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节 后唐明宗时内外形势

李嗣源以四月三日至洛阳。先以群臣诸将之请监国,旋请改国号,不许。而以李琪之议,援唐睿宗、文宗、武宗弟兄相及之例,即位于庄宗柩前,是为明宗。盖时崇尚门第之风未殄,明宗世本夷狄,无姓氏,《新史·本纪》。不足以君临中土,而在北狄中,沙陀尚为贵种,故不得不继朱邪之绪也。《新史·康福传》:福世本夷狄,而夷狄贵沙陀,故常自言沙陀种也。福尝有疾,卧阁中,寮友入问疾,见其锦衾,相顾窃戏曰:“锦衾烂兮。”福闻之,怒曰:“我沙陀种也,安得谓我为奚?”闻者笑之。时明宗年已六十矣。既尝历艰难,故狂纵稍减。欧《史·本纪》赞云:长老为予言:明宗虽出夷狄,而宽仁爱人。尝夜焚香仰天而祝曰:“臣本蕃人,岂足治天下?世乱久矣,愿天早生圣人。”自初即位,减罢宫人、伶官;废内藏库,四方所上物,悉归之有司。数问宰相冯道等民间疾苦。闻道等言四方谷帛贱,民无疾疫,则欣然曰:“吾何以堪之?当与公等作好事,以报上天。”吏有犯臧,辄寘之死,曰:“此民之蠹也。”以诏书褒美廉吏孙岳等,以风示天下。其即位时,春秋已高,不迩声色,不乐游畋。在位十年,实止八年。于五代之君,最为长世。兵革粗息,年谷丰登,生民实赖以休息云。此等煦煦之仁,岂遂足以为治?赞又云:夷狄性果,仁而不明,屡以非辜,诛杀臣下;则仍未脱北狄犷悍之习也。《新史·安重诲传》:明宗为人虽宽厚,然其性夷狄,果于杀人。马牧军使田令方,所牧马瘠而多毙,坐劾当死。重诲谏曰:“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令方因得减死。明宗遣回鹘侯三驰传至其国。侯三至醴泉县,县素僻,无驿马,其令刘知章出猎,不时给马。侯三遽以闻。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旧史·宗室传》:秦王从荣入为河南尹。一日,明宗谓安重诲曰:“近闻从荣左右,有诈宣朕旨,令勿接儒生,儒生多懦,恐钝志相染。朕方知之,颇骇其事。予比以从荣方幼,出临大藩,故选儒雅,赖其裨佐。今闻此奸之言,岂朕之所望也?”鞫其言者,将戮之。重诲曰:“若遽行刑,又虑宾从难处,且望严诫。”乃止。夫此其因谏而止者耳。其谏而不止,或莫之谏者,则史不能纪矣。号称宽仁者如此,而其暴虐者可知矣。当此之时,中国之士大夫为夷狄所虐杀者亦多矣。但较之克用、存勖辈,则自贤耳。

明宗监国,即诛孔谦,废其聚敛之政。又大诛宦官。《通鉴》:天成元年(926年),近侍为诸道监军者,皆恃恩与节度使争权。及邺都军变,所在多杀之。《新史·宦者传》云:明宗入立,又诏天下:悉捕宦者而杀之。宦者亡窜山谷,多削发为浮屠。其亡至太原者七十余人,悉捕而杀之都亭驿,流血盈庭。夫宦者当唐末,遗芟夷之祸,亦可谓酷矣,一朝复用,仍不知鉴,而骄纵贾祸如此,可谓不仁者难与言也。天成二年(927年),以郭从谦为景州刺史。既至,乃遣使族诛之。此等举措,似足矫庄宗之失。然不知治体,不能用人。继岌之死也,任圜代总其众而东,明宗用为相,兼判三司。圜能拣拔贤俊,杜绝幸门,期月之内,府库充赡,朝廷修葺,《旧史》本传。不可谓之非才。然此时之大权,不在宰相而在枢密使。明宗监国,张居翰乞罢,即以孔循为之。天成二年正月,遂加循同平章事。循与圜交恶。安重诲少事明宗,及镇邢州,以为中门使。随从征讨,凡十余年。邺城之变,佐命之功,独居其右。践阼,领枢密使。四五年间,独绾大任。环卫酋长,贵戚近习,无敢干政者。其任用可谓特专。重诲亦与圜不协。圜遂罢职。后竟为所杀。见下。重诲忠于明宗,思为之除去隐患,然颇失之操切;明宗又年老气衰,不能英断;措施未竟,旋见诛夷,遂致不能弥患,转以召祸矣。

