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孝经衍义卷十九

衍教所由生之义

易蒙【卦名】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音脱】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胡炳文曰利用刑人痛惩之也用说桎梏暂舍之以视其后也痛惩而不暂舍一于严以往是不知有敬敷五教在寛之道也故吝

【臣】按书言伯夷降典折民惟刑谓以五典敷布于民而折絶其入刑之路也然而固陋昏愚之人告之弗喻引之屡违非示之以刑不知警畏所以有学校之刑官府之刑以威罚其不警不敏欲使天下之民皆惇厚此五典而已而其终不可变者不得不致于辟是以始于觵爵夏【音假】楚而极于诛殛放流也蒙之在初其蔽未深发之为易伊训曰具

训于防士庻几其改之也若其终则至于击伐矣不得而复舍之也刑之而脱去其械亦如今言姑念愚民无知从寛责放耳在周官为嘉石之罢民脱其桎梏而役于司空者也象言以正法也犹张释之【汉文帝时为廷尉】言法如是足也既已痛惩而不暂舍令其改过自新是法如此而更重之民将无所措手足矣所以为吝也先王之制刑罚以赤子视斯民虽其不率吾教不忍遽絶之也以为此非故犯乃童稚卑小蒙闇无知故尔桎梏之为己甚则所以爱其发肤身体而欲保全之者岂不至哉

丰【卦名】象曰雷电皆至【威照并行】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孔颖达疏曰雷者天之威动电者天之光耀雷电俱至则威明备足以为丰也君子法象天威而用刑罚亦当文明以动断决狱讼须得虚实之情致用刑罚必得轻重之中若动而不明则淫滥斯及故君子象于此卦而折狱致刑

【臣】按上经之噬嗑下经之丰旅中孚皆有刑狱之象惟丰直言折狱致刑则是斯民父母之遗体死而不可以复生断而不可以复续在此时矣而君子法离之照法震之威情得当【去声】是肆诸市朝无可矜疑无容寛假若天道之变怒电激雷迅非复平日之光霁虽惷愚顽防大奸元恶皆将变容易虑以俟复常而必不敢于袒裼裸裎诟詈淫亵者故曰无非教也臣故独取丰之象传继于发蒙之后以释刑之教所由生以见不改之于觵爵夏楚之日则必至放流诛殛而无可追悔也若噬嗑之言明言勅旅之言明慎言不留中孚之言议言缓则未有如丰之果于戮人者也故丽之省刑罚一条云

书舜典曰象【如天之垂象以示人】以典【常也】刑流宥五刑【流放宥寛也以流放之法寛五刑】鞭作官刑【木末垂革官府之刑】扑作教刑【不勤道业挞以夏楚】金作赎刑【坐不戒慎者使出金赎罪】【过误】灾【不幸】肆赦【不待宥赎而直赦之】怙【有恃】终【再犯】贼刑【不听宥赎而必刑之】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朱熹曰圣人固以教化为急若有犯者须以此刑治之岂得置而弗用问赎刑非古法曰赎刑起周穆王古之所谓赎刑赎鞭扑耳夫既已杀人伤人矣又使之得以金赎则有财者皆可以杀人伤人而无辜被害何其大不幸也且杀人者安然居乎乡里彼孝子顺孙之欲报其亲者岂肯安于此乎所以屏之逺方彼此两全之也【此指误杀伤人者言之也】

五刑有服【服从其罪无怨恨也】五服三就【行刑当就三处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朝市】五流有宅【五刑之流各有所居】五宅三居【所居之差有三等大罪四裔次九州之外次千里之外】惟明克允【惟明则情伪毕知克允则轻重适当】

