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

<经部,诗类,诗经疑问>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疑问卷五      元 朱倬 撰

三颂

三颂皆颂也周颂不分章而多不协韵鲁颂商颂何以协韵分章欤借曰商周之体不同鲁颂周诗也何以同於商而不同於周欤且商颂五篇那烈祖玄乌亦不分章而长发殷武独分章何欤岂皆偶然欤抑有说欤朱子曰商颂虽多如周颂觉得文势自别周颂虽简文自平易商颂自是奥古然则商周之颂不可槩观也当矣鲁颂之协韵分章盖其体固列国之风而所歌乃当时之事也然则又可以商周二颂例观之乎

大序明言颂者美盛德告神明之诗今观周颂有为献助祭诸侯之诗有称二王之後来助祭之诗若武赉桓为大武之章专颂武王之功而不为庙乐鲁颂诸篇皆非庙乐何耶

颂冇美盛德者有为告神明者非兼此二义也烈文虽为献助祭之诸侯然其後有有觉德行前王不忘之语有客振鹭虽二王之後来助祭之诗然亦可见其德之足以服人也若大武三章则直以美武王之德莫若此者当以美盛德之义求之若欲例以为庙乐则凿矣

陈氏曰颂者谓其称颂功德则是矣何必告神明乎敬之进戒小毖求助与夫振鹭臣工闵予小子皆非告神明也观此言颂之旨又可通也

诗集传曰颂者宗庙之乐歌大序所谓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又曰颂皆天子所制郊庙之乐歌而周颂三十一篇其闲如戒农夫美二王之後延访羣臣述羣臣进戒等作皆非宗庙之乐歌矣而亦谓之颂何欤鲁颂四篇皆羣臣颂祷之作何以亦谓颂欤鲁以侯国而有颂又何欤

【阙】

颂者宗庙之乐歌则诸诗宜皆谓之乐歌矣周颂三十一篇唯清庙烈文我将时迈丰年潜六诗言乐歌其余皆不言乐歌何欤岂凡言诗者皆乐歌欤然则清庙等六诗又何以独谓之乐歌也

此亦如小雅乐歌之例

颂者宗庙之乐歌则各庙之祭宜皆有诗矣今太王文王武王成康之祭皆有诗矣独无祭王季之诗何欤文王配帝则有我将之诗矣而不闻有后稷配天之诗何欤思文虽有克配彼天一语集传又不明言为配天之诗其敢以为然乎

周颂无祭王季之诗好古生晚者固无所考思文有克配彼天一语虽指为配 天之乐亦何所妨

颂者宗庙之乐歌如祭文王则止颂文王祭武王则止颂武王宜矣而天作祀太王之诗则并言文王昊天有成命祀成王之诗则并言二后武为大武之乐又并言文王何欤

祀大王而及文王以有圣人为之後也祀成王而先二后以有文武为之先也大武之并言文王亦然此正可引为执竞祀武王成王康王之例

【阙】

周颂

集传於成王不敢康不显成康皆定为成王诵康王钊之谥矣至成王之孚又以为成王者之信於天下抑有所据而言乎

朱子初本於不显成康亦止依古注言成大功而安之後取欧阳本义郑氏诗谱之说始定为成王康王至言成王者之信於天下则从古注之说也

天作一诗朱子定为祭太王之诗又兼言文王何欤此诗之类亦多如大武祭武王而益言文王是也盖祭父而并及其子者所以表其有後也祭子而及父者所以表其有自也政所以颂其德而非有害於诗之义也祭大王而兼言文王夫何疑

我将一诗旧序与传皆以为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之乐歌也然冬至祭天於圜丘秋飨帝於明堂天与帝有别也是诗不言帝而言天传亦以为天即帝也何欤

【阙】

我将一诗不知唯武王得以文王配天欤抑後王皆得以父配天欤

明堂之乐周公以义起之不知周公以後将以文王配耶以时王之父配耶曰成只得以文王配继周者如何曰只得以有功者配

孝经曰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考之於诗宗祀之乐我将是已郊祀之乐其思文乎集传乃不明言为郊祀之乐何也生民则明言为郊祀之诗受厘颁胙之诗矣然我将祭帝乃言天不言帝生民祭天乃言帝而不言天何欤孝经又曰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严父当配帝矣乃曰配天何欤郊与明堂之祭主果武王欤抑成王欤抑周公制礼作乐成王时也而曰严父何欤配天以祖配帝以父後世明堂之祭各以其父欤止以文王欤