斯时之大患,果何在乎?曰:首在于兵之骄。此固历世之积弊,然至邺都变后,则愈势成横流矣。天成元年五月,麟州奏指挥使张延宠作乱,焚剽市朝,已杀戮讫。是月,以赵在礼为滑州节度使,在礼以军情不顺为辞,不之任。实为其下所制也。《通鉴》。诏发汴州控鹤指挥使张谏等三千人戍瓦桥。六月,丁西,出城,复还作乱,焚掠坊市。杀权知州推官,逼马步都指挥使符彦饶为帅。彦超弟。彦饶曰:“欲吾为帅,当用吾命,禁止焚掠。”众从之。己亥旦,彦饶伏甲于室,诸将入贺,执张谏等四人斩之。其党张审琼率众大噪,彦饶勒兵击之,尽诛其众四百人。诏以枢密使孔循知汴州,收为乱者三千家悉诛之。滑州都指挥使于可洪等攻魏博戍兵三指挥,逐出之,互相奏云作乱。遣使按验得实。七月,斩可洪于都市。其首谋滑州左崇衙全营族诛,助乱者右崇衙两长剑建平将校百人亦族诛。镇州留后王建立奏涿州刺史刘殷肇不受代,谋叛,昨发兵收掩,擒之。殷肇及其党十三人,见折足戡诘。八月,同光中,符习为青州节度使。宦官杨希望为监军,专制军政。赵在礼据魏州,习奉诏以本军进讨。明宗为乱军所劫,即罢归。希望遣兵邀之。习惧而还。至滑州,明宗遣人招之。习至,从入汴。希望闻魏兵乱,遣兵围守习家,欲尽杀之。青州指挥使王公俨围希望之第,擒而杀之。遂与都将李谨等谋据州城,以邀符节。除为登州刺史,不时赴任。乃以霍彦威代习,聚兵淄州,以图进取。公俨乃赴所任。彦威惩其初心,遣人擒诸北海县。今山东潍县。与同党李谨、王居厚八人斩于州东。十月,静难节度使毛璋,骄僭不法,训卒缮兵,有跋扈之志。诏以颍州团练使李承约为节度副使以察之,徙璋为昭义节度使。庄宗改潞州昭义军为安义军,旋复旧。璋欲不奉诏。承约与观察判官边蔚从容说谕,久之,乃肯受代。二年二月,先是房知温为北面招讨使,戍卢台军,今河北宁河县芦台镇。以备契丹。及是,以冀州刺史乌震为副招讨使代之。三月,赵在礼谋脱祸,阴遣腹心诣阙求移镇。初在礼除皇甫晖、赵进为马步都指挥使,明宗乃除晖陈州刺史,进贝州刺史,徙在礼为横海,而以皇子从荣镇邺都,命宣徽北院使范延光将兵送之,且制置邺都军事。乃出奉节等九指挥三千五百人,使军校龙晊部之戍卢台。不给铠仗,但系帜于长竿,以别队伍。由是皆俛首而去。中途,闻孟知祥杀李严,见下。军中藉藉,已有讹言。及至,会朝廷不次擢乌震为副招讨使,讹言益甚。房知温怨震来代己,震至未交印。震召知温及先锋马军都指挥使安审通博于东寨,知温诱龙晊所部兵杀震。审通脱身走,夺舟济河,将骑兵按甲不动。知温恐事不济,亦上马出门。乱兵揽其辔曰:“公当为士卒主,去欲何之?”知温绐之曰:“骑兵皆在河西,不收取之,独有步兵,何能集事?”遂跃马登舟济河,与审通合谋击乱兵,乱兵遂南行,骑兵徐踵其后。乱者相顾失色。列炬宵行,疲于荒泽。诘朝,骑兵四合击之,得免者十无一二。以上据《通鉴》。《旧纪》略同。惟不云房知温诱龙晊所部为乱。然《知温传》与《通鉴》同。《纪》又云:夜窜于山谷,稍奔于定州。及王都之败,乃无遗类矣。四月,敕卢台乱兵在营家属,并全门处斩。敕至邺都,阖九指挥之门,驱三千五百家凡万余人悉斩之。永济渠为之变赤。自有藩镇以末,覆辙相寻,诛戮惨毒,未有如魏军之甚者也。赵在礼历镇泰宁、匡国、天平、忠武、武宁、归德、晋昌,所至邸店罗列,积赀巨万。晋出帝时,为北面行营马步都虞候,以击契丹。未尝有战功。其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相谓日:“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既而复受诏居职,乃籍管内,口率钱一千,自号拔钉钱。晋亡,契丹入汴,在礼自宋驰至洛阳,遇契丹拽刺等,拜于马前。拽刺等兵共侵夺之,诛责货财。在礼不胜愤。行至郑州,闻晋大臣多为契丹所锁,中夜皇惑,解衣带就马枥自经而卒。皇甫晖,终唐世常为刺史。晋天福中,以卫将军居京师。在礼