【臣】按五刑之说不同吕刑以墨劓剕宫辟为五刑鲁语以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为五刑舜典五刑传以为与吕刑同也三就马郑王三家皆以为原野朝市甸师孔传依鲁语曰刑五而已无有隐者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肆诸市朝谓甸师之戮施于王族所谓隐者也不当列于三就之中故分朝市为二并原野而谓之三焉流有三居之差量其轻重以为逺近大罪四裔所谓四海之表也其次九州之外即王制所云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也其次千里之外则因罪人所居之国为断焉古有鞭刑如春秋传所云鲁鞭圉人荦齐鞭徒人费衞侯鞭师曹三百是也扑亦官刑之轻者大射乡射皆云司马搢扑传以为即学记之夏楚益稷所谓挞以记之是也出金赎罪传以为黄金孔疏云黄金今之铜也古赎罪用铜其来久矣唐虞刑法可考者如此或曰五帝用象刑重辟之外不应有劓剕宫是则不可知苐读舜典云四罪而天下咸服即传所谓流四凶族投诸四裔者也幽州为北裔三危为西裔羽山为东裔崇山为南裔其地絶逺为三居之最重者盖其罪大矣或曰尧之故臣故贳之或曰协于八议故从轻论是又不可知苐以象恭党恶逆命圯族之罪而止于此则其他可知矣成周之时尚云刑措汉文之世尚云断狱四百况于二帝哉今制以斩绞流徒杖为五刑盖出于汉文帝罢除肉刑之后歴代明君贤相再三详覈而后定二死以当古之重辟三流以当古之三居罚徒以当汉世城旦舂薪白粲输作司寇笞杖以当古之鞭扑无肉刑则刑者得以自新而哀惨之状不经于耳目有放流则莠民有所屏弃不得为暴于乡里而又通之折赎以惠老弱妇女綦尽善矣第当严饬吏治谨守成法于以肃奸慝而衞柔良兴太平而成善俗虽万世不易可也若夫寓钦恤于威断之中求明允于课吏之日则在乎贤君相矣

大禹谟帝曰臯陶惟兹臣庻防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臯陶曰帝德防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寛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朱熹曰但观臯陶所言帝德防愆以下一节便见圣人之心涵育发生真与天地同德而物或自逆于理以干天诛则夫轻重取舍之间亦自有决然不易之理其宥过非私恩其刑故非私怒罪疑而轻非姑息功疑而重非过予如天地四时之运寒凉肃杀常居其半而涵养发生之意未始不行乎其间此所以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而自不犯于有司非既抵罪而复纵舍之也夫既不能止民之恶而又为轻刑以诱之使得肆其凶暴于人而无所忌则不惟彼见暴者无以自伸为寃而奸民之犯于有司者且将日以益众亦非圣人匡直辅翼使民迁善逺罪之意也

【臣】按此虽臯陶归美帝德亦自言其执法之意在有司则枉杀无辜妄免有罪俱为失职矣故臯陶自言有司之法不可犯也民知帝德仁爱而理官执法宥非私恩刑非私怒轻非姑息重非过予至正而不颇大中而不倚无辜者必不枉杀而有罪者亦难幸免好生恶杀之至孚于民心自然不为犯法之事故曰非既抵罪而复纵舍之也此五刑章之所以着于经也欤

甘誓【夏书篇名夏王啓之时同姓诸侯有扈氏逆王命率众亲征之有扈发兵拒啓战于甘地将战誓师史叙其事因以名篇】大战于甘乃召六卿【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王曰嗟六事之人【变卿言事者并戒军吏下及士卒也】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威虐侮慢五行】怠弃三正【怠惰废弃天地人之正道】天用勦【子小反斩断之义】絶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臣】按此诸侯逆命征讨之刑用甲兵而陈原野者也禹征有苗班师振旅俟其自服故在流宥之条矣孔颖达曰五行在人为仁义礼智信威侮五行亦谓侮慢此五常而不行也有扈与夏同姓恃亲而不恭天子废君臣之义失相亲之恩五常之道尽矣易说卦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谓之三才人生天地之间莫不法天地而行事废弃此道言乱常也天子用兵称恭行天罚诸侯讨有罪称肃将王诛皆示有所禀承不敢专也据此则刑有大小皆以教民敦典在司徒八刑纠之者在司马九伐以正之也其在于经无君无法无亲俱莫大之罪废君臣之义即为失父子之道失相亲之恩又已缺友恭之谊所以五行三才之理无不反易谬乱也此六师之所必加而五刑之所不宥者矣臯陶谟曰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故誓众之辞称天以临之也