思文之诗集传既无明文则不敢以为郊祀之诗矣然而濮氏之说则以为郊祀献后稷之乐歌祭天宜有诗而今亡矣及考它诗又别无祭后稷之诗朱子集传岂以无所考徵不敢从其必然而不明言之欤然则必以经文明白而不复赘辞耳若言天而不言帝言帝而不言天乃互举而言也若【阙】明堂祭主则当以武王为是倘以为成王则文王不为严父以为周公则周公不当主祭制礼作乐虽在成王时然亦不过因其旧而损益之而集其大成以为後世尝行之道自非本无是礼也且明堂之祭实为大武王岂不行之乎必周公於武王之时已定此礼矣至於各以其父而止以文王之说其说有二若以孝经严父配天之礼而推则各以其父者为得若止以有功者配之之说而言则止以文王然此特後世之言孝经乃先圣之书不可不以为正也

此又因孝之大而推言之严尊也谓孝固大矣然孝之事不一而莫大於尊其父尊其父之事亦不一而莫大於天子之礼祀其父以配天然得遂此心尽此礼者惟周公而已故曰周公其人盖自武王有天下之後周公始制此礼以尊其父文王也玉山汪氏尝疑严父配天之文非孔子语陵阳李氏曰此言周公制礼之事尔犹中庸言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李也周公制礼成王行之自周公言则严父成王则严祖也谓严父则明堂之配当一世一易矣岂其然乎司马公曰周公制礼文王适其父故曰严父非谓凡有天下者皆当以父配天孝子之心谁不欲尊其父礼不敢踰也祖已曰祀无丰于昵孔子於孝亦曰祭之以礼汉以高祖配天光武配明堂文景明章德业非不美然不敢推以配天近世明堂皆以父配此乃误识孝经之意违先王之礼不可以为法也朱子因此於武王周公之事而赞美其孝之辞非谓凡为孝者皆欲如此也况孝之所以为大者自有亲切处而非此之谓也若必如此而後为孝则是既为人臣子者皆有我将之心而反?於大不孝矣读者不以文害意焉可也

时迈执竞思文传引国语以为即九夏韦昭吕叔玉之说不同何欤时迈思文皆有夏之语似矣然考之周礼夏大也谓乐之大者耳诗言时夏果同欤执竞为祀武王成王康王之诗周公制作之时果有此诗欤

【阙】

时迈执竞思文三诗韦昭以为即周礼九夏之三也然则九夏宜皆有诗矣六诗不见於经者将何所考欤时迈思文以其有肆于时夏陈常于时夏之语执竞一诗何以知为九夏之一欤外传以为金奏肆夏繁遏渠韦昭注云肆夏一名繁韶夏一名遏纳夏一名渠又与吕叔玉繁遏之说不合果何所折衷欤周礼周公作也集传於时迈之下曰此武王之世周公所作执竞之下曰此昭王以後之诗然则九夏之作果出於周公乎果昭王以後之诗乎

韦昭以时迈执竞思文为即九夏之三本无明据自余六夏之诗不见於经者窃意当如大武二章四章五章之例既不经见於何而考之哉窃意韦昭之注外传本无明文吕叔玉之说又矛盾不合集传旣信春秋传定时迈为武王之世周公所作执竞为祀武王成王康王而作故曰昭王以後之诗当以此为不易之论何以韦昭吕叔玉之说为哉

天子七庙非祫祭则无合祭羣庙之礼集传谓执竞为祭武王成王康王之诗不知一诗而兼用之於三庙乎抑合三庙而祭之乎敢问

此最无的说疑必是祭武王成王康王之时三庙皆是用此诗

祭武王而兼言成康犹天作祀太王之诗而及文王也祭成王而兼言武王康王犹中庸论文王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也祭康王而首言武王犹吴天有成命祀成王而先言二后也以此例推之其说通矣若以为合三庙而祭之则决无此理