已秉旄节,罢镇来朝。晖往候之,曰:“与公俱起甘陵,卒成大事,然由我发也。公今富贵,能恤我乎?不然,祸起坐中。”在礼惧,遽出器币数千与之,而饮以酒。晖饮自若,不谢而去。久之,为密州刺史。契丹犯阙。晖率其州人,奔于江南。李景以为歙州刺史,奉化军节度使,镇江州。周师征淮,景以为北面行营应援使。为周师所致,被擒。世宗召见,金创被体,哀之,赐以金带鞍马。后数日卒。在礼之以晖为都指挥也,晖拥甲士数百,大掠城中。至一民家,问其姓,曰:“姓国。”晖曰:“吾当破国。”尽杀之。又至一家,问其姓,曰:“姓万。”晖曰:“吾杀万家足矣。”又尽杀之。此等人真所谓妖孽者也。十月,明宗如汴州。丁亥,至荥阳。时朱守殷帅汴,守殷之迎明宗,授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后移汴州节度使。驱市人闭壁以叛。明宗遣范延光往谕之。延光曰:“不早击之,则汴城坚矣,愿得五百骑与俱。”从之。延光暮发,未明,行二百里,抵城下。戊子,明宗至京水,遣石敬瑭将亲兵倍道继之。或谓安重诲曰:“失职在外之人,乘贼未破,或能为患,不如除之。”重诲以为然。奏遣使赐任圜死。己丑,明宗至大梁,四面进攻。吏民缒城出降者甚众。守殷知事不济,尽杀其族,引颈命左右斩之。明宗兵入城,索其党尽诛之。守殷何能为?而明宗赴之如此其急,又因之而杀任圜,则知庄宗旧臣,不服明宗者必多也。王都之降晋也,庄宗为继岌取其女,恩宠特异。同光中,都奏部下将校为祁、易二州刺史,祁州,今河北安国县。不进户口,租赋自赡本军。安重诲用事,稍以朝政釐之。时契丹犯塞,诸军多屯幽、易间。大将往来,都阴为之备,屡废送迎,渐成猜间。镇州节度使王建立与安重诲不协。朱守殷反,都遣人说建立谋叛。建立伪许之,密以状闻。乌震之死,以王晏球代之。三年四月,命晏球讨都。都与王郁谋,引契丹为援。契丹秃馁率骁骑万人来,为晏球所败,以二千余骑奔入定州。其惕隐以七千骑来,又为晏球所败。还,赵德钧邀诸路,擒之。定州遂被围。十一月,奉圣指挥使何福进招收到安州作乱兵士五百人。安州见第八章第二节。自指挥使已下至节级四十余人并斩,余众释之。窦廷琬者,世为青州衙将。梁祖擢在左右。同光中,请制置庆州盐池,庄宗以为庆州防御使。及是,以课利不集,诏移金州。廷琬叛。诏邠州节度使李敬围攻之。十二月,夷其族。四年二月,王晏球克定州。王都自焚死。府库妻孥,一夕俱烬。《旧史·都传》曰:李继陶者,庄宗初略地河朔得之,收养于宫中,名曰得得。天成初,安重诲知其本末,付段佪养之为儿。佪知其不称,许其就便。都潜取以归,呼为庄宗太子。及都叛逆,僭其服装,时俾登城,欲惑军士。人知为伪,竞诟辱之。城陷,晏球获之,送于阙下。行至邢州,遣使戮焉。继陶果庄宗假子,养诸段佪之家,有何不称?曰听其自便,则重诲非使佪子之,乃使佪监之也。焉知继陶之必为假子哉?军士亦何知真伪?即知其伪,当时之军士,亦何人不可奉?竞加诟辱,特事势使然。使内兵势盛,安知不释甲而从之乎?庄宗之为民所弃久矣。身且戕之,何有于子?都欲以此惑众,其计亦殊无聊。然观其欲以此惑众,亦可见庄宗固不为人所与,明宗亦未必为人所戴也。诸方乱事,皆未有成,盖以其力微而地近?荆南、西蜀,兵力稍厚,且苦鞭长,遂终于离析矣。

