祠墓碑记·林献堂
  张仪列传第十·司马迁
  十国春秋卷四十一·吴任臣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司马迁
  房知温传·欧阳修
  张木式传·脱脱
  陈贯传·脱脱
  卷五十五·佚名
  卷十六·佚名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九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七韦庄上元县【淛西作】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尽此中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止竟霸图何物在石麟无主卧秋风江上逢史馆李学士前年分袂陕城西醉凭

  • 卷六·庞元英

    钦定四库全书文昌杂録卷六宋 龎元英 撰元丰乙丑正月以司勲员外郎彭次云为郎中开宝寺为礼部贡院二月十八日火凡本部贡牋与夫所考试卷须臾灰烬略无遗者自正月九日鏁院方定二十八日奏号至是火诏以太学为贡院再令引试

  • 东都事略卷二十七·王称

    列传十  曹彬字国华眞定灵寿人也父芸成徳军兵马使彬始生周岁日父母以百翫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爼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既长气质淳厚汉干祐中为成徳牙将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之从母也彬归京师得

  • 第十二回 戕县令刘邦发迹 杀郡守项梁举兵·蔡东藩

      却说芒砀二山,本来是幽僻的地方,峰回路转,谷窈林冥。刘邦与壮士十余人,寄身此地,无非为避祸起见,并恐被人侦悉,随处迁移,踪迹无定。偏有一妇人带着子女,前来寻邦,好象河东熟路,一寻就着。邦瞧将过去,不是别人,正是那妻室吕氏

  • 第八辑·佚名

     杨淮震投献霹雳神策案  山东学政谢溶生折奏 军机处档  山东学政臣谢溶生谨奏为据实奏明事窃东省士习强悍久在圣明洞鉴之中臣出京时跪耹圣训精详固密抵任以来时刻凛遵凡考试各府赴学讲书点名发落接见教官士子之

  • 偏安排日事迹卷十二·佚名

    四月癸丑朔,革御史王孙蕃职为民,刘宪章法司提问。给死难诸臣申佳胤等三代诰命。减临淮侯李祖述禄三之一,以祖券免死。罚朱元臣俸二年。加淮宁侯孙维城太子太傅、襄卫伯常应俊太子太保;应俊仍荫子。准高杰子元爵袭封兴平伯

  • 卷三百七·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七明 杨士奇等 撰灾祥宋孝宗淳熙四年吏部侍郎周必大上奏曰臣窃见隂雨已踰两旬甚妨收刈陛下焦心劳思德音屡下决遣囚繋蠲免房缗申诏有司精加

  • 卷二十六下·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二十六下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申公说宣王命樊侯筑城於齐尹吉甫诗以送之孔疏仲山甫是樊国之君爵为侯而字仲山甫也周语称樊仲山甫谏宣王韦昭云食采于樊左

  • 第十三章 9·辜鸿铭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辜讲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次一位学生(冉有)驾车进入某个诸侯国(卫国),他说:“这里的人口真多啊!”“在这么一个人

  • 卷一百九十六·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九十六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孟子第十孟子曰伯夷至非尔力也【万章下】考异古本注孟子反覆差伯夷伊尹柳下惠之德差作嗟谨按恐非 至于数四四作囘足利本同今本 故如金音之有杀音作声 

  • 卷十九·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十九衍教所由生之义刑易蒙【卦名】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音脱】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胡炳文曰利用刑人痛惩之也用说桎梏暂舍之以视其后也痛惩而不暂舍一于严以往是不知有敬敷五

  • 卷五·佚名

    △爱品第三夫人无止观,多欲观清净。倍增生爱着,缚结遂固深。夫人无止观者,如有人不善观染着。身心缠裹不解。于其中间不能思惟善法。是故说曰:夫人无止观。不得至于道。多欲观清净者,或有众生。染着于欲。不染着于结。或有

  • 大雲初分雲虚空生健度第十一·佚名

    尔时大雲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种大雲得虚空定法门。唯愿如来。善分别说。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有善法王法门。见性法门智无胜王法门。无憍慢法门。无尽意法门。不可思议法门。无碍

  • 谈临济四宾主·太虚

    ──十四年十一月在日本临济大学讲──赴东亚大会之同人,大都为临济宗,鄙人亦临济宗,今日与诸君讲演,正是家里人说家里话。太虚虽无临济老汉之手段,然亦欲上追遗规,下振群聋。盖佛法之真髓,厥惟禅宗,临济宗为禅宗正统;正统之要

  • 卷第二·契嵩

    镡津文集卷第二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辅教编中广原教叙曰。余昔以五戒十善。通儒之五常为原教。急欲解当世儒者之訾佛。若吾圣人为教之大本。虽概见而未暇尽言。欲待别为书广之。原教传之七年。会丹丘长吉遗书。劝余

  • 第六章 阿育王传记·多罗那他

    在那个时候大约是阿育王成为青年的时期。关于他的传说如下:属于他卢族,在瞻钵那有日种王尼弥多,左右有臣属五百人,财力雄富,统治北方之地。他最初有六个儿子,即逝黎耶那、罗谛迦、商其迦、陀尼迦、钵土摩迦与其第六子比多罗

  • 女科撮要·薛己

    五卷。明·薛己撰。刊于1548年。上卷列述经候不调、经漏不止等15类妇科疾病的证治和方药;下卷介绍保胎、小产等15类产科疾病的证治和方药。多系明以前妇产科著作之精萃论述和规范方药,其中亦不乏薛氏的独到见解。此书

  • 白云守端禅师广录·白云守端

    凡四卷。又作白云守端和尚广录。宋代僧白云守端(1025~ 1072)撰,处凝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本书系守端之弟子编集守端于其所建江州(江西)之圆通崇胜禅院、承天禅院及舒州(安徽)法华山证道禅院、龙门山乾明禅院、兴化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