康诰【周书篇名武王封弟为衞侯入为王司冦此其诰命之辞也】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陈大猷曰治天下不过德刑两端德者人所同慕感化人心之本也文王则克明之使民慕而入于德罚者人所同畏防范人心之具也文王则克谨之使民畏而不入于罚

凡民自得罪寇攘【寇盗攘窃】奸宄【贼在外曰奸在内曰宄】杀越人【伤人颠仆未至于死】于货暋【音敏强也】不畏死防弗憝【徒对反恶也】

蔡沉集传曰自得罪非为人诱陷以得罪也凡民自犯罪为盗贼奸宄杀人颠越人以取货财强狠亡命者人无不憎恶之也用罚而加是人则人无不服以其出乎人之同恶而非即乎吾之私心也特举此以明用罚之当罪

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犹孝经言天明】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父母鞠养之劳】大不友于弟惟吊【音的】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父子兄弟至于如此茍不于我执政之人而得罪焉则天之与我民彝必大泯灭而紊乱矣】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

孔颖达正义曰言将有奸宄大恶犹为人所大恶况不孝父母不善兄弟者乎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是也子不述父事当轻于盗杀况以为甚者此圣人缘心立法人莫不缘身本于父母也自亲以及物天然之理故孝经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在于凶德是也以此言贼杀他人罪小于骨肉相乖阻于他人言其极者于亲言其小者

【臣】按此见慎刑罚之权衡轻重皆由天理之自然非后儒饰喜饰怒之谓也子伤厥考心弟不念天显乃比于强盗杀人得财之律并不在赦原此颖达所以证据经文以为缘心立法者也于人言其小者则有不和詈争鬬讼相伤于司徒之八刑为不任不恤之类也于亲大者乃逆命殴骂杀害先王制刑以为此口不可道耳不忍闻之恶在三千条之外所以深塞逆源则彼八刑之纠不孝不友但以伤厥考心不念天显正其罪可知也然此不孝不友之事其恶尚微为之父兄者因而容隐其究也父则疾恶其子兄不鞠哀其弟则天之所与五常之道乃大泯乱矣于法骨肉之亲得相容隐而隣保以比伍相及则有以告于执政而絶之于未甚之时所谓刑兹无赦亦小惩而大戒以全其骨肉之恩非遂加等于强盗杀人之律也后世法经乃着明不孝之罪与寇盗叛逆共编十恶之条决断不违时凡赦不免乃制其横流而不能絶其涓涓之始者矣

君陈【周书篇名周公迁殷顽民于下都亲自监之公既没成王命其臣君陈代之此其防命之辞史录其事因以名篇】曰殷民在辟予曰辟尔惟弗辟予曰宥尔惟弗宥惟厥中【断之以理】有弗若【顺也】于汝政弗化于汝训辟以止辟【刑之而惩止犯刑者】乃辟狃【贯习之义】于奸宄败常【毁败五常】乱俗【乱风俗之教】三细不宥【罪虽小三犯不赦所以絶恶源】

【臣】按君陈以孝恭之令德继周公事任经所谓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者君陈其人也当不至于徇君之喜怒而曰辟则辟宥则宥者矣而训辞若此之严厉者君操生杀之大柄而不可有生杀之私心也习奸宄壊五常乱风俗虽或细故三犯不宥此亦以司徒所纠比重于司寇之诘奸禁暴惟孝友之人能断狱矣

吕刑【周书篇名吕侯为司寇穆王命训刑以诰四方史录为篇】曰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别言罚属合言刑属互见其义以相备】

【臣】按经言五刑之属三千与此文同邢昺正义曰按周礼司刑掌五刑之法以属万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剕罪五百杀罪五百合二千五百至周穆王乃命吕侯入为司寇训畅夏禹赎刑增轻减重条有三千则三千之条自穆王始也今按大辟减五之三宫辟减五之二剕辟如故所倍增者墨劓二轻刑夫子作经不据周礼而据吕刑亦有取其好生之心也