荆南当唐末,为诸道所侵,高季昌始至江陵,一城而已。季昌招辑绥抚,人士归之。梁太祖崩,季昌谋拥兵自固。末帝优容之,封为渤海王。后唐庄宗入洛,季昌更名季兴,朝于洛阳。庄宗欲留之。郭崇韬曰:“今四方诸侯,相继入贡,不过遣子弟、将吏,季兴以身述职,而反縻之,示天下以不广,且绝四方内向之意,不可。”乃止。同光三年(925年),封为南平王。四年三月,季兴请割峡内夔、忠、万三州,却归当道,依旧管系。又请云安监。在今四川云阳县东北。俞其请。诏命未下,庄宗遇弑。天成元年六月,季兴又求三州。诏可之。后朝廷除刺史,季兴上言:已令子弟权知,请不除。不许。夔州刺史潘炕罢,季兴辄遣兵突入州城,杀戍兵而据之。朝廷除奉圣指挥使西方邺为刺史,不受。又遣兵袭涪州。韩珙之死,朝廷诘之,对曰:“宜按问水神。”二年二月,以襄州节度使刘训为南面招讨使,东川董璋为东南面招讨使,西方邺副之。璋未出兵。邺克夔、忠、万三州,又取归州。见《旧史·邺传》。已而归州又为季兴所取。见《通鉴》。刘训遇霖潦,粮运不继,人多疾疫。时又令马殷攻季兴。殷仅遣兵屯岳州。许助军储弓甲,亦无至者。乃罢兵。季兴以荆、归、峡三州臣于吴,吴册为秦王。三年(928年),冬,季兴卒。年七十一。长子从诲立。吴以为荆南节度使。从诲惧复见讨,使聘于楚,马殷为之请命,从诲亦奉表自归,《纪》在天成四年六月。明宗纳之。长兴元年正月,拜为节度使,追封季兴楚王。三月,封从诲渤海王。闵帝应顺元年(934年),封为南平王。荆南遂自立为国矣。荆南距吴远,距唐近,唐大兴兵,吴安能救?楚亦未敢与中原启衅,而明宗终于罢兵者?内外情势,可忧者甚多,固不容专力一隅也。

西川之情势,则又与荆南异。孟知祥亦宿将,且娶李克让女,其于明宗,实亦等伦,故易启疑忌。继岌之班师也,留其将李仁罕、张业、赵廷隐等,以精兵戍蜀,知祥皆抚而用之。时则知祥率成都富人及王氏故臣家,得钱六百万缗以犒军。其余者犹二百万。任圜入相,兼判三司,以太仆卿赵季良为三川制置使,督蜀犒军余钱送京师,且制置两川征赋。知祥不奉诏。然与季良有旧,遂留之,请为节度副使,事无大小,皆与参决。知祥北产,初入蜀,未必能用其人,后唐之敛怨于蜀深矣,其人亦未必为知祥用。既抚用李仁罕、赵季良等,则文武辅佐,咸有其人矣。知祥之镇蜀,庄宗以宦者焦汉宾为监军。明宗诛宦者,诸道监军皆罢,李严复自请为之,云必能制知祥。安重诲乃用为西川都监。为知祥所杀。时天成二年正月也。知祥遣人迎其家属于太原。至凤翔,李从闻其杀李严,以为反矣,留之。明宗遣客省使李仁矩慰谕,并送其妻及子昶等归之。盖知其不易制,故欲羁縻之也。而安重诲欲图之。《旧史·董璋传》曰:重诲采人邪谋,言孟知祥必不为国家用,璋性忠义,可特宠任,令图知祥。璋子光业为宫苑使,又结托势援,争言璋之善,知祥之恶。恩宠既优,故璋益恣其暴戾。初,奉使东川者,皆言璋不恭于朝廷。四年(929年)夏,明宗将议郊天,遣李仁矩赍诏示谕两川,又遣重诲驰书于璋,以征贡奉。时征东川钱五十万,璋许贡十万。西川钱百万,知祥许贡五十万。璋设宴召仁矩。仁矩拥倡妇,与宾客酣酒驿亭,日中不至。璋怒,领数百人,执戈入驿,欲杀之。涕泪拜告,仅而获免。仁矩复命,遂益言璋不法。《旧史》谓重诲因是兼与璋隙。案重诲即偏听,亦未必信任璋。盖以其究较知祥为易制,姑用之以牵制知祥耳。然亦非专倚璋。先是已用亲信,分守两川管内诸州。每除守将,则以精兵为其衙队,多者二三千人,少者不下五百。是岁,复以夏鲁奇为武信节度使。分东川之阆州为保宁军,以李仁矩为节度使。又以武虔裕为绵州刺史。虔裕,重诲之外兄也。由是璋与知祥皆惧。自璋镇东川,未尝与知祥通问,至是,乃使人求婚以自结。知祥欲不许。赵季良谓宜合从以拒唐,乃许之。于是连表请罢还所遣节度刺史等。明宗优诏慰谕之。而璋与光业书曰:“如朝廷再发一骑入斜谷,吾必反矣!”而朝又发中使荀咸将兵赴阆州。光业请停之。重诲不从。长兴元年九月,璋反。知祥继之。璋追武虔裕,囚诸衙署。攻破阆州,擒李仁矩,杀之。知祥遣李仁罕、张业、赵廷隐将兵三万,会璋攻遂州,侯弘实以四千人助璋守东川,弘实,康延孝将。前蜀故将张武下峡。唐以石敬瑭为都招讨使,夏鲁奇副之,王思同为西京留守,充先锋指挥。董璋趋利州,遇雨,粮运不继,还阆州。唐先锋攻剑门,破之。遂入剑州。以大军不继,复还剑门。知祥闻剑门破,大惧。已闻唐军弃剑州,乃喜。遣李肇以兵五千据剑州。肇亦康延孝将。又命赵廷隐分万五千人而东。十二月,石敬瑭与廷隐战于剑门,败绩。是时唐军涉险,饷道维艰。