执竞为祭武王成王康王之诗果一诗而用之欤抑合三王而祭之欤

执竞一诗先生虽取欧氏之说以为祭三王之诗然先生初说亦取古注疏钱氏成大功安天下之说今以周礼考之执竞乃九夏之一如此则作於周公之时非祭成王康王明矣当以先王初注为主非以一诗而三用亦非以合三王而祭之也此独祀武王之诗乎

大武九章存於颂而可识者三章耳散乱失次夫子亦无从考欤时迈执竞思文传者以为九夏之三章说各不同又何欤

【阙】

大武三章春秋传楚子之言耳与今序次不同夫子不之改何欤耆定尔功楚子以为卒章今集传以为首章何欤酌与般体制极相似其亦大武之诗欤且南陔以下六谱列於小雅武宿夜乃不例於颂何欤

【阙】

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二王之後皆然也今观有客振鹭诸诗但言亦白其马等语似皆为宋作不及於杞何耶

二王之後杞最微弱且去夏已远故其始入春秋犹以侯称其後乃降而为子男而以夷礼自处卑亦甚矣宋至春秋其国犹多贤才如向戍华元之类宜有客振鹭之诗但及宋而不及杞也

武之诗并言文王武王集传何以曰象武王之功赉之诗止言文王勤止集传何以曰颂文武之功

武诗象武王之功而并言文王言武王之武本於文王之文也赉诗言文王勤止而传曰颂文武之功盖大武诸章有武王之谥故知非作於武王之时实後人颂文武之功而言其大封功臣之意也

赉之诗为祀四岳河海之诗四岳河海果合祭欤抑一诗而两用之欤

四岳河海固无合祭之理赉一诗而两用之也犹丰年一诗为秋冬报赛田事之诗关雎一诗用之乡人用之邦国皆此类也

周颂有为献助祭诸侯之诗有称二王後来助祭之诗若武赉桓之章专颂武王之功而不为庙乐鲁颂诸篇皆非庙乐何耶

【阙】

诗经疑问卷五

 

猜你喜欢
  修身篇第二·荀况
  卷三十·湛若水
  卷十五·陆九渊
  卷五·刘逢禄
  卷十九·程公说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六章 无荣辱·林语堂
  卷二十·鄂尔泰
  卷四十二·康熙
  春秋説卷二十一·洪咨夔
  卷八·方苞
  卷八十六·顺治
  桓公·桓公十二年·左丘明
  卷九十七·佚名
  舌相光品第八·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玄奘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八章 别妻赴京·屠隆

    【逍遥乐】〔生上〕竟不容高卧。王路兼程催似火。行行忍别碧山阿。秦京迢递。帝阙嵯峨。极目关河。送我红尘道。夺我白石嵓。野人穿薜茘。身不惯朝衫。自家蒙朝廷诏征。有司日夜催迫上道。不容辞免。只得

  • 卷七十五·毕沅

      ◎宋纪七十五 ∷起上章涒滩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元丰三年辽太康六年   春,正月,乙丑朔,以太皇太后在殡,不视朝。   癸酉,升许州为颍昌府。   辽主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八·佚名

    万历二十一年三月丙辰朔南京吏部等衙门考察御史黄正色太仆寺丞赵卿高维崧郎中张问达喻应台主事江东岷等俱罢职司业余梦麟等吏部郎中王永宁等俱降调有差○云南罗次县学舍新设礼部覆请设官铸印从之○以翰林院编修林承芳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第三九一谕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一二二一一--六·佚名

    淡水分府陈,对族长陈宗器给发谕戳特授台湾澎湖分府、调署北路淡水分府陈为给发谕戳,以资奉公事。案据后垄街生员陈绍熙等禀称:「缘熙等族内五方杂处,贤愚不一,叨蒙前宪额设族长一名,颇洽人望。不料前族