礼记王制曰凡制五刑必即天论【音伦】邮罚丽于事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

【臣】按制狱正谓断刑也论作伦谓人伦之理也邮与尤同谓诛责之也即者即此以审其曲直事谓本人所犯之事丽谓各附丽于所犯之条止科其当得之罪不缘已爱憎有出入不承人风防有偏颇也如渭桥犯跸止当罚金盗高庙玉环止当弃市【皆张释之为廷尉时事事详汉书】中间别无他情则法如是足也为亲者讳为尊者讳情理之自然者也邢昺于论语直躬章引律大功以上得相容隐告言祖父者入十恶深得此意盖同居之人知而不首则当从坐原其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故放免其不首告之罪也邮罚丽事是入之权其亲义乃出之罚且如此刑之加慎可知天伦有五而君父为大断刑而不原父子之亲则有证父攘羊而楚叶公【沈诸梁】以为直者经之所谓悖德也故夫子折之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不立君臣之义则有衞臣元咺愬其君成公而晋侯【文公】以为直者经之所谓悖礼也故襄王折之曰君臣无狱君臣皆狱父子将狱然则为士师者不可以不知孝经也

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贾公彦释曰此上刑是刑罚之刑下侀是形体之侀言形体是人之成就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复续死者不可复生故云不可变故君子尽心以听刑焉则悉其聪明致其忠爱是也

【臣】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如登高临深且有毁伤之虑此乐正子春【曾子弟子】下堂而伤其足既瘳矣而犹有忧色者也古之君子畏罪懐刑终身惴惴焉大惧于不免且死而以全归为无憾者岂过计哉周官司寇佐王刑邦国郑注孝经说曰刑者侀也贾公彦以为出孝经援神契五刑章行刑者所以着人身体是则刑罚之刑训为形体之侀不独王制有是说也父母之遗五官百骸完好成就一陷于罪则亏体辱身是成者变而之断之死也形气之所成者变而之断之死而刀锯之所成者不可以变而复续复生此听狱制刑之君子所以聪明忠爱之交尽也盖聪明之人每失于不浑厚则有峭刻之法忠厚之人又失于不精明则有掩蔽之患君子之明之至诚之尽推其顷【音跬】步不忘之心以待天下之人子此锡类之孝于此足徴者也

御定孝经衍义卷十九

猜你喜欢
  阳货篇·王夫之
  皇言定声录卷三·毛奇龄
  二十国年表·胡广
  第一章 14·辜鸿铭
  卷五十九·沈廷芳
  卷三·车垓
  卷九·敖继公
  卷四·李钟伦
  第一 捭阖 7·王诩
  (十一)朱子之圣人难为论·钱穆
  礼记要义卷第二十二·魏了翁
  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佚名
  兜调经全文·佚名
  佛说十支居士八城人经·佚名
  众经撰杂譬喻·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林革·唐圭璋

      革号西皋。   满江红   淳祐已酉良月,自淦入桂,舣舟溪浒,   有感而作   十载扁舟,几来往、三吾溪上。天宝事,一回看著,一回惆怅。笔画模糊犹雅健,文章褒贬添悲壮。枉教人、字字费沉吟,评轻重。   西北望,情无量

  • 第一齣~第九齣·崔时佩

    【顺水调歌】〔末上〕大明一统国。皇帝万年春。五星聚奎。偃武又修文。托赖一人有庆。坐见八方无事。四海尽归仁。如此太平世。正是赏花辰。遇高人。论心事。搜古今。移宫换调。万象一囘新。惟愿贤才进用。礼乐诗文。

  • 卷二三·郭则沄

    叶鞠裳学使《储徽》诗云:“震象储徽自有真,黄袍末易即加身。渥丹冠制红绒结,幸绿车随绛漆轮。汉有曾孙名病己,晋迎周子逮成人。少阳春陆非常选,特切锺心耀掌珍。”纪端邸子溥亻隽之立为大阿哥也。又云:“妙

  • 野谷诗稿卷五·赵汝鐩

    宋 赵汝鐩 撰送曹深叟之越几时重握手未可便轻离路指千岩去程寛一月期扪萝窥禹穴剥藓读曹碑必自兰亭过方当春暮时访子益拣得溪山住三间草屋低坐贫忧酒债废事悔棊迷壁坏何时补诗成无处题畱余余戒饮白饭荐黄鸡拍栏偶把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一·佚名