自潼关以西,民苦转馈,每费一石,不能致一斗,道路嗟怨。明宗忧之。以责安重诲。重诲请自行。翼日,即领数骑出。日驰数百里。所在钱帛粮料,星夜辇运。人乘毙踣,不可胜计。盖知事势之危急,欲速赴之也。然已无及矣。二年正月,李仁罕陷遂州,夏鲁奇自杀。川局益急,而重诲遂罹于祸。

明宗四子:长从璟,为元行钦所杀,已见前。次从荣,次从厚,次从益。据《新史·家人传》:《愍帝纪》云:明宗第五子。《廿二史考异》云:《五代会要·帝号篇》,从厚亦第三子,而于《诸王篇》则云明宗第二子从璟,第三子从荣,第四子从璨,第五子从厚,第六子从益。盖其时以从珂为长子,又以侄从璨列于昆弟之次,则从厚当居第五,而从益为第六矣。从荣狂悖,而从厚、从益皆幼。养子从珂,本平山王氏子,今河北平山县。明宗为骑将,并其母掠得之。时年十岁矣。及长,数从征伐,颇有威名。明宗入立,拜河中节度使,封潞王。长兴元年(930年),从珂阅马黄龙庄。其衙内指挥使杨彦温据城叛。从珂诘之。称奉枢密院宣。从珂走虞乡,今山西虞乡县。以其事闻。明宗命西京留守束自通、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攻之,而诏从珂赴阙。明宗戒彦稠:生致彦温,吾将自讯之,而彦稠等斩之传首。宰相赵凤、冯道等奏从珂失守,合行朝典,重诲又自论之,皆不听。时议谓重诲忌从珂威名,欲倾陷之。《旧·明宗纪》。又云:从珂与重诲在常山,因杯盘失意,以拳击重诲,中其栉,走而免,从珂虽悔谢,重诲终衔之。《旧·末帝纪》。又云:重诲以从珂非李氏子,欲阴图之。《新·重诲传》。恐当以后说为得其实也。《新史·重诲传》云:钱镠据有两浙,号兼吴、越而王,自梁及庄宗,常异其礼,以羁縻臣属之而已。明宗即位,镠遣使朝京师。寓书重诲,其礼慢。重诲怒,未有以发。乃遣其嬖吏韩玟、副供奉官乌昭遇复使于镠。而玟恃重诲势,数辱昭遇。因醉使酒,以马箠击之。镠欲奏其事。昭遇以为辱国,固止之。及玟还,反谮于重诲曰:“昭遇见镠舞蹈称臣,而以朝廷事私告镠。”昭遇坐死御史狱。乃下制削夺镠官爵,以太师致仕。钱氏遂绝于唐矣。明宗幸汴州,重诲建议,欲因以伐吴。明宗难之。其后户部尚书李鏻得吴谍者,言徐知诰欲举吴国以称藩,愿得安公一言以为信。鏻即引谍者见重诲。重诲大喜,以为然,乃以玉带与谍者,使遗知诰为信。初不以其事闻。其后逾年,知诰之问不至,始奏贬鏻行军司马。已而捧圣都军使李行德、十将张俭告变,言枢密承旨李虔徽语其客边彦温云:重诲私募士卒,缮治甲器,欲自伐吴。又与谍者交私。明宗以问重诲。重诲皇恐,请究其事。明宗初颇疑之。大臣、左右,皆为之辩,既而少解。始告重诲以彦温之言。因廷诘彦温,具伏其诈。于是君臣相顾泣下。彦温、行德、俭皆坐族诛。重诲因求解职。明宗慰之曰:“事已辨,慎无措之胸中。”重诲论请不已。明宗怒曰:“放卿去,朕不患无人。”顾武德使孟汉琼至中书,趣冯道等议代重诲者。冯道曰:“诸君苟惜安公,使得罢去,是纾其祸也。”赵凤以为大臣不可轻动。遂以范延光为枢密使,而重诲居职如故。《旧传》云:重诲至凤翔,节度使朱弘昭谨事之。重诲坐中言及昨有人谗构,赖圣上保鉴,苟获全族,因泣下。弘昭遣人具奏重诲怨望,出恶言,不可令至行营,恐夺石敬瑭兵柄。而宣徽使孟汉琼自西回,亦奏重诲过恶。重诲已至三泉,复令归阙。《弘昭传》云:弘昭密遣人谓敬瑭曰:“安公亲来劳军,观其举措孟浪,傥令得志,恐士心迎合,则不战而自溃也,可速拒之。”敬瑭闻其言,大惧,即日烧营东还。《新·重诲传》云:重诲还至凤翔,弘昭拒而不纳。重诲惧,驰趋京师。未至,拜河中节度使。重诲已罢,希旨者争求其过。宦者安希伦,坐与重诲交私,常为重诲阴伺宫中动息,事发弃市。重诲益惧,因上章告老。以太子太师致仕。而以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遣药彦稠率兵如河中虞变。重诲二子崇韬、崇赞,宿卫京师。闻制下,即日奔其父。重诲见之,惊曰:“二渠安得来?”已而曰:“此非渠意,为人所使耳!吾以一死报国,余复何言?”乃