  • 第五册 崇德元年三月·佚名

    第五册 崇德元年三月三月初一日,清明节,汗率诸贝勒大臣,依礼祭太祖英明汗之陵。初二日,科尔沁部土谢图济浓偕格格至,汗出盛京城,迎於十里外蒲河山,设黄幄,汗御坐。格格遥拜一次,汗答礼。格格复近前跪,汗曲膝答礼,行抱见礼。复与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八·阿桂

    二月丙寅五岱奏言【臣】带领官兵于正月十七日攻取北山顶由谷口循山梁至北山顶相隔七十余里量其要隘俱分兵占住拟于十八日将沟内藏匿贼匪尽行勦除乃十八日晚伍什哈逹来称奉将军令尔若不能取此山顶即以军法从事【臣】因

  • 卷六 禹贡第一·孔颖达

    夏书禹别九州,分其圻界。○别,彼列反。九州,《周公职录》云:“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鄹子》云:“中国为赤县,内有九州。”《春秋说题辞》云:“州之言殊也。”圻,其依反。随山濬川,刊其木,深其流。○濬,思俊反。刊,苦安

  • 孟子纂笺卷三·詹道传

    元 詹道传 撰公孙丑上凡九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复扶又反】公孙丑孟子弟子齐人也当路居要地也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去声】桓公霸诸侯许犹期也孟子未尝得政丑盖设辞以问也孟子曰子诚齐人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欧阳竟无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   佛子云何爲菩薩摩訶薩等法界無量迴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離垢繒而繫其頂.   住法師位。廣行法施.起大慈悲安立衆生於菩提心.常行饒益無有休息.以菩

  • 贺陈辞修总长就职电·太虚

    南京陈参谋总长辞修先生勋鉴:抗战成功,巴徼振凯旋之旅,指挥若定,屺桥回访道之车,先生秉武三军,抗棱八表,长征绝幕,刻石字于狼胥,固我边疆,控河源于牛渚,犹复公忠体国,羞言大树之功,总长参谋,不受通侯之赏;允宜矜式,萦感私衷,肃布贺忱!聊

  • 卷第七十四·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善财童子于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所,得菩萨解脱已,忆念修习,了达增长。渐次游行,至岚毗尼林,周遍寻觅彼妙德神,见在一切宝树庄严楼阁中,坐宝莲华师子之座,二十亿那由他诸天恭敬围绕,为说菩萨受生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三·澄观

    疏。又后三偈下。第二襵迭重释。上之十偈从后渐收。于中有二。先正收后结叹。前中自有三重。第一收后三偈。为三无性观者。唯识论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初则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释曰

  • 僧羯磨卷上并序(出四分律)·怀素

    西太原寺沙门怀素集原夫鹿苑龙城。启尸罗之妙躅。象岩鹫岭。开解脱之玄宗。于是三千大千。受清凉而出火宅。天上天下。乘戒筏而越迷津。内众于是敷荣。外徒由斯安乐。其后韬真细[疊*毛]多闻折轴之忧。掩正微言罕见浮

  • 卷第四十·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四十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定品第九之三如是已辩所依止定。当辩依定所起功德。诸功德中先辩无量。颂曰。无量有四种  对治嗔等故慈悲无嗔性  喜喜舍无贪此行相如次  与乐及拔苦

  • 醉经楼集·唐伯元

    《醉经楼集》为晚明唐伯元手编之诗文集。唐伯元,字仁卿,号曙台,明广东澄海人。万历二年进士,曾任地方知县与朝廷部司官员。师事吕怀,崇尚朱子学,反对阳明学,曾上书反对王阳明从祀文庙。唐伯元是晚明政界、儒林中的知名人物。

  • 东槎纪略·姚莹

    台湾地方志。清姚莹(1785—1852)撰。五卷。莹字石甫,号展如,安徽桐城人。嘉庆进士,历官知县、按察使。镇守台湾多年,熟悉地理民情。此编约当道光九年(1829)成书,记事止道光六年,约七万余字。分复建凤山县城、埔里社纪略、噶

  • 韩忠献公遗事·强至

    一卷。宋强至撰。强至字几圣,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尚书祠部郎中。本书记宋韩琦事迹。韩琦 (1005—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 (今属河南)人。曾多次出任边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封魏国公,谥忠献。强至曾任韩琦幕僚