    万历二年十一月辛未朔户部言大同一镇原额屯粮七十余万石军粮全赖供给今实徵地粮仅六分之一虽先年抛弃塞外及虏患频仍渐至荒废而所当开垦清查者亦多近议改屯田佥事专为废弛之故况今北虏款贡边境宁谧督抚宪臣经略伊始乃

  • 卷之二百五十二·佚名

    光绪十四年。戊子。二月。癸未朔。上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辛亥皆如之。内记注  ○谕内阁、朕自冲龄入承大统。仰蒙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垂帘听政。忧勤宵旰。十有余年。中外奠安。群

  • 八二○ 谕内阁着派诸皇子同总师傅为总裁纂辑《明名臣奏议》·佚名

    八二○ 谕内阁着派诸皇子同总师傅为总裁纂辑《明名臣奏议》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内阁奉上谕:历代名臣奏疏,向有流传选刻之本,四库全书内,亦经馆臣编次进呈,其中危言谠论、关系前代得失者,固可

  • 卷一百九·宋敏求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唐大诏令集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九宋 宋敏求 编政事禁约下禁断锦绣珠玉勅禁断腊月乞寒勅禁别宅妇人诏禁止街坊轻浮言语勅禁杀害马牛驴肉勅禁断寒食鸡子相饷遗诏条贯立戟勅禁天文

  • 晏子使高纠治家三年而未尝弼过逐之第二十三·晏婴

    晏子使高纠治家,三年而辞焉。傧者谏曰:“高纠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敢请其罪。”晏子曰:“若夫方立之人,维圣人而已。如婴者,仄陋之人也。若夫左婴右婴之人不举,四维将不正,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也。吾是以辞之。

  • 说疑第四十四·韩非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所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能’,而不知卑主

  • 卷三百一十二·佚名

    △初分众喻品第四十四之二复次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演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若不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摄他有情。若不以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摄他有情。若不以内空摄他有

  • 说无垢称经卷第二·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声闻品第三  时无垢称作是思惟。我婴斯疾寝顿于床。世尊大悲宁不垂愍。而不遣人来问我疾。尔时世尊知其所念。哀愍彼故告舍利子。汝应往诣无垢称所问安其疾。时舍利子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诣

  • 大般涅槃经 第十四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十四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梵行品第二十之一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梵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何等为七。一者知法。二者知义。三者知时。四者知足。

  • 牧雲和尚七會餘錄卷之三·牧云通门

    姑蘇西華山秀峰寺門人(行瑋)等編像贊釋迦佛在鹿苑初度憍陳如五尊者圖草座未敷,全機已露。寶藏打開,兩手分付。癡哉五人,別尋道路。雖然罕遇克家,也為難脫滯貨。三七思惟已後,賺殺好人無數。而今別有家風,盡大地人一棒打來齊

  • 万历永安县志·佚名

    郡邑有志,备史采也。史,公是非、示劝惩、昭治忽,纪往诏来,垂当年得失之镜,风励人心之大机也。或谓:志,史之流也。余以天下之史,必合郡邑之志,而通采以成之,是可以易言哉!仲尼作《春秋》,因鲁史旧文笔削其义,而天下之乱臣贼子惧。故

  • 民抄董宦事实·佚名

    明人董其昌,官至礼部尚书,以书画闻名于世。《明史》对他的官品和艺术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尚待考证的《民抄董宦事实》,将董其昌沦为一位毁誉不一、贬褒互有的历史争议人物。

  • 分别功德论·佚名

    梵名Pun!ya -vibhan%ga 。凡五卷。又作分别功德经、增一阿含经疏。属印度小乘论部。着者、译者均不详,传系后汉时代所译出。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书详释增一阿含经之前四品,并叙述有关佛弟子之事迹及修行之功德。

  • 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佚名

    一卷。不著撰人。《金刚经》全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以后出现多种译本,主要有唐玄奘、义净译本等。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