械送二子于京师。行至陕州,下狱。明宗又遣翟光邺至河中视重诲去就,戒曰:“有异志,则与从璋图之。”光业至,从璋率兵围重诲第,入拜于庭。重诲降而答拜。从璋以击其首。重诲妻走抱之,又击其首。夫妻皆死,流血盈庭。从璋检责其家赀,不及数千缗而已。明宗下诏,以其绝钱镠,致孟知祥、董璋反,议伐吴为罪。并杀其二子。其余子孙皆免。重诲得罪,知其必死,叹曰:“我固当死,但恨不与国家除去潞王。此其恨也。”夫重诲欲除从珂,安能不得明宗阴许?彦温之变,从珂卒无恙者?盖明宗知其权势大,未易摇动,故不欲操切。然亦既召之归,令居私第矣。使其事皆诬罔,且实出枢密院,安得如此?两国相接,争实利非重虚文,重诲即褊浅,何至因书辞之慢而绝钱镠?至于伐吴,尤势所不可,南平尚听其自立,而暇伐吴乎?汴州之适,盖诚意在朱守殷,守殷之自疑,非妄億也。边彦温等既诛,则其言举不可信。君臣相泣,可见其相契之深。彦温等之诬告,必有使之者。君臣相泣,非泣彦温等之诪张为幻,乃泣所欲除者之根抵盘互耳。其兼用范延光,盖亦如冯道之意,欲以缓众人之攻击耳,安得遽摇其信任?若果不信重诲,安得更令其西征?然至三泉而遽召之还者,盖弘昭是时已与敬瑭相结;重诲行师,又因欲速而骚扰过甚,授以可乘之隙;设不召还,关中将有他变,故不得不为是措置也。然仍使居河中,实有令其监制关中之意,其任之仍不可谓不重。明宗之失,在为宵小所挟,不能刚断,又代之以从璋,且重之以翟光邺耳《新史·唐家人传》云:明宗兄弟,皆不见于世家,而有侄四人:曰从璨、从璋、从温、从敏。从璨,初为右卫大将军,重诲忌之。明宗幸汴州,以从璨为大内皇城使。尝于会节园饮,酒酣戏登御榻,重诲奏其事,贬房州司户参军,赐死。从璋盖亦重诲所忌?朱弘昭,史言其与重诲有隙。《新史》本传。翟光邺,史亦言其素恶重诲。《通鉴》。弘昭之恐动敬瑭,盖专欲以倾重诲?重诲欲为明宗后嗣计,则贵戚功臣,举其所忌,而贵戚功臣,亦未尝不深忌之,故敬瑭得弘昭之讯而遽烧营归,非必不审弘昭之诈也。至于杀害重诲,则纯系从璋、光邺所为,明宗无如之何,乃转以绝淮、浙等为其罪状耳。大权旁落如此,从珂、敬瑭等相争夺之祸,已可豫烛其难免矣。然重诲欲为明宗后嗣计,所虑者岂徒一从珂?恨不除去潞王之言,恐转系爱重诲者所造作也。

石敬瑭既还利州,李彦亦弃城走。张武取渝、泸州,病卒,副将袁彦超代之,取黔州。及是,李仁罕又取夔州,西川兵势益张。安重诲死,明宗遣西川进奏官苏愿、东川军将刘澄各归本道招谕之。孟知祥邀董璋,欲同谢罪。时唐已诛璋子光业及其族,璋曰:“孟公家属皆存,而我子孙独见杀,我何谢为?”知祥三遣使,璋不听。又遣观察判官李昊说璋。璋益疑知祥卖己,因发怒,以语侵昊。昊乃劝知祥攻之。而璋先袭破知祥汉州。时长兴三年五月也。知祥自将击之。璋大败,走至梓州,见杀。先是王思同以入剑门功,移镇山南东直。及是,枢密使奏:“近知两川交恶,如令一贼兼有两川,抚众守隘,恐难讨除。欲令思同以兴元之师,伺便进取。”诏从之。事未行而璋败。范延光奏:“知祥兼有两川,彼之军众,皆我之将士,料其外假朝廷形势以制之,然陛下苟不能屈意招携,彼亦无由革面也。”明宗曰:“知祥吾故人也,抚吾故人,何屈意之有?”李克宁妻,知祥妹也。庄宗杀克宁,归于知祥。其子瑰,留事唐为供奉官。明宗即遗瑰归省其母,因赐知祥诏书招慰之。四年二月,制以为两川节度使,封蜀王。于是蜀中自立之局定矣。是岁十一月,明宗死。明年正月,知祥称帝,国号蜀。

外藩变乱相寻,而内兵亦骄恣特甚。天成二年二月,明宗将如邺都。时扈驾诸军家属,甫迁大梁,闻之皆不悦,讻讻有流言。乃不果行。长兴四年五月,明宗暴得风疾。六月甲戌,复不豫,旬日不见群臣,都人忷惧,或潜窜山野,或寓止军营。七月庚辰,帝力疾御广寿殿,人心始安。军士犹有流言。乙酉,赐在京诸军优给有差。八月戊申,群臣上尊号,大赦,在京及诸道将士,各等第优给。

时一月之间,再行优给,由是用度益窘,然不能恤也。

要而言之:此时之情势,已如厝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矣。

猜你喜欢
  卷六十四·志第十六·河渠一·宋濂
  卷六十三·志第三十九·乐三·张廷玉
  第六十七回 失俭德故人烛隐 庆凯旋大将承恩·蔡东藩
  卷之七十一·佚名
  卷一百十九·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七·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八·佚名
  一百三十五 曹寅奏请圣安并进呈晴雨录摺·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十八·杜大珪
  六朝通鉴博议卷八·李焘
  战国策卷五·鲍彪
  程异传·刘昫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五·高晋
  光緒八年·曾纪泽
  何杰·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巻二十八·胡震亨

    钦定四库全书唐音癸籖卷二十八明 胡震亨 撰谈丛四唐人一时齐名者如富吴【嘉谟少微】苏李【前味道峤后颋乂】燕许【燕国公张说小许公苏颋】萧李【頴士华】韩栁【愈宗元】四杰【王杨卢骆】四友【杜审言李峤崔融苏味道

  • “你指着太阳起誓”·闻一多

    你指着太阳起誓,叫天边的寒雁 说你的忠贞。好了,我完全相信你, 甚至热情开出泪花,我也不诧异。 只是你要说什么海枯,什么石烂…… 那便笑得死我。这一口气的工夫 还不够我陶醉的?还说什么“永久”? 爱,你知道我只有一口气的贪

  • 崔道融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崔道融 ,自号东瓯散人 ,荆州(今湖北江陵县)人 。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乾宁二年(895)前后 ,任永嘉(今浙江省 温州市)县令 。后入朝为右补阙 ,避战乱入闽 。工 诗,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

  • 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焦竑

      翰林院一(學士 太常寺卿兼講讀學士 侍講學士 侍讀學士 弘文館學士 侍講 侍讀 待制 起居注 應奉)   ◆學士   翰林學士承 旨嘉議大夫 知制誥兼修國史兼太子贊善太夫致仕潛溪先生宋公濂行狀(鄭楷)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建炎元年秋七月己丑朔温州观察使枢密院都承旨王<王燮>为河东经制使通直郎直秘阁傅亮为副使 诏诸路常平司见在金银并起发赴行在 龙图阁学士提举鸿庆宫兼侍读耿延禧知宣州延禧与李纲不协自京城使还以父老乞

  • 日本国志序·黄遵宪

    东方诸国足以自立、足以有为者,惟中国与日本而已。日本创国周秦之间,通使于汉,修贡于魏,而宾服于唐最久亦最亲。当唐盛时,日本虽自帝其国,然事大之礼益虔,喁喁向风,常选子弟入学,观摩取法,用能沾濡中国前圣人之化,人才文物盖彬彬

  • 齐郁林王何妃传·李延寿

    郁林王何妃名叫婧英,庐江飅县人,是伏军将军何戢的女儿。起初将要嫁为南郡王妃,文惠太子嫌何戢没有儿子,门庭孤独,不想和他家结成婚姻。王俭认为南郡王妃,便是将来的外戚,只需要是高族,不一定是强门。现在何氏门荫华贵而宗族孤

  • 李守贤传(附李彀传)·宋濂

    李守贤,字才叔,大宁义州人。金大安初年(1209),守贤及兄庭植,弟守正、守忠,堂兄伯通、伯温归附于太师、国王木华黎,在太祖行军驻所朝见。太祖命庭植为龙虎卫上将军、右副元帅、崇义军节度观察使,授守贤锦州临海军节度使,弟守忠

  • 卷一·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一圣孝康熙元年壬寅八月庚午上谕礼部朕惟君国之道必崇夫孝理化民之务首重乎尊亲钦惟我圣祖母昭圣慈夀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仁承天德顺协

  • 卷三十一·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三十一请保护圣躬疏【万历十七年】   赵志皋臣谨奏为披沥悃诚恳祈明圣慎保圣躬以介万年以衍灵长事臣荷蒙皇上恩宠叨居侍从寻历卿贰爵位之荣禄养

  •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吕思勉

    历史事实,前后相衔。强欲分之,本如“抽刀断流,不可得断”。但是为明了变迁大势起见,把历史划分做几个时期,也是史家常用的法子。中国的历史,当分几期,这是显而易见的。三代以前,我国还是个列国并立的世界,当划为一期。自秦以后

  • 卷三十一·陈祥道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三十一宋 陳祥道 撰千乘之國大司馬凡令賦以地與民制之司馬法甸方八里出長轂一乘又成方十里出長轂一乘古者或以甸為乘或以乘為甸以甸為乘稍人掌丘

  • 卷五·朱倬

    <经部,诗类,诗经疑问>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疑问卷五      元 朱倬 撰 三颂 三颂皆颂也周颂不分章而多不协韵鲁颂商颂何以协韵分章欤借曰商周之体不同鲁颂周诗也何以同於商而不同於周欤且商颂五篇那烈祖玄乌亦

  • 对异己者的态度·梁漱溟

    对方即与我方向不同的人,与我主张不同的人,我们都要原谅他。并要承认对方之心理也是好的,不应作刻薄的推测。同时,在自己的知识见解上要存疑,怕也不必都对。我觉得每个人对自己之知识见解,常感觉自己不够,见闻有限。自觉知识

  •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五·念常

      (壬子) 改景福。  (甲寅) 改乾宁。  (丁巳) ○吴行密(字化源。姓杨氏。庐州合肥人。家世微贱。有膂力能举千斤。日行三百里。为本州步健破巢功大。昭宗封淮南王。进封楚王。梁祖封吴王卒。是年始封。至梁

  • 活地狱·李伯元

    章回小说。近代李伯元著。四十三回。由十五个各自独立的故事组成,描写了晚清中国山西、江苏、安徽、湖南、浙江、山东、陕西、直隶等省的十二个州县衙门,通过典型案例集中揭露了封建官府是“阳世的地狱”。有胥吏衙役两

  • 中华民国解·章太炎

    《中华民国解》是为驳斥杨度关于“中国”和“中华”的看法,章太炎在1907年7月5日《民报》第十五号上,作了一篇“中华民国解”的文章,对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国”国号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 象腋经·佚名

    佛说象腋经,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于此深经生解者,如大象之有力,故以名之。佛在灵山。与五百比丘,六万菩萨俱。舍利弗说偈叹安乐德。佛放身光集众。观文殊而微笑。文殊启问,佛唱经名。阿难请说,佛赞许之。文殊启问,佛为说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